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猴(猴科猕猴属动物)

由网友(我深知、你并不爱我)分享简介:百科手刺短首猴雅名别号红面猴英文名 stump-tailed macaque 推丁教名 Macaca arctoides 地舆漫衍东北及广东、广西繁衍体式格局胎熟。习性短首猴栖息于亚寒带常绿阔叶林中,糊口正在树上,也常散群正在高空勾当。体型比猕猴大,体少五零~五六厘米。成体颜面鲜白色,老年紫白色,幼体肉白色。耳较小,首短光秃无...

百科名片

太好了 泰顺这些猴子有新房子了

短尾猴俗名别名红面猴英文名 stump-tailed macaque 拉丁学名 Macaca arctoides 地理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繁殖方式胎生。习性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体型比猕猴大,体长50~56厘米。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树叶、竹笋,也捕食蟹、蛙等小动物。

中文学名

短尾猴

拉丁学名

Macaca arctoides

别称

红面短尾猴、红面猴

亚科

猕猴亚科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短尾猴

分布区域

中国西南、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和南亚

保护状况

受威胁

灵长目

亚目

简鼻亚目

猴科

动物界

猕猴属

哺乳纲

亚纲

兽亚纲

又名

短尾猴、红脸猴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短尾猴   中文目名:灵长目   中文科名:猴科   中文属名:猕猴属   中文别名:红面短尾猴、红面猴 、藏酋猴、红面断尾猴又称华南断尾猴,土名叫黑猴和泥猴。   拉丁文名:Macaca arctoides   学名:Lyssodes Speciose melli,英文名Stump-tailed monkey   英文名:Stump-tailed monkey; Pere David's macaqu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I.Geoffroy,1831   中国保护等级: II   国际保护等级: II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哺乳纲 Mammalia → 真兽亚纲 Tberia → 灵长目 Primates → 类人猿亚目 Anthropoidea → 猴科 Cercopithecidae → 猕猴属 Macaca → 短尾猴 Macaca arctoides

生活环境

  短尾猴系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特有灵长类。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中山针阔混交林。栖息高度可从沿海低地至海拔2650m的中山林区。 栖息在高山密林的较高海拔林带,如在峨眉山1800~2200m,梵净山1200~2350m,但在黄山为600~1600m(最高峰1860m),主要利用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这两个林带,除此之外,在其栖息地中还需有山溪水源和悬崖陡壁,供猴群喝水和夜间睡眠。栖息林带的植被以山毛榉科植物为主,其果实和叶是短尾猴的主要食物,特别是果实,在秋季和大部分冬季被广泛食用。   已知短尾猴食用植物约60种,冬季常见采食青冈栎、小叶青冈、柃木、石斑木、连蕊茶、甜槠、马银花、青栲的树叶、树皮和树芽,或拔取藨草(俗名龙须草)嚼食其茎的基部,早春见猴群大口抓食毛山樱花(樱桃花)和薄叶灰木(山桂花)的花。在黄山连续8年的野外研究中,未见短尾猴捕食蛙、小鸟和鸟卵,迄今所知短尾猴几乎全为素食。觅食在全天的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据我们在黄山对一群猴(从1992年11月12日至14日自7点到18点)扫描取样统计,觅食占全天总活动(含休息、各种行为)时间的44.5%,由此可见一斑。

