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山东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由网友(我在风中等你)分享简介:山大全鲁医教院(Cheeloo College of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开办于一八六四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卖力山大医教人材造就、科教研究以及社会办事的2级办教机构。[一]现任院少易凡,党工委书忘刘洪渭。[二]院训为“专施济众,广智求实”。[一]山大全鲁医教院,截...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Cheeloo College of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创办于1864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负责山东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二级办学机构。[1]现任院长易凡,党工委书记刘洪渭。[2]院训为“博施济众广智求真”。[1]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截至2021年10月,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等学院,有4家直属附属医院、多家非隶属附属医院,实施心血管病学、生殖医学、药学优势是特色学科。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605人。[1]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历史源头最早可追溯至登州文会馆。1917年中文名称改为基督教齐鲁大学。1952年,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医学院。1985年5月,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7月,山东医科大学并入新组建的山东大学。学院曾培育了冯兰洲、洪涛、张运等优秀校友。[3]

中文名称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创办时间

1864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博士点

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

外文名

Cheeloo College of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1]

学院类型

医药类二级学院

学院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1]

院士人数

5人[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个[1]

院庆日

4月17日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4个

所属地区

山东省

硕士点

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

主管部门

山东大学

简称

山医、齐鲁医学院

现任领导

院长:易凡、党工委书记:刘洪渭

官网

www.qlyxb.sdu.edu.cn

本科专业

7个[1]

院训

博施济众 广智求真[1]

历史沿革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齐鲁大学医学院

齐鲁大学医学院是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齐鲁大学所属的一个学院。

1864年初,美国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传教,其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夫妇(Mr and Mrs Calvin Mateer)在登州(现蓬莱市)开设文会馆。

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聂会东医生和太太(Mr and Mrs James Boyd Neal)到山东登州创办一项与文会馆有关的医药工作和新医学教育,在当地一所寺庙租得几间房子,用一部分做为教室,另一部分做为诊所,所招第一班医学生共5名。

1885年初(清光绪十年底),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武成献博士(Dr.James Russell Watson)和夫人爱格妮丝·凯特玛司特博士(Dr.Agnes Kittermaster)到往青州,以教会施医所为基础,于西皇城街开设“大英帝国浸礼会青州施医院”,同时开设“附设医学堂”,即青州医学堂。学堂开始招收新生,并用以师带徒方式授课,开办医学教育。

1890年,聂会东由登州调往济南,于东关华美街与洪士提凡夫妇、安德逊女士一起在教会诊所工作,后将原诊所扩建,取名华美医院,并同时筹建医校。

1891年,学校竣工,定名为华美医院医校,每年招收5名学生。至1902年,华美医院医校共有在校学生四个班22人,皆为男性。

1902年6月13日,在青州举行的英国浸礼会和美国长老会联席会议,通过了联办“山东新教大学”的决议,形成了《联合教育工作基础》的文件。根据文件,青州医学堂与济南华美医院医校联合成立共和医道学堂,设青州、济南、邹平、沂州4个教学点。

1903年,在山东的美国长老会和英国浸礼会正式将济南、青州、邹平、沂州的医学堂合并成为“山东共合医道学堂”( Shando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学制四年。1903年招收医学生13人,至1911年共毕业38人。

1909年,山东新教大学改称山东基督教大学;山东共和医道学堂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医道学堂。

1911年4月17日,在英国利兹阿辛顿基金会的慷慨资助下,山东共合医道学堂举行竣工典礼,山东巡抚孙宝琦出席并捐银千两,这标志着四处教学点开始合并于济南。1915年9月27日举行共和医院落成典礼,四处教学点学生全部迁至济南。

1917年,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更名为齐鲁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成为齐鲁大学医科,学制七年。

1924年,加拿大政府准予齐鲁大学立案,批准齐鲁大学具有学位授予权,同时,医科毕业生还授予由加拿大政府批准的“医学博士”学位,特许中国留学生赴加留学,多伦多大学承认齐鲁大学毕业生的学历和资格,可免试入研究生院。

1925年,齐鲁大学医科更名为齐鲁大学医学院。

  • 山东省立医学院

1932年8月,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建,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领导。

1948年8月,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同年11月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

  •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1944年10月16日,经新四军军部批准建立新四军军医学校。1945年3月18日在淮南新浦镇招生,5月12日在安徽省天长县长庄举行开学典礼。

1947年1月,新四军军医学校更名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1949年5月,学校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

