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

由网友(就算谢娜再疯也有张杰宠)分享简介:梁羽熟(一九二四年三月二二日⑵零零九年一月二二日),本名陈文统,出熟于广西蒙山,结业于广州岭南京大学教[一],中国闻名武侠故事野,被誉为新派武侠故事的开山祖师[二][三]。正在210世纪6710年月,梁羽熟以及金庸配合扛起了新派武侠故事的大旗,梁羽熟摒弃了旧派武侠故事1味复恩取嗜杀的偏向,将侠行成立正在公理、尊宽、爱平易近的根蒂根基上,提...

梁羽生(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名陈文统,出生于广西蒙山,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1]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2][3]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梁羽生诞辰日小说改编电视作品盘点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梁羽生以一部应景的《龙虎斗京华》,开创了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4]梁羽生创作了三十五部武侠佳作,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2][1]

梁羽生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2],父亲为清末民初爱国乡绅陈信玉[5]

中文名

梁羽生

代表作品

萍踪侠影录[6]、女帝奇英传、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逝世日期

2009年1月22日

笔名

冯瑜宁、陈鲁、幻萍、冯显华

教育背景

广东岭南大学

身份

中国当代武侠三大家之一、武侠小说家

原名

陈文统

配偶

林萃如

性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24年3月22日(甲子年)

出生地

广西蒙山

逝世地

悉尼

主要荣誉

2009年荣获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颁发的澳华文化界终生成就奖

星座

白羊座

父亲

陈信玉

人物生平

1924年 出生。

3月22日,生于广西蒙山县文圩乡屯治村,名陈文统。

1938年 十四岁 ,下半年间,因患疟疾腹泻,休学半年。阅读了大量的名家词集和两份象棋棋谱,并补习数学。

1941年 十七岁 ,夏季,转学到桂林中学,广泛接触新文学,喜爱看电影。

1942年 十八岁,年间,向《力报》投稿。

1943年 十九岁,冬季,中学毕业,到良丰租房自修,准备报考广西大学。

1944年 二十岁,5月,湘桂战役失利。7月(疑),因战况变化,被迫返回家中。9月中旬,简又文、饶宗颐等人来到蒙山避难。不久,拜简又文为师。10月,桂林沦陷。

1945年 二十一岁,月15日,日寇入据蒙山县城;16日,陈家上下同简又文等人,出发前往六排山暂避,次日清晨抵达目的地;住约半月,返回。4月,日寇血洗文圩镇;16日,众人出发前往鹏汉村暂避,次日晚七时抵达。几天后日军及汉奸全部退出蒙山。6月1日,蒙山全县治安恢复,众人返回陈家。8月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6日,随简又文返回广东。不久,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7]

1946年 二十二岁 ;年间,转入经济系,结识金应熙。加入中文系“艺文社”。一九四七年 二十三岁 秋季,任校报《岭南周报》编辑。 年间,夺得岭南大学象棋比赛冠军。

1948年 二十四岁 ;元旦,担任《岭南周报》总编辑,开始以“幻萍”、“冯显华”的笔名发表左倾文章。

1949年 二十五岁;年初,解放军准备发动渡江战役。6月,只身前往香港谋职。经校长陈序经推荐,至香港《大公报》任英文翻译,不久,回蒙山县参加文艺座谈会,向学校捐钱。8月,工作转正。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和家乡的消息断绝。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年底,调副刊科任助理编辑。

1950年 二十六岁;2月,任副刊编辑,负责《学习》、《文综》等等周刊。8月,任《大公报》社评委员会成员,是其中最年轻者。不久,社评委员会解散,改任撰述员。向大陆的朋友寄回一些《大公报》。10月5日,香港《新晚报》创刊,被罗孚调至《新晚报》。年底,因父亲受诬告被拘押,赶回蒙山,至荔浦县被彭荣康劝阻,返港。不久,父亲被错杀,享年五十六。年间,任香港“南方学院”讲师,负责经济学。年间,以“陈鲁”、“梁慧如”之名,创作棋评和历史小品。

1951年 二十七岁 ;3月(至迟5月),任《新晚报》副刊“天方夜谭”编辑;查良镛(金庸)调至《新晚报》编辑副刊“下午茶座”,两人成为同事。

1953年 二十九岁;3月14日,以“冯瑜宁”笔名,开《新晚报》“茶座文谈”专栏;24日,以“李夫人”笔名,开《新晚报》“李夫人信箱”专栏。年底,吴公仪和陈克夫决定打擂。 年间开《新晚报》“一日一联”专栏。

