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哲学)

由网友(待珴指甲变长掐死沵可好)分享简介:《包涵的智慧》是赵晓波著述的1部做品,由金乡出书社于二零零九年九月出书。书名包涵的智慧页数二零九页品牌中南专散天卷语种简体中文出书社湖南国民出书社ISBN九七八七五四三八九四三三四做者星云巨匠 刘少乐开原一六出书日期二零一三年八月一日类型励志取乐成图手札息书 名: 包涵的智慧做 者:赵晓波出书社:金乡出书社出书时间:...

《包容的智慧》是赵晓波著作的一部作品,由金城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

书名

包容的智慧

页数

209页

品牌

中南博集天卷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543894334

作者

星云大师 刘长乐

开本

16

出版日期

2013年8月1日

类型

励志与成功

图书信息

59元衬衫

书 名: 包容的智慧

作 者:赵晓波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ISBN: 9787802512269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内容介绍

《包容的智慧》主要内容简介:包容首先是一种胸怀。患得患失、吃不得一点亏的人无法做到包容,能包容的人在利益面前、在得失面前不斤斤计较,而是以大局为重;处处争先、得理不饶人的无法做到包容,能包容的人让字当头,范式以和为贵、让人一步;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人无法做到包容,能包容的人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甚至对一些言辞激烈的攻击也能理智对待,择其善者而从之;碰到事情喜欢生气、对别人的一点冒犯就报复的人无法做到包容,能包容的人心态平和、宽容大度、淡然从容。

包容更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以博大的胸怀为基础的智慧。包容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包容的人会因为谦和的姿态避免成为别人的攻击目标,包容的人有着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顺风顺水。

包容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有领略到了其中滋味,包容他人之举,真正地拥有那份广阔的心胸,那份坦然,那份自然,才是活出了真正的人生。试着用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人,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或许某一天,你就会猛然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妙!

编辑推荐

传媒大亨刘长乐先生与佛教宗师星云大师喜乐对谈

囊括种种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有容、伏惑、若水、度己、变通、多元、管理、信远。二位智者,各具视野,款款道来,足见包容。他们谈中华文化,谈人生履历,谈生死意义,谈现代管理……

华人世界最重要的修心之书,畅销达数十万册

本书的核心,就是“包容”。包容修的是心,包容炼的是心,心一点一点扩大,大到能包太虚,能盛宇宙。如果说做人、成功要靠智慧,包容就是智慧的艺术。

一本提升你心灵能量的智慧之作

人间讲和是,世事求包容。两位大师说尽人生事理,用妙语真言带您进入善美之地。佛家讲究众生之和,人人都可以成佛,本书用“包容”含蓄地指明实现和平宁静的妙法。

后记

两千多年前,两位流浪者最终影响了三十亿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力量。

公元前六世纪,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中出现了专门以传授知识和思想为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时,一位流浪政治家从黄河边走来,进入了历史的视界。他周游各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人处世之道。他就是孔子,天生具有民本思想,到处推广仁义礼智信的人。他敞开课堂,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交纳十条肉脯的见面礼,就可以入学。他先后招收弟子三千多人,这些人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主要干部。

几乎与此同时,在恒河流域的一棵菩提树下,一位流浪思想家正盘腿坐在那里苦思冥想。他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悉达多,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据说,在他冥想悟道的过程中,曾受到魔罗及他的三个女儿的诱惑。那三个女儿长相迷人,却分别代表无知、贪欲和憎恨。悉达多战胜了她们,表示他已经可以克服人性之中最难以克服的三大弱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他也领悟,只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才是追求智慧的基本条件。

智者总是孤独的。两位流浪者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各自上演着思考者的独角戏。这是一种没有回声的孤独,他们为自己而苦,也为人间而思。

在一次次沮丧、失意、不被理解、难以沟通的宣讲中,在寒冷、酷热、漫长得无以复加的长路上,他们不屈不挠地向学生和民众讲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的思想像野草的种子一样,随风飘荡,有的落地生根,艰难地生长;有的则烟消云散,不知所终。当时没有人能相信,就是这两位流浪者的智慧,最终奠定了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石。他们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至今渗透在东方人的言行中。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轴;释迦牟尼的佛教成为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成为东方智慧的一处源头。

历史的大河滔滔流淌,不舍昼夜,在求索真理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文化水乳交融,最终融为一体。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许比西方纪元还早。

佛陀微笑着走进中土,大度地改变自己,诚恳地包容他人,终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根支柱,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文化架构。

