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2023最新僚人百科介绍)

由网友(李白戒酒了)分享简介:所谓“獠”是现代封修皇晨对于正在岭南地域本土著的蔑望贬称,僚常以及俚并称“俚獠”、“夷獠”等。为此正在那里咱们把“獠”写做僚。僚人是僚先平易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朝的乌浒、南越人。保存正在粤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后称百越夷蛮,《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3代夷狄之国,是百越之地。”是以,人们凡是将现代珠江流域的...

所谓“獠”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岭南地区原土著的蔑视贬称,僚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为此在这里我们把“獠”写作僚。僚人是僚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后称百越夷蛮,《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因此,人们通常将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称为“百越”。“百越”既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族群,而是多个土著部落的统称。

院校解析丨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2023考研变化最新攻略 文末送真题

 

中文名

汉语译

我们

出 处

《魏书》

布依语

RAEUZ

分 布

桂云贵荆楚地区

种 族

古南蛮的别种

僚演变史

  秦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百越”发展成为俚、僚、蛮等族系,汉后始称俚僚。

  唐后期“俚”续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将俚僚并称,有学者据此认为俚僚本为一个族系,与汉族逐步融合者为俚,不融合者为獠。

  僚是壮语、布依语RAEUZ(我们)的汉语译词,《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僚常与濮相混。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17县,都有僚人分布。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进入四川,分布“自汉中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

  唐初,僚人与乌蛮、白蛮和蛮等交错杂居。南诏(649-902)、大理(937-1253)时期,云南僚人的一部分与濮、鸠僚分化组合为金齿、茫蛮、白衣等族,部分仍保留僚的名称。广西的僚人也产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现了西原蛮、黄峒蛮等称谓。贵州境内出现了葛僚、仡僚等名称。四川东部的南平僚,住干栏,女多男少,妇人任役,男子左衽露发赤脚。此外,还有飞头僚、乌武僚等。广东部份僚人发展演变成黎人,部份僚人渐与瑶人相混结合称为瑶僚、蛮僚、瑶僮。

  因土地的争夺,僚人与汉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粤西僚人他们曾多次举行反抗唐朝封建统治的起义。《旧唐书》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 獠反寄泷州.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 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新唐书。高宗传》说:永徽二年十一月,窦州、义州蛮寇边,桂州都督刘伯英败之。这次大战,粤西地区的僚人错误地放弃信宜山区险要地带,转战桂林边境,结果损失惨重,大战加上战后大屠杀,罗窦洞僚人逃亡他方,有的逃进深山与瑶人杂居丶有的被迫与南下中州汉人融合,窦州史上,被称罗窦诸洞僚的僚人渐渐消失。

  岭南僚人溪洞豪族世代传袭,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王朝为力矫积弊,不得不在选官制度上作釜底抽薪的改革。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南选代替豪族势力相妥协为特征的地方都督府除授制。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岭南豪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开元十一年,陈行范被调离家族传统势力范围泷州,任澄州刺史。陈行范被调往偏远也是粤西西原蛮韦氏家族势力中心的澄州,朝庭这种调任做法,无疑打击了岭南豪族的根本利益。陈行范与各溪洞豪族首领知道唐王朝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意图,联络各溪洞豪族首领积极准备反叛。 开元十六年3月陈行范回到泷州,在泷州(今太平镇潭白)称帝。国号:大泷。何游鲁称定国大将军,冯璘称南越王,割据岭南。 《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则称“獠首领泷、澄州刺史陈行范、广州首领冯仁智、何游鲁叛反,遣骠骑大将军杨思勖讨之”《新唐书·杨思勖传》云:“思勖悉众穷追,生缚之,阮其党六万。”经过这场大规模的战争,泷州僚人以及大量其他僚人溪洞豪族都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直到五代丶宋丶元丶眀几朝,粤西残存的僚人与南下的瑶人杂居,僚人名字发生了变化,史书上称作瑶僮, 作为俚僚与瑶人融合的瑶僮人,在明朝的粤西历史上,谱写了一曲保家护土的英雄赞歌。

