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铮(2023最新保铮百科介绍)

由网友(小幸運i)分享简介:保铮(一九二七年一二月一日⑵零二零年一零月二一日),出熟于江苏南通,中国电子教野,中国科教院院士,曾任西电校少、雷达旌旗灯号处置惩罚国度重心试验室教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持久从事雷达、旌旗灯号处置惩罚等范畴的研究事情,掌管研制成中国第1台微波景象形象雷达,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雷达裁判少”。二零二零年一零月二一日,保铮异...

保铮(1927年12月1日-2020年10月21日),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国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保铮 搜狗百科

他长期从事雷达、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雷达裁判长”。2020年10月21日,保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1]

中文名

保铮

代表作品

脉冲技术基础

职业

教师

出生日期

1927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21日

毕业院校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南通学院(现公立南通大学)

外界评价

中国雷达之父

职务

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外文名

Bao Zheng

国籍

中国

民族

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著名电子学家

出生地

江苏南通

学界身份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职称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教授

早年生活

据《通州志》上记载,通州姓保的人不少,历史上保家曾有个在吏部做过大官的“保天官”,通州有其“天官府”。到了二十世纪,南通保家又出了个在祖国国防科技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的电子学家、被誉为“雷达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保铮院士于1927年12月出生在南通。

童年时的保铮是在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0岁的保铮正在上小学五年级,日本人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到了第二年,南方沦陷后,保铮无法正常上学,只好随家人迁到乡下。然而在沦陷区的日子里,保铮心中慢慢地萌发出了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感,一种科学救国的思想,日本帝国主义敢于把战火推到中国,最根本的是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国于危难之中。

当抗日战争结束的消息传到南通时,18岁的保铮欣喜若狂,实现他“科学救国”的机会来了。高中还没毕业的保铮考上了南通河海专科学校,就读土木工程专业。谁知没有读多久,他却生病了,一病就是三年时间。1948年9月,保铮以优异成绩考上南通学院的纺织学院。可是上了几个月的纺织学院后,他才感到自己对纺织专业并不感兴趣。

1949年7月随着上海的解放,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全国著名高校纷纷在上海招生,保铮偏偏选择了离家千里、且知名度并不那么高的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的电讯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我同时考取了几所大学,最后选择了大连大学,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高中开始,有一种科学救国的热情,而面对残酷的现实感到前途渺茫。家乡解放已半年多,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使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相信在解放区建立的大学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二是该校有一批名师,都是解放军渡江前辗转进入解放区的。此外,家庭经济困难也是个原因,因为大连大学的学生可享受供给制待遇”。保铮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作出了最好的抉择。

1951年底,正是抗美援朝时期,大连大学电讯系(当时已改称为大连工学院无线电系)奉命搬迁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并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大学三年级的保铮成为一名军校学生。1953年7月保铮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没有想到从此就与雷达结下不解之缘,一生都在做着雷达的梦。

保铮是一个小学没有毕业、中学没有上完的学生,但就是偏偏爱上了雷达技术。攻坚克难中抒发报效祖国情怀

人物经历

保铮,电子学家。1927年12月1日出生,江苏南通人。

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1984~1992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因在祖国国防科技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雷达裁判长”。

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

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研制出0.5us和0.2us的雷达动目标显示器,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等,并推广应用于有关厂、所和部队,配置于多种雷达。致力于空间信号超分辨、雷达成像和时空二维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概念和方法。

1984年,保铮出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当时正值我国改革经历着重大考验而又迅猛向前发展,他勇于负责,真抓实干,积极推行改革开放,狠抓学科建设,调整和拓宽专业结构,加强高层次办学基础,倡导从细微之处体现精神,提出“管理从严,学术搞活”,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任职8年,学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各项教学评估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他强调科研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调整科研体制,建立一系列专职科研机构。博士点由1个发展到5个,硕士点由6个发展到18个,相继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的科研经费增加了近5倍,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数目逐年增多,科技实力和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作为电子学家的保铮从1984年起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是学校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放手让研究生工作,同时又亲自做细致指导和严格要求,研究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多数人在学期间就已成为科研的主要力量。他根据雷达信号处理发展的新动向,先后选定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为雷达信号领域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和年轻人合写的论文就有100余篇,这个集体在雷达信号处理新领域的成果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

在教学和科研中,保铮坚持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对我国雷达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由模拟信号处理到数字信号处理的更新换代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1984年国家科委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88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4年又获光华基金特等奖。

保铮院士把科学救国思想融化于雷达技术研究中,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他的身上,脚踏实地的精神,严谨科学的作风,热心育人的风范,无不体现出他的铮铮爱国心…

2020年10月21日18时45分,保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1]

担任职务

1984年9月至1992年3月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历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协副主席。

现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员会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顾问。

