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鼎英(2023最新方鼎英百科介绍)

由网友(一整个雨季)分享简介:方鼎英(一八八八年四月七日⑴九七六年六月一日),汉族,湖南新化县圳上镇人,人民反动军中将,闻名的抗日将领。曾任黄埔军校退伍熟部部少,举行诸多军事教诲鼎新,替北伐军供给了有数精兵。918事项发熟后他率部正在西南脆决抵当。中华国民共以及国建立后,出任第2、3、4届天下政协委员,热情于两岸同一,一九七六年正在少沙归天。出诞辰期一...

方鼎英(1888年4月7日-1976年6月1日),汉族,湖南新化县圳上镇人,国民革命军中将,著名的抗日将领。曾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部长,进行诸多军事教育改革,替北伐军提供了无数精兵。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率部在东北坚决抵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热心于两岸统一,1976年在长沙去世。

出生日期

1888年4月7日

逝世日期

1976年6月1日

国 籍

中国

职 业

军人

出生地

湖南省新化县

姓 名

方鼎英

民 族

军 衔

陆军中将

人物生平

好声音2023 最新导师曝光,阵容大换血,往季学员将担任导师

方鼎英(1888~1976),号伯雄,新化县时雍团(今圳上镇)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战神蚩尤的故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学校,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12月,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宣统三年五月毕业。归国后,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秋,武昌起义,约同士官同学30多人南下,参加汉阳作战。后在岳州镇守府司令部任参谋,兼教练科长。南北议和后,调陆军部当科员,从事炮兵典令及兵学书刊等编译。[1]

1917年,再次赴日留学,先后入陆军炮工学校、野战炮兵射击学校,毕业后在东京帝田大学造兵科从事研究 。[2]他曾指挥部队参加过多次战斗,并以英勇善战而闻名。

1923年(民国12年),孙中山命湘军组织讨贼军讨伐湘督赵恒惕,方鼎英代理军长,在湘江西岸与敌军激战三十余日,终于挽回危局。旋又奉孙中山命,平陈炯明叛乱,解广州之危。

1925年(民国14年)起,先后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校长等职,危难时,掩护共产党人离校,保护了革命力量。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为打击北洋军阀发动北伐战争之时,38岁的方鼎英已是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负责新生的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普通科学的补习等。

在北伐战争打响前夕,方鼎英主动请缨参与北伐的要求被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兼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婉拒,蒋委之以黄埔军校代校长兼代教育长。

基于出众的军事素质和强烈的军人责任感,方鼎英向蒋介石进言:“第一军自周恩来先生退出政治部主任后,政治工作涣散,军心有所懈怠,大敌当前,敌军总兵力约七十万,恐难操胜券。”然而,统率第一军的何应钦却不以为然。结果不出方鼎英所料,第一军及蒋介石嫡系王柏龄率领的教导师在与孙传芳部作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不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方鼎英找到了为北伐战争出力的途径。他大胆进行军事教育改革,为北伐军输送精兵强将。

他根据各部队的作战需要,增设了特种兵班,改变了黄埔军校单一培养步兵初级军官的格局,并逐步将军校仅有的步兵一科发展到步、骑、炮、工、辎及军事专科等科。另外,为培养优秀军事人才,他提高学生录取标准,提高兵源质量,同时大量延揽军事教育人才。

方鼎英在主政黄埔军校期间,为北伐前线输送了两批共5000多名训练有素的学生军。

1926年10月,方鼎英精心培养的黄埔第四期毕业生即将奔赴北伐前线时举行了一次野营演习,他亲自参加,3昼夜未休息。而在黄埔第四期学生毕业典礼当天,方鼎英因操劳过度而咯血不止,最终导致声音嘶哑两三年。

对于这段经历,方鼎英后来在其自传《我的一生》中写道:“这是我办黄埔军校第四期永远难忘的纪念。”

