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

由网友(桀骜不驯)分享简介:北京师范大教-喷鼻港浸会大教结合国际教院(简称北师港浸大,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一]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是尾野中海内地取喷鼻港高档教诲界互助开办的大教,也是沿海第1所新型专俗...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北师港浸大,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1]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也是内地第一所新型博雅大学,[2]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1]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现任校董会主席许嘉璐、校长汤涛[2]校训为“博文雅志,真知笃行”。[3]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共有一期、二期(在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61.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4]根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工商管理、文化与创意、人文社科、理工科技、通识教育学院五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29个本科招生专业(方向),9个研究型研究生专业,5个授课型研究生专业。[2]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在校专任教师425人。[4]

2005年4月,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08年1月,金凤路校园正式落成启用。2014年6月,学校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并举行新校园奠基典礼。2016年6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开办研究生教育。2021年5月,学校举行二期校园奠基仪式。[4]

截至2022年,学校位列2022软科中国合作办学高校排名第5名[5]

中文名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外文名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简称

北师港浸大、UIC

创办时间

2005年

校址

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同路2000号

学校类型

综合

学校代码

16401

硕士招生电话

0756-3620457

党委书记

毛亚庆

本科专业

29个

校训

博文雅志、真知笃行

校歌

UIC Anthem

主要院系

工商管理学院[3][4]、文化与创意学院[3][4]、人文社科学院[3][4]、理工科技学院[3][4]、通识教育学院[3][4]、研究生院[3][4]

所属地区

广东省珠海市

类别

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4]

属性

省属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大学联盟成员

本科招生电话

0756-3620011、0756-3620022、0756-3620033、0756-362004

校长

汤涛

校董会主席

许嘉璐

学校使命

创建和推进博雅型大学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办学特色

优质学术、英文教学、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博雅大学育全人

北师港浸大致力于促进内地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国内多数研究型大学不同,北师港浸大将“创建内地首家博雅大学,培育国际精英人才”作为使命,把优质的大学资源和接轨国际的教学体系融合起来,为内地高等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博雅型大学是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威望的一类大学,集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讲求文理兼通。其特点是规模小、师生互动多,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心智的开启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以及人格的养成与健全,而非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

全人教育是北师港浸大博雅教育的核心理念,它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的整体框架,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道德、体能、审美、社会情感和精神潜质的全面发展。

国际视野

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相聚北师港浸大,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国内外学者前来演讲、交流学术,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北师港浸大与国外5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游学、交换、体验外国文化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机会。[6]

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北师港浸大也十分注重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现今的学生却鲜有机会接触。然而在北师港浸大,“六艺”近在身边。全人教育汲取了古代六艺的精髓,开设了古琴、雅乐、中华射道等相关课程。在这里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也可以接受文化的滋养。

北师港浸大设有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旨在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坚持全球视野和开放性学术思维,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与研究、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根脉在民间的复苏与新生,为国家文化发展和传播战略服务。

战略定位

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的博雅型大学

办学历史

2003年6月,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同意筹备设立合作办学机构。

2004年3月9日,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为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

2005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成立。

2005年10月,首届274名学生开学。

2005年11月,金凤路28号校园举行奠基仪式。

2008年1月,金凤路校园正式落成启用。

2009年11月,第一届毕业生完成学业,在香港获颁浸大学位。

2014年6月,与珠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新校园奠基。

2015年12月12日,学校校训和校歌正式公布。

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准开办研究生教育。

2017年12月,金同路2000号新校园启动仪式举行。

2019年2月,创校校长吴清辉教授荣休,北师港浸大迎来第二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教授;9月,举行汤涛校长就职典礼。[4]

2019年12月,北师港浸大“岭南礼乐”入选由广东省教育厅开展评选的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第二批单位)。

2020年6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和北师港浸大签署合作协议。学校再获市政府提供550亩办学用地,用于校园二期建设。[7]

2020年10月,学校举行十五周年校庆。[4]

2021年5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举行校园二期工程奠基,建成后将用于该校建设理科、工科、交叉学科,以及新兴技术、产业转化的重要基地;[8]7月30日,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9]

2022年5月20日,北师港浸大二期校园书院组团封顶。[10]

办学条件

学校有5个学院 ,在29个本科专业(方向)招生。[4]

学院

院系/教学中心

专业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系

会计学

金融经济系

财务学

应用经济学

管理系

市场营销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与资讯系统管理

创业与创新管理

旅游、酒店与会展管理

文化与创意学院

影视与新媒体系

影视学

动画与互动媒体

文化创意与设计系

媒体艺术与设计

文化创意与管理

音乐系

音乐表演

人文社科学院

传播系

中华文化与国际传播

媒体与传媒/新闻学

公共关系与广告

语言文化系

英语语言文学

应用翻译学

社会科学系

政治与国际关系/全球化与发展

数字社会科学

外国语言文化中心

理工科技学院

数学科学系

应用数学

金融数学

统计与数据科学系

统计学

数据科学

计算机科学系

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生命科学系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应用心理学

