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23最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暮夏-Gentle°)分享简介:武汉大教测画教院(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位于江乡武汉,前身是一九五六年景立的本武汉丈量制图教院。教院创立以去,钝于鼎新,敢于立异,踊跃鼎力大举拉入讲授、科研、社会办事等事情,与患上了1多量办事于国度经济以及国防设置装备摆设等范畴的沉大结果,造就了1多量中国测画职业的领甲士物,教院一直根据“低品...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位于江城武汉,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院创建以来,锐于改革,勇于创新,积极大力推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务于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测绘事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始终按照“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学院发展。

中文名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旧称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创办时间

1956年

校址

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29号

学校主页

http://main.sgg.whu.edu.cn/

外文名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现任校长

李建成

所属地区

中国湖北武汉

主管部门

湖北省教育厅

邮编

430079

学院简介

鼎汤涮肉附近商户 武汉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原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院位于江城武汉,地处长江南岸,武昌东湖之滨,准确定位在风景秀丽的珞珈山南麓。建校时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直属国家教育部。[1]

测绘学院是一个集测绘工程(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大地测量、测量工程、卫星应用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于一体的理工科学院,是我国测绘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著名学府。学院是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

历史沿革

1958年,学院划归国家测绘局管理,并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1978年,武汉测绘学院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0年,国务院认定为首批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1985年10月,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993年,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大地测量系与工程测量系两系合并,组建为地学测量工程学院。

2000年2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又划归国家教育部管辖。

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把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与原武汉大学合并重组,成立了新的武汉大学。在新的武汉大学建制下,以原地学测量工程学院为基础,组建了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年9月,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校容校貌

学院拥有三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工程测量与测量机器人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还设有国际全球导航卫星服务系统(IGS)GPS永久性卫星跟踪站和GPS差分基准站,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灾害预防与防治研究中心。学院教学、科研设备齐全,有充足的高端GPS接收机、各种类型的全站仪、数字水准仪、影像处理软硬件等。

测绘学院下设测绘工程、卫星应用工程以及地球物理3个系。学院内设五个研究所:航空航天测绘研究所、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测量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卫星应用工程研究所,设有为教学服务的测绘实验中心和多个为科研服务的专业实验室。

教学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办学实力位居测绘工程专业亚洲榜首,世界第三。现有教职员工11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陈俊勇,兼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宁津生、刘经南、李建成)、博士生导师24人,教授32人,副教授14人,讲师16人,有3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并且有的还是国际学术组织的负责人。教师中有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第一、第二层次人选;有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的专家教授。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多人、函授生1700多人、硕士生200多人、博士生80多人,学院的毕业生在国内、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在97%以上,社会需求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达8:1。

教师职称名单

教授名单 
操华胜刘宗泉闫利李斐



巢佰崇罗年学姚宜斌李建成



陈俊勇罗志才尹晖李征航



郭际明梅文胜张双喜魏二虎



花向红宁津生张小红徐进军



黄声享邱卫宁张正禄徐亚明



姜卫平申文斌赵建虎邹进贵



蓝悦明孙海燕朱良保许才军



刘经南   



副教授名单 
陈庭刘进王甫红虞晖



褚永海刘万科汪海洪詹总谦



邓非罗佳王正涛张朝玉



丁士俊乔俊军吴云张丽琴



黄劲松苏新洲叶晓明徐芳



蒋征李军郑莉徐晓华



李英冰邹贤才徐新禹 



讲师名单 
陈长军康雄华曾文宪赵前胜



邓洪涛李妍张鹏周晓慧



方兴刘异张守建温扬茂



胡春春朱慧萍张毅向东



黄海兰朱智勤  



师资博士后名单 
金涛勇钟波邢诚汪建军



学院荣誉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夏坚白、陈永龄、叶雪安等老一辈测绘专家、学者的艰苦创业和精心耕耘下,建成了以测绘学科为核心的全国测绘高等教育基地,成为中国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发祥地和高级测绘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先后为我国测绘教学、科研和生产行业培养了2万多名测绘高级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测绘科技与教学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测绘学院,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和测绘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测绘学子遍布寰宇、蜚声海外,学院被国际测绘界誉为“测绘教育之都”。