外形特征

  短尾猴体型比猕猴大,体形浑圆、憨实,四肢粗壮,雄兽的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8—16千克;雌兽的体长为50—58厘米,5—11千克。前额部分裸露无毛,几乎全部秃顶,呈灰黑色 ,颊部的毛也较为稀少。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毛稀疏而且颜色较浅,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胼胝的周围也是裸露无毛。尾巴短得出奇,还没有后脚长,仅为体长的十分之一,而且被毛稀少,因此又有“断尾猴”之称。 短尾猴的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由中央向两侧披开。短尾猴的长相和藏酋猴十分相似,以至于很多书中都把它们混为一谈,也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但是,它们之间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有不少,例如短尾猴比藏酋猴的体形小,体毛较长而稀疏,为黑褐色或朱古力色,所以在华南地区俗称为“黑猴”或者“泥猴”。另外,短尾猴雄兽的生殖器也与众不同,阴茎扁而长,呈矛状,长度约为40毫米,还会发出会一种难闻的藓臭气味。但是短尾猴与藏酋猴不同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成体的面部均有鲜红色的斑块,有些老年个体还转为紫红色或者黑红色,所以又叫红面短尾猴、红面猴、红脸猴等。额部的毛长而密,两颊也有密毛。   颜面宽阔,身体及四肢粗壮,尾很短,其长度仅6~gcm,一般体重15kg左右,安徽的最重记录为33.5kg。成年猴两颊和颏下的须毛像兜腮胡子,且其唇下的颏须暗褐色而周边棕白色呈层次分明的半月形。成年雄猴颜面近似青灰色,雌猴为暗红肉色,幼年个体不分雌雄均为淡肉色。成年雌猴在交配期外阴涨红。体毛长而密,成年猴毛长8~12cm,其毛色在幼年为淡褐色,以后逐渐变深,至成年为深褐色,但胸腹部及四肢内测较淡,呈淡棕褐色;头顶毛亦长,但不由正中向两边分开。成年猴的眉毛多呈棕黄色,老年猴面部出现白毛,常伸向鼻侧。中国西南一带的短尾猴头顶棕色较重,而产于东部者其头顶褐色显著。

生活习性

  短尾猴喜多岩石的疏林山坡。短尾猴比较畏惧寒冷,昼行性、树栖的动物。除采食和夜宿多在树上外,白天大多在地面或矮树上活动。常在小河沟中翻石扒捞落在溪沟中的枯枝烂叶以寻找昆虫、螃蟹等作为食物。喜欢群居,每个群体的数量为10—30只不等。与中国其他猕猴类比较,地栖性更强,特别在受惊后多沿地面逃窜。短尾猴游荡路线常较固定,在河边、竹林中运动时,常呈一定顺序 一个接一个地行走或逃跑,可在地上形成猴路。豚尾猴种群一般有50只不等。其食物主要为植物的鲜枝嫩叶、花芽、野果、竹笋、竹叶以及小型动物。 喜群居,每群个体约30~80只不等,成年猴不甚活泼,饱食后常将颊囊中贮存的食物翻回口中慢慢咀嚼,或互相理毛,冬天喜欢依偎在石壁上晒太阳,第1顺位雄猴即猴王有时爬在高树上摇晃枝头。幼猴十分爱动,攀抓树枝互相打闹几无休止,常见4~5只幼猴吊成一串然后再由下而上翻回横枝。夜间坐在石壁上分成几个小堆挤在一起睡眠,幼猴多夹在大堆的中间,猴王和第1顺位雌猴在一起,但猴王和第2、3顺位雄猴常分堆睡眠。夏季(6~8月)分散在几棵相邻的大树上睡眠,以适应炎热的气候。猴群在一处活动几天后,便在巢区内漫游,迁移时成年雌猴在前,成年雄猴压队,仔猴吊在母猴腹下,响声小,速度快,日活动距离为1~2km,夏季最长,秋季居次,春、冬季大致相等,在一处滞留天数为1~5天不等。受气候和植物物候期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

繁殖情况

  妊娠期约180余天。每年9—10月份为交配的旺季,雌兽发情时性皮肤变红,但肿胀的程度甚微。怀孕期大约为6个月,第二年的3—4月份产仔,一般为隔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刚出生的幼仔的面部为肉色,体毛为乳白色,3月龄时首先从背部开始生长出棕色的毛,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 加深,但面部则需要在1年以后才开始变为红色。短尾猴的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 每年7月至翌年2月为交配期,但交配高峰集中在8~11月,怀孕期为6个月,产仔期在1~4月,以4月居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产仔方式为产仔节律型。雌猴性成熟年龄为5~6岁,可连续2~3年产仔,每胎产1仔,7~12岁为雌猴的最佳生育年龄。仔猴在半年后逐渐离开母猴独立活动。雄性个体7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后离开母群而进入邻近群,同时也有外群雄猴单个地迁入本群,有时几只雄猴同时迁入本群,这可能是从外群分群而来。迁入本群的个体其顺位高低决定于体力状况,1991年冬曾见迁入9只,其中1只成年雄猴争当了猴王,但翌年3月又带领4只离群,这种换群现象减少了近亲繁殖,加强了基因交换,对种的生存适应是十分有利的。