  明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以镇压为主,激起各民族的强烈反抗。正统十一年(1446)广西瑶民攻 陷化州,执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挥佥事陈德、布政使吴扬率兵俘杀信宜瑶人。年末,瑶民赵音旺率众进攻泷水、电白等处,攻陷神电卫城,自称|“天贤将军”。成化二年(1466),起义瑶民十余部屯驻高州境内,屡受官军镇压,信宜西垌瑶民攻至高州、雷州,与官兵激战,双方死伤惨重。高州知府孔镛通过招抚,瓦解部分起义队伍。

  天顺四年至成化三年(1460~1467)广西壮族起义军和当地起义农民攻陷信宜县城。孔镛派部将符琼率兵往信宜夜袭起义军侯大六(广西博白人)营寨,符琼战死。

  嘉靖末年,罗旁地区(东界新兴、南连阳春、西抵玉林、北连西江,万山联络)瑶民聚众起义。万历四年(1576年),两广总督凌云翼调集官兵20万人分10哨征讨罗旁谣人,是年十一月出师。高州参将陈璘率一哨从信宜进军怀乡,怀乡地区瑶民首领肉翼大王率瑶民抵抗。瑶民利用山地作战之长,攻陈璘所短,取得很大战果;瑶民运用"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战术与陈璘周旋。后陈璘设计四面埋伏,佯作退兵,引诱肉翼大王尾追陈兵。肉翼大王误中陈璘之计血溅虎跳,瑶人大部分被残杀。接着,陈璘连续荡平90多个瑶寨。怀乡地区遂成"草木茂畅,兽禽繁殖"的丘圩。

  <<明史—陈璘传:总督凌云翼将大征罗旁,先下令雕剿。璘所破凡九十巢。已,分十道大征。璘从信宜入,会诸军,覆灭之,以其地置罗定州及东安、西宁二县。>>

  罗旁战争:克巢五百六十,俘斩招降四万二千八百余人,邻境瑶僮皆惧.<<明.凌云翼传>>

  罗旁战争后,部分瑶僮逃往广西,改称为僮(即壮族)。僚的族称在文献上消失,融合发展为今天西南的一些民族。部分瑶僮退居粤北连南地区,发展成现在的广东瑶族。部分瑶民与汉人溶合,成了土著汉人。

  壮族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2001年),壮侗语族(侗台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现代僚人就是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习俗

  1、剪发、文身、赤足与拔牙   

  《史记·赵世家》说:“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剪发在古代被认为是奇风异俗的。有的地方俚人则行椎髻之俗,白居易《骡国乐》诗云:“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弱。”

  文身是在身体上刺花纹图案,并涂上颜色,使留下永久的标志。《汉书·地理志》称: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桂海虞衡志》说:“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蛮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侪,妇人加铜环,耳坠垂肩,女及殡,即黠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

  俗尚赤足,《桂海虞衡志》说,(南蛮)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粤西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称“凿齿”、“缺齿”。《太平寰宇记》载:“(贵州)有俚人,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宜州)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钦州)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2、原始婚嫁风俗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建武初,骆越之民无嫁取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区,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可见当时还保留着原始群婚的习俗。

  《桂海虞衡志》记:“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强暴,窃人妻女以逃,转移他所,安居自若,谓之卷伴,言卷以为伴侣也。”这是原始抢婚俗的残存。

  俚僚还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献通考》记壮族婚俗:“婿来就亲,女家于五里外结草屋百余间与居,谓之入僚。半年而后归夫家。”不落夫家习俗至今在粤西仍有残存,其形式为婚后新娘除节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娘家,直到怀孕临产时才定居夫家。

  3、产翁

  《太平广记》云:“南方有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饭食皆如乳妇......又云,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拥应抱雏,坐于寐榻,移为产翁。其颠倒有如此。”

  4、住干栏

  俚人先民开始时在树上搭巢而居。《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后来发展成为离地构筑的房子,即干栏。《北史·段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今桂南偏僻地区的壮族居民仍为人居其上而畜处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