测绘学院创建50年来,锐于改革, 勇于创新,积极大力推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了一大批服务于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测绘事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始终按照“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学院发展。测绘学院已经制定好更高的发展目标,国家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985工程”等重大项目已经陆续启动,在测绘学院的积极努力下,与国家测绘局、测绘行业、国内外著名测绘仪器商及国防、海洋、能源交通、城市建设、信息产业、具有测绘教育能力的高等教育机构等各方面业已存在的良好合作,正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测绘学院人将秉承“敬业 乐群 求是 创新”的院训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的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建设“国内外一流学院”的宏伟目标,为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测绘科技进步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特色专业

地球物理学专业

地球物理学专业主要是利用物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地球科学问题,包括资源勘探、地质勘察、自然环境变化、灾害监测及预测等。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介于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天文学之间的边缘、新兴学科,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涵盖空间物理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与环境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是一个融固体地球物理学、现代测绘于一身的新型地球物理专业,培养能掌握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场、地球固体潮、地球自转、地磁场、板块构造以及勘探地球物理等固体地球物理学各分支的基本理论、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地球物理的各种观测和数据处理任务,具有较好的科研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相关的技术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统计物理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张量分析与弹性力学、场论、地球物理力学原理、地球重力学、地震学、地震勘探、地磁学、地电学、勘探地球物理、地热学、地球自传与潮汐理论、大地测量学基础、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等。

毕业生适用范围: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地震局、测绘局、地质部门、物探部门及相关工程部门工作。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测绘工程专业

测绘工程专业主要是利用空天地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一门学科,是国家基础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技术,属于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途的三大高新技术之一。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空间定位、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并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球与其它星体形状、建筑物(构筑物)的三维特征及其与指定参考系的关系、地球重力场及其内部物理特征、运动物体的特征及其多维参数,研究这些技术在工程、工业和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测绘科技人才。

测绘工程专业分为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天航空测绘专业等四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在测绘工程专业实行不分专业方向招生、一二年级打通培养、三年级开始分方向选课、学生自愿选择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测绘工程专业特色的具备城市空间信息学和工程决策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城市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城市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等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从事城市空间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教学、研究、管理和工程技术工作。

主要课程:城市可持续发展导论、城市地理学、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现代城市管理科学、空间信息采集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空间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环境分析与评估、城市时空基准、城市防灾减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城市数字测图原理与技术、房地产评估、城市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城市空间信息可视化等。

毕业生适用范围: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从事城市空间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教学、研究、管理和工程技术工作。具有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等特点。

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地面测量、空间测量、海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应用包括空间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导航与制导、目标跟踪与识别、卫星定轨、大气基本参数获取等,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国土资源考察调查、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及地球动力学等领域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空间测地理论与技术、影像与制图、物理大地测量学、卫星大地测量学、组合导航、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海洋测绘、高等测量平差、地球内部物理、地震地质学基础、全球地球动力学、天体力学等

毕业生适用范围: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相关部门、海洋、航天航空部门、测绘部门、地震地质部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开发应用单位等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等特点。

工程与工业测量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重点围绕精密工程测量与工业测量、变形监测、测量自动化、数字化测图、工程信息系统与工程管理等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三创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空间测地理论与技术、影像与制图、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高等测量平差、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学、不动产测量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制图、地震地质学基础等。

毕业生适用范围: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铁路与水运)、国土与房产、工业企业、海洋、建筑、水利、电力、石油、冶金、国防、测绘、工程勘察、城市与企业信息管理等部门,从事测绘及相关信息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等特点。