身在黄埔的方鼎英,时刻牵挂北伐前线的战事。他时常电呈前线,为将士们出谋划策。例如,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和长沙分校的开办,就是方鼎英的意见。此举旨在为北伐军的扩充和延揽人才创造条件。

1927年9月,方鼎英离开黄埔军校。后来他参与了抗战救国事业。

1927年(民国16年)秋,历任暂编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等军事要职后,深感内战频仍,民无宁日,乃离开军队幽居上海。抗日时期,力主抗日,曾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方和徐谦、朱蕴山等联合组成抗日会,联系各界人士团结抗日,秘密发行《晨曦》、《怒潮》等刊物,从事救亡宣传。“七·七事变”之后,方出任第九战区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与李济深、章士钊联系,从事反内战活动,并在湖南从事和平自救迎接解放的工作,赞助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解放后,方历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参加室主任、司法厅厅长、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1976年,在长沙逝世,终年88岁。

人物事迹

1903年,15岁的方鼎英在长沙明德学堂学习期间,阅读了新化同乡陈天华所著《猛回头》小册子,便产生了学习军事带兵革命、挽救国家危亡的想法。时值湖北武备学堂招生,他就去投考,被录取,但在“验貌”时,因虚报了五岁年龄,“身长不够一根枪杆长”,被刷了下来。

1904年春,湖南巡抚赵尔巽选派50名学生去日本留学,方鼎英由省实业学堂选送参加考试,被录取。到了日本,先入宏文学院,学习日语,兼补习普通学科;与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陈天华同住同乡事务所。不久,由陈介绍加入同盟会。在这里,他认识了孙中山,结识了许多革命人士。次年,考入振武学校。入校训练开始,他因体力不强,对器械体操见而生畏,便主动每天坚持刻苦训练,晚休熄灯后再起床潜往树林中操练一小时。就这样,不到半年他便体力强壮,对任何器械体操均可运动自如。3年学成后,升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学习。1911年毕业,共计留日7年。

归国后,初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入伍生总队炮队教官。这年秋天,辛亥革命爆发,他南下参加汉阳之役的炮兵司令部(曾继梧任司令)工作。随后到岳阳镇守使府曾继梧的司令部,任参谋处长兼教练科长。1914年,被调到北京政府陆军部及参谋本部任中校一等科员,负责编纂《陆军炮兵操典》及《射击教范》、《野外勤务》等书。时蔡锷在北京密谋反袁护国,派石陶钧赴美与黄兴密商,其联系信件,均由方鼎英秘密转送。

1917年,方鼎英受北京政府派遣,携带眷属东渡,再度赴日留学。先就读于东京陆军炮兵学校,在普通、高等两科各学习一年,又到千叶野战炮兵射击学校学习一年,最后入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研究一年。这次他在日本学习4年之久。

受孙中山嘉奖

1921年,方鼎英应湖南都督赵恒惕和“求知社”同志电邀,从日本回国,任湖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7月赵恒惕发动援鄂之役,方鼎英任援鄂军总指挥部参谋长。8月援鄂兵败,赵恒惕向吴佩孚投降。1922年方鼎英奉派去日本观看秋操,回国途中在上海面晤谭延闿,并劝谭跟随孙中山革命,回湖南发动倒赵运动。1923年,孙中山任命谭延闿为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令其入湘讨伐赵恒惕。8月7日,谭赵战争爆发。当时原湘军第一师师长宋鹤庚、第二师师长鲁涤平,都持观望态度。时任宋鹤庚部参谋长的方鼎英要宋表态倒向哪一边,宋表示要赴沪休养,并将讨贼军第一军军长的委任状及印绶交给方鼎英代行。方鼎英与张辉瓒的部队曾一度占领长沙,赵恒惕在吴佩孚部的增援下调集部队反攻,方鼎英被迫指挥部队退往衡阳。就在这时,陈炯明叛军进攻广州,孙中山急电谭延闿军回师救粤,于是方鼎英随谭到了广东。