地理分布

  最早由法国的阿尔夫·米尔纳·爱德华(Alph.Milne Edwards)根据四川宝兴标本,在1870年作为独立的物种Macacus tibetanus发表,此后一直被认为是红面猴的1个亚种 M.speciosa thibe tana(Allen G.M.1938;Ellerman J.R.1951)而长期沿用,直到1976年美国学者杰克·福丹(Jack Fooden)根据雄性阴茎骨和雌性阴道的形态,主张把它作为种级阶元,认为短尾猴M.thibetana和红面猴M.arctoides是两个独立的物种。 仅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及东南部,而不同于红面猴之分布在中国南部及西南部并进入印度支那,大致分布在北纬24°05′~35°00′和东经101°10′~120°00′之间,其具体分布范围自四川西部起,北界从大巴山向东南(大别山未见分布)沿长江南岸经黄山到浙江西南山地,南界自大娄山以西向东沿南岭达武夷山并向东延伸,已知断续分布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湖北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贵州东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青海、西藏,以及孟加拉国、缅甸、印度、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四川东部、陕西秦岭以南地区,现存量约10万余头。模式亚种(L.S.Speciosa)产于泰国、缅甸、印度和中国云南等地。

主要行为

  短尾猴的行为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有些是本种特有,通常可分成攻击行为、友好行为和性行为3类,现记述以下几种主要行为;

攻击行为

  1个个体对另1个个体进行瞪眼、拍地、恐吓、追赶、抓毛和撕咬等威胁 性行为,攻击的强度依次增强。攻击行为不仅有着保卫领域、防御其它短尾猴群或动物入侵的作用,而且通过争斗中的输赢确定了各个体的社会顺位,这在猴王的产生和更换过程中,达到高潮。通常可见年轻力壮的第2、3顺位雄猴向猴王挑衅或撕咬,有时连打几天,皮开肉绽,直到胜者为王,败者屈服,1986~1993年在黄山观察的一群猴已发生6次“政变”,也就是更换了6次猴王,每次争夺王位的场面都甚为残酷和惊险,敢于争夺王位的个体年龄一般都在7~8岁。

社会理毛行为

  理毛是指1只猴用手分开另1只猴的毛发,并不时去除后者毛发或皮肤上异物的一种友好行为方式。通过理毛不仅清洁对方身体,而且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社会交往,还可以消除个体间由于竞争带来的紧张关系,因此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理毛多,特别是母亲与女儿之间,其次是姐妹之间。在交配期,形成配对关系的雌雄对之间频繁地相互理毛,以此增加了接触和交配的机会。此外当某一个体受到攻击或惊吓时,其它个体常前来为其理毛以缓和紧张气氛,也经常看到低顺位猴为讨好高顺位猴而小心翼翼地前去为其理毛。

礼仪行为

  也是常见的一种友好行为。当低顺位猴从高顺位猴身旁通过或到高顺位猴附近坐下时,一般低顺位猴先要对高顺位猴作出施礼姿态,以表示对高顺位猴的尊敬或屈服,否则常会遭到攻击。短尾猴的个体空间配置较为密集,个体间经常接触和交涉,由生态环境带来的紧张压力,造成了较为丰富的礼仪,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常见的礼仪行为如:(1)低顺位猴睡倒或翘起后腿露出阴茎让高顺位猴摸一下;(2)低顺位猴慢慢接近到2~3m时,等待高顺位猴前来拥抱,待彼此拥抱后有时大叫或反向扭转身体互相吸对方阴茎,然后立即分开;(3)低顺位猴为了接近高顺位猴,怀抱婴猴送到高顺位猴面前让其用嘴吸婴猴的阴茎,这是短尾猴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4)低顺位猴让高顺位猴进行无性爬背,这种行为有时发生在共同追赶其它猴后,高顺位猴作为“感谢”域“安慰”而向低顺位猴身上爬跨,但也常见低顺位雄猴或小猴在群体兴奋时爬跨高顺位雄猴。