航天航空测绘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满足信息时代数字测绘体系以及航天航空、农业、环境、交通、军事等相关领域对测绘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能够掌握对地观测系统理论与方法、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与技术、数字测图与数字地图学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基本应用。

主要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空间测地理论与技术、摄影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高等测量平差、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象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电子地图原理与应用等。

毕业生适用范围: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可从事数字测绘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应用与开发,以及在航天航空、农业、环境、交通、军事、国土资源管理、规划等相关领域中测绘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具有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等特点。

测绘创新实验区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的,在数字化测绘体系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与分发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我国21世纪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测绘信息保障。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卫星测高、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测绘学院承担的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国家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学的兴起、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地理空间信息支持的国家信息化建设等发展机遇与挑战,以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针对人口、物资、信息、能量高度集中和流动的城市空间,进行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城市灾害监测与防治、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专业素质的信息化测绘拔尖人才和社会紧缺人才为导向,人才培养定位为“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的支撑和引领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录取招生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博导代码及姓名计划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备 注







招生数
214测绘学院   计划招生人数:35人







-68778815(其中计划招收定向就业生不超过4人(各类专项计划除外))

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    







01地球重力学321 ①1101英语 或1102俄语 或1103日语 或1104法语 或1105德语招收跨学科考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卫星重力学宁津生②2161弹性力学加试科目:





③3226地球内部物理或3308应用地球物理基础②地球物理学进展

 ③地球动力学

01地球物理学中的重力反演理论与方法317 同上同上







李建成
01地壳形变与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309 同上同上







02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许才军

01 地球自转782 同上同上







02地球自由振荡申文斌

01地球重力学308 同上同上







02地球潮汐与自转罗志才

01固体地球物理学1440 同上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招收跨学科考生







02工程地球物理与成熟地球物理张双喜加试科目:



①602政治(理)
②地球物理学进展
③地球动力学
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1物理大地测量学321 ①1101英语 或1102俄语 或1103日语 或1104法语 或1105德语招收跨学科考生,不招生同等学力







02卫星重力学宁津生②2162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加试科目:





③3227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②测绘科学与技术进展

 ③空间信息与空间数据库

01大地测量320 同上同上







02卫星导航刘经南

01地球重力场317 同上同上







02卫星测高学李建成

01 GPS与InSAR时序分析集成技术及应用309 同上同上







02 GPS数据处理及应用许才军

01物理大地测量及重力场应用研究782 同上同上







02相对论大地测量申文斌

01物理大地测量学308 同上同上







02卫星重力学罗志才

01 空间碎片的轨道确定和预报1899 同上同上







02 半解析法轨道积分方法研究桑吉章

01 大地测量学1900 同上同上







02 地球物理Robert Tenzer

01变形监测与灾害预警329 同上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招收跨学科考生







02 GNSS定位应用黄声享加试科目:



①602政治(理)
②测绘科学与技术进展
③空间信息与空间数据库
0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936 同上同上







02 GNSS地学应用姜卫平

01精密工程测量1088 同上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跨学科考生







02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徐亚明

01卫星定位理论与技术778 同上同上







02测量工程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郭际明

01海洋测绘1323 同上同上







02水下无源自主导航赵建虎

01卫星导航定位技术1224 同上同上







02 GNSS地学应用张小红

01 GNSS精密数据处理及应用1226 同上同上







02 GNSS空间环境学(电离层、对流层)应用姚宜斌

01 精密工程测量1787 同上同上







02 变形监测邹进贵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    







01遥感对地观测信息处理644 ①1101英语 或1102俄语 或1103日语 或1104法语 或1105德语招收跨学科考生,不招收同等学力。







02 数字摄影测量闫利②2210 数字摄影测量加试科目:





③3309遥感对地观测技术②图像理解与分析

 ③地理信息系统

01 卫星摄影测量技术1901 同上同上







02 三维数字城市技术邓非

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

① 弹性力学:(《弹性力学》,钱伟长,科学出版社)