  5、喜食槟榔与鼻饮

  俚人喜食槟榔。唐《岭表录异》说“岭表之俗,多食槟榔,日至数十。”粤西汉人后来也承袭了此俗,道志《电白县志》载:“俗尚槟榔连壳咀嚼,以扶留青叶和石灰掇之。”

  俚人喜鼻饮。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周去非《岭外代答》:“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

  今越南康族尚存此俗。

  6、食人俗

  《墨子·鲁问》载:“楚国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谴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间伺候二州行旅,有单回辈者,辄出击之,利得人食之,不贪其财货也......出得人归家,合聚乡里,悬死人中当,四面向坐,击铜鼓,歌舞饮酒,稍就割食之。”

  7崇拜雷电

  崇拜雷一直在其后裔民族中留存。海南黎族妇女文身的文饰,其主调是雷电纹。壮族巫师跳神时唱的《九天赞》云:“我是上天雷王子,显圣生化在云头....家住雷州雷王庙,年年行鱼教田畴”。粤西和海南的汉人也继承了俚人崇雷的习俗。方志记载,岭南的雷公庙以西江以南,高、雷、钦、廉等地为多,远达海南岛,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庙。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户户都挂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

  8死者竖棺葬

  《酉阳杂俎》载:“僚人在 ,死则竖棺葬之”。《魏书·僚传》曰:"死者竖棺而埋之。"在信宜水囗镇马岭岗等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7座船形竖穴土坑墓,这些船形墓显得原始但神秘:它们保留了“越人墓”狭长的特点,长宽比超过了4:1,3米半长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进不少,两头呈圆角,形似一叶扁舟;此外,与当时汉人墓极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内放圜底钵、双耳盆等随葬品。

  9大岗帽

  《岭外代答》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以细竹缕炽成;虽曰工巧,特贱夫之所戴尔。现在信宜农村的大岗帽形制,与西南蛮笠依然一样。

  10蓝染

  《岭外代答》僚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茂名县志五代,窦州瑶僚种蓝制靛染布,且有多余于集。明清以来,广东佛山形成了布匹集市,染布作坊与工场众多,其主要染料大部份来自粤西山区,罗镜水摆墟是蓝靛的最主要集散地,佛山很多商贾都专门派人在水摆长期采办。罗定泗纶,连州,分界以及信宜等山区都普遍种蓝。

经济

  农业   

  《隋书·地理志》说:“岭南俚人,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变。“在粤西、桂南、海南及越南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大批的石铲、石锄、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谷物加工具,说明俚人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活。在桂东、桂南的秦汉墓中,出土有稻谷、粟粒、芋头、麻、橄榄和荔枝等农产品,还有羊马猪鸡狗及仓库等模型,说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不过,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直到隋代岭南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都是远不及中原的。“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特别是俚人所居的闭塞山区,生产力更加落后,正如唐人张九龄在《曲江集》中所说的,“岭诸州居人,与夷僚同俗,伙耕水褥,昼乏暮饥。”

  俚僚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冶铜技术。两广春秋墓中出土有不少具有明显地方色彩的青铜器以及铸造用的石范。广西北流还发现古代冶铜遗址,年代约从西汉开始延至隋唐。

  冶铸

  俚僚冶铜术中组有意义的是铸造铜鼓,史学上有“铜鼓文化”之誉,东晋《广州记》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春秋晚期铜鼓,直径165CM,通高67.5CM,重近达300公斤,被称为“铜鼓之王”,铜鼓制作工艺精良,鼓面和鼓身饰有太阳纹、云雷纹、菱形纹、水波纹等集合图案,还有骑兽纹、鸟型纹、虫型纹等。铜鼓是权力的象征,于庆祝、娱乐、作战等场合使用。

  俚人祖先自战国开始也已会铸铁,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瓯人已懂得制造铁质斧、刮刀、双肩钺、锄和兵器。广西出土的西汉铁器有两百余件。

  制陶

  俚僚制陶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岭南已出现种类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广州发现的南越过陶器有49种。茂名地区也出土有釜、壶、罐、盅、环等类汉代陶器。高州和广西象州等地还发现汉代陶窑遗址。

