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福初(2023最新贺福初百科介绍)

由网友(柠蓝浅夏)分享简介:贺福始,国际闻名粗胞熟物教、遗传教野,中国科教院院士。一九六二年五月熟于湖南常德安城,寄籍湖南常德澧县。一九八二年结业于复旦大教熟物系。一九九四年正在军事医教科教院喷射医教研究所获专士教位。现任军科院副院少。中文名贺福始国籍中人民族汉族出熟地湖南常德安城出诞辰期一九六二年五月结业院校复旦大教小我私家履历一九七八年,考进复旦大...

贺福初,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5月生于湖南常德安乡,原籍湖南常德澧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4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军科院副院长。

中文名

贺福初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常德安乡

出生日期

1962年5月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个人经历

2023年最新中国外交部,10位主要领导人,个个才貌双全,履历惊人

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

2001年,当选院士时只有39岁,打破院士40岁的“天花板”,名噪一时。

2002年,他获得少将军衔时,也只有40岁。同年,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启动。几番激烈争夺之后,最终由贺福初担任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HLPP)负责人,他也是中国领导此类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的第一人。

2003年SARS爆发,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个分离出了SARS的冠状病毒,很快就建立了诊断方法,并研制了治疗药物及防护设备。贺福初在抗击SARS的研究中颇有建树。

2012年11月,贺福初12名院士当选为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

2016年4月,以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的新职务亮相。[1]

2017年9月,任军科院副院长。

担任职务

中共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代表、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共同执行主席;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理事;

亚太地区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主席;

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863”计划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

国家中长期“蛋白质科学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理事;

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军防生物危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及军用生物技术专业论证组组长;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理事长;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Proteomics、Proteomics-Clinical Application资深编辑;

Journal of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执行编辑;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编委;

主要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少将,研究员,专业技术一级,博士生导师。

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任免信息

2017年9月,贺福初任军科院副院长。[2]

代表论著

Zhang H,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1p36. 22 as a new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Nat Genet.2010, 42, 755-8.

Tian C, et al. “KRAB-type zinc-finger protein Apak specifically regulates p53-dependent apoptosis”,Nature Cell Biol.2009,11, 580-91.

Tang L, et al. 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 Lectin, LSECtin, Negatively Regulates Hepatic T-Cell Immune Response. Gastroenterology.2009,137(4):1498-508.

Lu K, et al. “Targeting WW domains linker of HECT-type ubiquitin ligase Smurf1 for activation by CKIP-1”,Nature Cell Biol.2008,10, 994-1002.

Deng G, et al. “Regulatory Polymorphisms in the Promoter of CXCL10 Gene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Male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Gastroenterology.2008,134, 716-26.

Zhi L, et al. “Lack of support for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LEC4M homozygosity and protection against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Nature Genetics.2007,39(6):692-4.

Li L, et al. “PACT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p53 and essential for cell growth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7951-6.

Miao X, et al.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Polymorphisms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Gastroenterology.2006,130(7):2001-9.

Zhai Y, et al. ADPRT 762Ala Polymorphism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Interaction of ADPRT and XRCC1 and Increased Risk of Gastric Cardia Cancer.Gastroenterology.2006,131:420-7

Zhang L, et al. “Role for the 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CKIP-1 in AP-1 regulation and apoptosis”,EMBO J.2005,24, 766-78.

Deng G, et al. “Associ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polymorphisms with susceptibility to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Hepatology.2004,40, 318-26.

Yu Y, et 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Human Fetal Liver and Identification of Tissue- and Developmental-Stage-Specific Genes through Compiled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Efficient Cloning of Full-Length cDNAs”,Genome Res.2001. 11, 1392-403

发表作品

主编《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造血调控》、《蛋白质组学的理论与技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等

参编《生命的岁月与梦幻》、《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蛋白质分子结构》、《医学分子生物学》。

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发现一种能特异刺激肝细胞增殖和肝脏再生的新细胞因子即人肝细胞生成素(HPO),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cDNA序列,并率先研制出重组人HPO首次揭示了存在于原代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膜上的HPO高亲和力特异性受体及HPO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开展规模化的人胎肝cDNA克隆与测序,建立了大规模、系统的基因表达谱,发现与肝脏发育、分化、癌变以及造血系统发育等相关的基因群。提出生长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细胞活性因子与受体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种系发生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认识,并进行了部分实验验证。[2]

1 发现“细胞活性因子的发育相关进化”、“相互作用分子的协同进化”、“mRNA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的协调进化”及“物种演化中的分子减速进化”等规律性现象;

2 发现并克隆肝细胞生成素、揭示其基因调控机制、研制其重组品,发现其受体及其两条信号转导通路;

3 揭示人胎肝、成体肝转录组及其蛋白质组,从中发现500余种新基因、新蛋白质;

4 发现中国常见恶性肿瘤及慢性肝炎等的易感基因10余种; 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组织、器官的“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领导大型国际合作计划,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给予首肯;

5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奖项

2005、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2003、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993年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4年被评为“全国青年科技标兵”;

1996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8年荣获“全国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被评为总后勤部“科技金星”;

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2年被评为“中国青年科学家”、被授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

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被评为“全军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4年被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授予“研究贡献奖”;

2005年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2006年所领导(任实验室主任)的全军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09年被国际蛋白质组论坛授予“杰出成就奖”;

2011年被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授予“杰出服务奖”;

获中国发明专利7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主编/主译专著十余部。在Science, Nature Genetics,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Methods, Nature Protocols, PNAS等国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