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会议(2023最新维也纳会议百科介绍)

由网友(caprice(任性))分享简介:维也缴集会是从一八一四年九月一八日到一八一五年六月九日之间正在奥天时维也缴召开的1次欧洲列弱的交际集会。此次集会是由奥天时政事野克莱门斯·文策我·冯·梅特涅提议以及组织的。集会的首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役期间被拉翻的列国旧王晨及欧洲封修次序,打败国从头支解欧洲的国土以及领地。虽然拿破仑正在集会时期沉归法国但集会照旧继续举行。会...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

世界秩序 秩序的建立与挑战

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虽然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但会议还是继续进行。会议决议于滑铁卢战役前九天被签署。会议讨论了整个欧洲在拿破仑战争后的形状的问题。唯一没有讨论的是与法国的和平问题,这个问题在会议召开前数月(1814年5月30日)就已经在法国和反法同盟的《第一次巴黎和约》中签署了。

维也纳会议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和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的保守系统的一部分。

中文名

维也纳会议

地点

奥地利维也纳

时间

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

性质

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

背景介绍

拿破仑失败后,英、俄、普、奥四国立即扮演了欧洲主宰者的角色,尤以英、俄为最。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实现复辟的路易十八政府于当年5月30日同英、俄、普、奥、西、葡、瑞典等七个反法同盟的国家签订了和约,即所谓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恢复到1792年战争开始前的国界。同时规定,于10月1日在维也纳召开所有参战国(包括战胜国和战败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以处理战后问题。接着,上述四国的代表便开始了频繁的幕后活动。9月20日它们达成了如下的协议:欧洲领土的分配要由四国共同决定,事后通知法国和西班牙代表,再通知全体与会代表;由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符腾堡、汉诺威等国代表组成处理德意志问题的专门委员会,拟定组织德意志邦联的草案;整个会议的程序由四国与法、西代表讨论决定。

接着,各国代表陆续来到维也纳。与会代表总数达216人。法国代表、外交大臣塔列朗于9月23日到达。他是近代最出色的资产阶级外交家之一。来到维也纳后,他巧妙地利用了正统主义原则,并常常以小国利益维护者的姿态出现,还从不放过利用四国内部矛盾的机会,终于争得了参与决策的地位。他一到维也纳,就驳斥了四国关于“盟国”的提法,强调拿破仑下台后同盟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法国已是由正统王朝统治的国家。他要求会下的磋商应由巴黎和约的八个签字国进行,而不应只限于四国,而且必须经由全体大会的认可。

四国不肯召开全体大会,坚持私下会商,决定将大会延期。塔列朗表示同意,但在写给四国代表的信中提出:“我什么也不要求,可是我给你们带来了重要的东西——神圣的正统原则”。

所谓维也纳会议,实际上称不起是一次会议。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解散为止,从未举行过全体会议,连形式上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也没有。一切都由大国在幕后决定,其他代表则在无休止的社交活动包括宴会、舞会、观剧和私下交谈中度过,心神不安地等待大国安排自己的命运。当大国作出总决议时,也是分别召来各国代表签字,没有全体通过的手续。这次会议充分暴露了霸权主义的蛮横。[1]

与会国的目标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目标在维也纳会议取得最大利益,他决心夺取波兰,进军西欧,像拿破仑那样,成为欧洲的新霸主。英国则决心阻止任何一国,不论是法国抑或俄国在欧陆建立霸权,并着力保持海上霸权、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运利益。与此同时,奥地利不欲俄干预中欧事务,故反对亚历山大一世对波兰的领土要求,并因要应付普鲁士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的野心,亦须着手巩固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

  除了利益冲突外,在对革命的态度上各列强亦有分歧,奥地利、俄国、普鲁士三国决心压抑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的发展,但英国却无意让上述三强借干预他国之革命来扩张势力。而法国的塔列朗则在会议中希望借列强之利益矛盾及对革命见解之不同,从中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免列强一致对法国的惩罚。

滑铁卢战役

  1815年3月,会议因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重返巴黎而中断。在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到同年6月28日路易十八复辟的百日王朝期间,维也纳的代表们等待着战争的结果。

  3月13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前六天,维也纳会议将拿破仑定义为歹徒。四天后英、俄、奥、普四国联盟组织了一支15万人的军队来结束拿破仑的统治。

  拿破仑一开始试图与盟军中的一方或对方谈判让他们不要入侵法国,但这个谈判失败后他知道他唯一的希望在于在盟军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前首先攻击盟军。假如他能够在援军到达前消灭位于比利时的盟军的话,他也许可以将英国逐出欧洲大陆,然后击败普鲁士。他过去已经多次成功地使用过这个战略了。

  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粉碎了拿破仑的希望。获胜的盟军一直追击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上。

会议仲裁原则

  正统原则: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仑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于是路易十八在法国、斐迪南七世在西班牙、奥伦治王室在荷兰、斐迪南一世在两西西里王国、教皇在教皇国皆恢复统治。

  补偿原则:重整版图的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力战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势力均衡原则: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以如拿破仑般主宰欧洲。

