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由网友(迩的敷衍,刺痛莪心)分享简介:宋宝安(一九六三年四月-),出熟于广东省深圳市,本籍湖南省沅江市,[一]结业于南京农业大教,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教党委副书忘、校少,第104届天下国民代表大会代表。[二]一九九三年,破格提升南京农业大教农药教理教副研究员。一九九六年,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二零一五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二零一八年零五月,任贵州大教...

宋宝安(1963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祖籍湖南省沅江市,[1]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 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在京开幕

1993年,破格晋升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理学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2018年05月,任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4]他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29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2021年1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宋宝安“贵州杰出人才奖”。

中文名

宋宝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承担国家与省级项目30项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贵州杰出人才奖

研究领域

新农药创制与有害生物控制

教育背景

南京农业大学

担任职务

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6]

性别

职业

教师

出生日期

1963年4月[5]

出生地

广东省深圳市

教学职称

教授

学历

博士

专业方向

农药学

人物经历

宋宝安(1963.4.22- )农药学专家。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198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7] 2003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博士学位。现任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农药创新研究和应用工作,在防控农作物病毒病害和土传病害新农药创制和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发明专利29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

1983年07月,获贵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8]

1986年07月,获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2003年12月,获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

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2001年--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培训和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曾任贵州大学精化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贵州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

2018年03月,担任农业部农药管理专家指导组组长。

2018年05月,任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4]

2020年11月,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生物炭研究院成立,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9]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药化学、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

主要成就

宋宝安是首批国家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和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联系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学部委员,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贵州大学 “农药学”博士点负责人、“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植物保护”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防控研究开发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成员,中国植保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贵州省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农业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副组长。

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农业公益行业专项等三十余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与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等。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在Nature Commun, J. Am. Soc. Chem.,Angew. Chem. Int. Ed., Org. Lett., J. Agri. Food Chem.,Pest Manga Sci., Pestic. Biochem .Phys., Org. Biomol. Chem., Eur. J. Med. Chem., Eur. J. Org. Chem.,Curr. Org Syn.,Curr. Org. Chem., Bioorg. Med.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二百余篇、他引四千余次[10]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6项,在Spring等出版农药专著6部。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我国众多农药企业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成为我国防治土传病害重要药剂,为我国农药工业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创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抗植物病毒新品种毒氟磷,提出了全程防控新方法,解决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的防控重大难题。提出“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助”的绿色防治技术措施,带领团队在贵州省重点产茶县开展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作物健康导向的免疫调控的绿色植保发展理念,为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和植保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培养出博士后、博士与硕士百余名。所领导的团队荣获国家专业技术先进集体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带动贵州大学化学学科成为ESI全球前1%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重大贡献奖“黔灵科技奖”、“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工业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骄傲—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称号、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国家核心刊物《农药学学报》副主编和SCI收录刊物《Molecules》编委,《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承担国家与省级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项等)。在Bioresouce Tech, Plos One, Antiviral Res, Cell Div, J. Agri. Food Chem., Org. Biomol. Chem., Eur. J. Med. Chem., Eur. J. Org. Chem., Curr. Org Syn., Curr. Org. Chem., Bioorg. Med. Chem.等重要国际知名刊物和中国科学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获专利授权16项,在Springer和化工出版社等出版农药专著6部。

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甲胺磷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我国众多农药企业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成为我国防治土传病害重要药剂;自出开发出吡虫啉合成新工艺,转让我国农药骨干企业,成为我国吡虫啉最大吨位生产线之一;为我国高效低毒农药替代和农药工业技术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创制出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抗植物病毒新农药品种毒氟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其激活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针对植物抗病激活发现绿色抗病毒剂的新思路,建立基于植物抗病激活发现抗植物病毒剂的筛选方法,成功创制了多个具有抗病免疫激活功能的新型抗病毒剂,实现了药剂登记、发明专利转让与产业化和田间应用。采用创制品种与杀虫剂相结合的“治虫防病”的防控新方法,解决了水稻重大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重大难题。

2021年10月18日,入选首届“贵州杰出人才奖”入选者建议人选名单。[11]

荣誉记录

作为项目主持者,承担国家与省级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高新技术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项目2项,国家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教师基金1项,其它省部攻关或重大项目十余项)。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2007、2014);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8);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2003, 2004,2005)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8);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2004);

二等奖三次(1992、1996、1997)、三等奖三次(1998、1999、2003);

化工部标准三等奖一次(1996);

中国农药学会优秀奖4次(1992、2003、2005、2008)。

贵州省“黔灵科技贡献奖”(2011)。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2012)。

中国农药技术创新奖(2012)。

贵州杰出人才奖(2021)。

社会任职

贵州大学“农药学”博士点和“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国家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和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18年5月12日,贵州大学在北校区行政楼学术报告厅召开干部大会,会议宣布宋宝安任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2]

2018年5月,省人民政府决定:宋宝安任贵州大学校长。[4]

著作作品

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20篇,其中国际知名刊物Bioresouce Tech、Plos One、Antiviral Res、 Cell Div、J Agri Food Chem、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Biorg & Med Chem、Biorg & Med Chem Lett、Ultrasonic Sonochemistry、Aust. J. Chem、J. Fluor. Chem、 Analytical Science、Molecules、J. Heterocycle. Chem、J. Chem. Crystall、Acta Crystal E 和SCI收录期刊化学学报、Chin J Chem、Chin Chem. Lett、Prog Nat Sci(自然科学进展)。

有机化学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相关报道

2021年6月23日,2021中国(贵州)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发表致辞,对本次大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1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