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报(联合报主办的报刊)

由网友(小明不死数学难亡)分享简介:《平易近熟报》是1份正在台湾刊行的中文报纸,于一九七八年二月一八日创刊,内容首要因此平易近熟、体育、影剧动静为主,属结合报系旗下。雅称“吃喝玩乐报”,刊行报酬王效兰,二零零六年一二月一日起,遏制刊行真体报纸。今朝改以收集报《平易近熟@报》的情势出现,并隶属于天空传媒。中文名平易近熟报创刊时间一九七八年二月一八日复刊时间二零零六年一二月一...

《民生报》是一份在台湾发行的中文报纸,于1978年2月18日创刊,内容主要是以民生、体育、影剧消息为主,属联合报系旗下。俗称“吃喝玩乐报”,发行人为王效兰,2006年12月1日起,停止发行实体报纸。目前改以网络报《民生@报》的形式呈现,并隶属于天空传媒。

中文名

民生报

创刊时间

1978年2月18日

停刊时间

2006年12月1日

语言

中文

发行人

王效兰

主管单位

联合报

简介

孔网分类

《民生报》属联合报系旗下,于1978年2月18日创刊。也就是说,《民生报》创刊至今已走过28个年头,是一份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2006年12月1日起停刊。

特色及定位

具体而言,该报的特色与定位为:

1、关注民生与娱乐。其报道内容主要是以民生、体育、影剧消息为主,俗称“吃喝玩乐”报。

2、注重自采新闻和言论。据悉,《民生报》90%以上是自采新闻。该报有5-6人专门从事言论,非常注重对新闻的分析和评论。同时,该报还注重大陆新闻。有报道说,联合报系的《民生报》、《经济日报》努力开掘大陆新闻,派记者常驻北京,常跑江苏、广东及上海等地。

3、属于传统的办报风格,走的是“正派办报”的传统路子。时下,台湾报纸风格发生变异,逐步形成两种不同办报风格。一种就是这类传统型办报风格,即注重政治、经济或娱乐新闻,同时加强新闻评论。还有一种则是八卦式风格,即八卦新闻满天下,以揭丑猎奇煽情为己任,充斥自然主义,不仅量大,冲击力也强。这种八卦式风格,并非台湾报刊本土生产,而是源于外报如香港报刊抢滩而成。原来,近年岛内报刊竞争激烈,不久前香港报刊不断抢滩,尤其是2003年的苹果日报入台,更加剧了这种八卦式新闻对传统报刊的挑战。

4、《民生报》早就开始了其跨媒体操作的项目,主要有: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末期,《民生报》与电视媒体合作制播儿童节目《儿童天地》;1990年代,《民生报》与电子媒体合作举办“金曲龙虎榜”;2000年以后,每年的春节假期,《民生报》又合作制播出《欢乐民生》系列特别节目。可见,该报虽然时有与电子媒体合作的现象,却仍然以遵循传统办报模式为主。

由此观之,民生报作为台湾一张娱乐类的大报,倘若生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该是前途无忧的。但是在如今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它却恰恰因为其传统而失缺了筹码,难改其停刊命运。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对《民生报》形成严重挑战:一是,近年因台湾岛内经济不景气,广告歉收;二是,网络等新媒体冲击日甚,导致纸质媒体读者数量日益减少;三是,传统的纸质媒体间竞争也十分激烈,外报、免费报挑战传统,迫使部分传统报纸生存艰难。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民生报》连连亏损,最终无法支撑,终于在年末加入了台湾停刊报纸的行列。不管如何,《民生报》也曾叱咤风云,它的停刊,只能说明台湾岛内传统媒体生存之不易。

生存不易

《民生报》社长兼联合报系发言人项国宁在宣布该报停刊决定时称:基于外在环境变化迅速,《民生报》的阶段性任务结束,在(2006年)11月30日画下句号,自12月1日起停刊。

