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23最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百科介绍)

由网友(素手挽清风)分享简介:油绘系是1个以研究油绘媒材做为首要画绘创做脚段为业余主攻标的目的的讲授取研究单元。教术思惟:中西交融、兼容互补,艺理并沉、多元并举、融汇立异。其讲授目的是着沉造就油绘技法以及实践上具备周全的艺术艳养,并具备松软的外型根蒂根基以及设立指向的艺术博门人材。该系当今创造5个事情室:汗青画绘事情室,新具象画绘事情室,具表画绘事情室,多维画...

油画系是一个以研究油画媒材作为主要绘画创作手段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术思想:中西融合、兼容互补,艺理并重、多元并举、融汇创新。其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油画技法和理论上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并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创造指向的艺术专门人才。该系现今设立五个工作室:历史绘画工作室,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具表绘画工作室,多维绘画工作室和综合绘画工作室。主要课程:素描造型基础,色彩,速写,写生,创作,油画材料及制作等。现任系主任:杨参军;副主任:章晓明、孙景刚现任系党支部书记:章晓明

中文名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专业方向

油画艺术

学 校

中国美术学院

工作室

五个

历史沿革

中国美院油画考研经验分享 从浙江外国语学院师范上岸国美油画

油画专业是 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个重要的专业,也是全国重点学科。它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标志,在中国艺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骨干和基础作用。

建院以来风风雨雨、艰难坎坷的道路上,杭州艺专──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荟萃了一批批中国现当代卓有影响的艺术教育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能力、有作为的艺术专门人才,为振兴中国油画,建设一支中国现代美术队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创院之初,林风眠院长和吴大羽主任等一代中国早期油画艺术教育宗师,从美术发展史和艺术风格等具体问题入手,“从寻求艺术之原始”和“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来剖析、体察中西艺术,在“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下,提出调和中西的观点,形成兼融并蓄、兼求理法的学术风气。在油画系的发展历史之中,这种学术薪火延绵传习,始终起着重要的学术指导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浙江美术学院时期,油画系遵照党的文艺路线和教育方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提出“现实主义的、中国民族的、中国革命的美术”教育,建立了具有油画系特点的、艺理并重、多元并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油画艺术教育和创作的重要研究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油画系在强调基础教学的同时,重视油画艺术传统的吸收和引进,重视现代艺术观念的研究和思考,重视绘画视觉活动的过程性研究,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学习和对当代艺术精神的研究为双翼,执守以写生为基本点的基础教学形式,继承中西融合的建院建系的思想线索,研习整体展开、层层叠进的基础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油画专业开始实行两段制教学机制,一年级学生在造型基础部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二年级至四年级在专业系课中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油画系根据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与学院的历史传承脉络,设立五个工作室,分别为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和综合绘画工作室。油画专业以五个工作室为构架,建立多元追求的艺术学习的格局。工作室教学涉及多种方法体系的建立与实践,以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较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中国美院前身国立艺专具有独特的艺术发展脉络,是艺术教育结构“中西融合”思想的体现,它培养出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对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教育有着不凡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当代绘画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重大突破,产生了一批活跃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实践为“绘画”的多重选择提供了当代性的重要启示。

二十世纪末中国美院加强与国际艺坛的交流,为工作室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一批教师的富于探索性的创作为绘画的多维发展提供了探索的启示。

办学思想

油画系遵循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向,体现教书育人的总体培养目标,继承融合中西的建院建系学术思想脉络,执守会通中西、兼求理法的精神境界,创建中国式的油画基础方法体系,培养高层次的油画教学和创作人才,为中华民族艺术事业的振兴而努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油画艺术为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从事油画创作、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同时重视油画艺术自身传统与民族艺术精神的全面修养,力求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油画艺术语言,达到艺术个性的开启,为创作出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油画艺术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振兴和发展中华民族艺术事业。

教学思想

油画艺术是起源于欧洲的一门具有世界性影响,并随时代发展出新的艺术门类,进入中国已200多年历史,并处在不断变革和出新的历史时期。油画艺术专业教学高度重视全球境域中发展着的油画艺术传统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通,重视理论研究与油画技艺的融通,重视艺术规范与个性培养的融通,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油画创作与相关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在学院艺术教育的整体构架中,进行系统的专门化的艺术教育,重视学生健康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培养,重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建设,重视基本技能与研究精神的培养。