当谭军驰援孙中山时,与陈炯明相呼应的江西督军方本仁率部进攻广东北江,前锋已过南雄,到达周田,韶关危急。谭延闿率领湘军第二、三、四军沿始南大道堵击。方鼎英带领第一军由始南大道右侧,翻山越岭,向始兴河中游地段急进,威胁赣军的左翼。这时,方部因远道奔袭,官兵已精疲力竭,粮饷、械弹、衣服、费用也缺。但方坚持战斗。他身先士卒,带领部属冲击,一直坚持苦战到第十一天的拂晓。随后,他派出一部突击始兴城的东侧高地,俯射始兴城之敌,威胁其退路。于是赣军溃败后,他率部朝始南大道跟踪追击,谁知其右翼在始兴城外遭到赣军伏击。在这紧急关头,他冷静地命其一部掩护主力抢占有利地形,顺利脱离险境,继续向南雄追击前进,直到赣军全部退出广东。在这次战役中,他取得大胜,并收编了赣军主力之一的第九旅旅长高凤桂部。战后,得到孙中山的特殊嘉奖,获赠八挺手提机关枪。1924年冬天,方鼎英被任命为北伐军特遣军总指挥。1925年8月到广州,被谭延闿任命为湘军整理处副监和湘军驻粤讲武堂帮办。

黄埔尊师

1925年11月,经谭延闿推荐,方鼎英被蒋介石聘为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他将办事机构设为秘书、总务、军事、外语诸科,并翻译审定了军校四大教程。他每天清晨提前起床,到操场检查学生操练,晚上推迟睡觉,一一查看学生寝室。他经常给学生讲话,提倡军官身先士卒,养成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学生自觉自愿锻炼身心。

1926年4月,方鼎英被蒋介石委任为黄埔军校教育长兼入伍生部部长和军校第四届国民党特别党部监察委员。鉴于学校许多方面都是照搬日本士官学校的作法,与现代军事科学要求不相适应,于是向蒋介石建议:“黄埔军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学科设置、规章、条例,要适合中国军队建设的要求”,“学校的用人尺度要放宽,不能只用某些军事学校的毕业生”,“进黄埔军校的人才要给予较高的待遇”。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学校人才不断增加,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他还根据各种部队的需要,增设特种兵班,改变了黄埔军校单一培养步兵初级军官的格局。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欲将学校全权交方鼎英代行。方不但不肯接受代校长职务,还要求辞去校职回第二军参加北伐。蒋介石坚留不许,说:“黄埔军校乃本党之命脉所在,今大军北伐,学校的一切,完全交由你主持,也就是将本党命脉交给你了,责任何等重大,何遽言辞呢?只要你带好学生,将来还怕没有兵带、仗打吗?”方提出学校派系斗争难以解决,蒋说:“这是一个政党问题。吾将党的问题拜托中央党部主席张静江先生;政治问题,吾将拜托行政院长谭祖庵先生。……你只负责带好学生的责任好了。”方又说:“那末,吾等对学员,就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就是说,不论他是国民党或共产党,都一视同仁。凡是好的,都要嘉奖;凡是不好的,都要惩罚。必须这样,才是公道,你同意吗?”蒋说:“当然同意。”经过这样一番意见交换,方鼎英才表示愿意留任。于是蒋介石当即加委方鼎英为黄埔军校代校长兼黄埔要塞司令、军校兵器研究处处长。临行前,蒋介石还召集全校学生及教职员于大操场上,一再交代说:“我北去之后,大家要跟我在校时一样,遵守校训,‘亲爱精诚’,好好服从方教育长的领导”;“方教育长对我校长来说是前辈(蒋为留日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学生,方为第八期),我校长都把他作为先生一样看待;方教育长不独是你们的老师,也是我校长的老师。”