《民生报》属联合报系旗下,于1978年2月18日创刊。28年来,该报的特色与定位为:1.关注民生与娱乐。其报道内容主要是以民生、体育、影剧消息为主,俗称之为“吃喝玩乐”。2.注重自采新闻和言论。《民生报》90%以上是自采新闻。该报有五六人专门从事言论,非常注重对新闻的分析和评论。同时,该报还注重大陆新闻。有报道说,联合报系的《民生报》、《经济日报》努力开掘大陆新闻,派记者常驻北京,常跑江苏、广东及上海等地采访①。3.属于传统的办报风格,走的是“正派办报”的传统路子。时下,台湾报纸风格发生变异,逐步形成两种不同办报风格。一种就是这类传统型办报风格,即注重政治、经济或娱乐新闻,同时加强新闻评论。还有一种则是八卦式风格,以揭丑猎奇煽情为己任,不仅量大,冲击力也强。这种八卦式风格,并非台湾报刊本土生产,而是源于外报如香港报刊抢滩而形成。尤其是2003年的《苹果日报》入台,更加剧了这种八卦式新闻对传统报刊的挑战。4.《民生报》早就开始了其跨媒体操作的项目,主要有:1980年末期至1990年末期,《民生报》与电视媒体合作制播儿童节目《儿童天地》;1990年,《民生报》与电子媒体合作举办“金曲龙虎榜”;2000年以后,每年的春节假期,《民生报》又合作制播出《欢乐民生》系列特别节目。该报虽然时有与电子媒体合作的现象,却仍然以遵循传统办报模式为主。

在如今的传媒市场竞争中,《民生报》恰恰因为其传统作派而丧失了筹码,难逃其停刊命运。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对《民生报》形成严重挑战:一是,近年因台湾岛内经济不景气,广告歉收;二是,网络等新媒体冲击日甚,导致纸质媒体读者数量日益减少;三是,传统的纸质媒体间竞争也十分激烈,外来报纸、免费报挑战传统,迫使部分传统报纸生存艰难。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民生报》连连亏损,最终无法支撑。

停刊的背景分析

《民生报》所代表的台湾报业停刊现象,对传统报业不能不说是一种警醒。

首先,台湾媒体密度太大,竞争激烈。

据2002年《台湾年鉴》:台湾媒体解禁前的80年代,只有报纸31家,其中国民党党营、官方及军方办的15家,占了将近一半,民营16家。1987年“解严”后,台湾媒体迅猛发展,截止到2001年,台湾已有451种报纸、7220种杂志、7816家出版社、2606家有声出版企业,267家通讯社,146家广播电台、37家有线电视台、5家无线电视台。虽然进入21世纪之后,媒体竞争更加激烈,且有一批媒体竞争倒下,但是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受众仅2300万之众,媒体密度仍嫌众多,其竞争激烈程度也可想而知。另据资料,仅台北市就有卫星电视现场转播车十多辆,全岛有87辆,以至到了每15分钟就有收视情况统计的程度;而在各种刑事、民事的事故现场,新闻车竟比警车还多还快,可见其竞争激烈程度。台湾弹丸之地,如此高密度的媒体挣扎在此吃饭,实属不易。

2、外报登陆

九十年代初,台湾岛内出现了外报抢滩的现象,更加速了台湾岛内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据悉,《苹果日报》在2003年登陆台湾,由此打破岛内媒体平衡。《苹果日报》的办报方式与台湾本地媒体迥然不同。这家媒体市场化程度更强,以服务市民为宗旨。它的办报方式,常以社会新闻作头条,辅以冲击力很强的照片,直接挑战台湾传统报刊。在内容上,入台的外报专事揭露名人隐私,低俗猎奇,十分骟情,风格迥异。《苹果日报》对政治议题报道更加详细,且评论尖锐,更为吸引人。虽然入岛才几年,据AC尼尔森的资料,该报发行量却已占台湾第一。外报登陆,给台湾本土报纸以严重的挑战,台湾几大报系的报纸不得不全力应对,以至邯郸学步,在头版头条放置社会新闻、甚至广告,一时加剧了岛内报刊的竞争强度。