通识教育学院

英语语言中心

全人教育中心

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通识教育协调中心

学科建设

据2022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研究院提供两类型课程,即研究型课程(9个)及授课型课程(5个),颁授多种不同的高等学位,包括哲学博士、哲学硕士、文学硕士。[11]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12]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应用经济学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传播学[13]

授课型研究生课程:传播学文学硕士-传媒管理专修、传播学文学硕士-互动媒体专修、传播学文学硕士-影视与新媒体制片管理专修、传播学文学硕士-传理学专修、传播学文学硕士-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专修

研究型研究生课程:会计学与企业管理哲学博士、经济学哲学博士、传播学研究型博士、应用英语语言学研究型博士、应用数学研究型博士、生物学研究型博士、化学研究型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型博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型博士、传播学研究型硕士、应用英语语言学研究型硕士、应用数学研究型硕士、生物学研究型硕士、化学研究型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型硕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型硕士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北师港浸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引进优秀人才, 不断优化升级师资队伍。2020软科中国大学高端人才排名全国第99位, 是全国9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入选的2所之一。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教师团队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部专任教师100%具有境外高校留学或工作经历,近90%拥有博士学位。在校专任教师425人,其中各国院士3人,教授50人,IEEE等国际学会会士4人,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0人。教师很多来自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世界名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4]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有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广东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质量工程项目多个。[14]

部分质量工程项目

类别

项目名单

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传播学基础,高级剧本,管理信息系统

广东省教学创新大赛

三等奖1项[15]

广东省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

环境科学

广东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与化学全英文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会计学

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会计学专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共建实践基地

  • 学生成绩

2020-2021学年,学校学生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中,获得银奖1项、铜奖1项;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省赛区的比赛中,获得7个奖项;在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提名1组、一等奖4组、二等奖14组。[16]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共与全世界60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交换协议,直接入学协议以及暑期项目协议等。其中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的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韩国的成均馆大学、庆熙大学等学校。[16]

  • 讲座研讨

北师港浸大与全球多个国家的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讲演、交流学术、参加国际论坛及研讨会等,有助于促进学术研究,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 高桌晚宴

高桌晚宴是北师港浸大学术文化交流的一大特色项目,源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西方名校的文化传统。北师港浸大每学期都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以举办高桌晚宴的形式进行学术分享。推行高桌晚宴的目的在于交流学术知识,同时增加学生对正式场合社交礼仪和西方学术文化传统的了解。

就业质量

扎实的专业基础、全面的个人素养以及良好的英语水平,使北师港浸大学子在升学、就业和创业方面均表现优异。

UIC毕业生在升学、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良好发展。深造高校包括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南洋理工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等。2020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的逾72%,全球百强名校输送率达74.4%。就业的学生备受世界500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青睐,有创业校友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等,也有校友在公益路上发光发热。[6]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珠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科研平台多个。

2022年2月,学校获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17]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据科学与技术交叉应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

珠海市重点实验室:珠海市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18]

校级科研平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研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珠海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所、跨文化学术研究所、社会管理研究与服务中心、统计与计算智能研究所、UIC DST–HKBU CSD活跃媒体计算联合研究所、人才因素绩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所、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教师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岭南文化项目1项。

2021年,学校教师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3项。[19]

部分科研项目名单

类别

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赤小豆三萜皂苷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干预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传感云系统中云-边-端数据协同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时间非局部相场模型的能量稳定性分析及渐近相容算法的研究》《高维复杂区域上的可压流体问题的自适应高阶有限体积方法研究》

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心灵的形式化及其挑战:认知科学的哲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言语感知和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神经表征的时间进程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

《智能交互中的用户幸福感形成机制——基于广东省网民的实证分析》《后疫情时代“风险适应”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岭南文化项目

《康、梁之前的清代岭南思想研究——以学海堂为中心》[20]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创新教与学》(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创刊于2019年,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创办的国际学术期刊,为半年刊,每年6月和12月出版;刊登全球专家和学者对教学经验、评论和实践的研究。[21]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图书馆有纸本藏书约50万册,种类约40万种,电子书1104993册,电子期刊212722册,数据库117个,中英文纸质期刊报纸300多种。


文化传统

校徽:校徽由字母U、I、C组成。“UIC”为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的英文简称,同时也分别代表:Universality(博览世界,开阔眼界)、Integrity和Intellect(忠于知识和智慧的增长、忠于个人高尚品格)、College和Continuity(群学、终身学习),寓意UIC贯彻的博雅教育理念。徽标采用纯青色和蓝色相间,寓意UIC兼有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背景和优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UIC徽标构成了勒杜鹃的形状,勒杜鹃为珠海市市花,寓意博雅教育扎根于珠海,同时也象征着UIC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

校标

校标是指校徽和校名组合的统称。校徽与校名组合使用时,有校徽与中文校名组合、校徽与英文校名组合以及校徽与中英文校名组合三种规范方式,每种方式有其相应的横式及竖式结构。