1951年12月,学校改名为山东医学院。

1952年9月,经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撤销齐鲁大学,其医学院与原山东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医学院,校址设在原齐鲁大学校址(济南市南新街82号,现为文化西路44号)。

合并发展

  • 山东医科大学

1952年9月16日,山东医学院与齐鲁大学医学院两校合并后山东医学院院长由白备伍兼任,孙铁民、张汇泉、方春望任副院长。9月25日召开了合校后的第一次办公会,10月8日下午,举行了院系调整胜利完成大会。学院共设有医学、药学、卫生三个专业。

1952年11月14日成立了由23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和四个教学委员会(基础、临床、卫生、药学)。

1955年4-12月,根据全国系科调整方案,山东医学院卫生系、药学系停办,教师和学生充实到其他医学院校,山东医学院成为单一的医学专业院校,设33个教研组(其中基础医学教研组18个,临床医学教研组15个 )。1959年学校增设了卫生系、儿科系;1960年,又增设了生物、物理、化学三个专业,于1962年2月,又先后撤销,将学生合并到医疗系。

1955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6月,经国家批准,山东医学院成为第一批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院校之一,招生专业有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临床内科学、系统外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等。

1959年1月,学校设立基础部和临床部。1961年5月,临床部改为医疗系;基础部撤销,成立医学基础课办公室。1962年,恢复基础部和临床部。1965年3月,又撤销了基础部和临床部,设立学生处,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

1962年,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意见,报请中央同意,将现行五年制的医疗、儿科、卫生、口腔四个专业的学制延长为六年,四年制的药学专业延长为五年,山东医学院是1962年第一批进行改制的全国11所院校之一。

1966-1970五年间,山东医学院停止招生,1967年分配了1961级毕业生,1968年分配了1962级毕业生,1970年分配了1963、1964、1965三个年级的学生,至此山东医学院已没有正规在校生学习。

1970年7月,山东省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对全省高等学校进行撤并搬迁,贯彻“五七”指示,“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工农”“实行开门办学”。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决定山东中医学院和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医学院,并搬迁到泰安地区新泰县楼德镇办学,校址设在原泰安农校。山东医学院下设四个大队,一大队在枣庄市、二大队在曲阜市、三大队在新汶县,四大队与院本部在楼德镇。

1970年11月20日,学校恢复招生。1971级共招新生1069人,3月10日前后分别在枣庄、曲阜、新汶、楼德四个大队报到。除医疗专业外,还有中医专业连和药学专业连。

1972年11月3日,撤消了四个大队,恢复教学建制,设药学系、中医系、基础部、临床部和进修部等。

1973年下学期,山东医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决定把主要力量撤回济南,中医系、药学系迁回济南上课。

1974年建立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山东医学院抽出约三分之一的教职工留在楼德参与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筹建工作。1979年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迁至泰安市区,改名为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医学院泰安分院更名为泰山医学院。

1975年下半年,原山东中医学院从山东医学院重新分离出来,迁回原址,恢复山东中医学院建制。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山东医学院医学系恢复招生,学制5年。同时学校恢复和增设了卫生专业和口腔专业,并于1977年招收学生。这样山东医学院就有了医疗、药学、卫生、口腔4个专业。这期间学校设立了医学系和基础部等教学院门。1985年,医学系改名临床部。

1978年,学校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生41名。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79年12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医学院增设医学系六年制英语班。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5月,卫生部决定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

1988年4月,学校被批准为全国15所试办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高校之一。

1996年10月,学校撤销基础医学院,成立基础医学院。

  •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2000年7月22日,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 。

2001年1月,新山东大学将原山东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合并组建为山东大学医学院。

2012年5月,山东大学整合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5个学院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等4所附属医院,成立齐鲁医学部。

2015年9月,学校为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依据《山东大学章程》及《山东大学综合改革方案》,颁布了《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构齐鲁医学部管理架构,成立齐鲁医学部党工委。齐鲁医学部下设办公室(与党工委办公室合署办公)、政工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与国际交流处、研究生处、财务与资产管理处、继续(网络)教育中心和医院管理处等党政管理机构。同时撤销医学院建制,组建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

2017年9月,为推动“部委省共建”山东大学医学教育,加强对“齐鲁医学”品牌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齐鲁医学”品牌的影响力,学校研究决定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英文名称不变。直属附属医院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名称不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简称“齐鲁二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口腔医院,简称“齐鲁口腔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生殖医院,简称“齐鲁生殖医院”。