3、报纸利润变薄

台湾报纸在其80年代至90年代经历过辉煌,但是随着媒体增多,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参与竞争,导致其利润相对越来越薄。最明显的一种媒体现象,就是媒介分流导致报刊发行量下跌。据资料表明:《联合晚报》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最高发行达50万份,现在也只有30万,其他报刊发行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报刊的发行量下滑,主要是因读者分流,即读者流向多媒体,以至平面媒体阅读率下降所致。比如,已有调查表明:联合、中时两大报的阅读率目前已降至10%以下;来自香港的《苹果日报》虽然目前在台湾发行量号称第一,其发行量也处下降趋势,已由原先的15.2%下滑至13.5%。广告更是如此。据台湾润利调查公司统计,2002年台湾报纸总体广告量,比2001年衰退了21.84%,衰退幅度排在杂志、广播和电视之前;而2002年报纸总体广告营收,只有121亿,是1998年收入的57%,由此可见近年台湾的报纸广告大致情状。目前,台湾所谓的''四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也已出现亏损;其中《苹果日报》虽然生猛,也属亏损之列,这两年来已亏损人民币达十五六亿。由此观之,台湾报刊已经进入利润变薄时代,报纸的利润降低乃至亏损,是目前类似《民生报》之类报纸停刊的主要原因。

4、报刊接二连三停刊

台湾媒体竞争的结果,是导致媒体接二连三地停刊。台湾自解严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报刊间的激烈竞争已经导致部分报刊停刊。其停刊的报刊包括:《大众报》(1987年停刊)、《台湾晚报》(台湾日报社)、《大华晚报》、《民族晚报》、《首都早报》(1990年8月停刊)、《环球日报》(1990年停刊)和《自立早报》(1999年停刊)等。

进入21世纪后,由于电子媒介的竞争,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导致受众分流,以及外报抢滩,传统报纸受到严重挑战,报刊停刊现象愈演愈烈。进入21世纪停刊的报刊都包括:《自立晚报》、《劲报》(2002年停刊)、《大成体育报》、《丽台运动报》、《中时晚报》(2005年11月停刊)、《大成报》(2006年3月停刊)、星报》(2006年10月31日停刊)、《台湾日报》(2006年6月停刊)、《中央日报》(2006年6月1日停刊)以及《民生报》(2006年12月日停刊)等。

分析近年台湾停刊的报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统的大报名报停刊。比如,有着40多年历史的台独报纸《台湾日报》,曾经是岛内鼓吹“台独”立场影响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其观点向来支持民进党;后因其不得民意,再加之经营不善,以至拖欠报社员工薪金长达6个月,最终于2006年6月6日停刊。再如,有着79年历史的国民党党营报纸《中央日报》,自1987年报禁解除时,与《中国时报》、《联合报》号称“三足鼎立”。当时,《中国时报》发90万份左右;《中央日报》虽不及这个数字,在1982年的发行量却也近50万份。进入21世纪后,台湾报业竞争更加严酷,该报难以应付,近年其发行量已锐减到不足10万份。该报虽也做过数码化的努力诸如开办网络版等,但难改颓局,不得不裁减人员,压缩版面。1987年该报减至28版,近年压缩至20版,从2006年6月1日起最终“暂停发行”。二是,晚报停刊。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有观点以为晚报将亡。其时岛内《台湾晚报》(台湾日报社)、《大华晚报》、《民族晚报》也早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消亡。进入21世纪,新媒体加入竞争,晚报竞争也更加艰难。此时,停刊者有《自立晚报》、《中时晚报》等。岛内的名报《自立晚报》为台湾第一份晚报,创刊于1947年10月10日,一向以“无党无派、独立经营”为办刊宗旨,并于1988年在此基础上创《自立早报》,以此形成报系。但自从台湾解严后,《自立晚报》亏损连连,2000年金融危机后幕后财团退出,导致报纸无法维持,不得不停刊。而《中时晚报》隶属于中时报系,创刊于1988年,有18年的历史,发行量曾高达40余万。台湾有线电视兴起后,该报广告吸纳不够,于2005年11月1日起停刊。三是,停刊速度加快。比如,进入2006年以来,报刊竞争更见风霜刀剑,停刊的报刊就达5家之众,分别为《大成报》(2006年3月停刊)、《台湾日报》(2006年6月停刊)、《中央日报》(2006年6月1日停刊)、《星报》(2006年10月31日停刊)以及《民生报》(2006年12月1日停刊)。  