后来,它的一些节日成了全民的快乐,它的特定语言成了全民的语言,它的某些观念,成为国民集体无意识的一泓清泉。

中国佛教尤其强调包容。倡导慈善亲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挚诚简朴,珍惜百物,看重因果等等。

佛教的高僧们把中国佛教立为“二科”。一科针对“尘世”中的信徒,要求必具“奉上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义”,这是标准的儒家的政治伦理;另一科是“出家修道”,在礼制上与世俗社会不同,但在“协契皇极,大庇生民”上,则与“处王侯之位”者没有什么区别。这种佛教的出世主义被解释为,在具体的政治形式、善恶是非上应当超越,而在涉及国家纲常、生民存亡上,决不含糊。所以才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才有栖霞寺在日本军队的南京大屠杀中解救数万民众的义举。

什么是人间佛教?为什么会提出人间佛教?

在人们印象中,佛教一直是出世的、消极的和不关心现实社会的。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乱象迭生,宗教界也出现了一片混乱与迷茫。太虚大师就在这时提出了佛教改革,主张自觉适应近代社会需要的主流,“从山林回归人间”。

太虚1890年生于浙江海宁县长安镇的一户中产人家,1岁时做泥水匠的父亲病逝,5岁时年轻的寡母再嫁他乡,他由外祖母抚育成人。他少时怯弱内向,16岁出家,学佛读经思维敏锐,记忆力和悟解力出众,常被老法师们赞为法器。在20世纪30年代初,太虚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概念。“人间”一词包括全地球全人类。“人间佛教”不是希望人们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中,人生佛教是其中心。他认为,佛教不应只关心死后的问题,应多注意现实的人生。他说:“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向上进步以养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

以此为指导,太虚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或启迪民众,或周游列国,为国家民族鼓与呼,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太虚大师,星云大师,一脉相承。

“人间佛教,就是拥抱众生。”星云身体力行地继承、光大了太虚的理念。

星云大师用他自己直率雅致的方式,给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质的故事:

一位高僧大德的长者,踽踽独行于一条最艰辛的山路上,攀登了一座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山,如今站在山顶,他向问询的年轻人回答一路上来的心境:

“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爬到山顶,回首自己的脚印却是:“动容杨古道,处处无踪迹。”

凤凰卫视与星云大师结缘竟也是佛陀的引领:

2002年2月22日至3月31日,中国政府以“星云牵头,联合迎请,共同供奉,绝对安全”十六字授权,星云联合台湾佛教界共同达成恭请西安法门寺佛指真身舍利来台供奉协议。凤凰卫视经过重重协调,对此项盛举同步转播,以“一月印三江,雷音震两岸”的专题报道,使千载难逢的盛事唱响于海峡两岸。海内外众多华人同胞得以一饱眼福,同沾法乳滋养。星云大师与刘长乐相识结缘。

佛经描述释迦牟尼佛的气度与教化众生的风范时,常以凤凰王来形容。《大宝积经·清净陀罗尼品》说:佛没密迹力士宫殿。犹凤凰王还住灵鹫山。《度世品经》说:树心一切智,坚住足飞行,如鸟独游行,慈愍为明曜。教化如凤凰,众生无能逮,拔度生死海,立志上泥洹。描绘出佛陀的一种和美宽阔的气质与光彩。 凤讲和美,佛讲大爱。 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星云大师与长乐先生的共同体会是: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历史、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是连接全球华人的一座桥梁。

2007年是佛光山开山40周年,适逢星云大师80高寿,他宣布“封人”,即所谓的“闭关”。自许80岁以后的人生仍要多为佛教、大众做事,将不再有公开性的演讲,把更多时间用在阅读、写作上。

“封人”之前,大师前往欧洲进行一个月的“弘法之旅”,在梵蒂冈与教宗会面,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演讲“融合与和平”,听众超过千人。2006年12月在香港红■体育馆的四场佛学讲演,听众更是多达四万。在中山大学为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录制的演讲《般若的智慧》,被称为“收山”之作。

带着崇敬的心情,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于2007年元月11日前往佛光山,与星云大师进行了几次对话。

冬日佛光山,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苍林掩映着庙宇,盈盈檀香和潺潺溪水,袅袅梵音和蒙蒙天光,交织在一块人间净土中。

星云大师与长乐先生相向而坐。人们看到两位的相貌,皆叹“与佛有缘”。

身着迦裟的星云大师办报、办杂志、办电视台,堪称“媒体中人”。一袭中式衣衫的刘长乐由于对佛教文化的推崇和热心,亦算与佛有缘。 二位智者,各具视野,款款道来,已见包容。 谈中华文化,谈人生履历,谈生死意义,谈现代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包容”。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智慧的典籍,浩荡如烟海,但仔细想想,“包容”二字堪已囊括。包容修的是心,包容炼的是心,心一点一点扩大,大到能包太虚,能盛宇宙。如果说做人、成功要靠智慧,包容就是智慧的艺术。

一位被尊称为“撒切尔夫人”的英国女性无意中的一句话刺痛了我们。她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铁娘子”的本意是批驳中国威胁论,但却在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个事实:一个真正的大国,不仅仅是靠给世界贡献多少GDP,它还必须在文化、思想、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力量。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能够影响世界的价值观呢?