1954年 三十岁 ;1月18日,被罗孚说服,决定创作武侠小说;19日,《新晚报》预告“本报增刊武侠小说”;20日,《新晚报》发表《龙虎斗京华》,[8]署名“梁羽生”。8月1日,《龙虎斗京华》刊毕;11日,《新晚报》发表《草莽龙蛇传》。9月,(香港)文宗出版社《龙虎斗京华》,梁羽生小说的第一个版本。年底,(香港)伟青书店成立。

1955年 三十一岁;9月,以“陈鲁”笔名,负责《大公报》象棋专栏。

1956年 三十二岁;2月15日,以“冯瑜宁”笔名,和众人同开《大公报》“上下古今谈”专栏。

1957年 三十三岁 ;5月1日,和林萃如结婚,不久,回大陆蜜月旅行;月间,文宗出版社《三剑楼随笔》[9]

1960年 三十六岁 ; 年间,《民报》开始转载梁羽生小说,是首份获得授权的新加坡报纸。

1962年 三十八岁;5月,前往北京;和聂绀弩碰面。 年间,游南京玄武湖。年间,随香港记者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以《大公报》报社代表身份出席人民大会堂的国宴酒会。(疑)

1964年 四十岁;1月,主编《大公报》文史周刊“古与今”,至1966年5月结束。

1965年 四十一岁;11月,至香港大会堂演讲“十五年来中国象棋之发展”。[10]

1966年 四十二岁;6月,完全解除报社职务,保留“撰述员”头衔,此后只创作武侠小说和期评。

1976年 五十二岁;11月,赴马尼拉观看第六届亚洲象棋锦标赛。年底,香港的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成立。

1977年 五十三岁;3月5日,参加“春季港日围棋对抗赛”,力克日本初段棋手松元福雄。[11]

1984年 六十岁;9月1日,至新加坡的南洋客属会总礼堂,演讲“从武侠小说到历史小说”;3日,至新加坡的海世界活海鲜酒楼,演讲“武侠小说与现代社会”。12月29日,以“新派”武侠小说创始人身份,出席北京的全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和“美国间谍”罗孚碰面。

1987年 六十三岁;2月15日,回到蒙山县,受热烈欢迎,停留三天。7月15日,台湾解除戒严状态。9月,偕夫人赴澳大利亚定居。11月10日,和台湾的风云时代出版公司签约,授权出版武侠小说与散文集。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和中国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香港国际中国武侠小说研讨会”,武侠小说受学界肯定。[12]

1992年 六十八岁;6月,文化艺术出版社《新武侠二十家》(陈墨),大陆首部详论梁羽生的书籍。年间,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和(深圳)海天出版社“梁羽生系列”,大陆首套有授权的梁羽生小说集。

1994年 七十岁;1月,悉尼作家节安排“中国武侠小说专题研讨”,演讲“中国的武与侠”,并称“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我们的嘉宾金庸先生”。6月,查出膀胱癌。9月18日,至Chatswood地区的基督教堂受洗。10月,癌细胞复发,再度住院手术。年间,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梁羽生武侠作品精选”。

1995年 七十一岁;7月22日,至悉尼图书馆举行关于武侠小说的讲座。9月22日,北京举行“首届武侠文学研讨会”,和金庸同获“金剑奖”;下旬,为黄苗子夫妻即将举行的书画联展致辞。11月20日,以评委身份,出席“澳洲华文作家协会首届杰出青年奖”颁奖仪式。

1997年 七十三岁;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月间,发表《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9月,百剑堂主病逝,向《大公报》寄挽联。[13]

2001年 七十七岁;2月4日,出席对上海作协代表团赴澳的欢迎晚宴。冬季,同意蒙山县政协建设“梁羽生公园”的想法。11月25日,访问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27日,演讲“早期的新派武侠小说”;29日,出席校方举办的武侠小说座谈会。12月1日,离开浸会大学;月间,至深圳参观“世界之窗”。年间,广东旅游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梁羽生小说全集”再版。