2020年,加入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办学条件

截至2021年10月,齐鲁医学院下辖8个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融合与实践中心),4家直属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多家非隶属附属医院(山东大学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千佛山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开办7个本科专业。[1]

专业设置

所属院系

专业设置

学位授予门类

学制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

医学

五年

医学院

临床医学

医学

五年

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

医学

五年

护理学院

护理学

理学

四年

药学院

制药工程

工学

四年

药学

理学

四年

临床药学

理学

五年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0月,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3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等“四青”人才22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5人,同时在教学医院中聘任临床医学教授160人,临床医学副教授25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8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92人。[1]

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 运、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医科):龚瑶琴、沈月毛、陈哲宇、娄红祥、彭 军、马春红、张 澄、易 凡、高成江、孙金鹏[5]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医科):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张运、陈子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庞琦、陈哲宇[6]

国家级教学名师(医科):于修平、高英茂[7]

学科建设

  • 齐鲁医学学科特色

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坚持“四个面向”,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具有齐鲁医学特色的世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体系。

一是聚焦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心血管病发生与防治、肿瘤发生与防治和微生物与药物研发4个重点方向,建设“临床医学与重大疾病”世界一流医学学科群;

二实施心血管病学、生殖医学、药学优势特色学科,以及精准肿瘤学、脑与类脑科学新兴交叉学科、健康风险管理与重大疾病防控等6个山东大学高峰学科建设项目;

三是立项实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口腔颌面部组织的再生修复与重建、健康管理交叉学科、实验畸形学、医学免疫学、急诊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消化病学8个医学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血液内科、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4个培育学科建设项目。[1]

  • 医学学科排名

截至2021年10月,齐鲁医学院有8个医学相关学科跻身ESI全球研究机构前1%行列,其中2个学科领域跻身ESI前1‰,临床医学进入前0.76‰,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前0.70‰,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1.71‰,其它5个医学贡献占比较高的学科领域分别为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社会科学总论。在U.S.News and World Report排名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排名全球第91位,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200名。在最新发布的软科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学院6个医学相关一级学科中有5个进入全国前10,其中生物医学科学(基础医学)排名全国第2名,临床医学和药学分别排名全国第7、8名。在临床医学领域,有7个临床学科位列复旦大学版中国最佳临床专科排行榜前10名,13个临床专科跻身全国二十强。[1]

  • 学科名录

截至2021年10月,齐鲁医学院拥有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1]

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妇产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药物化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0月,齐鲁医学院拥有有1个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和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获评数量列全国医科类课程第一位)、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和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共8门。[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高英茂)、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于修平)

国家级精品课程:诊断学、人体寄生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统解剖学(双语)、局部解剖学、医学机能学实验、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免疫学、护理学基础(双语)、断层解剖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班

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大学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专业实验室

  • 培养模式

1.高水医师的培养

建立“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后3年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合格者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具备成为一个卓越医师的执业能力。

2.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1)“4+4”模式。指学生在前四年进行通识教育,可选修理工科任何专业,同时选修适当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第4年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原专业毕业并授予本科学位,合格者继续深造。后4年进行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毕业考核注重科研能力,着力培养基础广博、发展潜能好、思维宽广、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医学科学家。毕业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授予科学型博士学位(Ph.D)。

(2)“2+6”模式。指学生在前2年进行通识教育,第3年到第5年完成医学基础和临床理论课程学习,第6年到第7年进行临床实践,第8年进行科研训练。第5年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进入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并继续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合格者继续深造,毕业考核注重临床技能,着力培养具有睿智思维、良好医学职业素养及成熟人格的临床医学家。毕业后授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

(3)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拟在八年制 (“2+6”模式) 医学教育的基础上推出“8+3”11年制精英教育,即学生在经过八年制医学教育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基础上,再进行3年的科研训练,毕业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授予科学型博士学位(即MD + Ph.D)。

3.“ROSE”医学教学模式

在高层次医学科学家的培养过程中,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和客观教学评价体系为核心、有山东大学特色的“ROSE”医学教学模式 (R:Research Training, 科研训练;O: Oversea Experience, 国际化视野与交流;S: System-Based Learning, 器官系统医学教育; E:Evaluation,考核与评价体系)。

(1)实施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为每位进入长学制的学生配备一名基础医学和一名临床医学导师,要求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临床。导师必须具备博导资格,定期和学生分享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心得体会与科学精神,以及临床实践中的体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2010年医学院成为第三所与美中国国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UNMC)合作开展Joint MD-PhD 项目的中国国内医学院校。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引入行医学(Doctoring)实践教学模式,建立模拟学生对“病人”问诊、学生病历记录、老师点评和治疗方案的多层次教学模式。