方鼎英对时任国民政府后方留守主任、黄埔军校副校长的李济深,国民党中央党部后方留守处负责人的朱家骅和广州卫戍司令钱大钧等人说:“我是教育长兼代校长职务,这个责任应归我负。不过我要声明:去年决定北伐时,鉴于校内国共两党师生间暗潮日大,故曾坚求辞职,虽未获允许,但我一再说明,我只一心办学。因此,我在学校对任何人皆一视同仁,对中共师生亦未曾有所调查。”同时,对学校的“清党”问题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自宣布“清党”之日起,请给我三天时间,在这三天之内,凡属学员、学生、入伍生所属范围,不论省城、郊区及黄埔海面,都不要派一兵一舰前来;(二)三天之后,成立“清党”委员会,负责办理此事;(三)请给我一笔款项,以便在宣布“清党”后,师生可以请假自由离校,并可预支三个月薪水作川资。他还说:“至于熊雄主任(校政治部主任),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公开的共产党员。他是否为学校共产党的总负责人,我不得而知。但他是对学校有功绩的。我拟请他赴法留学,川资多少,任他需要,不在此限。”“能这样,我保证不出问题,否则另请高明。”方的这些意见得到李济深的点头同意。于是三天之内,所谓“问题严重”的人差不多都已离校他去。4月14日深夜,他送给熊雄两千五百元港币,并用蒋介石乘坐的小汽艇送他离开黄埔军校。方鼎英的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师生中的共产党人,受到了周恩来的称赞。

在黄埔军校三周年校庆大典上,方鼎英高兴地宣布:“三年来,军校已从步兵一种到骑兵、炮工、辎重及军工专科无不设立,从五百学生到二万学生,经费由三万元到五十多万元。”当年的学生说他是“一位和气慈祥的忠厚长者”、“具有渊博的军事知识”。学校党代表廖仲恺先生说,方计划作战跟蒋介石的作风完全两样。蒋介石遇有重大决策之前,必关起门来,独运神思,考虑三天始成熟;而方“则对敌我友情,集思广益地尽情讨论,一经决定,便对照地图执笔疾书,倚马可待。可谓运用之妙各有千秋矣!。[3]

离开蒋介石

1927年秋,方鼎英因同情中共被迫辞去军校本兼各职。时蒋介石下野,方被李济深主持的临时军委会任命为新编第十三军军长、广州政治分会军事委员会委员。这时蒋介石由日本回到上海,准备去南京复职,蒋电询方鼎英意见。方当即回电说:“如要复职,惟继续北伐,才有政治生命,吾当率部追随。”蒋复电说:“一到南京,即行宣布北伐。”方接电后即率部前往。1928年春到达南京,十三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六军,方仍任军长。5月,第二次北伐开始,方鼎英兼任津浦路运输总指挥。后任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率部沿津浦路向北追击溃退的孙传芳、张宗昌部。“二次北伐”刚一完成,方鼎英特地赶到北京,向在西山碧云寺为孙中山守陵的蒋介石进言:“总理遗嘱,要我们打倒军阀,完成北伐。这次战役是告一段落了,可以告慰总理在天之灵矣。其次我们应该做的,便是打倒帝国主义者,取消不平等条约了。”又说:“诸帝国主义者中,对我们最凶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应作为我们的首要之敌。”建议采取“攘外以安内”之策,对日本“定一预备十年的军事计划”。还认为“只要能以党政对内,绝对避免军事行动,有了十年的军事准备,日帝虽强,我敢包打。”事隔几天,蒋介石任命方鼎英为胶东总指挥。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召开编遣会议后,废军改师,方鼎英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十师师长兼步兵第二十八旅旅长。与此同时,国民党中常会也通过方鼎英为福建省省主席的决定,但方坚不就任。编遣会议之后,方鼎英内心非常痛苦,他在自传中讲到他当时心境:“吾知内战已成一触即发之势,如一经发动,则将不可收拾。而济南惨案是日欲亡我之先声。此时各自保全力量之不暇,谁也不会存此国家危亡的观念了。吾即以病恳请退休,一再不准,只好硬着头皮顶下去。不久,部队调动频繁。吾知内战开始,必先向西讨桂,再北进讨冯,跟着讨阎,从此神州大地盖无宁日矣。”“故任蒋对我怎样安抚,我都无心考虑,对前途也就未去猜测。只因部队在身,交不出去,内心非常苦闷。”“盖吾这时与蒋,已是貌合神离矣”。