  纺织业

  《汉书·地理志》说南粤“地处近海,多果、布之凑......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聚吞织绩。”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有丝绸、麻布、织锦、漆俪、纱帽等残片。俚人纺织品中最出名的是葛布,《广东新语》说:“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塷州,而织于雷。”张心泰《粤游小记》云:“粤中多产葛,惟郁林州着知名最久,齐武帝佐客乐曲,被管弦,乘龙舟游江中,令榜人皆着郁麻布——即今之郁林葛也。”

  造船业

  俚人习于水性且擅长"伐木为舟".据考察,早在东汉至魏晋期间,化州长歧一带就有了独木舟的制作工场。化州长歧、中垌和电白谭莲等地屡有汉至唐时的独木舟出土。后来俚人的独木舟向艇、陵、舸等拼板船发展。《淮南子》云:“越绫蜀艇,不能无水而浮。”

  贸易

  重视集市贸易,也是僚文化的一大特点。《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随赢蛤,不待贾而足。”可见汉时岭南尚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到南北朝时岭南农村已有集市贸易,刘宋《南粤志》说:“越之市为墟,多在村场。”但是,“俚民皆巢居鸟语,不闲贸易之宜。每至买银,为损已甚”。有的地方,俚人后裔直到宋代仍实行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宋人苏过《斜川集》载:“黎人处不毛之地,盐酪谷帛金斧器用,悉资之华人,特以沉香吉贝易之耳。”《太平寰宇记》载窦州“三日一市”,容州(今广西容县)“呼市为墟,五日一集”。这一习俗沿袭千年不变。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柳州峒氓》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鲡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也表现了僚人“趁虚”(赶集)的热闹景象。

僚人铜鼓

 《魏书·獠传》有简略的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其中“鼓”即铜鼓,说明贵铜鼓。

  刘恂《岭表录异》说: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厚,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原注:玉螺,盖螺之白者,非琢石所为)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如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据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或如琰璧,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绞,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晋裴渊在《广州记》中所说的:“俚僚铸铜为大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

  广东信宜(窦州)地处古高凉州北地带,,远古就是俚瑶生活的地方,僚人与俚人一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僚人认为盘古是他们的祖先,雷公能呼风唤雨,格杀妖物,保卫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

  信宜出土的铜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信宜铜鼓是中国西汉至明代时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铸造和使用的特种器物。它既是战鼓,又可作乐器使用。当时对于铜鼓的占有量,不仅体现了财产的富有,而且也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信宜古代铜鼓的陆续出土,为研究粤西桂东地区相应时期俚人、僚人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隋书·地理志》说:“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秦末汉初,粤酉地区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进一步积累,阶级对立现象也不断增大。少数人成为君长、都老;大部分人则沦为奴隶。铜鼓的出现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铜鼓体型高大,壁薄均匀,花纹精细,铸造工艺复杂。铜鼓的铸造过程,需经做模、翻模、镶芯、浇注、拆范、整理等工序。按此推断,在能够生产铜鼓的年代里,其青铜器铸造业已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具备了铸造大型容器的经验和能力,这是铸造铜鼓本身的技术条件。此外,还有原料来源问题,有采矿、冶炼等物质生产问题。这些都是铜鼓生产中必备的物质条件。

  到了隋唐,岭南地区由于山高路远,中央王朝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中央王朝对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政策,让各部落的君长、都老等大首领,分别治理各自的部落。由于各部落的君长、都老等首领享有对其部落控制的权力职能,因此各部落仍然保存着“好相攻击”的陋习,他们互相用战争来掠夺旁郡的财富和人口。《隋书·地理志》上说“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

  实际上铜鼓其作用远不只用于战争。主要的还有用以报警、祭祀、驱逐猛兽、镇压“邪魔”以至于娱乐等等。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说:“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竟作,弥日不绝。”

  宋《寰宇记》说;“窦州”(广东信宜)、“昭州”(广西平乐)“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铜鼓是我们的国宝,在古代,铜鼓象征权力和富贵,鸣击铜鼓更是吉祥之兆。信宜是中国的铜鼓之乡,是广东省出土铜鼓最多的县(市)。该市出土铜鼓始于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后陆续有铜鼓出土,至今已先后出土铜鼓55面(解放后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铜鼓。

