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2023最新于丹《论语》感悟百科介绍)

由网友(喂,我的棒棒糖呢)分享简介:于丹《论语》感悟   出书时间二零零八年三月订价二二.零零元页数一七零开原三二开品牌中华书局类型人文社科书名于丹《论语》感悟ISBN九七八七一零一零六零五五三做者于 丹出书社中华书局语种简体中文基原先容  书 名 于丹《论语》感悟   著 者 于 丹   义务编纂 徐卫东 祝安逆   出书刊行 中华书局   出书:二零...

于丹《论语》感悟

  

出版时间

2008年3月

定价

22.00元

页数

170

开本

32开

品牌

中华书局

类型

人文社科

书名

于丹《论语》感悟

ISBN

9787101060553

作者

于 丹

出版社

中华书局

语种

简体中文

基本介绍

  书 名 于丹《论语》感悟
  著 者 于 丹
  责任编辑 徐卫东 祝安顺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出版:2008年3月
  ISBN 9787101060553
  定 价 22.00元

内容简介

新书 于丹 论语 心得 典藏本 精装 ,9787101054873

  《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

目录

  孝敬之道
  智慧之道
  学习之道
  诚信之道
  治世之道
  忠恕之道
  仁爱之道 
  本色于丹 (代后记)

文摘

  于丹心语:
  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用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到社会上。
  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很多的辉煌,但是永远也不能忘了脚下的起点,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心。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
  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人的过错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过错里最见人心。
  “知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都要摆对位置才行。
  人要想真正达到大智慧,最后都是要叩问内心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智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能够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
  一个人的生命如同下棋,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开。
  向书本学,不如向人世学。
  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外在的一切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常常是他内心的取向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
  善于转换思路,是一种大智慧。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
  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在今天的社会中,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个人接受自己的现实,真诚面对自己,这是信誉的起点。
  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
  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
  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
  清廉为官,以身作则,这是德政的起点。
  人可以有欲望,但不可以贪婪。
  君子不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凌厉气势,他很少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治世需要丰富的心灵,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
  由自己心灵出发,抵达他人心灵,这就找着自己跟他人相处的途径了。
  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就是在内心开发和确认好自己的价值。
  宽容源自于理解,就是看一看他人的境遇和自己的生活,将心比心。
  一个人如果看到什么都是本分,那就没有感激;如果看到情分更多,那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
  天堂和地狱,就在一念间。
  忠恕,简单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
  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你克制自己不好的地方,你的心就会平和下来,一旦平和了,仁爱就会流露。
  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你和颜悦色,别人对你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向,别人对你就怨气冲冲。
  同样的生活
  ……

编辑推荐

《于丹〈论语〉感悟》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于丹〈论语〉感悟》卖点:
1.与电视播出版相比,内容更丰富、更全面:以在“百家讲坛”讲座现场录音稿为基础修订润色而成,比该讲座的电视播出文字量多出将近一倍!
2.比《于丹<论语>心得》更系统:将《于丹<论语>心得》中没有涉及的儒家重要的思想理念进行全面梳理,系统讲解。正如作者于丹自己所说:第一次讲《论语》的时候,没想过要讲第二次……应该说,这一次我准备得比第一次更认真,更细致,内在的逻辑性更强,材料更丰富。第一次讲得很不系统,《论语》中有太多重要的东西还没有讲到。这次讲了孝敬之道,又讲了忠恕之道,还有讲仁爱之道和诚信之道。我想,这些都属于我们今天社会里面的一些核心价值,应该从经典中把它们梳理出来。【源自2008年2月4-5日央视百家讲坛访谈节目】
3.更具现实意义:书稿中提到的孝敬之道、诚信之道等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 、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于丹〈论语〉感悟》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内容比电视播出版更丰富,更全面。