基本框架

(1)油画专业实行二段式教学,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一年级学生在绘画造型基础部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学习,二至四年级入系工作室学习。

(2)油画系以四个工作室教学为总体格局,各工作室以自己的研究方向,贯彻各工作室的学术思想,根据工作室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实施教学,并结合课题建设形成特色课程,体现其教学面貌。

(3)油画系教学以四个工作室为框架,建立了多元追求的艺术学习格局。工作室教学以方法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为宗旨,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四通”人材。

专业设置

实行二段式教学机制,第一年级学生在造型艺术基础部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第二至四年级在专业系中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本专业根据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与我院的历史传承脉络,设立四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强调油画的叙事性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追求方向。工作室导师: 章仁缘;教师:翁诞宪、 崔小冬、常青。

第二工作室: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强调写真的描绘性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追求方向。工作室导师:孙景刚;教师: 陈宜明、王羽天、何红舟。

第三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强调具象绘画方法论体系、重视与中国传统精神融通的艺术追求方向。工作室导师:章晓明;教师:杨参军、焦小健、赵军。

第四工作室: 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强调油画的表现性与开放性传统、重视其综合形态的艺术追求方向。工作室导师: 井士剑;教师:成南炎、 金阳平、余旭鸿。

第五工作室:综合绘画工作室。以中西文化精神的会通融合为契机,拓宽学科和媒介的界限,探讨中国当代绘画。工作室导师:陈焰;教师:何立、黄庆。

油画专业以五个工作室为构架,建立多元追求的艺术学习的格局,涉及多种方法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来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培养较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素描——静物、肖像、人体、速写、名画解析、大型绘画解析、空间构成。

油画——静物、肖像、人体、传统油画技法解析、色彩构成。

创作——风景构成练习、自选主题创作、毕业创作。

教学机制

油画系的前身是西画系,成立于1928年,首任主任吴大羽。在系七十九年的不同时期的教学机制的变革中,都是围绕着年级制与工作室制展开的。如图所示:

年 代 校 名 系科形式 教学形式 历任工作室导师
1928年 国立艺术院 西画系 年级制   
1944年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西画科 画室制 林风眠、李超士、方干民 倪贻德等主持画室
1950年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绘画系 年级制   
1962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画室制 方干民、倪贻德、黎冰鸿 等主持画室
1977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年级制   
1981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画室制 分三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主持人:王流秋 召集人:徐君萱 第二工作室主持人:莫 朴 召集人:汪诚一 第三工作室主持人:黎冰鸿 召集人:全山石
1984年 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 年级制   
2002年 至今 中国美术学院 油画系 工作室制 分四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导师:章仁缘 教师:翁诞宪、崔小冬 第二工作室导师:孙景刚 教师:陈宜明、王羽天、常 青 第三工作室导师:杨参军 教师:章晓明、焦小健 第四工作室导师:井士剑 教师:成南炎、何红舟 (工作室主持人每年有所变动)

从上述表格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机制的变迁始终在工作(画)室制和年级制之间进行。这样的分分合合实际上体现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规范之间存在着的潜在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正是近几年来油画系全体教师研究、探索的中心议题。

工作室基本状况

第一工作室

1) 追求方向: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强调油画的叙事性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追求方向。

2) 学术思想:强调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精神塑造,强调整体文化视野中的思想资源和自我认识,强调主题 性绘画的历史感的显现,强调油画叙事性表现的传统与发展。   3) 教学特色: 学习和吸收人文视野中的广泛的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之上涉入主题叙事性绘画语言的学习与思考。本工作室教学重视传承古、今、中、外主题性绘画的现实主义优秀遗产,研究西方油画的传统技法,并以民族文化与时代情感的融合来塑造富于历史感的精神内涵。   4) 历史沿革:它承袭了油画系艺术发展的主脉,承袭了教学中大型历史画、主题性绘画及写实性绘画的传统。   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的教师都有对历史画,大型主题性绘画的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   6) 特色课程:开设有大型绘画解析、传统油画语言研习等特色课程。    第二工作室:

