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3最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油炸小可爱)分享简介:中国农业科教院研究熟院(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建立于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一年经国务院核准起头实行硕士、专士学力教位教诲,是中国国度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熟教诲的后行院所之1,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一]现任院少吴孔亮、党委书忘贾广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是中国国家级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先行院所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1]现任院长吴孔明、党委书记贾广东[2]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根据2022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学院形成以35位院士接续领军,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各类国家级领军人才在内的2500余名优秀导师队伍;以涵盖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6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主干,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360个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平台和一系列重大学术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科研任务为支撑的硕士、博士、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1]

学院主要担负着全国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致力于解决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中文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总部位置

北京

校训

明德格物、博学笃行

硕士点

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63个

博士后流动站

11个

类型

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2人、中国工程院9人

院校代码

82101(科学研究机构序列)

外文名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CAAS)

成立时间

1979年

主管部门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博士点

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52个

类别

公立研院

属性

国家最高农业科研机构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现任校长

唐华俊

历史沿革

1978年,教育部(78)教高字031号文《关于中央各部委编报直属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指出,“我们希望中央各部委直属研究院(所)能在保证质量、择优录取的前提下,承担起培养研究生的任务。”1月20日,农林部将此文件批转给中国农林科学院,建议招收研究生。

1978年1月23日,科研部向中国农林科学院核心小组做了书面汇报:“可以考虑从今年起试招”,并提出了三点具体的建议。1月23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张维城当即作出批示:“今年先由京内各所招收一些研究生。”1月24日,中国农林科学院政治部赵启农主任批示“同意成立专门班子具体筹办此事”。后与农林部科教局联系,因报名已经截止,同时基础理论课等尚未落实,部里认为,本年度招生条件不具备,1978年暂不招生。[3]

1979年1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部宣教处起草了“关于我院筹建研究生院工作的一些意见”,再次呈报金善宝院长、张维城与何光文副院长。同时,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实际情况,科研部还起草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报领导研究、审阅。[3]

1979年1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呈报了《关于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报告》(农科院[科]字第5号文):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78)教高二字第1346号文中关于“中央各部委和各地方的研究机构,凡是有条件的应该积极招收研究生”的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决定1979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于当年招收研究生。

1979年1月17日,时任农林部副部长何康批示:“拟同意成立研究生院,规模可由小到大,基础课可借助农大力量与农大合办。”1月18日,张根生副部长批示:“同意,早办为好。”[3]

成立初期

1979年3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部对建好研究生院的工作做出详细规划,4月3日编制《一九七九年研究生院事业费预算报告》。6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印章正式启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字第151号文)。8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方案及基本建设计划任务书》正式上报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文件[科]字第242号)。9月,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最后经农业部批准,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46名。8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开学。[3]

1981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教务处和总务处并启用教务处和总务处印章。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1985年,增设办公室。

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86)农科院(人)字第35号文件明确研究生院为地、师级科研、技术单位。[3]

开拓发展

1991年12月,总务处合并到办公室。同时成立党办人事处,学生工作归党办人事处管理。教务处职能增加了博士后流动站管理。

1993年4月,成立研究生管理处,党办人事处与办公室合署办公,对外统称办公室。[3]

1994年12月31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部及下属单位的机构编制的批复》(中编办[1994]265号)核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事业编制55人。

1996年3月,经[96]农科(人干)字第40号文批准,研究生管理处更名为“研究生工作处”,教务处更名为“研究生培养处”,党办人事处与办公室分开设置。[3]

2003年上半年,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研究生院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人事制度改革,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农科人干[2003]35号《关于同意研究生院内设机构设置的批复》,同意研究生院成立4个处室,核定处级干部职数为8个。

2005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批复(农科人干[2005]2号),同意增设学位办公室为研究生院正处级机构,并增加1名处级干部职数。2月,研究生院将培养处学位与学科建设的职能调整到学位办公室。[3]

2006年10月,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农科人干函[2006]82号文批准,研究生院增设招生就业处,增加处级干部职数2个。

2008年,研究生院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同年获“北京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