包容的哲学,和谐的目标,就是我们贡献给当今世界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佛家讲究众生之和,道家讲究天地之和,儒家讲究人伦之和。其中佛教之“和”,更是经典。佛教十善,以不杀为首;佛教五戒,列戒杀第一。作为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一种宗教,它要求对所有生命个体都采取慈悲有加的态度,强调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反对所谓“先进”文化征服“落后”文化,反对以文化信仰名义动用暴力。

毕加索用和平鸽和橄榄枝精妙地概括到达和平的途径。

中国人用“包容”含蓄地指明实现和平的方法。

包容有五个层次:

——兼容。异中求同,同中容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交流。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增进共识。

——对话。尊重差异,不唯我独尊,不制造麻烦,不加剧对抗。

——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进步。要进步而不要倒退。

当年,清王朝强行在汉族中推行满族服饰,引起了激烈的对抗,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苛与血腥。但是,百年过后,汉满服饰的融合,造就了美丽典雅的旗袍。惨烈的血色之花结出了线条柔美的果实。

同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与交流必然会给我们许多陌生、许多痛苦、许多难以忍受的观点、方法和态度,但是,当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去容忍或接纳时,结果就总会出人意料。回首东西文化冲突与磨合的历程,似乎可以这样认为:

方式是坚硬的,结果是柔和的;

妥协是困难的,利益是共享的;

容忍是痛苦的,收获是圆满的。

每一种生存都有生存的道理,我们感谢赞同我们的人,也敬重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是镜子和鞭子,让我们发现自己脸上的灰尘,鞭去我们身上的惰性,激发我们新的活力。

目录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 有容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

醍醐灌顶“一句话”

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

虚空包容万有

身临其境,方知别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给别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最不听话的是我们的心

王道与佛法的冲撞

薪尽火传,生命在于转化

良知就是知耻、知愧、知恩

不能圆融人我关系,是最大悲哀

财富会空,真空能生妙有

迷惑时的判断:止于至善

三、若水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在人群中实现使命

中国的禅学 世界的视野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为凶手立一块祭奠的石头

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

四、度己

每天讲三句赞美的话

持久热情,才能耐得住寂寞

一切阻碍都是线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径

文化血型与世界华人

对工作存有敬重之心

信息多元遏止信息霸权

深入才有洞察,热爱才能感动

自省者自强,自律者自尊

五、变通

退步原来是向前

忍是智慧,忍是担当

在冲突中学习

受保护的文化,荣耀与危险并存

宽可容人,厚可载物

宽恕让未来变得开阔

善待资源,兜里不能老是揣着弓和箭

六、多元

让“平等”回归人心

信仰可改变一国之精神格局

我们有什么可自卑的呢?

禅者眼中,万物皆美

中国媒体是喜鹊叫,外国媒体是乌鸦嘴

意识形态是一道墙,佛教则是门窗

瞻礼佛指,让中国率先统一

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

七、管理

柔性管理 自觉管理 感动管理

十年前的一碗面

如果胜利意味着打败所有人……

和解是历史的正途

东方与西方的中庸

菩萨心肠+现代管理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西方的一分为二,东方的二分为三

不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

管人难,管心更难

八、信远

善恶若不报,乾坤必有私

重振勇气,向死而生

危机:危险之中有机会

憨商之道是聪明

我们欣赏身处困境仍微笑的人

以无声的觉悟,求有声的视野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跋:智慧的艺术

附录:

佛教智慧的真义——星云大师《世纪大讲堂》演讲录

附帖:

1.星云大师的云水日月

2.星云大师的借鉴与独辟

3.圣情如画,“人性与爱”

4.人间佛教现代律仪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

1927年生于江苏扬州。12岁剃度出家。21岁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培育僧才,主张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1991年创立国际佛光会,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地区协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社团。著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禅话》《舍得》《宽心》等。

刘长乐

1951年生于上海。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学会特邀顾问、香港太平绅士。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1996年创立凤凰卫视。获颁香港城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担任南京大学校董及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著有《东西论剑》《再造天堂》等。

