青海大学(西宁市综合类公办院校)

由网友(南鸢离梦)分享简介:青海大教(Qinghai University)是1以是工、农、医、管4大教科为主的讲授研究型大教,位各国野“单1流”设置装备摆设低校[一]、“二一一工程”重心设置装备摆设大教。黉舍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现任党委书忘俞红贤、校少史元秋,[二]校训为“志比昆仑、教竞江河”。[三]截至二零二一年一二月,黉舍占地三零零零余亩,校内学员工五三五六...

青海大学(Qinghai University)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现任党委书记俞红贤、校长史元春[2]校训为“志比昆仑、学竞江河”。[3]

青海大学 搜狗百科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占地3000余亩,校内教职工5356人(含附属医院3054人)。拥有1所附属医院、12个学院以及2个系和2个部。[4]学校设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96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本科专业67个。

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3]

截至2022年,青海大学位列软科2022中国大学排名第182名[5]

中文名

青海大学

外文名

Qinghai university

校庆日

每年7月的第三个星期日[6]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重点学科1个[3]、重点(培育)学科1个[3]

创办时间

1958年

知名校友

俞红贤、唐道城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属性

部省合作共建高校、一省一校、211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7]

主要奖项

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先进集体

党委书记

俞红贤[2]

专职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3]、双聘院士7人[3]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个[3]

ABC排名

第191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9]

校训

志比昆仑 学竞江河

简称

青大、QHU

现任校长

王光谦[2]

主要院系

农牧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

所属地区

青海省西宁市

校址

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硕士点

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0个[3]、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3]、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08个[3]、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3]、96个专业领域[3]

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3]

主管部门

青海省

全国综合排名

182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8]

学校代码

10743

学校前身

青海工学院[3]

本科专业

67个[3]

历史沿革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

1960年11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文革”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1971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

1988年更名为青海大学。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

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内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高校之一。

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同年,教育部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200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3年,实现农科类硕士点零的突破。

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同年实现了省部共建。

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7年,教育部增列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青海大学对口支援的院校。同年,实现计算机专业一本招生的突破。

2008年,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同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10年,教育部增列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青海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同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青海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9月,入围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同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青海大学在列。[7]

办学条件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下设有附属医院、医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昆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质工程系、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基础部、体育部等17个院、26个系(部)和14个专业研究所,有67个本科专业。[4]

师资力量

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5356人(含附属医院3054人),其中专任教师1451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548人,占比达40.1%,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90.43%。[3]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双聘教授2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团队项目18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27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3]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

双聘院士:卢强、倪晋仁、何雅玲、胡春宏、谭建荣、陈孝平、董家鸿

双聘教授:曾小勤、余红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梅生伟、陈文光

国家“万人计划”:肖麓、祁得林、李先加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杜德志、刘玉皎、董全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胡夏嵩、魏登邦、解宏伟、童丽、李向阳、祁得林、张伟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耿排力、张才俊、文绍敦、杜德志、俞红贤、刘青元、许存和、张登山、刘书杰、李杰、张永成、格日力、马玉寿、迟德钊、柳茵、唐道城、刘红星、王纯莹、陈刚、周青平、王舰、达嘎、马晓岗、铁生年、王建军、邓勇、李丽荣、魏登邦、刘玉皎、胡夏嵩、董全民、祁得林、李毅

国家创新争先奖:格日力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格日力、杜德志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马山刚、陈咏华、马睿、张红岩

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张伟、李希来、金培鹏、苏占海、谢占玲、铁生年

全国优秀教师:黄梓平、张传友、王建军、杨文宏、邱翊

省级优秀教师:俞红贤、王建军、袁霞、李希来、郭永发、秦嘉龙、李建华、刘尚荣、赵延忠、赵启文、王健、汤青川

“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程芳琴、彭润民、林红、张廷安、艾四林、汪长安、潘彤、费维栋、马保罗、高新才、李海民、葛肖虹、高新才、曹卫东、余红发、李小松、朱广伟、刘群、张荣庆、史元春、温浩、索有瑞、罗宏、彭军还、徐力刚、白义奎、林红、胡月明、刘明池、秦启伟、龙瑞军、李朝东、邵颂东、Tuan Ngo、梅生伟、徐世爱、徐能雄、陈来军、李铁键、周剑锋、王虎

省级优秀专家:张登山、刘书杰、窦拉加、邓勇、胡夏嵩、高芬、王舰、马有泉、铁生年、马生秀、王建军、魏登邦、李占全、刘玉皎、张西云、祁得林、樊海宁、李希来、张成武、张爱儒、金培鹏、秦伟