2009年7月,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农科人干函[2009]72号文批复,同意研究生院成立专业学位教育处,处级干部职数由11名增加到13名。[3]

办学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下设办公室、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培养处、研究生工作处、国际教育处、专业学位教育处、学位办公室、国际教育处、继续教育处、培训服务中心等部门。[4]

学科建设

研究生院开设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5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包含30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包含30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博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兽医学、畜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园艺学、草学、农业工程、生态学[5]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生物学、生态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自主设置)、农业生态学(自主设置)、设施农业与生态工程(自主设置)、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自主设置)、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自主设置)、农业水土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自主设置)、药用植物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加工利用(自主设置)、作物土壤机械工程学(自主设置)、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自主设置)、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置)、农业遥感(自主设置)、农业环境学(自主设置)、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杂草学(自主设置)、入侵生物学(自主设置)、转基因生物安全学(自主设置)、生物防治学(自主设置)、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畜禽环境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中兽医学(自主设置)、兽药学(自主设置)、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自主设置)、饲草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自主设置)、饲草生产加工及利用(自主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主设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主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管理(自主设置)、产业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分析学(自主设置)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大气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气象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自主设置)、农业生态学(自主设置)、设施农业与生态工程(自主设置)、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自主设置)、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自主设置)、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粮食 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产品加工装备、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自主设置)、药用植物资源学(自主设置)、农产品加工利用(自主设置)、作物土壤机械工程学(自主设置)、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自主设置)、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水资源与环境(自主设置)、农业遥感(自主设置)、农业环境学(自主设置)、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杂草学(自主设置)、入侵生物学(自主

设置)、转基因生物安全学(自主设置)、生物防治学(自主设置)、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畜禽环境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中兽医学(自主设置)、兽药学(自主设置)、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自主设置)、饲草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自主设置)、饲草生产加工及利用(自主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主设置)、国际农产品贸易(自主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管理(自主设置)、产业经济(自主设置)、农业信息分析学(自主设置)、情报学

交叉学科硕士、博士点: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自主设置)[6]

师资力量

学校已经形成以35位院士接续领军,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杰青”“优青”“百千万 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各类国家级领军人才在内的2100余名优秀导师队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李家洋、庄巧生、陈化兰、钱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方智远、张子仪、范云六、郭予元、陈宗懋、刘旭、喻树迅、吴孔明、唐华俊、万建民、王汉中、胡培松、李培武、姚斌、周卫、侯永生[7]

教学建设

国际合作

学校密切关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新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与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知名学府开展博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该项目在校学生200余人。2019年,我院以优异成绩通过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教育与管理质量认证》,目前在校留学生近500人。[1]

教学成绩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获评A类学科6个,其中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获评A+,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获评A-。A+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12位,A类学科占参评时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60%,居同类参评单位首位。[1]

学术研究

研究生院依托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6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35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经济动物分子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稻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农业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郑州)、农业部果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兴城)、农业部柑桔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重庆)、农业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农业部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天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棉花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安阳)、农业部烟草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青岛)、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兰州)、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农业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植物纤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沙)、农业部特种动植物产品质量风险评估实验室(长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与营养功能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镇江)、农业部糖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哈尔滨)、农业部禽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扬州)

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第五批):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果树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遗传改良与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能源微生物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茎纤维生物质与工程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烟草类作物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产地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机械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作物细胞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棉花转基因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改良中心(分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国家苹果育种中心、国家大豆改良北京分中心、国家桃 葡萄改良中心、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国家畜禽分子育种中心、国家烟草改良中心、国家牛奶质量改良中心、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国家蚕桑育种中心、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国家禽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

国家级农作物种质库: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国家蔬菜中期库、国家水稻中期库、国家棉花中期库、国家油料作物中期库、国家麻类作物中期库、国家西甜瓜中期库、国家牧草中期库、国家烟草中期库、国家甜菜中期库

国家级农作物种质圃:国家种质北京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圃、国家种质海南野生棉圃、国家种质武昌野花生圃、国家种质沅江苎麻圃、国家种质兴城梨 苹果圃、国家种质郑州桃 葡萄圃、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国家种质多年生牧草圃、国家种质左家山葡萄圃、国家种质重庆柑桔圃、国家种质镇江桑树圃、国家种质徐州甘薯试管苗库

