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

由网友(厌恶的鬼)分享简介:东北地域,齐称为中华国民共以及国东北地域,中国7大地舆分区之1,东临中南地域,北依东南地域,包孕沉庆市、4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匿自治区共5个省郊区。此中4川盆地是该地域人嘴最浓厚、接通最就捷、经济最发财的区域。[一]东北地域省区行政区齐整代码均以数字“五”开首。天然区齐整观点下的东北地域,1般指中国南边地域(没有含青匿低本...

西南地区,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东临中南地区,北依西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市区。其中四川盆地是该地区人口最稠密、交通最便捷、经济最发达的区域。[1]

中国西南方是 哪些个城市

西南地区省区行政区划代码均以数字“5”开头。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一般指中国南方地区(不含青藏高原)西部的广大腹地,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

中文名

西南地区

外文名

Southwest of China

行政区类别

地理分区

下辖地区

云、贵、川、渝、藏

主要民族

汉族、藏族、土家族、苗族、傣族等

著名景点

布达拉宫、黄果树瀑布、乐山大佛、峨眉山、洪崖洞、洱海、泸沽湖

机场

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昆明长水机场、拉萨贡嘎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

火车站

昆明站、贵阳站、成都东站、重庆北站

地理最高点

珠穆朗玛峰

主要城市

重庆、成都、昆明、贵阳、拉萨、遵义、绵阳

面积

235.1万平方公里

别名

西南

国家/地区

中国

高等学府

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

电话区号

023、028、0871等

地理位置

中国西南部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等

方言

汉族西南官话及少数民族语言

人口

1.95亿(2012年常住人口)

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

所辖省区

重庆,简称巴或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 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及航运、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为战时首都,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国际大都市。[2]

四川省

四川,简称蜀或川,1952年9月1日正式成立。四川位于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东西最大跨度1075km,南北最大跨度921km。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四川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部丘陵较多,西部山地较多。四川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岷江、沱江、雅砻江、嘉陵江纵贯四川。四川人口稠密,气候宜人,经济发展较快,交通干线密集,现系“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重庆和四川,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公园省”贵州处处是景,是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云南省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陕西南部地区

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 安康、商洛三地。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 南方地区特征,该地区的人主食是大米,主要栽种水稻,盛产桔子、茶叶。汉中、安康尤其是汉中方言接近 四川、重庆方言。该区域古属梁州,自秦立汉中郡(整个陕南)以来一直为一级行政区,直到元朝为了让四川“无险可守”才并入以关中为主体的陕西。在漫长的历史中陕南地区与四川关系紧密,特别是汉中市,其次是安康市,至今风俗极似川北。

地形地貌

西南地区的地形比较复杂,但较为显著地分为三个地形单元:

  1.   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主要范围包括重庆市大部,四川省的中东部和东南部,还有陕西省南部。

  2.   云贵高原中高山山地丘陵区。主要范围包括贵州省全境与云南省的南部和中东部。

  3.   青藏高原高山山地区。主要范围包括西藏全境,四川省北部、西部、西南部和云南省的西北部。

地理区划

1、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说明:

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2、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说明:

分为包括川西高原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在内的北部,云南和四川西南部等地的南部以及重庆、贵州和四川盆地的东部。

河流湖泊

本区多大江大河。

本区中部和北部以长江流域的河流为主。南部和西部则分属珠江流域、元江(红河)流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怒江(萨尔温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另外,藏北内流区还有众多的内流河汇入大小高原湖泊。

湖泊

本区的湖泊主要为高原湖泊,基本集中在三个区域:1、藏北高原湖泊区,包括西藏的阿里、那曲、日喀则三个地区的部分区域,主要代表湖泊为纳木错;2、滇中高原湖泊密集区,包括云南的中南部昆明以南的地区,主要代表湖泊为滇池、抚仙湖;3、滇西北高原湖泊分布区,包括大理以北的云南省内地区,主要代表湖泊有洱海、泸沽湖等。

气候

与地形区域相对应,西南地区的气候也主要分为三类:

  1.   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加上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人口也较为集中。大城市如成都、南充、重庆等都分布于此。

  2.   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四季如春气候的代表城市有昆明、大理等,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

  3.   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是主要的牧业区。

此外,本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代表地区西双版纳多产橡胶、热带水果等。

经济

西南地区土地辽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矿产、特色旅游等资源禀赋经济的先天条件。在七大经济区中小于西北地区,居于第二,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自然资源

西南地区江河、林木、牧草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面积高山区和草场以及常年生的林木和牧草,无霜期长,是中国发展橡胶、甘蔗、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宝贵地区。西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矿种130种,有色金属约占全国储量的40%。例如四川,钒、钛储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82%和33%;云南有色金属达112种,其中铅、锌、锗均为全国之首;贵州拥有64种矿,其中汞、煤、铝、磷等30种矿物居全国前茅。

旅游资源

西南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生产要素条件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要素、人文旅游资源要素优势突出,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九寨沟、峨眉山、黄果树瀑布、丽江古城、昆明世博园、桂林山水、布达拉宫、长江三峡、大足石刻……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西南地区都拥有一批驰名中外的旅游精品,大西南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和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除了资源禀赋优势以外,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南地区也享受到诸多优惠政策,形成了政策优势。

