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2023最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干净的像风)分享简介:尾都师范大教书法业余开办于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九年景立中国书法文明研究所,是中国大教中尾个系级修制的书法教科讲授科研单元,由闻名教者、书法野欧阴中石传授担负所少。二零零五年景立中国书法文明研究院。现任院少王元军传授,副院少解小青传授。中文名尾都师范大教中国书法文明研究院建立一九九九年副院少王元军传授现任院少刘守安传授黉舍...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创办于1985年,1999年成立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是中国大学中首个系级建制的书法学科教学科研单位,由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担任所长。2005年成立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现任院长王元军教授,副院长解小青教授。

中文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成立

1999年

副院长

王元军教授

现任院长

刘守安教授

学校信息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的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投入建设,进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

学校规模

学校占地约900亩,建筑总面积为566941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14638台件,拥有各类实验室61个,其中,纳米光电子学实验室、学习与认知实验室、资源与信息系统实验室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重点实验室。学校建有数字校园建设中心等,连接7个校区近3000多台计算机的校园网已全面开通。此外,还建有国家级标准塑胶运动场、羽毛球馆、游泳池、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校图书馆收藏文献72万余种,220多万册(件),其中外文图书22万多册,馆藏基础雄厚,是全国文献资料骨干馆之一。

师资力量

全校有37个硕士点,10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项目博士后,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建校48年来,共培养、培训合格师资7万多名,毕业生占北京市普通中学具有本科学历教师总数的57%,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下设文学院、历史系、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系、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7个院系。学校开设了37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总数2.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110人,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865人,成人教育学生13747人,外国留学生292人。

研究院信息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教育专业是在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倡导和主持下创立的。 1985年首先创办了成人书法专科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93名,此举受到了学术界和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祝嘉、李长路、王遐举、欧阳可亮、刘九庵、张充和、柳倩、叶秀山、杨臣彬、裘锡圭、高明、沈鹏、李铎、刘炳森等先生先后来校认教讲学。首届毕业生在学识和艺术修养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北京、香港两地举办的毕业汇报展受到了广泛赞誉。在成功举办专科班的基础上又开办了续本科,使高层次成人书法教育形成了完整系列。

在创办成人书法教育专业的同时,欧阳中石先生又把书法教育进一步推向高层次。199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书法项目博士后,首位博士后已入校开展研究。为了拓宽书法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渠道,为更多的书法理论、教育工作者和书法家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书法研究所还举办了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班、同时广泛接收访问学者和进修生,招收国外博、硕士留学生。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质量,坚持公平竞争原则,专门成立了博士生考试咨询委员会,聘请金开诚、冯其庸、史树青、沈鹏、吴小如、王学仲、蒋维崧、陈大羽、姚奠中、卫俊秀等著名学者组成。书法所还聘请饶宗颐等著名学者担任研究所顾问,指导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博士、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

特色

欧阳中石先生作为学科带头人,为首都师大书法专业确定了办学方向和基本思路。首先,从书法的特殊性出发,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审视,摆脱狭隘的艺术性,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展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者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书法作为一个学科,如果仅仅局限于艺术的范畴,无异于作茧自缚,只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要使书法真正成为一门学问,必须深入挖掘它的文化内涵,逐步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把书法的学术水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找到在现代学科建设中的位置。其次对于书法的研究不但要深入挖掘书法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探索书法内在发展规律,而且要建立起书法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寻求学科边缘的交叉点,形成双向互动交融的关系,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在多学科的交叉中确立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从而确定书法在现代学科建设中的坐标。在这一基本思路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完整科学的书法学科教育体系,明确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在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使书法研究所成为我国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

教学

书法研究所在队伍建设上坚持精干高效原则,组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学科带头人欧阳中石先生的带领下,学科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核心,以《书法史记》《书法理论史》《书法实践研究》《汉字研究》《书法美学研究》为骨干,构成书法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学术研究的重点。在欧阳中石先生的主持下,编写出版了各级各类书法教材四十余种;先后承担部委省市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工具书、古代书法资料集二十余种。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识、艺并举共进的方针,注意书法与相关学科的兼容并包。强调基本理论的扎实系统,注意书法基本功的训练和艺术深度的追求。把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识修养和艺术水平,研究能力和书法能力双向互补、协调发展。在学术和艺术上克服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立足长远,注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的发展壮大是在学术界书法界前辈的不懈努力的基础上取得的,体现了国家对书法学科的重视和关怀。在书法建设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不断地走出去,向兄弟院校学习,向学术界书法界的前辈请教学习,得到学术界书法界同仁们的广泛支持和垂爱。可以说,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扶持。反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缺憾。我们衷心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学术界书法界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愿与学术界书法界的朋友们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为书法艺术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发展和成绩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在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下,首师大在我国高校建成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专科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使书法教育纳入到我国现代学科建设的体系之中,成为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门类,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术领域中站稳了脚跟。首师大书法专业自建立以来,在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人教育系列毕业生800余人,硕士毕业生16人,博士毕业生6人,研究生班毕业80余人,招收国外博、硕士留学学生8人。接受访问学者和进修生20人。

。。。。。。。。。。。。

——备受关注的中国唯一国家级书法艺术最高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09年11月4日揭晓,我院副院长王元军教授的专著《汉代书刻文化研究》喜获理论奖一等奖。全国获此殊荣者仅5人,这是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继欧阳中石先生获得首届兰亭奖教育终身成就奖以来,所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宣部批准的唯一国家级书法艺术最高奖,本届兰亭奖下设艺术奖、理论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终身成就奖和尧山杯兰亭新人展入展六个奖项。
王元军教授为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后,获奖专著为《汉代书刻文化研究》(2007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就是在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完成的。汉代距今年代久远,材料庞杂,成果少,一向被书学研究者视为畏途。作者知难而进,以文化社会学和系统论为理论参照,试图说明“书”在汉代社会中的形态、作用和地位,阐释其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作者从汉代书刻文化中抽绎出14个专题,将庞杂的材料统贯一体,既对各专题间的关系和与整个文化系统的关系做了共时性研究,又理清了各种现象、制度的历时性演进过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叙述结构,给读者以清晰的时空感。本书具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即使“道教与书写”、“装饰性文字”等边缘问题,也纳入研究视野。本书还有相当的深度,对汉代的书写教育、字书、官文书的书写、吏的择取、名谒书、鸿都门学、名物制度等诸多问题都有透辟的分析,具有明显的开创性。该书出版后就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此次兰亭奖,我院学生也同样喜获丰收。在读学生共获得5个奖项:钟全昌(2008级艺术硕士)为艺术奖入展,郭淑慧(2007级硕士生)、刘大川(2007级硕士生)、马龙(2009级博士生)、汪得洋(2008级硕士生)尧山杯新人展入展。已毕业的历届学生共获得10个奖项,杨军、吴慧平获理论奖二等奖,龙开胜获艺术奖二等奖,李放获理论奖三等奖,崔胜辉、李洁冰、杨剑锋、于谋勇“艺术奖”入展,宋德桢、王献杰、徐晓玲“尧山杯”新人展入展。
在全国书法最高奖中,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师生一举获得16个奖项,规模实属空前,在全国兄弟高校中也鲜有其匹,充分体现出书法院在书学研究和书法实践上的雄厚实力。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