1) 追求方向:新具象绘画工作室。强调写真的描绘性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追求方向。   2) 学术思想: 强调“主客”合一的创造性表现,强调在油画描绘性传统的继承的基础上体现绘画本身的生机和生意,使绘画走出摹仿性的圈子,而安顿在艺术世界的创造之中。   3) 教学特色:重视传统的写生精神的培养,重视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创作热情相结合,重视造型意识和色彩的个性语言的相结合。提倡各种具象艺术流派的共存,提倡对前人优秀成果的了解和学习,提倡在写生意义呈现过程中来开启学生的艺术个性。   4) 历史沿革:继承和发展具象油画语言与中国艺术精神相结合的传统。   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具有长期具象绘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经验。   6)特色课程:开设有自选主题创作等特色课程。      第三工作室:

1) 追求方向: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强调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体系,重视与中国传统精神融通的艺术追求方向。   2) 学术思想:以“回到事物本身”为宗旨,强调人与世界相即相融的境域关怀。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来揭示视觉的呈现过程,在主客体之间寻求新的思想基础和创作方式,实践中西融合深层次取向的新的可能性。   3) 教学特色:强调“看”的方式,研究和发掘自身视觉方式的表达,强调写生,去除先在的概念或自然主义的理解模式。 强调“人在其中”的境域构成关系,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遭遇问题,并领悟艺术创作的本质。   4) 历史沿革:它吸取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成果,承袭了系十几年来“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教学”实践的传统。   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长期致力于该方向的教学与创作实践。   6) 特色课程:开设有风景构成练习、自选主题创作等特色课程。    第四工作室:

1) 追求方向: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强调油画的表现性与开放性传统、重视其综合形态的艺术追求方向。   2) 学术思想:重视当代人文精神,重视以绘画的方式认识事物,强调以当代人文思想为思考的基础来建构新的教学思维和平台。强调思想资源的多维化,基础资源的多元化和绘画性表现空间的多样化。要求同学在多种界面上综合地、多维地思考艺术创作的问题。   3) 教学特色:强调对传统绘画精神性的理解,对当代绘画多样性的基本结构进行多元统一的研究。强调对艺术本体和艺术形态进行探索,强调开放创新性原则的自律,注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4) 历史沿革:它继承了我系思维开放,注重形式研探的教学传统。   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在多维的油画表现语言上的探索富有成果,教学经验丰富。   6) 特色课程:开设有空间阐述等特色课程。      第五工作室:

1) 追求方向:综合绘画。以中西文化精神的会通融合为契机,拓宽学科和媒介界限,探讨中国当代绘画。   2) 学术思想:立足中国当代绘画探索与研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绘画中的重要性,探索、构筑适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教育新模式。重视传统,关注现实,比较融合,综合创新。   3) 教学特色:以中西绘画研究与实践为基础,注重当代文化综合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教学实施,通过现当代与传统的比较学习和实践,拓宽视觉界域,综合运用绘画的造型语言。培养具有中国人文内涵和全面绘画艺术素质的当代艺术人才。   4) 历史沿革:秉承“中西融合”,倡导本专业“兼容并蓄,综合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5) 师资特点:该工作室教师具有独立探索不同绘画媒介的经验和成果,并长期致力于当代综合绘画的教学、理论和实践。   6) 特色课程:开设现当代素描-色彩-材质的绘画形式语言探索及中国传统艺术语言转换等特色课程。

对外交流

畅通的对外交流渠道。油画系对外交流工作开展较好,油画系教师出国留学或进修人员较多, 几乎百分之百都有过长期或短期留学或出国参观办展的经历.这对于油画这个“西学东渐”的专业来说十分重要。这个优势在全国各兄弟院校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油画系聘请了一些海外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如赵无极、阿里加、雷蒙·马松、森·山方、司徒立等,他们和油画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在提升教学质量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海内外学术交流上起着桥梁的作用。