果然到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方被任命为讨逆军军长,率部堵截桂军,使胡宗铎等部桂军被迫接受改编。讨桂结束后,蒋冯战争爆发,方鼎英任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兼第四十四师师长。为防西北军进入鄂西,威胁武汉,方率领一路军从安徽开往河南,迫使孙良诚、宋哲元部后退至潼关,方乃率领指挥部进驻洛阳。

蒋冯之战宣告结束时,唐生智忽于12月初在郑州通电反蒋,断绝对方部的后勤接济,并密令悬赏5万元换取方的头颅。方正因蒋发动内战,与其志趣相背,便借机电蒋,请求辞职,将部队交与副军长。方即匿往北京转道南回,向蒋称病请假,隐居上海。方鼎英从此永远脱离了蒋介石政权,时为1929年年底。

投身抗日活动

1930年,方鼎英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后辞职引退避居湘西。同年春,方鼎英在上海组织了“革命同志会”,出版《怒潮月刊》,宣传“内战是自杀政策”,“力反内战以对日”,唤醒大家“不要忘记济南惨案血迹犹新,到必要时,不论中央与非中央,凡有部队的,都应采取统一行动,枪口一致对外,决不再为敌人造机会。”

“九·一八”事变前夕,新任驻日大使蒋作宾,接连来到方鼎英家里,请方担任驻日大使馆武官。方说:“你好大胆子,‘济南惨案’的血迹尚未干,你便敢去当大使?请问你,这个使命,怎样完成呢?”蒋说:“此所以要你去特别帮忙啊!”方说:“这个忙,我可敬谢不敏,望另请高明吧”。蒋被拒而去。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这位蒋大使刚抵南朝鲜的釜山,尚未进入日本国门。他后来见到方鼎英时说:“你真厉害,看问题这样准呀!”

“九·一八事变”后,“革命同志会”与在野的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执委会和政府临时联合会议主席徐谦的“劳资合一小组”合并,改名为“抗日会”。方鼎英和徐谦分别负责军、政方面的工作。朱蕴山负责与中共及有关社会团体的联系。“抗日会”以“凡是抗日者皆为友,不抗日者皆为敌”为宗旨,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团结抗日;并秘密发行了《晨曦》、《怒潮》、《民岩》等刊物,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邓演达牺牲后,跟随邓的一批黄埔学生也转而和方鼎英合作。

1933年冬,方鼎英在香港参与了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的谋划。他认为,发动反蒋抗日,光靠十九路军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组织一切抗日力量(包括中国工农红军)在各地响应这次事变。他主张事变要注意策略,不赞成“搞社会民主党那一套,辱骂国民党,撕毁孙总理遗像”的做法。他说,否则,将被“蒋介石作为借口,振振有词地讨逆”。谋划之后,方鼎英被推派到湘西组织“湖南抗日政府”,与粤、桂、黔等省联合行动。计划暴露后,蒋军随即封锁交通,并派遣便衣队谋杀方鼎英。他只好爬山越岭,躲避搜捕,逃到南宁,转辗回到香港。从此,“抗日会”的活动中心移到了香港。

1936年7月,方鼎英获国民政府授予的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0周年纪念勋章。“西安事变”后,方鼎英才以公开身份回到南京和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方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分会副主任委员,但是,其主任委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权亦独揽不放”。方仅在党政分会成立时,到长沙参加过一次会议,以后便从未与闻过分会的工作,一直闲居原籍新化家中。1946年9月,方被授予陆军中将。