2012年经济概况

2012年上半年,西南各省区交上的经济答卷可圈可点:经济增速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四川以万亿以上的经济总量遥遥领先; 重庆和贵州的经济增速达到14%,云南、广西和西藏也达到11.7%、11.4%和11.3%,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增速。

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3.91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8.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80.9亿美元。

广西上半年生产总值5329.5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95.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1.91亿元,进出口总额131.4亿美元。当前,全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较大,工业生产减速和效益下滑、消费增速减缓等问题突出。

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7.1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735.0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50.44亿美元,出口总额181.49亿美元,进口总额68.95亿美元,增长77.4%,增速均列全国第一。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黄可称:“电子信息、新型装备制造等发展迅速,上半年全市生产计算机2050.29万台,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9%。”

云南省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5.7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46.1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73.46亿元。

上半年贵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90.88亿元,扩大投资是其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6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0.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

西藏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21亿元。该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多吉站都说:“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28亿元。农牧民增收困难、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成本上升是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下半年若能继续发挥好投资拉动的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及市场,保障和改善民生,西藏将实现适度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3]

行政区划

在 中国行政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又被称作西南五省(区、直辖市),即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总面积达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有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包括在西南地区之中表述,成为西南六省(区、直辖市)。例如,在西部大开发中,就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此属于西部地区。

西南地区五省区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及电话区号号段:

  省区市全称

  行政区划代码

  区号号段

  重庆市  50×,×,×,×  023
  四川省  51×,×,×,×  028,081×,082×,083×
  贵州省  52×,×,×,×  085×
  云南省  53×,×,×,×  087×,088×,069×
  西藏自治区  54×,×,×,×  089×

行政区划代码就是每个人身份证前六位代表的落户所在地的号码。例如500106代表:重庆市(50),市辖区(01),沙坪坝区(06)。

民族特点

西南地区现有白族,傣族、水族、佤族、苗族、怒族、门巴族、彝族等民族。

白族

白族是西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有悠悠4000年的可考历史。白族起源于云南,也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民族中特点最多的民族就是白族。白族是西南民族文化最发达的民族,是受汉文化影响和印度文化影响最深的民族;也是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民族。也正因为此,在长江以南的少数民族中,白族是唯一一个建立过国家性质政体(南诏国和大理国)的少数民族。

彝族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水族

水族,现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傣族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并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佤族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有35.1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

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有27万多人,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怒族人无自己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怒族过去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门巴族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

门巴族聚居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过去,由于山川阻隔,对外交通十分困难,外界人很难涉足,令人们十分向往。

门巴族的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著名的诗歌集《仓央嘉措情歌》为六世纪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门巴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区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年来,珞巴族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加金》曲是珞巴族专门用以叙述民族历史的最古老曲调,在当地广为流传。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旱灾

  旱情区域

旱情范围

农业灾情

居民生活

  经济影 响

应对措施

  重庆34个区县出现旱情  农作物受害  270万亩94万人和42万牲畜临时饮水困难重庆市要求中小型水库在抗旱期间要减少或暂停为配套电站提供发电用水
  重旱  65万亩
  干枯  9万亩
  水田缺水  230万亩
  旱地,缺墒  150万亩
  四川13个市(州)71个县,市(区)受灾  ,大牲畜,饮水困难  222,9万头受灾人口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群众需救济  ,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

攀枝花、凉山两市州用于增雨作业的187门高炮、21套车载火箭、350套火箭全都处于应急作战状态。

  农作物受灾面积  51,1万公顷
  成灾面积  24,8公顷
  绝收面积  5,7万公顷
  云南滇中,滇东,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旱情为100年以上一遇  农作物受灾  3000多万亩700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到700多万  直接经济损失达130多亿云南省委,省政府派出16个督办组,确保受灾群众“不断水,不断粮”
  ,小春作物,基本绝收
  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  50%
  甘蔗将减产  20%
  贵州84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  农作物受旱面积  1244,5万亩

受灾总人口1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口为312.9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28,77亿元

贵州省民政部门已下达救灾救济款9029万元,用于解决受灾困难群众的饮水和口粮问题,并及时下拨第二季度农村低保资金5.81亿元

  受旱面积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  60%左右
  其中轻旱  632,8万亩
  其中重旱  434,2万亩
  其中干枯  177,5万亩
  广西

77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其中特旱8个,重旱21个,中旱12个,轻旱36个。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四市

  农作物受旱面积  1126,38万亩

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百色市饮水困难人数88.6万人、河池市69.76万人,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 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

  因旱农业经济损失4,66亿元全区各地投入抗旱人数263,05万人,投入抗旱资金9865,44万元
  其中轻旱  733,84万亩
  其中重旱  358,52万亩
  其中干枯  34,02万亩
  水田缺水  227,65万亩
  旱地缺墒  508,17万亩
  五地综合  农作物受灾面积  4348,6千公顷

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
  其中绝收面积  940,2千公顷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