赵无极重回母校,走进油画课堂

2004年11月4日,银发素装,神采奕奕的赵无极先生在 许江院长的陪同下,兴致昂扬地逐一参观了油画系课堂。赵老不顾年事已高,认真观看学生的课堂习作,并不时评论几句,在一位学生素描写生的画面上,还饶有兴味地用手涂抹起来。当天下午,浙江省委副书记梁平波与赵老亲切会晤并互赠画册。

赵无极,著名油画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现年83岁,曾就学于中国美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从艺于重庆和上海,1948年定居于法国。他早期深受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方现代派艺术大师的影响,绘画风格历经了具象、抽象、符号等表现形式。1959年后期,他的作品进一步摆脱描写性与情节性,日趋成熟。他擅长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西方技巧,抒发飘逸玄远的东方心性,这使其抽象表现主义浪潮中独树一帜,成为当代世界艺坛最富盛名的艺术家之一。

1985年他曾在油画系进行学术指导,举办为期近一个月的“赵无极绘画短训班”,班上弟子从赵无极先生身上汲取了艺术的养分,受益颇丰,现均为艺术界的中流砥柱。

2004年11月4日参观油画系后,5日赵老意犹未尽,再一次亲临油画系,要求为学生上一堂油画写生课。凝神观视中,时光仿若回到往昔,赵老浑然忘我的绘画状态,无拘无束的尽情挥洒,细致严谨的观物方式,又重现了当初“赵无极短训班”中处于艺术巅峰的“赵先生”。

“无极”这两个字意味着“无限”,他将绘画融入生命,引人超越物质,走出有限,深入灵魂的隐秘之所,登上精神的玄远之境。

大事记

1928 年

国立艺术院在杭州罗苑成立,设立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和研究部,林风眠任院长,吴大羽任西画系主任、教授,克罗多(法)任研究部导师,李风白、立骧(超士)、王悦之(刘锦堂)、蔡威廉于开系之初任西画系教师。学制五年:预科两年,本科三年。招生春季56名,秋季80名。学术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蓄。口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创办《亚波罗》学刊,成立以本院教师为基础的艺术运动社--"一八艺社"。

1929 年

林风眠主持合并国画、西画为绘画系。合并绘画系后油画与国画的课时比例为5∶1。 10月,国立艺术院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招生春季研究生8名,秋季本科103名。

1937 年

抗日战争爆发。11月本校迁诸暨,沿浙赣线至贵溪县。

1938 年

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在湖南沅陵县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艺术为抗战服务,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始为本校风尚。

1939 年

采纳潘天寿建议,中西画分科。国立艺专经贵阳至昆明,岁末迁呈贡县安江村。"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战协会"成立,本系教师多人参加。

1945 年

在重庆举办"现代绘画联展",本校林风眠、庞薰琹、方干民、赵无极、关良等参加,提倡"现代中国绘画艺术与现代世界艺术合流"。抗战胜利,教育部令: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保留校名,"该校永久地址,业经决定迁设杭州。"派徐悲鸿赴北京重建国立北平艺专。创西画画室制,西画二年级采取自选教授画室学习。

1946 年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回杭州。

1949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画与西画合并为绘画系。设立绘画、雕塑、图案三系。实行本科五年制,一、二年级不设系称预科,三年级分绘画、雕塑、图案。教学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为主。

1950 年

11月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但保持独立性,与中央美院无隶属关系,归华东文化部领导。设绘画、雕塑、实用美术三个系和研究部。

1952 年

绘画系分设油画、彩墨画、版画三科。教育部、文化部联合提出:学院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

1953 年

学院被中央确认为全国美术教育最高学府。绘画、雕塑本科学制改为五年。

1954 年

绘画系设油画、彩墨画、版画三科,黎冰鸿任油画科主任。设立附属中等美术专科学校。

1955 年

撤消绘画系,油画、彩墨画、版画改科为系,黎冰鸿任油画系主任。北京举办油画训练班。聘马克西莫夫(苏)任教,学院王流秋、王德威、汪诚一、于长拱四人选派入学,学制二年。