2004年 八十岁;11月,返回香港;30日,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的学位。[14]12月4日,至广州购书中心举行读者见面会;5日,至中山大学康乐校园(岭南大学旧址)为广州校友会的“校友日”致开幕词;14日,接受《今古传奇·武侠版》的采访,为该社编辑凤歌的武侠小说《昆仑》题名,并为著名网络武侠论坛“旧雨楼·清风阁”题名。年间,接受广西电视台的采访。

2004年12月2日获得香港岭南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15]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2004年获香港岭南大学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及获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梁羽生文库”。[16]加入中国作协。[17]

2005年 八十一岁;年初,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18]夏季,再度收到广西电视台的邀请,决定回乡度中秋。8月初,和妻子确定行程,并购买巨额保险;8月16日,广西电视台和《广西日报》联合推出“我与梁羽生”大型有奖征文活动;。9月上旬,飞抵香港(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14日,飞抵桂林市两江国际机场,受热烈欢迎,“梁羽生公园”动工;15日,十时举行“梁羽生中秋故乡行媒体见面会”并解释笔名,十四时至十五时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十六时三十分出席乡亲见面会;16日,上午回母校桂林中学庆贺百年校庆,下午至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的礼堂演讲“武侠小说与通识教育”并接受该校的名誉教授证书;17日,来到南宁的广西电视台,录制该台文体频道“真情讲述”栏目的“文心侠骨共婵娟”中秋晚会;19日,动身回港。10月4日,至香港浸会大学演讲“江湖侠士情”。年间,广东旅游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梁羽生小说全集”三版。

2006年 八十二岁;7月26日,举行“梁羽生文化收藏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活动,捐赠藏书、对联、书信、手稿、剪报、照片、著作共计八百八十二件,成为第一个被列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武侠小说家。年底,返港。12月8日,以主礼嘉宾的身份,出席天地图书有限公司的三十周年庆典,并赠送对联;13日,出席恩师饶宗颐的九十华诞庆典。住旅馆时夜间中风,右半边肢体不能动弹,立即送往九龙医院。

2007年 八十三岁;4月,香港中央图书馆的香港文学资料室举办“梁羽生武侠小说简介”展览,长达两月。6月,病情稍见缓和,转到悉尼的陈秉达养老院。

2008年 八十四岁;8月8日,奥运会开幕之前,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发表感言;月间,台湾的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梁羽生散文》。11月7日,获“澳华文化界终身成就奖”[19]。12月16日,接受田地、张晓燕、赵立江的探访,首肯“私家侦探”(渠诚)等人的资料整理成果。

创作生涯

初入江湖

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20],熟读古文、擅于对联,8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在广西桂林中学读完高中,在中学时就喜欢写词。因日军侵扰返乡,适逢数位粤籍学者避难蒙山,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21]而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曾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后随师返穗,考入岭南大学 (今广州市)国际经济专业。1949年定居香港,经校长介绍,于《大公报》任副刊助理编辑,迅即提正,并成为社评委员会之成员。1950年底,附属香港《大公报》的《新晚报》创刊,梁羽生被调至《新晚报》工作。是年,他的父亲在家乡受诬告被拘押,不久便被错杀,享年五十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要员反复邀请梁羽生回乡省亲,梁羽生要求对父亲一案重新甄别,隐然有不平反则不回乡之意。经查,陈信玉属错杀,蒙山县政府下文平反)。1954年初,因“吴公仪与陈克夫国术表演暨红伶义唱筹款大会”轰动非常,顺势撰写《龙虎斗京华》,是为“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此后笔耕不辍,至一九八三年《武当一剑》止,共连载武侠小说三十三部,又《绝塞传烽录》与《剑网尘丝》出版时均被一分而二,《武林三绝》仍在修订之故,今传者三十四部。封笔前后并曾推出部分小说的修订本,但均未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代表作。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之始。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已有雏形。[22]2005年在浸大演讲时,他首度公开解释笔名由来,指由于南北朝分“梁”先于“陈”,也是文人辈出时代,故取姓“梁”,结合台湾友人赠句“羽客传奇,万纸入胜;生公说法,千古通灵”成名。

退隐江湖

从1954年开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 1000万字[23]。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话》、《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梁羽生先生于1987年移居澳大利亚,数年后归信基督教。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受聘为深圳市楹联学会的名誉会长。2006年12月回香港参加天地图书出版公司30周年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手脚活动不便。及后一直在陈秉达疗养院中疗养。在患病2年多后,梁羽生先生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逝世,享年85岁[24]