主要成就

保铮涉足教坛不久,就在教学和科研上崭露头角。建国初期,电子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在雷达专业任教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参加工作后的近10年里,他几乎涉足雷达专业的全部课程,担任讲课、编讲义、实验室建设等工作。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把数学等基础知识打得更扎实,同时还广泛涉猎新的专业知识,如网络理论、振荡理论、随机信号分析和信息论等。因而保铮讲课独具特色,思路开阔、启发性强,深受学生爱戴,听过他讲学或报告的人至今印象深刻。在五六十年代,他先后编著了《雷达指示设备》、《脉冲技术》等教材,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保铮一直坚持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与实际结合。1958年他率领一批教师和学生开展了气象雷达研制,不到半年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气象雷达,经测试证明其主要技术性能与当时国外同类产品相当。1970年他在“下放劳动”中了解到电力部门长期为地下电力电缆故障的测寻问题而伤透脑筋,这一难题令当时电力工业部的一位副总工程师都无能为力。保铮经过两个多月的跟班劳动,搞清了问题的要害,凭借他在雷达技术方面的深厚基础,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冲击闪络法”技术方案,并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寻仪”,使寻找故障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甚至更长)缩短为几个小时,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电力部门的老大难问题。在1973年北京举办的英国工业展览会上,保铮发现一个电缆故障测试仪,只能测几十米以内的电缆故障,而保铮发明的可以测试1公里多的电缆故障。直至1974年,德国一家杂志上才刊出一篇文章介绍他们发明的电缆故障测试仪。保铮的发明早于国外三、四年,这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应是理所当然的。

1972年保铮担任了教研室主任,他敏锐地看到60年代开始发展的数字动目标显示和数字动目标检测是雷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决心在这一领域跟踪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1973年10月,正在陕西眉县“五七”干校劳动的保铮,突然接到学校的通知,让他去南京参加四机部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当时我国民航部门从法国进口了一部航管雷达,虽然对方将雷达卖给我们,但不卖信号处理机,我国只有通过自己研制解决。参加会议的保铮看过国外的方案,认为其设计过于复杂,决定自己设计一台数字动目标显示器,而且要比国外进口便宜。1974年末,在几年不搞科研、缺少研究设备的情况下,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悄悄地从事着神秘的科研工作,开始数字动目标显示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制出颇具特色的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不久又研制出0.2微秒的数字动目标显示器,推动了我国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在他的主持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雷达信号处理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雷达领域内的尖端技术一项接一项地被攻破。198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动目标检测器和自适应天线旁瓣相消系统;1986年又研制出可编程动目标检测器。这两项成果当时属于国内外首创,由此引起了轰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

主要著作

非平稳信号分析与处理

作者:保铮1927.12~著

出版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年份:1998

页数和开本:446页;26cm

主题:随机信号-信号分析(0)

中图分类号: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雷达成像技术

雷达成像技术ISBN:7121010720

作者:保铮1927.12~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年份:2005

页数和开本:13,336页:图;24cm

丛编项:雷达技术丛书

主题:雷达信号(1)>成象原理(2)

中图分类号: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内容简介:本书分8章,主要内容有:雷达高分辨的原理和实现的处理方法,一维距离像,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在合成孔径雷达和逆合成孔径中的应用等。

博士培养

培养一个优秀博士生,首先要给他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密切相关,时势造英雄。邹承鲁院士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把一个黑煤球投入一个旺火炉,很容易就会烧红,但是如果要从头生火,把一个黑煤球烧红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就是所谓的火炉效应。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有好的学术气氛,比较前沿的研究课题,比较高的学术水平,年轻人在这个氛围中,自然会受到熏陶,成长就比较快。

第二,年轻人要把基础打好。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快慢,和自己的基础知识有关系。基础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要学习和培养正确的研究方法,要有洞察力。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但是都被表面现象盖起来了,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它的本质。只要我们坚持多思多想,洞察力就可以提高。 第三,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文章,不断提高自己。不仅要重视国际会议,还让重视诸如任务、方案等的论证会。在这些会议上,可以向搞工程应用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践知识。光看书,仅仅只有书本知识,这样是不行的。该发表文章就要发表文章,发表文章是一个成果,是对社会的贡献。不发表文章,对自己交流也不利。不光是在国内,还应该在国外发表文章,这是一种竞争力,有竞争力就是有水平的体现。

所获荣誉

保铮的十多项主要科研成果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早期著有《数字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脉冲技术基础》等,合著有《非平稳信号分析与处理》(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通信信号处理》(200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雷达成像技术》(2005年)。

由于对雷达技术和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85年被评为电子部和陕西省优秀教师,198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千里科技工作者,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1999年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主要事迹

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与教育经验丰富,是我国该研究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者。

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七十年代初发明了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点测定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电力部门的一大难题。七十年代中期研制出数字动目标显示器,之后又研制出0.5μs和0.2μs数字动目标检测器,对国内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起了开拓性作用。八十年代中期研制出可编程雷达动目标检测器和雷达天线自适应旁瓣相消器。九十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空时二维信号处理的研究,该项研究当时处于国际前列,已在雷达系统、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同时,还在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ISAR)研究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概念和方法。随着我国系统方面的发展,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SAR)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已取得重要阶段成果。

他非常注重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的发展,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指导的博士生已毕业六十余名,其中有两名博士的论文分别被评为2000年和2002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一名博士的论文获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在出任校长期间,正值我国改革经历着重大考验而又迅猛向前发展的时期,他勇于负责,真抓实干,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的工作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长期以来,还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电子科技的管理及决策咨询做了大量工作。

1971年发明了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点测定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电力部门的一大难题。1974年领导成立雷达信号处理研究小组,在国内率先开展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并系统地开展了雷达信号处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1976年研制成的数字式动目标显示器,对推动数字技术在国内雷达中的应用起到积极作用。1990年以来,在机载预警雷达空时二维信号处理、雷达成像和目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保铮取得的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量雷达武器装备中,为中国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

作为中国雷达界的专家,保铮参与了大量重要雷达装备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和技术把关工作。他始终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不回避问题,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雷达界同行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最值得尊敬和信赖的“裁判长”。

伴随重点实验室的成长,保铮逐渐形成“顶天立地”的理念。“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人物逝世

2020年10月21日18时45分,保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