(2)实行“见习医生制”临床教学。坚持“以床边为中心的教学”替代“以授课为中心的教学”,“以参与病人全程治疗的教学”替代“病人床边观察者的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替代“以知识记忆和积累为中心的教学”。

(3)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办法,加强学生培养的过程考核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在过程考核中,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学生将被淘汰退入五年制学习,保证拔尖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10月,齐鲁医学院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有国家卫健委国家健康大数据研究院,有7个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0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4个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

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创新药物研究基地: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耳鼻喉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卫生毒理学重点实验室、慢性退行性疾病的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药物分子设计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强化建设)、妇科肿瘤实验室(强化建设)、神经免疫肿瘤免疫实验室(强化建设)、腹腔镜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实验室、胃肠疾病转化医学实验室、血液病实验室、肾脏组织工程实验室、神经系统变性病转化医学实验室、消化系统肿瘤实验室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卫生检验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感染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精神疾病基础与临床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心血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耳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2017-2021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800余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多项科研原创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等国际顶级期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其中2018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结束了山东省医学界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为零的历史。[1]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山东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即原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前身是1903年建立的齐鲁大学奥古斯丁图书馆,馆藏文献主要以医学、生物学为主,截止到2014年底,齐鲁医学院图书馆共有各类藏书45万余册,收藏有中外文纸本期刊854种。分馆外文书库中藏有齐鲁大学、山东省立医学院和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的外文藏书,印刷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845年。

山东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是教育部、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全国生物医学文献山东省级中心馆,具备完整的中国国内外权威检索工具及检索数据库。

截至2013年7月,齐鲁医学院共享山东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有数据库201个、电子图书(中文)80万册(外文)77万册、电子期刊(中文)9556种(外文全文)2.8万种、电子论文(中文)315万篇(外文)190万篇,总数据存储量67TB,搭建有电子资源校外访问系统(24小时开放)。

  • 学术期刊

刊物名

主办单位

创刊时间

影响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山东大学

1956年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核心版)、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英国《食品科技文摘》、英国《公共健康研究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数据库收录。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山东大学

1987年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山东大学

1998年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部科技信息所)、医药卫生核心期刊(中国卫生部信息所)、外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肿瘤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CAJ-CD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优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现代妇产科进展

山东大学

1989年

中文核心期刊妇产科学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信息研究所)。

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分析系统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

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1996年至2012年获历届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1997年至2012年获历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期刊,1998年获山东省十佳期刊。

学术交流

截至2021年10月,齐鲁医学院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全球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与世界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先后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合作成立了山东大学-哈佛医学教育中心,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合作建立了转化医学联合实验室,下设4个国际科研合作实验室,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挪脑科学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了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与南澳大利亚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澳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与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研究院、美国淄博瀚海硅谷生命科学园合作,共同建立了“山东大学硅谷医药健康人才工作站”。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两项,获得国际合作项目100余项,发表国际合作论文200余篇。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获批2项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选派200余名学生出国学习和交流,现有在校学历国际学生近500名。[1]

成立山东大学医养健康产业研究院并成为山东省十大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智库。成立山东大学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并获批国家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被评为高校百强智库。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获批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牵头创建山东500万人群全生命历程健康队列,完成《山东省全人群全生命历程健康图谱》报告,入选山东省大数据成果展。成立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并成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加盟研究院,服务400余家企业。基础医学院与山东数字人公司合作研发的“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推广应用到国内200余所医学院校,企业成功在新三板上市。药学院近五年来累计转化成果120余项,合同经费1.5亿元。充分发挥医疗优势,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口腔医院进入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序列,全方位参与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直属附属医院医联体医院220家,地区分布山东省16地市以及国内多个省市。[1]

文化传统

院徽

齐鲁医学院院徽由篆书“齐”、蛇杖、展开的书本、校友门等元素组合构成。

篆书“齐”字寓意齐鲁医学根植齐鲁大地,浸润儒家文化,体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徽标中心的蛇杖是西医的标志,象征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展开的书本体现齐鲁医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要求。笔直挺拔的线条寓意齐鲁医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性的治学方法。徽标整体构成校友门造型,凸显齐鲁医学百年历史传承。

院歌

使用山东大学校歌

《山东大学校歌》

作词:成仿吾(经集体修改)

作曲:郑律成

东临黄海,南望泰山,

这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乐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薪火传,学子要与前贤比肩。

为天下储人才,放眼五洲;

为国家图富强,求索万年。

志向远大,气养浩然;

学无止境,不畏登攀。

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中华民族崛起;

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人类美好明天。

我们是崇实与求新的朝气勃发的青年!