人物逝世

2009年1月22日 八十五岁(未满),病逝悉尼;25日,家属向媒体发布消息。[25]

主要作品

序号书 名连 载 时 间报 纸 名作品朝代备 注
01龙虎斗京华1954年01月20日~1954年08月01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02草莽龙蛇传1954年08月11日~1955年02月05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03塞外奇侠传1956年08月18日~1957年02月23日周末报时名《飞红巾》
04七剑下天山1956年02月15日~1957年03月31日大公报·小说林
05江湖三女侠1957年04月08日~1958年12月10日大公报·小说林
06白发魔女传1957年08月05日~1958年09月08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07萍踪侠影录1959年01月01日~1960年02月16日大公报·小说林
08冰川天女传1959年08月06日~1960年12月18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09还剑奇情录1959年11月~1960年05月(待查)香港商报·谈风
10冰魄寒光剑至迟始于1960年,不知终于何时正午报时名《幽谷寒冰》
11散花女侠1960年02月23日~1961年06月22日大公报·小说林
12女帝奇英传1961年07月01日~1962年08月06日香港商报·谈风时名《唐宫恩怨录》
13联剑风云录1961年07月03日~1962年11月25日大公报·小说林
14云海玉弓缘1961年10月12日~1963年08月09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15大唐游侠传1963年01月01日~1964年06月14日大公报·小说林
16冰河洗剑录1963年08月24日~1965年08月22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17龙凤宝钗缘1964年06月25日~1966年05月15日大公报·小说林
18挑灯看剑录1964年07月01日~1968年06月23日香港商报·说月又名《狂侠天骄魔女》
19风雷震九州1965年09月22日~1967年09月28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20慧剑心魔1966年05月23日~1968年03月14日大公报·小说林
21飞凤潜龙始于1966年11月,不知终于何时正午报
22侠骨丹心1967年10月05日~1969年06月20日新晚报·天方夜谭
23瀚海雄风1968年03月15日~1970年01月21日大公报·小说林
24鸣镝风云录1968年06月24日~1972年05月19日香港商报·说月
25弹铗歌1969年07月01日~1972年02月04日新晚报·天方夜谭又名《游剑江湖》
26风云雷电1970年02月09日~1972年09月15日大公报·小说林
27折戟沉沙录1972年02月16日~1975年01月13日新晚报·天方夜谭又名《牧野流星》
28广陵剑1972年06月03日~1976年07月31日香港商报·说月
29武林三绝1972年10月01日~1976年08月16日大公报·小说林修订(未出版)
30绝塞传烽录1975年02月12日~1978年04月10日新晚报·天方夜谭31含《弹指惊雷》
32剑网尘丝1976年09月01日~1980年01月26日大公报33含《幻剑灵旗》
34武林天骄1978年05月02日~1982年03月09日香港商报
35武当一剑1980年05月09日~1983年08月02日大公报·小说林

其他作品

《三剑楼随笔》:与金庸、百剑堂主在大公报的专栏结集。 《笔花六照》:香港天地图书,。 《名联观止》:香港天地图书、台湾古籍出版社。 《笔剑书》:香港天地图书。 《梁羽生散文》:台湾远流,2008年。 《统览孤怀——梁羽生诗词、对联选辑》:杨健思编,香港天地图书,2008年12月。 《梁羽生闲说金瓶梅》:香港天地图书,2009年[26]

荣誉记录

2009年,梁羽生在悉尼荣获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颁发的“澳华文化界终生成就奖”。[27]

主要成就

梁羽生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倭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有影响。[28]

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有人为梁羽生作过一首诗: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金田”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侠影”是《萍踪侠影录》。“棋中意”说他善于写棋话。“竹外情”取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梁羽生爱吃肉,而且爱吃肥肉,一反东坡诗意,正是“竹外”之情。“还剑”取自他的《还剑奇情录》,也说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剑,不写武侠了。“别有千秋业” 说他准备写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 另外,梁羽生在散文、杂文的创作上已有很深的造诣,曾与金庸、陈凡(百剑堂主)合著《三剑楼随笔》。

梁羽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是以一腔正气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29]

创作特点

首先,梁羽生对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给予明确肯定。他指出,作为一种小说流派,武侠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异的鲜花,“应当允许武侠小说存在”。

其次,他认为,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

再次,他认为,写好武侠小说 ,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成功 。 撰写者的创作态度应当端正。