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陈刚、王健、牛小迎、孙彧、李莉、迟德钊、耿排力、高继东、胡夏嵩、格日力、柳茵、王舰、李双元、张西云、颜红波、刘玉皎、祁得林、纳添仓、樊海宁、冀林华、王晓英、董全民、张伟、赵久达

省级教学名师:王建军、郭永发、唐道城

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马玉寿、胡夏嵩、解宏、魏登邦、王舰、王兆芬、王建军、李杰、祁得林、张登山、周继平、童丽、董全民、王晓英、冯彩莉、刘玉皎、李双元、李向阳、何涛、张君、陈雪梅、赵志刚、樊海宁、李长忠、张爱儒、杨应忠、丁生喜、樊海宁、朵红、李向阳、李臣玲、张文、梁玉金、冀林华、张勤文、孙春艳、曲波、高德东、吴成友、杨希娟、刘文辉、刘晓静、卢艳香、周莲、赵久达、马睿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李希来

“12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员:李向阳、张伟、祁得林、张得钧、王晓英、胡夏嵩、李双元、杨应忠、苏占海、刘芳、樊海宁、骆玉霜、燕速、王树林、孙万成、刘玉皎、马志杰、何涛、段瑞君、薛志斌、田芳、张卫华、张爱儒、丁生喜、陈雪梅、梁玉金、冯彩莉、芦殿香、汤锋、热增才旦、刘寿、冶贵生、马玉花、荆海霞、杨希娟、邵登魁、党斌、刘文辉、牛海林、王宁峰、赵宙兴、崔香梅、顾声龙、龚志起、高莉、刘晓静、朱海丽、李国荣、戴延红、王彩勋、殷颂葵、赵玲、杨莹、姚茜、史慧、孙舒景、杨玢

人才“小高地”:杜德志、格日力、陈刚、李先加、马玉寿、王舰、周青平、崔森、李希来、樊海宁、颜红波、李建华、李长忠、王晓英[10]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96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3]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态学

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内科学(高原医学)、作物遗传育种。

省级重点学科: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学等。

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牧草遗传与耕作学、内科学(高原医学方向)、民族医学(藏医学方向)。

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林学、草学、基础医学、工商管理。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3]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工艺、草业科学、藏医药、预防医学、资源勘查工程、经济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藏医药教学团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藏药方剂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管理学。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西宁)。

教育部国家教育改革体制试点项目:创新藏区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藏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电路原理、藏药方剂学、免疫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企业战略管理、植物学、分析化学、家畜解剖及组织学、工程训练、统计学、程序设计基础、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自动控制理论等[11]

  • 合作交流

学校在接受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的同时,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高知大学、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持续开展,成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以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的态势不断扩大。[3]

青海大学牵头组建的“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与美国犹他州的“犹他-青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入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并被纳入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十年框架,在高原医学、盐湖化工和生态环境方面开展合作。

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青海大学加入了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和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中国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与美国七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与美国、英国、新西兰、土库曼斯坦、中国台湾多所大学建立了学生出国留学、交流的渠道。在学生出国留学联合培养、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留学、以及学生赴台交流学生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其中培育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分室1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3]

科研成果

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2项,获得资助经费4.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89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14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科研经费总计超14亿元,鉴定科研成果816项,获得成果488项,其中国际领先10项、国际先进32项、培育新品种35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奖60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人次。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344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3]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全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为176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为90余万册,涵盖理、工、农、文、史、经、哲、法、教育、管、医等十几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内外著名数据库77个,电子图书80万种,电子期刊近4.8万种。[12]

  • 学报期刊

学校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其中《青海大学学报》是青海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创刊于1983年1月,原名《青海工农学院学报》,1988年随学校名称变更为《青海大学学报》。

文化传统

  • 校训含义

切青海地域特点。

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

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

  • 校徽含义

以“青海大学”的汉语拼音首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其中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俞红贤
校长王光谦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李丽荣
党委副书记辛全洲
副校长任延明、王晓英、郭永发、梅生伟、刘玉皎
纪委书记顿珠旺秀、
附属医院院长李占全
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崔森

校长助理聂广明
参考资料:[2]

校区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学校荣誉

时间荣誉名称
获奖主体
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青海大学[13]
2017年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青海大学[14]

获得排名

时间榜单名称排名
2022年5月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191位[9]
2022年4月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榜第182位[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