国家级野外台站: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全国农业土壤肥力效益野外研究站网络、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农业部野外台站:农业部迁西燕山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洛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祁阳红壤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昌平潮褐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德州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长白山野生生物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杭州茶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寿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沅江麻类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廊坊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锡林浩特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兴城北方落叶果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武昌花生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商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昌平畜禽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新乡矮败小麦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大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镇江桑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徐州甘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祁阳红壤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洛阳旱地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迁西燕山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昌平潮褐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德州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长白山野生生物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杭州茶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寿阳旱地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沙尔沁牧草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沅江麻类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廊坊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锡林浩特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兴城北方落叶果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武昌花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商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昌平畜禽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新乡矮败小麦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大理农业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镇江桑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徐州甘薯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新乡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桂林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廊坊数字水肥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密云生态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鄂托克旗牧草资源与育种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杭州水稻种质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长江中下游棉花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平安油菜育种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贤红壤地区油料作物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汉川转基因油料作物环境安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武清转基因生物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藁城农业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彭州农产品产地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南京农业机械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郑州果树瓜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阿克苏果树瓜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青岛烟草资源与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张掖牧草及生态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苏尼特温带荒漠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太仆寺旗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葫芦岛落叶果树生理生态及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新乡农业水土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廊坊蔬菜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信息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系统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岳阳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那曲高寒草原生态与气候变化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密云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共和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兰州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永宁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大荔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崇明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东营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祁阳综合试验站、德州综合试验站、沅江苎麻试验站、葫芦岛综合试验站、左家综合试验站、豫西与黄土高原综合试验站、郑州综合试验站、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育种与繁育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加工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加工研究室、设施与设备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机械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育种与种子研究室、栽培与土肥研究室、加工研究室、设施设备研究室、育种研究室、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加工研究室、栽培与茶园机械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育种与种子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栽培与耕作研究室、综合研究室、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室、遗传与育种研究室、病虫害防控研究室、育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栽培与综合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栽培与草地管理研究室、环境控制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加工研究室、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营养与饲料研究室、疾病控制研究室、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病虫害防控与质量监督研究室、育种与授粉研究室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际棉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麻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肉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蜂产品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参考实验室:国家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参考实验室、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

获OIE认可的参考实验室: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OIE马传染性贫血参考实验室、OIE马流感twinning实验室、OIE口蹄疫参考实验室、OIE禽传染性法氏囊病twinning实验室、OIE人兽共患病亚太区协作中心、OIE羊泰勒虫病参考实验室、FAO动物流感参考中心

国家质检中心: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部级质检中心: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植物抗病虫性及农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水利部节水灌溉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兴城)、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农业部动物毛皮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农业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机械工业旋耕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机械工业茶叶加工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烟草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烟草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青岛)、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柑桔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1]

科研成果

“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占全国农业领域获奖总数的26%。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29项;发表论文近30000篇,其中SCI论文近15000篇、《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论文29篇;出版专著近1500部,通过国审品种等近12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97项,新兽药证书55个等。科研成果与科研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1]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现有馆藏文献210余万册,33万余种。其中中外文图书31万余册,25万余种;资料12万余册,11万余种;期刊164.7万余册,1.4万余种;宋、元、明、清代古籍1.3万余册,1.2万余种;目前订购中外文科技期刊3600余种,包括中文科技期刊1100种,外文科技期刊2500种,其中1200余种外文期刊是全国的孤本。

电子文献资源方面本馆引进中外文电子数据库36个,其中中文数据库5个,外文数据库31个。借助NSTL开通数据库45个,其中农业和农业相关学科数据库32个,均为外文全文数据库。目前,国家农业图书馆开通服务的中文全文期刊达到近10000种,外文全文期刊近3500种,自行研建的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国外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目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世界农业发展动态数据库、中国食物与宏观农业数据库、中国农业经济分县基础数据库等各类实用型数据库50余个,数据量1500万条,每年新增记录50余万条。且这些数据库绝大多数已经实现了网络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IP地址内用户均可以通过网络享有最大的使用权限。为方便读者使用馆藏文献,国家农业图书馆还利用E-mail、新浪微博、电话、传真、快递等手段开展了文献提供、代查代借、定题检索、SCI引用查询、电子文献目录推送和针对院士及高层次科研团队的学科化信息服务。[8]