  围堵法国原则: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围堵法国,以防其扩张。

  上述后三个原则皆是领土分配的准则,而会议的领土决定很多都是此三项原则所综合产生的,而无法简单归纳为某单一原则下的产物。

会议安排

  波兰及萨克森前途问题

  在会议上争执最大的问题是波兰及萨克森王国前途所属问题。俄国和普鲁士建议将此前被俄、普、奥瓜分的波兰的大部分地区让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王国。而授予亚历山大一世则同时成为俄国国王与波兰国王。作为补偿普鲁士在波兰的损失,俄普两国希望普鲁士获得萨克森王国。他们认为,萨克森国王没有及时参加反拿破仑的联盟,且是最后一个舍弃法国的国家,因此他的王国不配继续存在。但是奥地利、法国和英国反对这个计划,因为他们不欲俄普两国势力因而上升(波兰位置平原有利农业发展,萨克森则是德意志地区中工业甚发达的地区)。在塔列朗的安排下,这三个国家于1815年1月3日缔结了一个秘密条约。在会议上,三国基于正统原则,他们反对俄普两国的建议,并警告会基于秘密条约,在必要的情况下联合作战来防止俄普计划的成功。虽然结盟的三个国家还没有精力进行战争,俄国和普鲁士还是被这个威胁吓倒,收回此一领土建议。

  最后波兰的领土由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仅剩下克拉科夫成为一个自由城市(但最后亦在1830年的革命中被俄国占领)。而萨克森问题则以普鲁士获得萨克森40%的地区(后来成为萨克森省),剩下的地区依然交给其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来作解决。

  奥地利帝国

  取得波兰人居住的加里西亚。

  割让奥属尼德兰(即比利时)予荷兰,成为联合荷兰王国。

  取得意大利的伦巴底及威尼斯。

  取得达尔马提亚。

  德意志

  没有恢复神圣罗马帝国,而组成了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任主席,之前三百多个邦国被合并作三十九个邦国。

  普鲁士

  取得波兰人居住的波兹南。

  取得五分之二萨克森的领土。

  取得西发利亚地区及莱茵河地区。

  取得瑞典属波美拉亚纳。

  成为德意志邦联的副主席。

  俄罗斯帝国

  取得之前由瑞典统治的的芬兰。

  取得大部份的波兰。

  大英帝国

  英国取得的多数是海外的贸易及补给据点。

  取得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及爱奥尼亚群岛。

  取得西半球的千里达岛。

  取得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和锡兰。

  取得南非的好望角。

  取得北海的设得兰群岛。

  荷兰

  割让南非与锡兰予英国、

  取得奥属尼德兰(比利时),组成联合荷兰王国。

  瑞士

  取得法国三个州,组成由二十二个州合成的独立国家。

  由列强保证中立。

  意大利

  伦巴底及威尼斯割让予奥地利帝国。

  摩德那、帕尔马、都斯加尼由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皇室的人员统治。

  教皇重掌教皇国。

  西班牙的波旁王朝于两西西里王国复辟。

  伊曼纽一世复辟并统治皮德蒙及萨丁尼亚,并获得了热那亚共和国。

  瑞典

  因失去芬兰及瑞典属波美拉亚纳,因而取得挪威作补偿。

  伊比利半岛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边境城市奥利万擦(Olivenza)被判为葡萄牙领地,但西班牙忽视了这个决定,这个地区继续受西班牙控制。

  其他决议

  规定开放国际河流如多瑙河给各国,以方便贸易。

  通过禁止奴隶贩卖,改善人权。

  神圣同盟

  神圣同盟并非维也纳会议的直接内容,但与维也纳会议相连。它是亚历山大一世的产物,在这个同盟中多个欧洲君主同意维持基督教原则。虽然大多数会议上的政客嘲笑这个同盟,所有欧洲君主还是同意它。没有参加这个同盟的有教宗庇护七世,他不肯与这么多新教徒参加这样一个同盟,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他对基督教原则不感兴趣,和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他只有在议会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参加这样一个同盟(但他以汉诺威国王的身份参加了这个同盟)。后来神圣同盟与欧洲的保守势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连到了一起。

  参加会议的国家还决定按会议决议第六款定期举行会议:

  为了保证目前条约的执行、巩固各国之间的联系,以及维持目前四位君主之间的密切友好关系我们决定定期举行会议……以达到维持各国富强和维持欧洲和平的目的。

  这一条导致了一个欧洲协调会议系统的建立和后来许多会议的召开。其中最主要的会议有四个,分别为1818年的亚琛会议、1820年的特拉波会议、1821年的莱柏克会议以及1822年的凡罗拿会议

评论及影响

  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并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而所谓的欧洲协调合作常规架构目的也只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顽固的保守系统。事实上,英国辉格党反对党在会议结束时就已经提出了这些批评。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和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的保守系统的一部分。

  20世纪内也有许多历史学家赞成会议中所取得的成就,如对战败国的处理手法较宽容、建立欧洲协调的合作常规架构、废除奴隶买卖、开放国际河流皆对重建和平及欧洲社会之进步有所贡献,他们认为这个会议的决定使得近一百年(从1818年到1914年)中没有发生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这些历史学家中也包括亨利·基辛格,他的博士论文的内容就是维也纳会议。 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和约。1856年 2月25日起,克里木战争交战国英、法、撒丁、土耳其与俄国以及和议发起者奥地利举行会议。后因讨论黑海海峡问题,又邀请1841年《 伦敦海峡公约》签字国之一普鲁士参加。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欧洲列强正式承认土耳其为“欧洲协调”的一国,并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达维亚。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由列强共同保障其利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仍处于土耳其宗主权之下,塞尔维亚自治,但土耳其苏丹对塞尔维亚的最高权力仍保留;俄国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收复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开放,并由英、俄、法、奥、普、撒丁和土耳其组成“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