院训

博施济众 广智求真[1]

“博施济众”源于《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意为广施恩惠,拯救众民。“广智求真” 中的“智”有智力、智慧、知识等含义,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真”有真知、真理、真诚等含义。“博施济众,广智求真”,字面意思是“为所有人[福祉/健康]而行医,为追求真理与启蒙而研究”,饱含齐鲁传统文化内涵,蕴含着医学教育的内在本质和神圣职责,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标准,充分体现了齐鲁医学百年发展的历史特征和时代要求。

院庆

1911年4月17日,山东共合医道学堂正式定址济南并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这一天被齐鲁大学医学院定为建院纪念日。[8]

学院领导

院长:易凡

党工委书记:刘洪渭

党工委委员、常务副院长:曲波

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陈鑫

副院长:马春红、刘奇迹、纪春岩、赵小刚

党工委副书记:牟道玉[2]

历任领导

姓名

校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卜道成(Joseph Percy Bruce)

齐鲁大学

校长

1916-1919

聂会东(James Boyd Neal)

齐鲁大学

校长

1919-1921

巴慕德(Harold Balme)

齐鲁大学

校长

1921-1924

李天禄

齐鲁大学

代校长、校长

1928-1929.11

朱经农

齐鲁大学

校长

1931-1935

刘世传

齐鲁大学

校长

1935-1940

汤吉禾

齐鲁大学

校长

1940-1045

吴克明

齐鲁大学

校长

1945-1950

杨德斋

齐鲁大学

校长

1950-1952

尹莘农

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校长

1932.8-1948.8

王宝楹

山东省立医学院

校长

1948.8-1948.11

江上峰

新四军军医学校

校长

1944.10-1945.11

宫乃泉

新四军军医学校

校长

1945.11-1947.1

宫乃泉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院长

1947.1-1949.5

宫乃泉

山东医学院

院长

1949.5-1949.9

白备伍

山东医学院

院长

1949.9-1954

邵德孚

山东医学院

院长

1955.4-1959.3

王哲

山东医学院

院长

1959.3-1966.6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山东医学院革委会管理

方春望

山东医学院

院长

1978-1985.5

方春望

山东医科大学

校长-名誉校长(1986.3起)

1985.5-1995

王廷础

山东医科大学

校长

1986.3-1998.1

王琰璧

山东医科大学

校长

1998.1-2000.7

2000-2012年分为五个学院独立管理

张运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部长

2012.5-2015.7

知名校友

冯兰洲(1903-1972)医学寄生虫学家,1929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院委员。

周廷冲(1917-1996)生化药理学家,1950-1953年在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任教,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翠芬(1921-2011)医学微生物学家,1950-1953年在华东白求恩医学院任教,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涛(1931-)病毒学家,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立信(1942-)眼科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运(1952-)内科学心血管病专家,1976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光(1963-)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病专家,1987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知名教授

  • 一级教授

薛愚(1894-1988)药物化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药学教育奠基者之一。首先提出药学院应设置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品检验三个专业。曾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

尤家骏(1900-1969)皮肤性病学家,中国皮肤性病学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为中国麻风病防止做出重要贡献,1952年在中国首次发现黄色酿母霉菌病。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

叶衍庆(1904-1994)骨科学专家,擅长治疗骨关节疾病和骨折损伤,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

兰锡纯(1907-1995)著名心血管和胆道外科专家,在中国首次实施脾肾静脉吻合术和二尖瓣分离术,改进了胆石症手术方法,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

  • 在校任教的知名教授

江清(1886-1939)生物化学家,与李缵文、鲁德馨等合作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文生物化学教科书《康氏生物化学》,与孟合理、鲁德馨合作翻译出版的《斯氏诊断学》多次再版,直至五十年代仍是重要的医学著作。

于复新(1890-1969)著名细菌学家,8岁失聪,自学成才,创立梅毒血清环状试验法,1929年编写出版中国最早的医学检验学专著《实验诊断学》。

李缵文(1900-1977)著名生物化学家,与江清、鲁德馨等合作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文生物化学教科书《康氏生物化学》,编写有教科书《生物化学》,是五十年代山医仅有的几位研究生导师之一,退休后设立李缵文奖学金。