序言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叶小文

佛教是中国信众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源自佛教的语言和理念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容着佛教。中国是重“君子”轻“小人”的国度,“和尚”则常与“君子”相伴,互为师友。《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效法天之日月星辰,从不间断地刚健运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法广袤大地,有容乃大的宽厚、包容。佛教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是汲取了这许多的“君子”之精气神,于是既有勇猛精进,“狮子林中狮子吼”的刚健,也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宽厚包容。于是一见高僧来了,你会感受到“一团和气”,升腾起“一股和风”,所以叫作“和尚和尚,以和为尚”。

本书的两位作者——台湾佛光山的星云大师和凤凰卫视的刘长乐先生,都是我的挚友。近年因都热心张罗筹办“世界佛教论坛”,便不时有缘一见。每每看见长乐先生,我会想起“大和尚”;看见星云大师,我又看到“真君子”。打开书卷,两位高僧名士,两位大师、大家,在那里娓娓而谈,备感亲切。犹如温暖的春风习习扑面,智慧的清泉款款入心,听着,悟着,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人间佛教,大家包容”。

刘长乐先生和来自海峡两岸、五湖四海的员工,形成了华语媒体中独特的多元态势、融合道路和专业主义激情,放大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整合。十年飞翔,他们用大地背负着天空的理想,又用天空辉映了大地的期许。凤凰的声音,表现在话语权,生命的尊严,创造的喜悦,圆融共进之中。记得长乐先生告诉我,凤凰卫视的新大楼在深圳落成了。我说,“凤凰”之“体”在深圳,“头”在北京,“脚”则踏踏实实地踩在香港,故乃大鸟、奇鸟,中华吉祥之鸟。每每遇见这只吉祥鸟的领军人物长乐先生,见他如此善于驾驭现代传媒又如此热心传统文化,尤其是如此深入地理解中国佛教的精神,我就不禁常生欢喜之心,常有“长乐”之念。

星云大师少年立志——此生一切“为了佛教”。及至八十高龄,不惧跌跤断骨,仍然云水行脚于全世界,到处讲经说法、随缘度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大师所念兹在兹的,还有两岸同胞的亲情往来;所孜孜以求的,还有两岸佛教的合作交流。前年,李瑞环先生手书一联,托我送给星云大师,联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师问我其意如何解读,我便引经据典,议论一番:此句出自唐朝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李瑞环先生特取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书赠星云大师。如果按王维的原意,“行到水穷处”,其直白的意思是随意而行,然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乃心情悠闲之极。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悠闲、无心,如陶潜《归去来辞》所说是“云无心以出岫”,且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但我理解瑞环先生的用意,当然不仅是诗与画,而是“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诗境浅说》)。而“水穷处”,似暗喻台湾当局倒行逆施,山穷“水”尽。“云”则暗喻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力量正在兴起,大有可为,且正合星云法师之“云”,《云水三千》之“云水”,读来充满亲切鼓励和热情期待的意蕴。星云大师听了这番解读,点头微笑。

前不久,我率国家宗教事务局代表团参加在东京举行的“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集会,星云大师闻讯,专程从台湾赶来,陪我同游日本人奉为“神山”的富士山,至“五合目”饮茶叙旧。我写了一首小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一怒喷火山。无情未必真豪杰,尚留泪痕挂山峦。五合目外春尚寒,一饮君茶暖心间。异国更有思乡苦,万语千言却无言。”我当时只是默默地看着大师,相视无言。现在读了《包容的智慧》一书,不禁佩服长乐先生,到底是传媒大师、凤凰领军,竟然引出大师这么多智慧语录,而且当机对机,对答如流,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里看得见的是月,嗅得出的是花,心悟的则是境——意境,禅境。佛界与传媒界、高僧与名士的对话,在平易处交流,交流人生的历阅,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意趣盎然,言近旨远,让我们于窗前明月中看到了梅花,于暗香浮动处观照了明月。

读《包容的智慧》,我们大家真的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化机之妙;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包容之心。

请大家不妨一试。

2007.7.15于北京

文摘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摧毁的吗?

长乐先生:

1989年8月,在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冲突的夏日,世界冷战时代的标志物柏林墙倒塌了。有人说,是音乐电视摧毁了柏林墙,音乐电视的10亿观众拥有巨大的心灵能量。物质之墙是无法与这种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数十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电视画面里,飞机在秋日的朝阳下,撞向纽约110层的世贸大楼,然后,大楼慢慢地塌下来,烟尘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带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们扑过来。有人说,这次震惊世界的惨烈袭击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当亲身经历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发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虽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质世界,却仍然无法学会如何相处这样的生活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可能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认识自己”,这句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说的话,在今天依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样的时刻,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

星云大师:

一位观众在凤凰电视台看了关于我与长乐先生的对话后写道,“我不太明了的是,节目的名称叫《包容的智慧》,但整个节目中并没有怎样触及到智慧。但当我静下心来思索时,突然开悟道,“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吗?对,智慧就是包容!”

