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路(钟翔著散文集)

由网友(感情淡了放盐阿)分享简介:《村落里的路》是钟翔的尾部集文散,由闻名做野马步降师长教师做序,分“城土情结”、“旅痕游踪”、“柔情缓板”3辑,计二一万字,二零一零年一二月由公共文艺出书社出书。做品笔法粗腻,城土头土脑息浓烈,地区特性较着,多形容了野城流川河畔的村落糊口,触抚城土情结,文字绵密精致,气势派头质朴重静,以“正在场”的姿势,抒发了对于人文村落以及村落糊口的...

《乡村里的路》是钟翔的首部散文集,由著名作家马步升先生作序,分“乡土情结”、“旅痕游踪”、“柔情慢板”三辑,计21万字,2010年12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宛城区黄台岗镇 七旬老人胡守才 著书 脱贫系列篇 宛城区五里堡街道城中村打造再掀新高潮

作品笔法细腻,乡土气息浓郁,地域特征明显,多描述了家乡流川河畔的乡村生活,触抚乡土情结,文字绵密精细,风格朴素沉静,以“在场”的姿态,表达了对人文乡村和乡村生活的无限敬仰和深度缅怀,从中感受到,作者在实践写作理想的同时,也为都市人们寻访自我,寄放灵魂,找到了一条通道。[1]

书名

乡村里的路

译者

钟翔

类别

文学

定价

32.0

出版时间

2010-12

开本

880mmx1230mm  1/32

作者

钟翔

ISBN

9787802407343

页数

265

出版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序言

钟翔的散文和散文的钟翔

马步升

关注钟翔的散文已有些时日了,起初,大约因为他是东乡族,而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人数很少的少数民族,一个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又生活在自然环境不是很好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这多年却出了好几位作家,钟翔便是其中之一。对他本人的关注持续了一阵,后来便是关注他的散文本身了。

与大多出身于农村的写作者一样,无论后来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心境有多大的变化,对曾经的乡村生活的追忆、重述和反思,却是逃避不了的题目。这究竟属于一个写作者的理性选择,还是来源于意识深处的身份冲动?还真不好说。一定要用一个专业术语予以界说,恐怕就用得着童年经验了。钟翔童年时期的生活状况到底怎样,我知之不多,但从他众多的乡村散文中,还是可以拉出一个相当完整的证据链的。王夫之曾说,目之所见,足之所践,是铁门槛。真是这样的,见过的,经过的,无论文章能力如何,哪怕仅是口述,明眼人一看,一听,那就是见过的,经过的,反之,无论你如何口辩滔滔文思滚滚,总是少了一些言之凿凿的。

钟翔散文的可贵品质,在于描写的精细。对事象,对风情,对情绪,着眼之处,巨细无遗,下笔之时,毫发毕现。需要申明的是,描写的精细与粗疏,绝非写作者的心细或心粗问题,也非文风的靡丽或放达问题,而是写作者介入人生的深度问题。一个敬业的农人,对某种农活如何侍弄,凭感觉,可能都会做到精益求精的,但是,却未必能够一板一眼说出来,钟翔庄稼做的如何,我不知道,但从他对庄稼事务的描述看,却算得上一个一等一的庄稼把式的。庄稼究竟种的好坏,于钟翔已无关紧要,他把种庄稼的文章写好了,他把庄稼种在了纸上,一茬茬的庄稼,一茬茬的丰收,集腋成裘,积土成垒,渐渐地,已显出土地主的气象了。