② 地球内部物理:(《地球内部物理》周慧兰,地震出版社,1980)

③ 应用地球物理基础:(★《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张胜业、潘玉玲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04 ; ★《应用地球物理》(第2版),(Applied Geophysics, Second Edition),W.M.Telford,L.P.Geldart,R.E.Sheriff等著,陈石,孙少波,高志亮,卞龙等译,科学出版社, 2011-06 )

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加试科目参考书

① 地球物理学进展:《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滕吉文,地震出版社,2003)

② 地球动力学: (傅蓉珊编著)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

① 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广义测量平差》崔希璋,於宗俦,陶本藻,刘大杰,于正林,测绘出版社,2000年.).

② 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李征航、黄劲松,2010武汉大学出版社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加试科目参考书

① 测绘科学与技术进展:(《测绘学概论》 宁津生 武大出版社)

② 空间信息与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 (美)Shashi Shekhar 、Sanjay Chawla 著,谢昆青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考试科目参考书

①数字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学》, 张祖勋 张剑清,2009年12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张永生,2004年第1版,科学出版社;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地学计算》,周成虎,2009年第1版,科学出版社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考试加试科目参考书

①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邬伦等,科学出版社;

②图像理解与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冈萨雷斯,2003年3月第一版)

现任领导

测绘学院党委领导班子

党委书记:朱德友

副书记:曹立新

副书记:张仁杰

副书记:高振东

党委其他委员:李建成许才军徐亚明

郭际明沈作霖姚宜斌邹进贵  

测绘学院行政领导班子

院长:李建成

副院长:许才军徐亚明郭际明沈作霖

院长助理:闫利

学院重点实验室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李建成

副主任:罗志才

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精密工程测量与测量机器人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主任:徐亚明

学院党政办公室

主任:杨克俭

副主任:毛旭东

副主任:施焕军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主任:汪志明

副主任:张群英

学院各系

测绘工程系,主任:黄声享

卫星应用工程系,主任:姜卫平

地球物理系,主任:申文斌

学院研究所

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姚宜斌副所长:李英冰

空间定位与导航工程研究所,所长:张小红副所长:王甫红

测量工程研究所,所长:邹进贵副所长:张鹏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罗志才副所长:张双喜

航空航天测绘研究所,所长:闫利副所长:邓非

学院实验中心——熹光测绘实验中心

总工:花向红

副主任:向东

学院工会

主席:曹立新

副主席:邱卫宁、杨克俭

学术名人

宁津生教授

安徽桐城人,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从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原点的地心坐标及椭球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局部重力场的逼近理论,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学基金项目180阶和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的研究”等,是当前大地测量领域新的、代表发展方向的研究课题。

宁津生教授共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四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专著《重力与固体潮教程》获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地球重力模型理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图书一等奖,《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宁津生教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ITC)名誉教授,培养出了大量的博士和硕士。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

刘经南教授

刘经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前武汉大学校长,湖南长沙人,1943年9月1日生于重庆,中共党员,1982年9月研究生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CS)协商成员,国际《GPS World》杂志编委。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知名的大地测量理论和工程应用及其软件和数据处理专家。

中国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及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且颇有建树。解决了卫星定位技术工程应用中坐标转换模型选择与评价、削弱高程误差影响等理论与技术难题,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满足了石油勘探的急需。主持开发中国第一套商品化"GPS卫星定位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完成数百项科研工程项目。主持数十个大中城市控制网的设计、施工和数据处理,参与国家新一代空间大地网"国家高精度GPS网"的设计,实施了数据处理工程,运用他提出的"逆推法",科学地确立了全国板块运动趋势,该方法受到地学界一致推崇。承担了"隔河岩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的软件整体设计和实施,解决了关键性技术,在1998年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后获得湖北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及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国数据通信暂不发达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布式广域差分技术理论和方法,其工程实验结果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特征曾引起国内有关专家的震惊,该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正致力于卫星定位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GPS工程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陈俊勇教授