1957 年

王德威主持油画系工作。

1958 年

校名改为浙江美术学院。

1960 年

王德威任油画系主任。10月罗马尼亚画家博巴来学院主持为期两年的全国油画训练班。

1961 年

油画系成立工作室,招收本科生8名。

第一工作室:方干民(林达川、胡善馀、费以复、吕洪仁)。

第二工作室:倪贻德(徐君萱、金一德、汪诚一)。

第三工作室:黎冰鸿(肖峰、全山石、王德威)。

1964 年

油画系试办两年的工作室教学暂停。取消模特儿、下厂、下乡画速写。下半年全系师生至萧山长河、大庄二地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长达一年。

1969 年

校名改为浙江工农兵美术大学。

1970 年

校名恢复为浙江美术学院,成立绘画系,取消国画、油画、版画等系。

1977 年

恢复油画系,全山石任系主任。文革后首次恢复高考招收本科生13名。

1978 年

招收本科生15名。文革后首次招研究生班,导师为王德威、全山石,学生7名。

1981 年

油画系分三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主持人王流秋,召集人徐君萱; 第二工作室主持人莫朴,召集人汪诚一;

第三工作室主持人黎冰鸿,召集人全山石。

1984 年

撤消工作室,恢复年级制教学;郑胜天任油画系主任。

1985 年

举办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历时一个月,向全国各院校招收学员28人。赵无极被聘为浙江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87 年

英国斯莱德美术学院尤恩尤格鲁来油画系三年级教学三周;师生参加"首届中 国油画大展", 徐芒耀油画《我的梦》、章晓明油画《七里铺》、徐唯辛油画《馕房》均获优秀奖。

1989 年

油画系师生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焦小健油画《挚爱》、杨参军油画《历史的残页--戊戌六君子》均获铜奖。

1990 年

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教学中贯彻两段机制。胡振宇任油画系主任。

1991 年

《浙江美术学院专业教学大纲》开始实施,"导师负责制实施办法"和"教研室工作条例"出台。

1992 年

举办"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双年展"。

1993 年

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旅法画家司徒立被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首次来系讲学,在助教进修班和三年级举办"具象表现绘画讲习班"。

1994 年

油画系师生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章晓明、焦小健、蔡枫的油画《水调歌头》和施峥的油画《国色天香》均获铜奖。

1995 年

油画系全系教员赴南浔小莲庄研讨油画系的教学改革,提出改革两段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绘画方法论体系。招收作为教学改革的具象表现绘画试点班本科生12名。

1996 年

许江任油画系主任。

1998 年

章仁缘任油画系主任。

2001 年

由司徒立、许江、章晓明、杨参军、焦小健共同参与的"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教学"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院教学成果一等奖;由许江、章晓明、杨参军、焦小健合作的"具象表现绘画创作与教学"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2 年

油画系正式实行工作室制,成立四个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主持人章仁缘;

第二工作室(新具象绘画工作室),主持人陈宜明;

第三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主持人焦小健;

第四工作室(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主持人井士剑。

《回返的"出逃"》常青个人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

2003 年

由司徒立、许江、章晓明、杨参军、焦小健共同参与的"艺术现象学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申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油画系全体师生及部分研究生参加在西湖美术馆举办的,由浙江省美术家学会、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办的"探索与前瞻--浙江省油画大展",伍德(德国)夏季学院教师来油画系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绘画技术"讲学。

2004 年

旅法艺术家、老校友赵无极先生来油画系作学术访问,两次在课堂进行教学示范。第一工作室申报的《新历史绘画教学》获2004年院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工作室申报的《视象中的直觉》创作教学获2004年院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油画系师生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研究生蒋梁的油画《祈思》,本科生陈欣的油画《视象地平线》均获银奖,杨参军的油画《镜》获铜奖。

2005 年

油画系师生参加"月映浙潮--2005年浙江油画大展",共获金、银、铜、优秀奖34项。

2006 年

杨参军任油画系主任,章晓明、孙景刚任副主任。油画系教师参与全国重大历史画工程创作活动,有八件草图通过初选。油画系12位教师受邀参与浙江省重大历史画工程创作活动。《远望--许江的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地理》、《漫步江湖》--井士剑作品展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举办。

2007 年

全体教师参加"浙江省油画名家"邀请展,同时举行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创作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