台湾报纸面临转型

《民生报》停刊,揭示了台湾报纸如今所面临的困境,也揭示出传统报纸由于环境所迫不得不寻求新出路、面临转型的趋势。迄今,台湾报纸已经面临转向多媒体的改革,并出现了如下的转型态势:

1、免费报盛行

由于竞争激烈,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兴起导致资讯付费方式发生变化,电子类媒体免费获取资讯影响到报界,免费报在台湾盛行开来。免费报一般针对地铁上班一族。台北地铁从1997年通车后,就涌现出以“地铁族”为主要发行对象的免费报,如《捷运周报》、《捷运快报》、《Life生活新闻报》、《交叉路》等。这些免费报纸因内容与编排水平一般,经济效益也不好,甚至弄出了有经营者因负债累累而自杀的悲剧,所以这些早期的地铁免费报影响并不大。目前,台湾最早的免费报当属1995年台湾《立报》副刊所独立出的《破报》(POTS)。该报效仿美国纽约市的《村声杂志》,专事提供文艺节目,且附有社会新闻,初始发行2000多份,中间经历过停刊,一直保持到现在,已经发行8万份左右。进入21世纪后,免费报概念才真正被树立起来。2004年,联合报业推出了一份编排精美的免费报纸《可乐报》,该报4开24版,以年轻读者为阅读对象,内容以知识性、生活百科、消费讯息等民生新闻为主,每天在地铁送出10万份,其发行量之大,影响之广,使台湾报界对免费报关注起来。不久,台湾《苹果日报》又发行了免费的《爽报》,抢攻台北免费报市场。据悉,《爽报》是《苹果日报》的浓缩版,依然用《苹果》现有的印刷设施以及现有编制人员,以此降低成本;其内容则以娱乐、社会、八卦新闻和丑闻为主要卖点,其发行量每日高达15万份。目前,台湾弹丸之地,免费报却兴起成风。类似的还有免费《捷运报》,每周发行3次,每次发行1万多份;以及2006年9月中时报系将赠阅的《中国时报》浓缩版,也改为地铁报,内容不再是副刊,而改为重大焦点新闻。这些免费报兴起,是传统报刊面临困境之后所寻求的最新出路之一。

2、报业数码化

与全球趋势相一致,台湾年轻人对读报兴趣日淡,阅报人口逐渐出现老化现象。根据近年AC尼尔森的媒体调查,台湾总体阅报率首季只得50.4%,换言之,台湾有近一半以上人口不再读报了,30岁以下的人群则降幅最大。另有数据表明,联合、中时两大报的阅读率目前都已降至10%以下,来至台湾抢滩的苹果日报也由15.2%下滑至13.5%,报业市场的整体规模日益缩小。相反,青少年爱看网络免费新闻的趋势愈强,以至于有数字表明,弹丸之地的台湾迄今每天有300多万人上网。

不管怎么说,《民生报》的停刊有着广泛的媒体发展背景。它的停刊,只是台湾接二连三停刊报纸中的一家,却折射了媒介时代的变迁。确乎,《民生报》虽然是拿台湾说事,却遇到的是全球课题;《民生报》是台湾2006年最后一家停刊的报纸,想来却不是终结者。这些问题,对我们大陆的报纸,以至对全球报纸,可谓不无启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