创作风格

他在1977年应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的邀情作演讲时,介绍了自己创作武侠小说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他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对大陆一度兴起的盲目的泛滥的“武侠热”泼过冷水。

人物纪念

五律 悼梁羽生先生

翩跹乐未央,明珠暗楼堂。白发水东去,红巾飞北邙。残弦难成曲,落木总断肠。侠影何处觅,丹心照八荒。

七绝 悼梁羽生

京华虎斗复龙争,武侠新派自羽生。白发悲歌东逝水,要待江湖后人评。

悼梁公诗二首

(一)

绝塞惊闻变,牧野陨大星。萍踪随逝水,侠影永存心。云海锁玉弓,广陵萦余音。挑灯看剑处,长留天骄名。

(二)

南国消剑气,青天坠长星。文成三足鼎,笔开一代风。长歌惊宇内,浩气传古今。桐枯凤已逝,抚书更伤情。

七绝 挽梁羽生

东燕斋主人

说侠慕羽有陈公,廿百千字卅六冬。星沉西海成绝响,侠影何处觅萍踪。

吊梁羽生——白狼流水

惊闻噩耗泪涔涔,牧野流星划血痕。弹指惊雷犹未尽,萍踪侠影尚余温。冰川天女悲不止,塞外奇侠意更沉。云海玉弓忽已断,霓裳白发落纷纷。

金庸悼梁羽生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悉尼葬礼

2009年1月31日上午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北区麦考里公园的公墓举行。

根据家人的意愿,梁羽生的小型葬礼十分低调,仅家人和亲友等70余人参加。葬礼于上午10时开始,持续近一个小时。在一位华人牧师引领下,葬礼完全依照基督教仪式举行,梁羽生的二儿子陈心明在仪式上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特地委托代表为梁羽生献上花圈,挽联上写着: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人物评价

“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梁氏武侠的基本出发点,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是梁氏始料不及的。梁氏的“侠”是一个和当时政治观念联系很紧密的概念,不是单单的行侠仗义。梁氏受左派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抗日救亡时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梁氏任职于《大公报》,属于左派报纸而且基本上与大陆政府保持一致,梁本身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属于左派。所以梁氏小说中强烈的左派阶级斗争的思想就不奇怪了,况且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政治气味很浓,金庸小说和政治往往也有很多的联系。左派的文艺创作思想的得失暂不去考虑,梁氏很强的政治与时代责任意识决定了“以侠胜武”。对侠义的宣扬是一种时代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态度,梁氏三十载牢守这个理念,证明他是一个极其有责任感的作家,而且证明他在试图开拓一条提升武侠境界的道路。只局限于江湖恩怨的武侠,没有一个积极的思想理念的武侠,永远不能突破武侠的平庸。

梁氏前期作品中侠义的宣扬还是比较成功的。尽管梁氏过于沿用左派“史论”,把侠义理解为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但天山七剑驰骋草原反抗异族的侵略,玉罗刹岳明柯等人反抗魏忠贤的鹰犬,营救忠良,尤其张丹枫的大侠之风,南霁云段圭璋在安史之乱为国死难的豪杰之气,真正把侠义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开拓了武侠的境界。

梁羽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联既含有书的名字,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风格比较

一、小说内容选取

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都注重历史事件的重现,就这一点而言,金庸的表现尤为突出;梁羽生则是把虚构的人物来强化历史氛围;古龙的小说却是基本抛开了历史背景,用感性来直探人生。

二、小说武功特点

金庸小说的武功,融中国武术和诸子百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于一炉,境界高深、神奇莫测;而梁羽生小说的武功,一招一式,细腻逼真;古龙小说的武功则以“怪招”取胜,重境界而轻招式。

三、小说人物性格特点

金庸小说人物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矛盾复杂性格;梁羽生小说的人物性格则更贴近生活,凸显真实人性;古龙小说多写变态人格,体现神秘怪异的人物性格。

四、故事情节构思

金庸小说往往开篇平平,随着事件的发展,而神奇莫测地展开,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梁羽生小说是开篇引人,中间则是暴风雨前的平淡,结局而荡气回肠;古龙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而动人。

五、作家语言风格

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且又诙谐逗趣;梁羽生小说的语言,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古龙小说的语言则是多采用短句,力避平铺直叙,挥洒肆纵。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