精神文化

校训:博文雅志,真知笃行(In knowledge and in deeds, unto the whole person)[22]

释义:“博文雅志,真知笃行”是北师港浸大的教育理念、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北师港浸大的博雅教育旨在博学于文,广泛涉猎一切人类知识,由此陶养性情,完成人格精神的内在养成。博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以批判性思维主动求真知。而求真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更是对高层次人生境界的领悟与追寻,所以必须有笃行的意志与坚持。北师港浸大以育人为本,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博文雅志、真知笃行的人。[23]

校歌:

悠悠珠江文脉长,诸贤会同意气昂。筚路蓝缕创吾校,华夏教育谱新章。本生命之源,根文化之壤。启德性之门,明智慧之光。师生家园齐努力,博文雅志筑梦想。

浩浩南海通八方,凤凰展翼天际翔。兼容并蓄纳百川,情系中华怀万邦。聚四方学子,育国家栋梁。容中西思想,通古今文章。躬身服务彰仁爱,真知笃行创辉煌。

River pearl runs wide and long, gathering scholars from beyond. In hardship and adversity, a new college is born. Bring Culture, innovation, moral values, inspiration,to -gather we will work as one, to serve our country and the world.

Let the Southern sea roam wide, let the phoenix soar the sky. Receptive and transcending where East and West align. Setting aims firm, aspiring high, over boundaries of land and time, we humbly serve and redesigh a bustling future for man-kind.[24]

作曲:伍鸿宇 Lyric by Wu Hongyu

英译:杨斯敏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ildred YANG

作曲:杨斯敏 Melody by Mildred YANG[24]

社团文化

北师港浸大注重培育学生成为具有服务精神的领袖人才。现有的学生组织(学生会、代表会、专业学会、仲议会)均由学生选举产生,如采用内阁竞选、自主投票的方式组成学生会。北师港浸大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已有学术类、文化艺术类、义工服务类、体育运动类、社会企业类等80个学生社团。 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校园生活,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

北师港浸大鼓励师生服务社会,参与公益事业。通过走进社会、亲身参与社区服务,增强社会服务体验,锻炼学生的服务型领袖才能,培养全人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苑舍文化

苑舍是融生活、学习、教育于一体的社区

北师港浸大的学生宿舍是全新概念的生活区,融生活、学习、教育于一体,共分八个苑舍:创雅苑、博雅苑、文雅苑、卓雅苑、寰雅苑、科雅苑、智雅苑和德雅苑。宿舍不仅是休息的场所,更是生活的大课堂,是贯彻全人教育的平台。

北师港浸大的苑舍推行苑舍文化,邀请来自学部学部的教授担任各个苑舍的舍监,参与苑舍管理;每个栋楼有一位舍堂导师,与学生一起住在宿舍,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另外,学校聘请了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学生舍堂导师,一起参与到苑舍文化建设中来。已形成传统的苑舍文化传统活动有:苑舍高桌晚宴、苑舍日论坛(大一生和毕业生各一场)以及为了增强苑舍凝聚力的苑际达人赛。此外,每个苑舍也有举办各具苑舍特色的小型活动,让学生的苑舍生活更加多元化。[25]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北师港浸大校董会主席许嘉璐
校长汤涛
讲座教授、副校长(学术)[26]黄华雄
讲座教授、署理副校长(学术)潘建新
副校长(行政)、党委书记毛亚庆
副校长(研究和拓展)、研究生院院长贾维嘉
协理副校长(学生发展)、通识教育学院署理院长[26]左龙佩兰
讲座教授、协理副校长(国际发展)、人文社科学院院长[26]贝力行

资料来源:2022年9月学校官网[26]

校园环境

北师港浸大于2017年秋整体搬迁至金同路2000号,开启全新的篇章。校园建筑面积约26.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域建筑面积约19.5万平方米。建筑包括文化创意群落、体育馆、大学会堂、演艺厅、教学楼、学习资源中心等。[27]

对话未来UIC

UIC二期校园项目占地面积约55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分为科研组团(科研区)、教学组团(教学区)和书院组团(宿舍区)三大区块,可容纳6000名学生及1000名教职员。UIC也将形成以“人文商”为主的第一校区和以“科技、研究生院”为主的第二校区,分布在会同古村两边,推动大学校园与古村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大学小镇。[10]

UIC二期校园将用于理工学科和研究生院的建设,建成理科、工科、交叉学科、新兴技术、产业转化的重要基地,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规划分为科研组团、教学组团和书院组团三大区块,整体工程预计于2025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UIC也将形成以“人文商”为主的第一校区和以“科技、研究生院”为主的第二校区,分布在会同古村两边,推动大学校园与古村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大学小镇。[28]

2022年5月20日,北师港浸大二期校园书院组团顺利封顶。书院组团主要为宿舍区,其中两栋宿舍楼预计在2022年10月投入使用。书院组团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包括6栋宿舍楼、1栋食堂、1栋活动中心及生活区配套设施等。[10]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