迎接解放

抗战胜利后,方鼎英致力于和平民主活动。他将新化原宅扩大规模,兼营一小型农场,表示自己“不再与闻政治,以释蒋介石疑”。实际上他经常秘密去香港,劝隐居那里的李济深开展反蒋活动,北上东北和中国共产党合作。1948年,李济深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方派人赴香港与李取得联系,遵李嘱在湖南从事民革地下活动。他在沅陵、辰溪、安化、新化一带联络湘籍军界人士,组织了“迎解军”,并策动驻新化县湖南保安旅旅长周笃恭、副旅长黄玉谿等人,及新化县警察局、自卫队、时雍乡公所等起义。此外,他还印发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小册子,供大家学习,发出了《告黄埔同学书》,规劝他们起义。同时,还组成了新化自救会,创办《三湘日报》,以对抗国民党新化县党部所控制的《新化报》,维护进步人士的言论自由,支持新化县县长伍光宗抗拒为国民党军队派伕派粮,筹集迎解经费。

这年秋,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派吴成芳来长沙,要方鼎英与唐生智合作,发动湖南和平自救运动,开展迎接湖南和平解放的工作。他欣然接受了任务,与唐生智相约:唐负责湘南,方负责湘西,湘中则两人共同负责。他还派人几次策动宋希濂、李文起义,但未成功。1949年秋,他援助湖南省主席程潜、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长官陈明仁率部起义。

人民解放军向湖南进军时,方鼎英利用黄埔的师生关系,派人到河南信阳与黄埔第四期毕业生、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联系湖南的迎解工作。他接到林彪复信后,便与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接洽。不久,四野司令部驻军汉口,他通过国民党军队的两道封锁线,前往汉口,向林彪等面告湖南的“迎解军”工作情况,受到林彪、陶铸、倪志亮等黄埔学生出身的四野高级将领的欢迎。经林彪请示毛泽东主席,方被委任为四野军事顾问。这年冬天,他应肖劲光的邀请,赴邵阳、湘西等地,协助解放军收编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

在新时代

解放后,方鼎英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礼遇。历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参事室主任,省司法厅厅长。他还曾当选为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和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方鼎英同许多黄埔早期学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在国家尚未特赦战犯之前,他每次到北京开会,总要申请去监狱看望王耀武、廖耀湘等人,勉励他们重新选择道路。以后,宋希濂、侯镜如等原国民党将领,每到长沙必登方府拜谒;陈赓、陶铸等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共高级领导干部来长沙,也要上门与方共叙师生之情。196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恰逢方的寿辰,在京早期黄埔学生欢聚一堂,为方祝寿。

方鼎英晚年,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他多次通过自己的袍泽,捎话给旅居台湾、美国、日本、香港的旧部下,规劝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方鼎英共生育有12个子女,大女儿方定孝,嫁给国民党复兴社头目贺衷寒。大儿子方定欧早年去了台湾。儿子方定坚曾任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儿子方定韬曾任涟源钢铁厂三炼钢厂长、党委书记。其他子女散居在美国、日本和国内。

1976年6月1日方鼎英在长沙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姜友富/编辑)

1974年,方鼎英87岁时,曾作《八七感怀》七律一首,概括自己的人生历程,诗曰:

  作辍人间八七年,艰难险阻味尝全。

  驰驱南北东西地,阅尽风霜雨雪天。

  起伏沉浮身受惯,忠诚老实志弥坚。

  欣逢盛世欢无限,百岁超延慨自然。

大事年表

1909年加入同盟会

1911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教官,同年秋参加辛亥革命,后任岳阳镇守使府参谋处长兼教练科长,1914年任北京政府陆军部中校科员,1917年再赴日本学习军事,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从事研究工作.

1921年回国任湖南陆军第1师参谋长,7月任援鄂军总指挥部参谋长.

1923年8月任湖南讨贼军第1军参谋长、代军长.