陈俊勇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宁波人,1933年5月生,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

陈俊勇同志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是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由于他在测绘科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李建成教授

李建成,男,生于1964年12月,山西左云人。1987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3年6月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卫星重力理论专题研究组成员、地球重力场模型测评组成员、大地水准面研究中国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球物理评审组副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测绘学报》等刊物编委。

李建成教授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特别在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与维持、高程测定模式现代化、全球重力场建模、卫星重力、海洋卫星测高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该领域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和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解决了精密区域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跨越,已规模化推广应用到我国100多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实现了“GNSS+大地水准面”的现代高程测量三维一体化技术体系和作业新模式,使GNSS技术具有直接测定海拔高程的能力,满足工程建设中各种等级、各种尺度的高程测量需求,克服了传统水准测量效率低、山区难作业、不能跨海传递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用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实现了传统高程基准建立和维持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了我国现代测绘基准建设进程。提出了灾区测绘基准快速重建方法,集成大地水准面精化、卫星定位、惯性导航与现代空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恢复建立了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精密现代高程基准,解决了地震灾区快速精准成像成图中无地面控制的难题。开展了全球重力场模型、卫星重力及海洋卫星测高技术的研究,突破了地面重力数据与卫星重力数据最优联合及超大规模快速稳定解算等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首个720阶WDM2001模型,并应邀参加了国际权威EGM96和EGM08全球重力场模型的测评工作。在该领域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海洋测高卫星和重力卫星计划及相关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规划、石油、水利、交通、航天、国防等领域,以及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

李建成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4部;培养了60余名硕士、30余名博士。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光华科技工程奖(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国际杰出科学家”称号。

李建成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学院教授李建成获评2012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另有4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2名学生获宝钢优秀学生奖,16名学生获宝钢港澳台优秀学生奖,获奖人数名列全国前茅。

经过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委员会委员两轮投票,李建成以其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显著的教学研究成果,荣获特等奖。此次共有9人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李建成是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家,在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解决了多项难题,形成了自主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推动学院学科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多次获各类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并获“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和“湖北五一劳动奖章”。他还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为促进我国测绘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校园文化

院训是学院对教职员工观念和行为规定的有指导意义的语词。提出一个适合学院历史传统,具有激励作用的院训,是本届领导班子在学院进入新世纪、新武大之后一个强烈的愿望。四十五周年院庆纪念活动,为我们确定院训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策划决定举办院庆的目的之一是深入总结建院四十五年的办学经验,弘扬传统,紧跟时代,温故自新,继往开来,加速推进学院朝着“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步伐。为此目的和渲染院庆庆典隆重喜庆气氛,学院院庆领导小组决定在庆典大会主席台两侧悬挂一副贺联,根据这样的思想要求,由学院张儒杰老教授主笔,王昆杰教授,李凤鸣教授,李建成院长,党委书记李物让研究员等提出修改意见,几易其稿而成如下贺联:

桃李芝兰四海五湖来 敬业乐群 经天纬地结硕果

美名声誉五方六合传 戮力同心 求是创新展宏图

详细解释

上联为回顾学院四十五年来的历史和治学传统。建院之初,全院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教职员工来自全国五个院校,来的都是俊英,尤其是学院的领导,有三位都是中科院学部委员,除身兼要职外,全都亲自授课。还有一位是国内知名水利专家和教育家。四十五年来,全院师生员工敬敬业业培养了众多英才,奋战在祖国各条战线上,都为祖国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创新,堪称世界一流。所以能获得这些丰硕成果,与创建学院前辈们所树立的“敬业乐(yao)群,求是创新” 办学精神的薰陶、鼓舞作用分不开的。下联为展望未来,刻意求进。回顾学院四十五年来的历史,虽然学院作出了成绩,获得了应有的赞誉。但今后任重而道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武大之后,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戒骄戒躁,奋发前进,树立起今后奋斗的目标。在学院“敬业乐群,求是创新”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大家同心戮力,为开创和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对联定稿之后,院长李建成,书记李物让认为可将“敬业乐群,求是创新”作为“院训”,在庆典大会上李建成院长和教师代表孔祥元教授的讲话中都特意提到了这种激励奋进的精神,冀望全院师生员工永远以这种精神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敬业乐群,求是创新”作为院训语词,已在党政联席会议获得赞同,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 。