僚人遗风

  在粤西,僚人除留下的风俗依旧

趁墟

  《岭外代答》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以细竹缕炽成;虽曰工巧,特贱夫之所戴尔。现在信宜农村的大岗帽形制,与西南蛮笠依然一样。窦州“三日一市”,容州(今广西容县)“呼市为墟,五日一集”⑿。这一习俗沿袭千年不变。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柳州峒氓》一诗描述:“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也表现了僚人“趁虚”(赶集)的热闹景象。粤西地区依然流传墟日习惯,一然农民依然以戴大岗帽趁墟为乐。

泥砖屋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屋室中说:广西诸郡富家大室覆之以瓦,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仰视其瓦,徒取其不藏鼠,日光穿漏。不以为厌也。小民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或以竹仰覆为瓦,或但织竹笆两重,任其漏滴。广中居民,四壁不加涂泥,夜间焚膏,其光四出于外,故有「一家点火十家光」之讥。原其所以然,盖其地暖,利在通风,不利堙窒也。未尝见其茅屋,然则广人,虽于茅亦以为劳事。周去非文中所提到的: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正是粤西桂东地区的特有建筑泥砖屋。其实这种屋在我们粤西很普遍的,从唐代起,百越地区告别了干栏式巢居,就是以这种建筑为主。这种房屋建筑优点是冬暖夏凉,吸潮快,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造工艺简单,缺点是洪水过后,泥砖屋被淹过而容易倒塌。泥砖的制作方法:田泥掺沙约三分之一,加稻草碎,加水拌成糊泥,然后用规格的木模压印成块,晾干之后甚为坚固,便可垒砌成屋墙。使用它一百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当住户发现泥砖有松腐现象时,将它拆下,成了十分珍贵的土杂肥。所以农家喜用泥砖屋。泥砖屋的墙脚有的以卵石砌成,有的以青砖砌成,其作用是防水浸淹。这种屋只建一层,高约4米,很少有超过两层的,怕建得太高不稳固。这些房屋用田泥制成的长方形砖垒叠而成,十分简朴大方。有的泥砖屋至今仍保持完好。泥砖屋直接在墙上架梁,梁上直接竖钉椽(格子),用烧制的小青瓦片,阴阳覆盖,上面压几块山石或砖条。泥砖屋平排数间成巷,数巷成村寨。这种较原始的建筑,今在丘陵地带和山区,还有普遍采用。它造价低,山区没水灾的地方多建泥砖屋。

舞春牛

  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上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鞭春牛,也叫舞春牛,是粤西山区农村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信宜舞春牛,主要流传于安莪丶茶山、洪冠、朱砂、旺沙、贵子、平塘、合水等新图山区地域。,解放前后曾盛极一时,后来一场“文革”,这些节目作为封资修被扫除。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复,随着时代进步,这种民间舞蹈现已较少见。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山区农村便盛行这种春牛舞。“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犹角,大大的眼睛,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话,引观众发笑,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我地舞牛庆丰收。一段锣鼓之后,接着又唱下去。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如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晤愁吃来晤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农民爱牛乐呵呵;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在春牛舞了一阵之后,又有几名秧歌队上场,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表演者还一边唱,一边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扶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晤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间做鱼塘。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篮,边舞边唱相际 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唱到兴高采烈时,有几个人走入场中边拍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大家互逗互乐。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

僚歌舞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魏书·獠传》有简略的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其中“角”即水牛角造的号角,“鼓”即铜鼓。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敲着铜鼓,吹着号角,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现信宜金垌径口还有地堂戏的习俗,秋收过后,看地堂戏便成信宜金垌、径口等地的村民的娱乐节目之一。所谓的“地堂戏”是指人们仿照粤剧的动作,唱法,把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表演出来,演戏的人大多是乡中的农民.

  现天马山旅游区按百越古史记载,恢复了古僚族芦笙舞及跳竹竿,游客跟随舞者围绕火堂跳舞高歌尽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