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法(2023最新茶法百科介绍)

由网友(少年谈情不说爱#)分享简介:茶法,便是对于茶叶实施纳税或者榷禁博售。中国事世界上种茶﹑吃茶品茗最先的国度﹐跟着茶叶出产的成长﹐吃茶品茗的普及﹐封修统制者为了增长国度财务支出﹐拟定了1系列的法令法律﹐对于茶叶实施纳税或者榷禁博售﹐便是所说的茶法。茶法初于唐德宗修中3年。中文名茶法法 律茶法成 便世界上种茶﹑吃茶品茗最先的国度征 税初于唐德宗修中3年概述 国度对于茶叶纳税...

茶法,就是对茶叶实行征税或榷禁专卖。中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封建统治者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对茶叶实行征税或榷禁专卖﹐就是所说的茶法。茶法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中文名

茶法

法 律

茶法

成 就

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

征 税

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概述

茶百科 一文读懂中国茶叶简史

国家对茶叶征税和榷禁专卖的各种制度。中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已 普遍种茶,饮茶习惯亦盛行大江南北。但在较长历史时 期内,茶叶仅作为贡品奉献朝廷。至唐代茶叶生产大规 模发展,人民饮茶风气普遍形成,才开始税茶、榷茶,逐 渐建立起完密的茶法制。

唐代茶法

  唐茶叶征税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十税其一。榷茶始于文宗大和九年(835)﹐由政府收购民间茶园﹐派工制茶专卖﹐甚至强令茶农将茶树移植官营茶坊﹐焚弃民间私茶﹐从而引起人民的反抗。不久又行税茶﹐对私卖﹑漏税规定了杖脊甚至处死刑。唐代还开始了同西北回纥等族以茶换马的茶马贸易。

宋代茶法

  宋茶叶榷禁专卖制度更趋完密。太宋祖干德三年(965)始榷东南茶。仁宗嘉佑四年(1059)曾一度弛禁﹐改为通商征税。神宗熙宁七年(1074)又榷蜀茶。唯两广因产茶极少未曾榷禁﹐允许自由通商﹐征收园户租税和商人商税﹐但不许茶叶出境。宋初﹐东南设榷货八务及十三场﹐官给园户本钱﹐茶叶运销通过场务﹐由官府专利。茶农除了以茶折税﹐还要将茶卖给官府。匿不送官及私鬻者﹐没收茶叶﹐并计值论罪。主管官吏私以官茶贸易﹐其价值达到一贯五百的处死。四川地区设茶马司﹐官府将所买茶叶运往甘肃﹑青海及四川的雅安﹑汉源等地与少数民族易马。法令规定﹐凡将茶叶私卖给少数民族﹐私贩川茶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均按军法治罪。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废除东南地区的茶叶官买官卖﹐实行“茶引法”﹐令商人交纳引税﹐凭引直接向茶园户买茶﹐到产茶州县合同场秤发﹑验视﹑封印﹐按规定的数量﹑时间﹑地点运销。凡违反引法规定的条款﹐要受到没收茶货及笞﹑杖﹑徒﹑流等刑罚。伪造茶引和结伙持杖贸易私茶﹐遇官司擒捕进行抵抗者皆处死刑。无引私茶﹐许人告捕﹐官司给赏。官吏违法徇私﹐亦治其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又将”茶引法”推广于四川地区。除两广外﹐全国统一实行引法﹐终宋之世不变。

金朝茶法

  金,金朝统治北方﹐茶叶要从南宋进口﹐为了避免“费国用而资敌”﹐对饮茶实行严格限制。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规定七品以上官员方可食茶﹐但不得私卖和赠献﹐不应保存茶叶而保存者﹐按斤两定罪。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又因国家财政困难﹐复位茶禁﹐规定亲王﹑公主及现任五品以上官员方许饮茶﹐仍不得出卖和私赠别人﹐犯者判五年徒刑。告发者赏宝泉一万贯。

