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派(2023最新心理学派百科介绍)

由网友(我的微笑只给懂的人看)分享简介:生理教派是美国人类教、平易近族教门户之1。反应生理教成长的1个沉要正面是各教派的呈现以及演化。生理教成为1门自力的科教后,围绕着生理教的对于象,使命,要领睁开了争辩,呈现教派林立,实践纷繁的场合排场。此中首要有10大派。从原世纪五零年月起头,该场合排场演化为教派削减,彼此接收,互补并存的势态,那也是生理教趋势成生的标记之1。再起者正在弗洛...

心理学派是美国人类学、民族学流派之一。反映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各学派的出现和演变。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围绕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展开了争论,出现学派林立,理论纷纭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十大派。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该局面演变为学派减少,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势态,这也是心理学趋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复兴者在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新心理学派,其表现一是所谓“认识人类学”的出现,一是在人类学中进一步应用以心理动态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

中文名

心理学派

国家

美国

围绕范围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

代表作品

文化模式、菊与剑

所属派别

人类学、民族学流派之一

代表人物

R.本尼迪克特等人

基本介绍

心理学派

心理学派是美国人类学、民族学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的著名人物,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等人,在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开始注重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研究,吸引了许多美国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若干年,这一派在美国民族学中占据了十分显要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除本尼迪克特以外,还有玛格丽特·米德和A.卡迪涅尔等。他们以人性、人格与文化变迁为研究主题,寻找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尽管他们之间在理论的具体提法上有所不同,如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米德的“国民性格”、卡迪涅尔的“基本人格”等等,但他们都从人们的心理特征上来解释文化差异,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认为心理决定文化,决定人们的社会状况,决定民族的“先进”和“落后”。并宣称落后“文化模式”的民族只有在先进“文化模式”的民族帮助下,才能改变其落后“文化模式”。例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剑》(1946)一书,把日本的国民性格描写成“精神失常的人”,断言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是由意识调节的。这就为当时美军长期占领日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心理学派表面上也批判种族主义,但实质上则是披上心理学外衣的种族主义。因此,这一派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1952年,在纽约民族学家会议上,“种族心理学派”的理论受到了亚洲各国以及欧美许多民族学家的严厉批评。其后,心理学派的势力日趋下降。

详细介绍

心理学派的主要著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与剑》,米德的《三个原始社会的性生活和性情》(1935)、《男性和女性》(1949),卡迪涅尔与R.林顿合作的《社会的心理边境》(1945)等。

最近20年来,美国又兴起了小规模的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

最近20年来﹐美国又兴起了小规模的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复兴者在弗洛伊德关於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新心理学派﹐其表现一是所谓“认识人类学”的出现﹐一是在人类学中进一步应用以心理动态为著眼点的研究方法。目前﹐这个学派在美国有较大势力﹐有两个定期刊物和成百的人类学者和心理学者在从事这项研究。

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流派

心理学史上出现过10大流派,这十大心理学派无论从其对对象、任务、范围、方法以及从其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研究的客观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它们都曾经充当过心理研究过程中的主角,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史的发展。当代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主体,也主要是博采十大学派学说之长处,汲取它们的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而形成的。如今我们学习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其内容实际上都是对十大学派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汇集的结果,是十大学派学说的主要结晶。其中的主体理论、概念和规则几乎都可以溯源到十大学派,在那里找到出处。心理学史上的其他学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最后被十大学派所包容、吸收、淹没、归化了。有的晦涩难懂,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共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同一事物,由于经验、视角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认识的不同导致方法论的不同。因此,觉得在一项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较大分歧甚至出现流派是很正常的。流派的出现恰恰说明了这项研究获得了极大发展。

无论是什么学科或思潮,学派之间的对立只要还是限制在批评、论战、自放异彩上,没有演变成为人身、精神的限制和伤害,都是应该提倡的。人们总喜欢偏重偏信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并由于自己坚信而捍卫它。捍卫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一种观点和理论要用到强制手段才能够延续和发展的话,这无疑是很可悲的。从伽利略被囚禁,布鲁诺被烧死,《物种起源》到死才敢发表,以及中国文革时候的思想压迫,都无一例外地使人的思想受到禁锢、阻碍了学派之间的交融和发展,最终也就阻碍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对立面在事实上总在起着揭其弊端,发现其缺陷、不足的重要作用。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虽然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助其经验教训和总结归纳的规律,接受其理论指导,但前人毕竟是前人,他们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与现在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个人的知识局限以及当时的阶级统治需要决定了他们的片面。即使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人都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发现真理,更不用说在阶级统治或思想统治的束缚下。从心理分析角度,即便是对腐朽事物的抗争,由于存在应激因素,也很容易矫枉过正。所以对于任何理论,我们都只能够借鉴参考,择善而用。

对于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也不要认为天衣无缝。在提出一种观念以后,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考证来加强、完善它,分析、汲取对立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不是折衷,而是对自身的扬弃,是完善自我的需要。一个人需要自信而不是迷信,迷信他人和迷信自我都是同样错误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学者在晚年都发现其早期理论的重大不足和缺陷,或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都存在极大错误,但是因为寿命和精力的关系,不可能再重建体系,有的就避开谈论这种不足和缺陷,不敢自我否定,这是很遗憾的。人类研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善人类自身,具体到每一个学者,应该不断推进和推广他的认识,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也是自身人格的完善。如果因为害怕名望受损、或害怕各种各样的内外打击,而去掩盖真理的话,那他进行研究的目的就值得怀疑,而他本人亦陷落在沽名钓誉的人格缺陷中。这点需要我们这些学者不时深刻反省。

派别简介

心理学10大流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研究;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十大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

这十大学派是: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这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于19世纪末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论等。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分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虽不能为本人所意识,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本能及被压抑的欲望,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其一旦发生障碍是导致精神疾患的原因。该理论还认为,人的一生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里比多"性能的支配,并随"里比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集中于身体某一区位的变动而出现口腔期,肛门期,性具期和生殖期,形成四个发展阶段。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与生俱来,即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对本我作缓冲和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即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以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虽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在全世界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精神治疗,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等领域中。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依德的理论,反对本能说和泛性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产生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9-1958)于20世纪初创立的一个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早期行为主义时期(1913-1930)和新行为主义时期(1930年以后)。早期行为主义完全排斥对人的心理和意识进行内省研究,主张心理学应对环境操纵与人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并把心理现象过度地简化为刺激—反应模式,即S—R模式,由于行为主义强调研究的客观性,使一套行为控制的方法得到发展,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精确性和实证性,并在心理学大部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因无视有机体内部过程而走向了极端,到本世纪30年代后逐渐为新行为主义所取代.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S—R模式,在S—R之间增加了一个中介变量O——代表反应的内部过程,形成S—O—R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于本世纪50年代所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又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看作行为的副现象,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在充分发展自我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人在争得需要满足的过程中能产生人性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给人以最大的喜悦,这种感受本身就是对人的最高奖赏。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的角度看,心理学应当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在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但却可能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认知心理学派

这是本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并已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可称为认知心理学派,如皮亚杰(1896-1980)学派也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一一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它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像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