农历庚寅年盛夏的兰州,比往年要热许多,钟翔揣着他的厚厚的一沓散文稿,专程来到兰州,想请我作序。天热,脑子便有些混沌,我把我所在的地方给他说错了,而我居住的那片街区,都是大单位,虽是隔壁,虽是门对门,走错一步,也许就得多绕几里路程。好在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好在钟翔也不是轻易走错路的人。见了面,我说,神交已久,咱俩却是第一次见面,他说,不是,是第二次。在某年某月的某个会上,他在我的房间坐了一会,还说过几句话的。可我却想不起来。我记人的水平还过得去呀,把许多年前忽闪一面的、不一定要记住的人,多年以后,不但可以记住其人的长相,偶尔有电话来,还可分辨出声音的,为何却把存心要见面、努力要记住的钟翔没有记住呢?说了一会话,我忽然有些明白了:钟翔是一个人与文融为一体的人,钟翔的散文便是钟翔本人,钟翔本人便是钟翔的散文,喜欢他的散文,就会喜欢他的人,记住他的散文,就等于记住他的人了。

我记住的是钟翔的散文。

钟翔是穆斯林,好在家里备有饮料和矿泉水,凑合可以供他解暑,可午饭时间到了,果腹之食如何办理,我正在想附近有哪家好一点的清真饭馆时,朋友来电话请我吃饭,而且,非到不可,不到,就要骂人的,而且,还有远路来的朋友,而远路来的朋友下午就要走了。朋友所在的位置离我隔了大半个城市,天热,又懒,我害怕慢待了钟翔,征求他的意见,他却慨然说:不用管我,不能慢待了远路来的朋友。我说:可是,你也是远路来的朋友啊,钟翔说:以别的远路来的朋友为主。我让朋友订了一家清真餐厅,和钟翔打车,冒着酷暑,两拨远路来的朋友,相会于这个黄河都在热汗涔涔的盛夏的兰州。

这就是钟翔。

接着,我离开兰州,天南地北浪荡了一个多月。离开兰州,是因为兰州太热,回到兰州,兰州没有离开时那么热了,虽还是嫌热,却是可以接受的热。捧读即将付梓的钟翔散文集《乡村里的路》,忽然就想用几句显得绕口的话评说钟翔:

钟翔的散文是钟翔的人,钟翔的人是散文的钟翔。钟翔的人尊重生活,写出的散文,一字一句都忠于生活,钟翔的散文是散文化的钟翔,踏着人生的自然节拍,向生活的深处挺进。

是为序。

农历庚寅年处暑第五日于兰州

作品目录

001………………钟翔的散文和散文的钟翔(序言)
第一辑乡土情结
003………………………………………乡村里的路
007………………………………………蜜蜂
014………………………………………雪花那个飘
024………………………………………犁
028………………………………………山魂
036………………………………………麦草的气息
042………………………………………包包菜
049………………………………………麻雀
055………………………………………烧柴
064………………………………………腼腆的羊
074………………………………………鸡
080………………………………………水磨坊
088………………………………………晒土
093………………………………………金黄的麦季
097………………………………………土豆
106………………………………………包谷
112………………………………………粪火的温暖
116………………………………………沙石
121………………………………………苜蓿
129………………………………………干流川水情
142………………………………………填炕
第二辑履痕游踪
153………………………………………大夏河畔
157………………………………………积石山行
162………………………………………初遇青岛
167………………………………………见到大海了
181………………………………………双城风景
187………………………………………钢铁街道
192………………………………………鲁班石
198………………………………………河畔幽情
第三辑柔情慢板
211………………………………………农村细节(五题)
218………………………………………路(组章)
222………………………………………大地放歌(五题)
228………………………………………表达
232………………………………………泥土·砖·砖雕
235………………………………………诗意的河州(六题)
235………………………………………黑夜(8章)
243………………………………………附录:主要作品存目
247………………………………………后记

后记

从康乐流川乡下的老家,跑到遥远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城里,转眼间,已过去了整整二十年时光。

我所生活的城里,好多摩天大楼、霓虹灯、超市、影视传媒、互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污浊的空气、刺耳的笛声、虚假的广告、膨胀的私欲、暗处的倾轧、欺骗、冷漠、污染,也不断充斥城市的各个暗角,恣意生长,四处蔓延。内心曾有的激情、梦想,被冷硬的俗世磕得支离破碎,找不到一块清净的、可以安放疲惫灵魂的栖身之所。