1924年4月任湘军第1军军长兼1师师长,同年底任北伐军特遣军总指挥。

1925年8月任湘军整理处副监、湖南讲武堂驻粤帮办,10月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

1926年4月兼代黄埔军校教育长,7月任黄埔军校代校长兼兵器研究处处长,并兼任黄埔要塞司令。

1927年9月辞职,10月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3军军长,12月任广州政治分会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8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并任第46军军长,5月兼任津浦路运输总指挥,参加二次北伐,不久任第1集团军第3军团总指挥,7月任第1集团军第10师师长兼28旅旅长。

1929年3月任讨逆军第1路右翼军副司令兼追击司令,参加蒋桂战争,10月任西征军第1路总指挥兼第44师师长,参加蒋冯战争,12月请假隐居上海.。

1930年4月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组织“革命同志会”力主抗日。

1933年冬在香港参与策划福建事变,反蒋失败后在香港居住,西安事变后回到南京。

1938年任第9战区战地党政分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任湖南省参议会参议员,在湖南致力于和平民主活动.

1948年在湖南与中共取得联系,组织“迎解军”策动国民党军起义。

1949年8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

解放后,历任解放军第4野战军军事顾问、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主任、湖南省司法厅厅长、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1976年6月1日在长沙病逝。

军事才能

方鼎英曾指挥部队参加过多次战斗,并以英勇善战而闻名。

1923年(民国12年),孙中山命湘军组织讨贼军讨伐湘督赵恒惕,方鼎英代理军长,在湘江西岸与敌军激战三十余日,终于挽回危局。旋又奉孙中山命,平陈炯明叛乱,解广州之危。

1925年(民国14年)起,先后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校长等职,危难时,掩护共产党人离校,保护了革命力量。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为打击北洋军阀发动北伐战争之时,38岁的方鼎英已是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负责新生的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普通科学的补习等。

1926年10月,方鼎英精心培养的黄埔第四期毕业生即将奔赴北伐前线时举行了一次野营演习,他亲自参加,3昼夜未休息。而在黄埔第四期学生毕业典礼当天,方鼎英因操劳过度而咯血不止,最终导致声音嘶哑两三年。

1927年(民国16年)秋,历任暂编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等军事要职后,深感内战频仍,民无宁日,乃离开军队幽居上海。抗日时期,力主抗日,曾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个人贡献

1923年(民国12年),方鼎英代理军长,在湘江西岸与敌军激战三十余日,挽回危局。旋又奉孙中山命,平陈炯明叛乱,解广州之危。

1925年(民国14年)起,先后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校长等职,危难时,掩护共产党人离校,保护了革命力量。

曾进行军事教育改革,为北伐军输送精兵强将。他根据各部队的作战需要,增设了特种兵班,改变了黄埔军校单一培养步兵初级军官的格局,并逐步将军校仅有的步兵一科发展到步、骑、炮、工、辎及军事专科等科。另外,为培养优秀军事人才,他提高学生录取标准,提高兵源质量,同时大量延揽军事教育人才。方鼎英在主政黄埔军校期间,为北伐前线输送了两批共5000多名训练有素的学生军。

“九·一八”事变后,方鼎英和徐谦、朱蕴山等联合组成抗日会,联系各界人士团结抗日,秘密发行《晨曦》、《怒潮》等刊物,从事救亡宣传。“七·七事变”之后,方出任第九战区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抗战胜利后,与李济深、章士钊联系,从事反内战活动,并在湖南从事和平自救迎接解放的工作,赞助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

人物评价

方鼎英将军之子方定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父亲心系北伐,忧国忧民,痛恨北洋军阀割据和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后世纪念

方鼎英墓在新化县圳上镇方家村的虎形山,有一座特殊的墓庐,弯弯的半月形墓墙,中央耸立一座塔式墓碑,墓后青松挺拔,墓前花草铺地,这就是著名爱国将领方鼎英的墓葬。1981年,省政府协助其子女将其骨灰由长沙移送老家,归葬于新化县圳上镇方家村虎形山。

方鼎英在世时,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早年在圳上创办大熊中学,着力培养人才,提高民众素质。1999年,由省、市外事办联系,日本滋贺县资助,其子女及家乡各界人士合力在原址修建“鼎英湘滋友好学校”。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