学术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官网显示,农科院拥有59种学术期刊。[9]

中国农业科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新饲料

作物学报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中国果树

规模养猪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中国乳业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农业科技通讯

生物技术通报

果树学报

生物技术进展

中国食物与营养

农业网络信息

中国瓜菜

中国农机化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展望

中国茶叶

农业开发与装备

作物杂志

中国园艺文摘

茶叶科学

农业环境与发展

The Crop...

中国猪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种业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中国农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畜禽种业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烟草科学

植物保护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中国草食动物

中国农业信息

中国蔬菜

灌溉排水学报

中兽医医药杂志

中国禽业导刊

园艺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中国家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Rice Science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南方果树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稻米

特产研究

中国果业信息

核农学报

中国棉花

中国糖料

草业科学

农业经济问题

棉花学报

中国沼气

中国蜂业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麻业科学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科研实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始终紧扣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矢志开展科技创新与科研协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至2014年,共获得国家奖成果98项,省部级奖成果56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249项,社会力量奖成果139项。[1]

文化传统

院徽由“汉印农字图案”为核心,加中英文校名组成。

院徽

选取汉代古印“农”字,造型端庄稳重,结构严谨,笔画间疏密有致,古朴雄浑,既体现了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悠久的发展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突出强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国家级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主流地位。

“农”字集中表达了大农业的整体概念。该“农”字由上下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上半部分为两个“人”面向“田”作业的图案形成的象形文字,形象地表达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形态与其中的协作精神;下半部分为“辰”字:既寓意辰时,又代表日子和时光,揭示了农业与季节、时辰、天气等客观因素的紧密关系,也有珍惜光阴、勤奋作业的警世鞭策之意。结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具体情况,其中包含的勤奋刻苦、脚踏实地、只争朝夕与团结协作精神。

由此“农”字构成的视觉符号,在整体上表达了大农业的宏观概念之同时,其部分笔画也形象地呈现了英文字母E(Education、Excellent)、W(World)、H(High)、F(Farming、Food),对应地表示研究生院作为高等农业教育机构的性质、地位、任务和国际化发展目标。整体标志为圆形,而其中的核心图案的“农”字为方形,体现了“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传统思想;整齐的直线与圆润曲线之间形成了动静有致的对应关系,以乾坤概念反映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朴素哲学思想;同时,也寓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严谨、务实的治学理念和规范的管理作风,象征勃勃的发展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出前景。[10]

文化精神

院训

明德格物、博学笃行

明德格物:语出于儒家经典《大学》,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明德”是说大学之中最高的为学之道,是要教导学生能够彰显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明德”也有净化自己的德行,达到内心清明的最高的、善的境界上。院训将“明德”放在首位,体现了我院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格物”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简言之,“明德格物”的目的是修炼品德,获取真知。体现了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

博学笃行:语出于《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院训“明德格物、博学笃行”取自于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著作,汲取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精髓,有着深厚的教育和文化积淀。院训反映了研究生院广大师生在传承古代传统和文明的基础上,博学现代科学文化和技术,“厚积而薄发”,实现传承与创新、德与行和谐统一的精神风貌。[11]

学校领导

职务

姓名

院长

吴孔明

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贾广东

纪委书记、副院长

陈万权

副院长

王述民[2]

副院长李哲敏[2]

历任领导

任次

姓名

任期

第一任

金善宝

1980年6月~1984年11月

第二任

卢良恕

1984年10月~1988年4月

第三任

王连铮

1988年4月~1995年6月

第四任

吕飞杰

1995年6月~2001年

第五任

翟虎渠

2001年~2011年

第六任

李家洋

2012年3月~2014年12月

第七任刘大群
2014年12月~2018年12月
第八任唐华俊
2018年12月~2022年3月[1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