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佛教本身就很会妥协,有时妥协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记得有一次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讲演,该校一位叫约翰•麦克雷教授在叙谈时说道:“你来美国弘法可以,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是中华文化,好像是故意为征服美国文化而来的。”当时我听了心中就有一个觉悟:我应该尊重别人的文化,我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奉献、供养,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大家常说,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人把战胜对手当成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

长乐先生:

在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遗憾的是,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代,东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分歧和对立。恐怖主义、自杀式袭击、隔离墙、定点清除等等。死亡与战争,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类,面对这些严重的危机,东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样才能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谁也离不开谁呢?包容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星云大师:

许多宗教学者与文化学者都认为,佛教文化具备独有的“包容性”,能广泛顺应人心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特质,符合现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来,佛指舍利分别来到台湾及香港,造成各地万人空巷,万人争睹的盛况,各种政治纷争也暂时告一段落,显现出华人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普遍认同,无论政治立场再怎么对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弥陀、户户有观音”。

我曾经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来形容社会现状。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何况人类呢?这对于思考目前的两岸关系现状是有启发的。

长乐先生:

探讨包容的智慧,我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师开示,比如:

1.包容的真义是什么?

2.人类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办任何事,困难不怕,危险不怕,就怕没有伟大的精神。这个伟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吗?

4.有一颗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5.原谅恶,会不会导致恶的泛滥?

6.文化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影响有多大?

7.佛家讲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会群体需要企图心,两者如何统一和协调?

8.中华民族是不是一个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众传媒对于两岸的和解、交流应该发挥何等功用?醍醐灌顶“一句话”

长乐先生:

大师身居佛门而办报、办电视台,可以称得上是“媒体人”;外界看我做媒体而热心佛教文化,也算是与佛有缘了。我有幸聆听过大师在万人场馆的佛法开示,深人浅出,生动活泼,堪为传媒人的榜样。记得您那次向信众说过一些道理简单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话”,会让很多人受用终生。

星云大师:

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时在世界各地来去匆匆间,常有人要我给他一句话,希望对他的人生有所点拨。尽管行程绵密,时间紧迫,我总是尽力满人所愿,因此多年来随缘应机说过很多的“一句话”,现在也在徒众与信众之间流传。例如: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感动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药;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有钱是福报,用钱才是智慧;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勉励。

长乐先生:

大师说的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

我在平日读书和研究佛家经典时注意到,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成语中关联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脚踏实地,醍醐灌顶,将心比心,皆大欢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数,芸芸众生,出污泥而不染,种瓜得瓜,解铃还须系铃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门外汉,口头禅等等,比比皆是。连缀成一篇文章都绰绰有余,它们已被大众所熟知熟用,出处反倒不重要了,可见佛教与中华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献佛,各显神通。

星云大师:

确实,当西域佛教传人东土之后,包容通融,从语言到思想,从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可以说,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从王宫贵胄到贩夫走卒,从异教外道到淫女贱民,只要肯发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时代,八宗昌盛,竞相发展,使得中国佛教缤纷灿烂,事理辉映,后来流传到东亚各国,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直至今日仍历久弥新。可见,包容异己不但不会导致派系分歧,还能繁衍生机,形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盛会。

也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可见包容是因也是果。

长乐先生:

从细处看,是滴水穿石;往远处看,是百川归海。

星云大师:

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但禅并非佛教的专利品,可以说人间到处充满了禅机。

有学僧问赵州禅师:“怎样学道?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

赵州禅师点点头,起身说:“我没有时间跟你讲,我现在要去小便。”说完,不理会那人的惊愕,开步就走,几步后突然停下来,回头微笑说:“你看,像小便这么一点小事情,还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吗?”

当然,参禅求道的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开悟。规律藏在“爱和良知”的镜子里

星云大师:

古往今来很多修道证悟的高僧大德,他们开悟的方法可以说千奇百样,有的禅师看到花开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禅师听到泉流蛙鸣而开悟,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

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悔花,终于开悟,说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也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内涵、品味不一样了。

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惜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在,在!”不知者以为他疯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种深刻的禅修功 夫。意在唤醒自己的觉性。

所以,看见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从此不必在那些传言和捕风捉影里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了。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觉悟的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