相关注释

有关“敬业乐群,求是创新”的词义可见词语注释:

桃李:语见《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后以“桃李”喻指所教育的学生。

芝兰:比喻品德高尚的良师益友和优美的学习环境。

五湖:不仅指全国之意,同时可意为当初学院是由下列五个院校:同济、天大、南京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的测绘专业 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等组成。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见《辞海》。谓专心学业,乐于与同学相切磋。《新华词典》称<敬业>是对所从事的专业和工作都全心全意的一种精神。这种敬业乐群的精神,就是学院历来传统的治学和办学精神,值得永远自勉。

经天纬地:不局限于作测绘解释,应理解:《新华词典》中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经天纬地是以天为经,以地为纬,比喻规划宏伟的事业,治理国家的事业。联中应用此古典,以表示四十五年来全院师生员工是为全国众多建设事业服务的。

上联中的“四海五湖”中的“四”和 “五”,表示学院华诞四十五。下联中的“五方六合”中的“五”和“六”,表示学院建立于1956年。上下联中四五对,也表示四十五周年;上下联中五六对,也表示建院于1956年。

六合:《新华辞典》古指天地和东南西北,泛指宇宙,联中用“六合”,是以浪漫的笔调来渲染学院的美名已传遍整个宇宙。

硕果:《新华词典》释义为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

戮力同心:《新华词典》释义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国语·吴语》“戮力同德”。《墨子·尚同》:“戮力同心,以治天下”。戮力:合力.

求是:《新华词典》解释“实事求是”为从实际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联中以求是’来代替‘实事求是’的意义。

宏图:《新华词典》释为远大的设想和宏伟的计划。

相关新闻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贫困生考取麻省理工学院寻求学费资助

2013年7月19日,从武汉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朱全文网上为自己发帖求助:跨专业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项目,但家庭困难,筹集不到第一年40万元的学习费用,希望能得到好心人的资助。

记者联系上朱全文了解到,他是武大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09级学生,湖北荆门人。从大二开始,他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中德合作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大三,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2篇顶级国际会议论文。大四,他受邀担任国际智能汽车会议审稿人,3次赴西班牙、美国、上海参加国际会议,两次在会上展示科研成果,并且投稿2篇给SCI国际期刊论文,其中1篇已被录用。

大四期间,朱全文向十余个世界名校申请研究生,最后被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录取。朱全文选择了世界排名前列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专业,但由于是跨专业申请研究生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对其专业基础的牢固性有所担忧,就将他放在了候补录取名单,这意味着大一期间的26万元学费和10余万元生活费全得由他自己负担。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党委成员王中全教授向记者证实了朱全文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一事。王教授介绍,朱全文出身农村家庭,错过这一机会确实可惜,但国外留学的高额学费,武大也难以帮其在国内贷款。为此事,院方还曾劝过他放弃留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梦想。

据了解,朱全文家在荆门栗溪镇农村,父亲是煤矿上的矿工,母亲是一名农村干部,家中年收入三四万元左右。由于母亲常年生病,家中存款所剩无几,无法支撑他赴美深造的高额学费。乡政府知道这一情况后,给予了5万元资助。与近40万元的留学费用相比,还远远不够。

虽然身边有不少人劝朱全文放弃留学机会,但他认为,能被世界一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是实现航天梦的难得机会,不甘放弃。朱全文的辅导员应志豪老师也帮他呼吁:希望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能予以资助,圆寒门学子的留学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