抱子行为

  在猕猴属的大多数种,只有母亲表现对其后代的精心照顾,在短尾 猴则不仅是雌猴对其后代的精心照顾,而且雄猴对幼猴,特别是对未满周岁的婴猴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雄猴常抱幼猴于怀中、腹下或为其理毛,或以幼猴为媒介与其它雄猴进行社会交往。抱子行为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1)猴群处于安静状态时,一雄猴接近并抱起某一幼猴,吸其阴茎,然后为其理毛,或某成年猴抱起一幼猴后,靠近另一雄猴,然后两只成年猴吸幼猴阴茎,于是两成年猴通过幼猴为媒介,发生了社会联系;(2)猴群处于不安静或激烈争斗状态时,成年雄猴若把一幼猴抱在怀中,可以阻止其他个体的继续攻击,缓解群内的紧张性,使猴群恢复到安静状态。

性行为

  包括雄性检查雌性外阴行为和交配行为,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即繁衍后代,而且通过性行为也加强两性间的社会联系。猴王几乎占有群内所有性成熟的雌猴,但有1只最喜爱的雌猴在一定的时间内与其成对,一起理毛、活动并频繁交配,曾观察到在顺位关系不稳定时,力量强大的第2顺位雄猴敢在猴王面前与第1顺位雌猴交配,但在通常情况下,猴王在其视野内不准其他雄猴与雌猴交配。交配次数的最高记录,1992年9月猴王一天最多发生18次。交配行为发生时,雄性较为主动,当接近雌猴后,先向雌猴龇牙咧嘴表示,然后抓住雌猴身体检查外阴再爬跨交配,持续时间10~54秒,故短尾猴属单次爬跨射精型,抽动兴奋时可发出叫声,并常有几只其他猴聚集周围欢叫,交配完成后坐在地上用手抓食阴茎上的精液,最后,交配过的雌猴常为雄猴理毛。

保护情况

  在中国,短尾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是中国猕猴属中除猕猴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个种,其种群数量估计有7万只,其中70-80%分布在云南和广西两省区;广东和福建已非常稀少,在广东,仅分布在惠水一带;福建和贵州南部的可能已接近绝迹。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活跃着一群短尾猴,经常和进入武夷山保护区旅游的游人嬉闹,与人和谐相处。近年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力度,所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猴群越来越多,短尾猴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据武夷山保护区管理人员介绍,现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短尾猴已达到数千只。   短尾猴的资源蕴藏量无确切研究和报道,仅马世来等(1988)报道估计全国数量大于10万只;张荣祖等(1991)报道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甘肃在80年代共记录1万多只;和田一雄等(1987)报道在70年代安徽有300多只,由于有些猴群被捕捉和森林砍伐已导致分布范围逐渐缩小,但在整个皖南山区缺乏调查。就全国而言,虽有峨眉山、神农架、黄山、梵净山、银锭山(广西)、莽山(湖南)、八面山(湖南)、武夷山等10几个自然保护区或风景保护区对短尾猴的生存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在保护区的数量配置,和管理条件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保护好短尾猴原有的栖息地和在有短尾猴分布的地区开展本底调查,至关重要。在有的风景保护区已经或正在开始进行人工饲喂以开展旅游观光业务,这对丰富观光内容并增加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但根据国外的经验应严格禁止游客喂食,必须使人与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同时开展保护灵长类的宣传教育工作。作者1989年在日本志贺高原地狱谷野猿公园所见对山坡上散养的日本猴,饲养员人工投食井井有条,游客从不向猴投放食物。但在开始阶段(1953~1973年)他们也因缺乏经验由于游客投食常发生年轻雄猴咬伤游客事件。同时,由于人工投食导致猴群巢区缩小,多集在饵场周围、猴群个体数量增加,身体加大、对森林利用加剧,造成树木枯死、猴的行为改变、顺位混乱以及出生的婴猴出现手指弯曲等畸形,这些资源保护管理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饲养情况

  短尾猴作为实验动物之一,用于医学实验。在中国已有部分饲养。所有的饲 养种源均来自国内。短尾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亦能繁殖。雄性性成熟年龄约在4-5岁雌性3-4岁。妊娠期约180余天。每年的8-12月发情交配,第二年的3-7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仔。饲养寿命最长达18年。   现有保护措施已被列为中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和西南的大部自然保护区都有短尾猴生存,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短尾猴种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护措施建议1.保护好现有的森林特别是自然保护区,使短尾猴的栖息生境得以保存;2.加强集市场的管理,制止短尾猴的非法贸易;3.严格审批野外捕捉数量的申请,数量已很少的地区如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和贵州实行禁止捕猎。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