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23最新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爱了散了然后呢°)分享简介:湖南京大学教经济取商业教院,位于湖南省少沙市,经济教科教脉绵少,汗青悠长。迟正在一九零三年岳麓学堂改制为湖南高档书院后,便起头了经济教教诲。一九二六年湖南京大学教邪式命名后,设商科,一九三一年设商教系,一九四六年成立商教院。并逐渐成长成为其时海内具备较大作用的经济教讲授研究沉镇,汇聚了任凯南、周德伟、丁洪范、潘源去、向绍轩、李达...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经济学科学脉绵长,历史悠久。早在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就开始了经济学教育。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定名后,设商科,1931年设商学系,1946年建立商学院。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学教学研究重镇,汇聚了任凯南、周德伟、丁洪范、潘源来、向绍轩、李达、罗章龙、曹廷藩、朱剑农、萧杰五、胡代光、樊弘、武堉干等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家,培养了尹世杰、汪澍白等一批杰出学子。

一所安于世外的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1982年,经贸院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工业外贸(本科)专业,1990年获工业外贸首批硕士点。2002年4月,湖南大学南北校区的国际经济贸易学科和经济学学科合并组建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成为湖南大学下属重要的二级教学与科研机构,2003年,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并入经贸院,学院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校训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现任校长

段献忠

主要院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系、经济学系、财政学系、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所属地区

中国·湖南省·长沙市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经济

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主管部门

教育部、湖南大学

院训

经世致用、明德维新

院风

博学、参省、积力、众智

学校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西湖街道石佳冲路109号湖南大学财院校区

简称

湖大经贸院

国家重点学科

国际贸易学 个

创办时间

1926年

知名校友

尹世杰、汪澍白、肖刚、蒋超良、李微微、傅自应、吴透红

硕士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 个

博士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 个

博士后流动站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院长

许和连[1]

名誉院长

赖明勇

英文名

School of Economics & Trade,HNU

中文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经贸院简介

湖南大学经济学科学脉绵长,历史悠久。早在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就开始了经济学教育。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定名后,设商科,1931年设商学系,1946年建立商学院。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学教学研究重镇,汇聚了任凯南、周德伟、丁洪范、潘源来、向绍轩、李达、罗章龙、曹廷藩、朱剑农、萧杰五、胡代光、樊弘、武堉干等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家,培养了尹世杰、汪澍白等一批杰出学子。

1982年,经贸院在全国率先创办了工业外贸(本科)专业,1990年获工业外贸首批硕士点。2002年4月,湖南大学南北校区的国际经济贸易学科和经济学学科合并组建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成为湖南大学下属重要的一级教学与科研机构,2003年,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并入经贸院,学院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传承“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深厚积淀,突出学科交叉,坚持协同创新,延续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传道济民”的弦歌。

学院现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硕士学位授权点,税务硕士与国际商务硕士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税务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国际贸易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在校学生超过2000人,其中博士生150人,硕士生550人,本科生1300人,留学生100人。

学院拥有“湖南省国际贸易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物流信息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人才战略与经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中澳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一批重要科研平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开放经济体系研究”与“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济开放与科学发展”;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38项,在SSCI及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72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励共17项。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90余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29人,50%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985”基地首席专家6人,其中四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著名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0%,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其中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国家教学名师,1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人入选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人入选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家,3人次获湖南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在内的优秀师资队伍;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特色专业。

学科设置

1、博士专业设置: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硕士专业设置

(1)学术硕士学位:应用经济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专业硕士学位:国际商务硕士;税务硕士

3、本科专业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税务方向)

本科专业简介: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以及政府机关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际业务、管理、研究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式创业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外贸商务函电、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商法、对外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商检与报关、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等。同时还有机构合理、内容新颖的系列选修课程和实验课程。

2.经济学主要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新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其中,我院申报建设的《中集微观经济学》已被评为湖南省精品建设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3.财政专业(税务方向)以政企管理运行过程中的税务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税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税务发展战略的能力。该专业方向是该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新设立的,培养目标积极“五个面向”——面向企业经济组织的需要、面向社会中介机构与事业单位、面向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面向国家其他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培养“精财税,通经贸,晓法律,懂会计”宏微观管理精英。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高级税务管理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除学校规定的通识课程与学门课程外主要包括:学类课程:财政学、金融学、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务管理学;专业必修课程:税收实务、国家资产营运与管理、税收相关法律、国家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学、税务会计学、税收筹划、国际税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分析;专业选修课:财政思想史、公债经济学、西方财政学、税务稽查、审计学、中外税制比较专题、纳税评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经济预测与决策、财税文化专题、财政学前沿专题、社会保障管理学、资产评估学、地方财政学、微观税收分析、税收政策分析、税务代理、税法与会计差异分析。