后记

张越:观众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光临《百家讲坛》。今天我们将对话于丹。欢迎于丹教授。
于丹:你好,张越。
张越:你好。去年春节你就在这儿开讲《〈庄子〉心得》?
于丹:对。
张越:事隔一年,今年春节再开讲《<论语>感悟》。和去年比,你觉得你自己在心情上有什么变化吗?
于丹:变化太大了。其实,这次还不只是和去年春节讲《<庄子>心得》相比。这次还是在讲《论语》的解读嘛,那跟2006年10月播出的《<论语>心得》相比,心情真的有很大变化了。这次再讲《论语》,当我走进国宏宾馆旋转门的时候,心头百感交集。
第一次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大概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个数学系的大学生,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他很聪明,学习也很用功,老师就给他吃偏饭,每天给他多留三道题,让他回去自己做。这孩子就天天习以为常地做题。
有一天,他把三道题做完以后发现书里头还夹着一张小条,也是一道题,只许用直尺和圆规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来。他想,这大概是老师多给他留了一道题。他就开始做题。
这道题挺难的,他整整熬了一夜,直到天亮才做出来。他就拿着作业,晃荡晃荡回学校交卷。他把作业往老师那儿一放,老师一看就开始哆嗦,问他,这题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
他说,是啊,这题挺难做的,我花了一宿。老师说,这道题是一道两千多年前的题啊,阿基米德没做出来,牛顿也没做出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这辈子把它做出来,所以我走到哪儿都在书里夹着这张纸条,但我到现在也没做出来。我不小心把它掉到你那儿了,你居然就把它做出来了。
老师一说完,这个学生就快被吓哭了。学生说,要是老师告诉我这是一道两千多年来都没做出来的题,那我肯定也做不出来。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被称为数学王子的高斯,高斯也是因为这道题而一举成名。
我当然没有高斯那个才华,但是我觉得,当时万卫老师扔给我这张纸条,让我讲《论语》,我确实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道题,不然我肯定不敢拿。我想我第一次开讲,有一半因素是被万卫老师蒙来的。我跟他熟,跟《百家讲坛》也熟,他就跟我说,现在有不少备选的主讲人要来《百家讲坛》讲《论语》,你不是教传媒的吗?以前也老来这儿跟我们聊天,对我们的节目有很多建设性意见,对很多主讲人的讲法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你也来录一下,录完后我给有关主讲人看看,我们大家一起商量一下这个东西怎么讲能更有点意思。
我记得当时我从学校就来了,穿着现在到处都能看得见的绿条西服那一身。那是我上班时的衣服,里面穿着一个白背心。我上讲台的时候,导播对我说,你背心上有银色的花,反光。
我说,那怎么办?我没带别的衣服。你看我现在上《百家讲坛》拎的那个包,一般都装着好几身衣服。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没衣服可换,最后大家给我出主意说,你那背心能翻过来穿吗?当时我想,不就是录一个样片吗?《百家讲坛》都是这么录的,先录样片。我也没多想,就把背心反穿了。最后正式播出的《<论语>心得》里,我那背心是翻着穿的,把背面穿前面了,因为前面有花。
我一上来开口就说,哗啦啦讲完了一节内容。大家非常鼓励我,我说完之后大家都鼓掌,问,于老师,你下次还来吗?
这时,我就清楚地听见万老师在导播台上说,来,于老师接下来就讲《论语》了。我直到那个时候才算是正式接到通知,让我讲《论语》。 张越:今天现场的叔叔阿姨,有前年“十一”期间在这儿听她讲《<论语>心得》的吗?哦,有。阿姨,于丹她现在的样子跟上次比差别大吗?
观众:我觉得还可以。
观众:我觉得于丹老师在这儿讲课肯定跟在大学里讲课不一样。对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来说,于丹老师讲的东西我们听着挺新鲜。现在于老师比原来讲得更成熟、更老练了。
张越:跟您第一次听她讲《论语》比,您觉得她有什么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
观众:没看出来。
张越: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就没看出来啊?一年半以前她脸上没疙瘩,今天脸上可是起疙瘩了。
于丹:对。
张越:这说明了什么?不是说明中央电视台的化妆品不好,而是说明于丹老师精神压力很大,休息不够,是不是?
于丹:对,有这个原因。
张越:是不是这次再讲《论语》比上次的压力大得多了?
于丹:这一次,用《论语》里的一句话说,叫“临事而惧”。
张越:害怕了。
于丹:真是懂得害怕了。因为第一次讲(《论语》的时候,没想过要讲第二次,我就随手把好讲的内容差不多都讲完了,这一回再来七讲,发现剩下的都不大好讲,压力很大。应该说,这一次我准备得比第一次更认真,更细致,内在的逻辑性更强,材料更丰富。
张越:你怕到什么程度?你唠叨吗?怕的时候。
于丹:不唠叨,我从小就不唠叨。
张越:你不跟周围人说,吓死我了,吓死我了?
于丹:没有。我是独生女,我也没上过幼儿园,没人可唠叨,养成了不唠叨的习惯。但是,我写日记,自己跟日记本唠叨。
其实,刚才这位阿姨说得挺对的,就是我周围的人,我的同事、朋友,也不大能看出来我有怎么样的变化。我不是有事就要找人唠叨的人,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太多的事情都是发乎心,止乎心,很多东西只有我自己清楚。
……
——截选自代后记《本色于丹》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主攻广播电视媒介学,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专题片及《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等栏目撰稿人。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还要接着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