张奎(1906-1986)医学寄生虫学家,建国后首先将抗疟疾复发药伯氨喹啉介绍到中国国内,为中国疟疾的防控做出重要贡献。

  • 专家教授

王会文(1888-1931)解剖学家,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在中国首开人体实地解剖。

侯宝璋(1893-1967)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中国病理学先驱之一,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终身会员。1934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1942年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主任,1956年首次证明寄生虫在肝脏寄生可诱发恶性肿瘤。1962年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到大陆,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

张汇泉(1899-1986)人体组织胚胎学家。五十年代初设计制造了系统、完整的胚胎学教学模具,建立了胚胎标本室,著有《胚胎学》等专著,为中国胚胎学发展奠定基础。

赵常林(1905-1980)著名骨科专家,中国骨外科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骨科圣手”。

孙鸿泉(1910-1979)耳鼻喉科专家,在中国首次实行开窗手术治疗耳硬化症等手术。

王永贵(1913-2004)解剖学家,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分册》和全国统编教材《解剖学》。

计苏华(1917-1976)外科学和老年医学专家,中国老年医学的开拓者,1961年任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

王培仁(1914-1996)心血管病专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内科学》大学教材。

孙桂毓(1916-1980)著名眼科专家,1952年开展角膜移植术,1963年主持分离沙眼衣原体山东株。

苏应衡(1916-1998)著名外科专家,山东胸外科创始人。

朱汉英(1917-2005)神经病与精神病专家。中国神经内科创始人之一。

魏一斋(1906-1975)妇产科专家,曾任延安中央医院院长,获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题词勉励。建国后曾任中央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副司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金茂岳(1906-1987)回族,妇产科专家,曾在延安中央医院工作,是李讷、林豆豆、贺鹏飞、陈伟力等3000多人的接生医生,获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题词勉励。

苏应宽(1918-1998)妇产科专家,改进了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方式。

骆兆平(1920-1999)耳鼻喉科专家,翻译出版中国第一本耳鼻喉专业书籍和高等教科书《耳鼻咽喉科学》,是《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的创建者和首任主编。

戚仁铎(1921-2009)诊断学和血液病专家,连续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第1-4版。

江森(1921-2011)妇产科专家,创腹膜外淋巴清扫和髂动脉结扎及腹膜内广泛子宫切除的宫颈癌根治术,是《现代妇产科进展》的创建人之一。

王天铎(1921-2009)耳鼻喉科家,主编的《喉科手术学》是喉科权威著作。

杨仁中(1933-)耳鼻喉专家,语音康复专家,发明人工喉等语音康复仪器,被誉为“中国人工喉之父”。

王玉田(生年不详)神经科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院区环境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位于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此校园即原齐鲁大学校园,始建于1908年。

校园大体保留了始建时的格局。规划由卜道成筹划,美国工程师佩利姆(G.H. Perriam)设计,芝加哥三家公司负责建设。所有建筑均以德国、英国、美国的风格为主,并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手法和符号,为集仿主义手法的代表。

教学区南北轴线长达200多米,轴线最北端为办公楼(已不存,今为综合楼),最南端为康穆礼拜堂(已不存,今为教学八楼),往南两侧依次有考文楼(今教学五楼)与柏根楼(今教学三楼)相对、葛罗神学院(今教学四楼)与奥古斯丁图书馆(已不存,今教学七楼)相对,六栋建筑围合成长200米,宽100米的中心花园,八条卵石铺成的道路呈放射性布置,为西方园林式布局。校园内的主要道路均以两旁栽植的花木命名,由北向南为杏林路、槐荫路、丹枫路、松音路、青杨路、长柏路。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花香,为当时全国最好的校园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在校园内陆续兴建了教学一楼、教学二楼、教学六楼、教学七楼、教学八楼、药学科研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家属区住宅楼等一批建筑,对老建筑进行了修缮加固,形成各种建筑风格错落有致、交相辉映的格局。2013年,包括趵突泉校区的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1905-1924年)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1783-5-176,成为全国仅有的几座国家级文物校园之一。

校园内尚存的主要老建筑有:校友门(1924年建)、教学三楼(柏根楼,1917年建)、教学四楼(葛罗神学院楼,二十年代建)、教学五楼(考文楼,1919年建)、四百号院(1916年建)、健康楼(圣保罗教堂,1919年建)、景兰斋(1924年建)、美德楼(1933年建)、水塔(1924年建),等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