科学研究

现今,我院共承担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83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15万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2项。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SCI 、SCI 共20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等国内重要 CSSCI源刊发表学术论文43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4部;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奖26项,其中,2005年,“系统建模方法研究及其在国际贸易系统中应用”项目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烟草物流信息集成与协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

方向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学术带头人:赖明勇教授

该方向构建了开放经济系统内生增长模型群,基于吸收能力的角度,诠释了国际技术扩散的演化机理;研究了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机制和参数条件,为解释增长收敛、贫困陷阱、多重均衡等问题提供了新启示;引入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污染排放等因素,针对自由贸易、环境保护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及其他国家级项目7项、部省级项目19项;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实证》等系列专著3本,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SCI收录3篇;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

方向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学术带头人:张亚斌教授

该方向致力于确定贸易强国的判断标准与评价体系,将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与内涵指数化;以“相对效用价格比”概念定义比较优势,以“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整合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基于CES函数,改进引力模型,研究经济制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构建“不均质大国”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圈层升级”模型;探讨中国外贸由OEM向OBM及ODM的攀升的路径,着重研究最优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的权衡、技术进步模式的动态转型。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均质大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等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重点课题4项,出版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结构转换》(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学术专著3部,在《Journal of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SCI收录1篇。

方向三: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 学术带头人:王耀中教授

该方向致力于确定对外开放条件下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标准,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及其转移定价和利润汇回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探讨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控制权与国家经济安全;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关系的分析中,强化国内企业反应及其联盟成本与技术差异的影响;研究对外开放、资本外逃、跨国洗钱与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的关系。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新动向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5项,现已出版专著5部,在《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世界经济》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SCI收录2篇。

方向四:工业外贸与现代物流 学术带头人:廖进中教授

该方向主要研究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技术为主要支撑,使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产业供应链进一步延伸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科、工、贸综合型企业和外向型物流集团决策的策略模型与方法,设计了基于模型与驱动架构集成动态优化决策模型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EBDSS)平台;研发基于动态集成策略的可视化物流信息平台和遗传算法的调度监控导航系统。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部省级奖励5项,另获软件著作权2项,已申请专利4项。

方向五:国际贸易系统工程 学术带头人:杨招军教授

该方向将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复杂系统理论、进化博弈理论等引入国际贸易系统的模型构建和政策应用研究,实现数据库建设、模型开发、软件实现和政策评估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开发出CGE湖大-莫纳什模型,并模拟评估了中澳自贸区谈判、中国-东盟关税减免、中国农业税减免等的宏观经济和产业影响;建立了基于贝叶斯正则化的TDBPNN预测模型和技术扩散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用于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和国际技术扩散的非线性演化分析和预测研究;将进化博弈理论方法应用于国际投资理论分析。承担了国家级项目5项、部省级项目12项;出版专著3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inance》、《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

方向六:服务贸易与产业发展 学术带头人:刘辉煌教授

该方向研究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服务外包的规律、趋势及政策选择;对金融服务贸易和知识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特殊性及决定因素、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与贸易模式的选择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尝试性地将知识型服务产品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内生服务创新作为增长的动力融入现代贸易和增长模型,研究知识型服务贸易中的知识扩散和产业内贸易对服务贸易政策和贸易模式选择的影响。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3项,出版《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论纲》等学术著作3部,获得省社科基金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部省级学术奖励5项,二等奖1项,在《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财贸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集30余篇,其中SSCI收录1篇。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国际贸易学1个国家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和经济学2个湖南省重点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2005年教育部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排名第3,获A++等级。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学生870余人。

学院坚持“文理工渗透、多学科交叉”的办学特色,实行“基础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分类培养,注重训练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思想文化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本科学生英语4级过级率都达到了94%以上,英语6级过级率达86%以上。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

硕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在160人左右,其中理论经济学招生约60人,应用经济学招生约100人,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30人左右,现有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总人数6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留学生180余人。

学院所培养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5年有5人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许和连、包群、欧阳峣分别获得2005年、2006年、2007年度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包群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硕士研究生在CSSCI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6篇,EI收录4篇,博士研究生在CSSCI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5篇,EI收录11篇。近年来,学院培养了李微微(现任湖南省常委、湖南省统战部部长)、王守法(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欧阳峣(湖南商学院教授、党委书记)、许和连、祝树金、钱晓英(湖南大学教授)、宋伟杰(湖南现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2006湖南十大杰出经济人物)、包群(南开大学副教授、天津市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一系列优秀毕业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