我出身农村,是地道的农民的儿子,是吃着五谷杂粮、喝着山泉河水、看着红花绿草、听着山歌民谣、踩着山径土路,一天天长大。我骨子里忍耐、俭朴、执着、倔强等农民惯有的本性,扎了根似的,一直伴随着,撑起所谓的雄心壮志,在莫大的世界上,常常独自游走。

从漫长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地域风貌、文化特质,尽管各有不同,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背后蕴藏的农耕文明,仍然是最为主要的精神母体。我一直以为,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根脉,仍是充满了泥土气息的乡土大地,乡村是我们唯一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身体的最后归宿。

我渐渐发现,组成古老乡村的好多意象,如梿枷、背篓、水磨、镰刀、架子车、木犁、耙子、褡裢等,在日益模糊的记忆中,在令人沮丧的时代背景下,迅速而不知不觉地消失,一去不返,很难见到一点儿踪迹。

一个走出了乡村的人,自身的怀旧情结,对淳朴乡村生活的眷恋,使我不由得回过头去,对童年记忆里破败而苍凉、温暖而辛酸的一段段往事,进行深情地回望和打量,真情地歌吟和抒写,使乡间美好的物事,能够鲜活而长久地保存下来,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从学会了走动,我看到村里弯曲坎坷的土路,把人们引向庄稼地边,引向麦草垛旁,引向拥挤不堪的闹市,就开始断定,只要外出的欲望,一旦跟脚下的道路合拍,配合默契,就能抵达天南地北,海角天涯,可到想去的任何地方。

我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为柴米油盐闯荡、打拼,找寻短暂的幸福,是受了路的开导,跟着出了家门,离开村子的。多年的奔波之后,觉得人世的沧桑,人情的冷暖,人生的无奈,变幻莫测,难以捉摸,转眼又都成了过眼烟云,一去不返。这样的认知,使我情绪低落,身心俱疲,产生了极度的厌世情绪,有了回归的念头,时时想起村里的土路来,土路连着的许多陈年往事来。

我总是在想,一个人降生于世,从哇哇大哭开始,到终老静静死去,只不过走一遭罢了,例行个过程而已。有人活得轰轰烈烈,潇洒自如,有人活得安贫守道,寂寂无声。到了生命的尽头,世间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远离而去,最后的归宿,便是无可奈何的消失,默默的化为尘埃,谁也逃脱不了。唯一能够保留下来,长久存活的,不是什么物质财富,而是反映民族进步发展的优秀文化,是传承思想文明的精神产品。

这样说,并不是我所写下的文字,令人满意,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只是深深感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受过多年教育的一名东乡族作家,理应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勇敢地担当点儿什么,不管是历史的,文化的,还是精神的,该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是一位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信奉真主的定然,在《古兰经》闪耀的光芒下,做人行事,不卑不亢,淡定从容,穿越坎坷的人生,一步步前行。我深深感到,伟大的伊斯兰文明所倡导的精神内涵,与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并行不悖,一脉相承,都在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塑造灵魂,陶冶性情,劝谏教化人心,提高人的品味。

我的老家流川,稍大一点儿的村里,都建有清真寺,一个个穆民戴着白帽,去清真寺礼拜,真诚地忏悔、祷告、祈求,端正言行,净化心灵,求得真主的体谅、饶恕。我的仁爱、脆弱、悲悯、同情等性格的形成,无不受到良好家风的熏染,受到伟大伊斯兰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已不知不觉渗进了我的血脉,融入到我稚嫩的文字当中。

这本小册子收录的,是我近几年写的杂文、随笔、游记,共四十多篇,内容多为触动过灵魂的童年往事,成长岁月中的喜怒哀乐、欢乐和痛苦、泪水与梦想。收录的散文作品,在保持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稍稍地修改、润色。一个写了多年诗歌的人,转入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尝试、摸索,竟然还发表了不少,有了小小的收获,是从未料到的。