元代茶法

  元,元朝兴于漠北﹐不缺战马﹐废除了茶马贸易﹐统一实行茶引法。官府在产茶地区设置榷茶转运使司﹑榷茶提举司﹑榷茶批验所和茶由局等机构﹐主管榷茶事宜。凡商人兴贩茶货﹐必须缴纳引税﹐于指定山场买茶。买卖零茶发给茶由。商人凭引﹑由运卖。茶过批验处所不交验者﹐杖七十﹔卖毕三日内不赴官司缴纳引目者﹐杖六十。商人转用茶引﹑涂改字号﹑增添夹带斤重﹐引不随茶﹔茶园磨户不按引﹑由而夹带多卖﹔运茶车船主知情夹带﹐均按私茶治罪。凡犯私茶﹐杖七十﹐茶一半没官﹐一半付告人充赏。伪造茶引者斩﹐没收家产﹐付给告发人充赏。官司禁治不严﹐致有私茶发生﹐罪及官吏。其茶课税率﹐初时尚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全国征茶课不过1200余锭﹐以后逐年加重﹐至仁宗延佑七年(1320)已达289211锭﹐40多年间﹐茶课增加近300倍。

明代茶法

  明,区分商茶和官茶。榷禁征课曰商茶﹐贮边易马曰官茶。商茶行于江南﹐征收园户茶课和商人引税。其办法及惩治私茶的法令与元代略同。官茶行于陕西汉中和四川地区﹐设茶马司以主其政。汉中茶叶﹐官征十分之一﹐其余全部官买﹔无主茶园﹐由军士种植﹐官取十分之八。官府将茶运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河州(今甘肃临夏市西北)﹑洮州(今甘肃临潭县)﹑西宁等地易马。四川茶叶﹐官征十分之一外﹐须定官买课额﹐于永宁(今四川叙永)﹑雅安等地设茶局﹐立仓收储官茶市马。额外之茶始给引许商人贩卖。明朝政府对西北﹑西南边境的茶叶走私防范甚严﹐定期派遣官员巡查关隘﹐捕捉私茶。对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处罚甚重。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驸马都尉欧阳伦﹐由陕西贩私茶至河州﹐就被赐死伏诛﹐茶货没官。到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才减私茶通蕃之罪﹐止于充军。

清代茶法

  清,清初沿明制﹐陕﹑甘易蕃马﹐各省召商发引纳课。间有商人赴户部领销者﹐亦有小贩领于本籍州县者﹐又有州县承引﹐无商可给﹑开种茶园户经纪者。户部宝泉局铸刷引由﹐备书例款﹐各省预期请领﹐年办年销。茶一百斤为一引﹐不及一百斤谓之畸零﹐另给户帖。凡伪造茶引﹐或作假茶兴贩﹐及私与外国人买卖者﹐皆按律科罪。由于清朝牧地辽阔﹐孳息繁昌﹐官营茶马贸易在乾隆(1736~1795)中期就已停止﹐全国统一发引商销。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东南各省增加茶厘﹑茶捐﹐以充军饷﹐发给“引票”﹑“厘票”﹑“捐票”为贩销凭证。其后﹐废引﹑厘﹑捐三票﹐改用税票以简化手续。清末﹐茶票渐代茶引。各省商贩凡纳税者﹐都可领票运销。政府对茶利垄断逐渐削弱﹐对私茶的惩处﹐亦有所减轻﹐运销私茶﹐查出止于没官。

点茶法简介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

  使用地炉点茶时,这三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具体做法是:

  首先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

  一应准备工作结束后,将客人迎进茶室。在开始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身周围刚好披上一层薄薄的灰时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势太弱,连地炉本身都未能烘暖,这会显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对客人的体贴之心。

  反之,若底火火势太强,第一次添炭时,底火炭都要燃尽了,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处地调节水温。所以,底火的准备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难。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