散文选材构思灵活,表现形式自由多样,不讲究音韵排比,取材广泛,能及时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意义。这样的认识,使人轻松的进入写作状态,随意地发挥想象,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出具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些学写的文字,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得到读者的认可,有多大存在的意义,心里都没有个底,权当是散文练笔的一次小结,对关心支持我创作的文学前辈、各位老师、文朋诗友的一次交代。

著名作家、评论家马步升先生,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创作,在京城等地的文学活动中,多次提及,推荐,使我不断树起信心,摸索前行,值此《乡村里的路》出版之际,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忍受炎夏的暑热,欣然给我作序,使我十分感动,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书法家王晓黎女士,得知我要出书,抽空儿题写了精美的书名,增添了不少亮色,令人难忘。爱人李晓红操持家务,给我饭吃,由我随意支配时间,读书写作。儿子马钊给我说校内的事儿,外界的所见所闻,使我开心、快乐。师长友人年仲华、戴耿、陈元龙、赵维国、马凌祖、杨玉梅、马建民等也给予了尽力帮助。世间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风霜雪雨,传统文化,民间故事,亲情友情,时时滋养我的心智,安抚我不羁的灵魂,让我享用四季的美景,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

时值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拙朴的文字,也将离开自己,到苍茫的人世上,迎受读者的评说,时间的考验。作品完成后,就与作者断绝了关系,独自承担起自己的命运,步入历史的甬道,或存活或泯灭,是听天由命的事儿,谁都帮不了忙,不管也罢。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日 临夏

获骏马奖评语

《乡村里的路》以精细的笔触,雕刻一组组悠远的乡村意象,温润深情的文字擦亮了人们心底的乡村记忆。这条路连接着高天厚土,凝聚起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性、精魂气魄,是大地之子对精神家园泪水涟涟的回望,是历史与现实长长短短的牵挂。[1]

作家简介

钟翔,东乡族,甘肃省康乐县人。中国作协会员,[2]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研究馆员。著有诗集《心旅》《暗处的光点》、散文集《乡村里的路》《故土情》《撒尔塔情思》,编著《阳光照亮的黄土地》《魅力临夏》等。作品入选各类权威文学选本,荣获《民族文学》《小说选刊》《中国作家》等文学奖。散文集《乡村里的路》荣获第五届甘肃黄河文学奖、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

名家推荐

钟翔是临夏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散文创作扎根于他所熟悉的土地,以诚朴的文风、扎实的叙事、温润的情感抚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为身后的民族而写作,为底层的人民而写作。

——白庚胜

他的语言风格与其反映的生活的具体内容是非常和谐的,功力与选择非常匀调,不偷懒不偏心,是细线条的却也有一定节制,不是那种裹脚步式的。

——石 英

作者对文学的热情,是出于精神的寄托和追求,从历史的探寻中不断调整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在人文探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真切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兴衰得失的感发和领悟。这样一种纵深感,往往能让人获得开阔的视野和敞亮的心襟。

——周明

在散文写作文体方面,钟翔是一个重视独特的叙述、独特的表达的作家。

——石一宁

钟翔的文字纡徐舒缓,其节奏与乡村那种不疾不徐、张弛有度的生命节奏息息相关,这是一种自然化的呼吸节奏,带有大地般的沉稳和厚道。

——刘大先

或许钟翔自己根本意识不到,他用散文留下的这些地理镜像,已经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了一个属于“钟翔式”的言说领域,拼贴了一部完全具备了人类学意义的田野版图。

——石彦伟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乡村里的路/钟翔著. --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9

(当代实力作家文库. 第2辑)

ISBN 978-7-80240-734-3 Ⅰ.

①乡… Ⅱ. ①钟… Ⅲ. ①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78961号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