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由网友(笑、淡淡的烟火如此如醉)分享简介:北京天然专物馆位于尾都北京南乡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域,违靠世界文明遗产天坛私园,面临古代化的天桥,具备特殊的文明情况。前身是建立于一九五一年四月的中央天然专物馆筹备处,一九六二年邪式定名为北京天然专物馆。[一]占高空积一二零零零平方米,修建面积二四零零零平方米,铺厅面积八零零零平方米。北京天然专物馆的馆匿标原约二零余万件,...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北京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1]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20余万件,有各种动植物标本、模型、化石,以及鱼类活体,亦有人体标本展出。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参观者可提前在网上预约,在参观日领票入观。

中文名称

北京自然博物馆

地点

北京市崇文区天桥南大街126号

开放时间

1959年1月

类别

自然博物馆

竣工时间

1958年5月

馆藏精品

大量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

历史沿革

儿童节去哪玩好 边玩边学习 带孩子逛京津冀国家一级博物馆

(以下内容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提供)

1951年3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1951年4月,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1959年1月,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1975年,划归北京市科技局领导。[2]

景点简介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 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的标本楼——“田家炳楼”,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是国内同类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92年落成并启用。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藏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动物陈列”按系统发育顺序展示了现生主要动物类群,反映了动物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怀胎的诞生过程,勾画出人类自身的发展轨迹。“恐龙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恐龙复原,配以声光电,让观众仿佛回到了亿万年前的远古生态环境中,因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现有“走进达尔文”活动。馆藏文物、化石、标本10多万件。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建筑中,最神秘的莫过于“田家炳楼”,这座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标本楼蕴藏着20余万件馆藏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井研马门溪龙化石、中国唯一的恐龙木乃伊化石、北极熊、犀牛等。

如科摩罗总统访华时赠送给江泽民同志的珍贵的拉蒂迈鱼标本、早年越南胡志明主席送给毛泽东同志的亚洲象标本、朱德同志转送的鳄鱼标本等各类礼品标本。其中比较珍贵的还有新西兰坎特伯雷国家博物馆赠送我国的恐鸟骨骼标本,这种地球上巨大的鸟已经于1885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灭绝,而这件标本也是保存在我国的唯一的恐鸟标本。

在常规展览之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不定期的推出各种各样的临时主题展览,例如“猛犸象”、“达芬奇科技”、“人体的奥秘”以及连续12年推出的“动物生肖”展览等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主要景点

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厅、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厅)、植物陈列(绿色家园厅)、动物陈列(动物—人类的朋友厅,动物的奥秘厅)、人类陈列(人之由来厅)、海洋陈列(水生生物馆)、神奇的非洲——贝林捐赠世界动物标本展”这六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

馆内还设有几个专题展馆,如“人体真奇妙”、“恐龙世界”等,以及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新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探索角。同时,本馆每年都会推出若干个临时性展览各种临时性专题展览,影响较大的包括“优生优育”、“人与生物圈”、“香港自然风光”、“人体真奇妙”以及连续12年推出的“动物生肖”展览等,其中青春期教育展览“男孩女孩”展览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 奖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创意” 奖。博物馆常年还保持1—2个优秀展览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业展览曾多次走出国门,如“中国恐龙展”曾先后在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瑞典、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出。从1977年开始,还先后引进过“澳大利亚特有动物”、法国“性的自然史”、台湾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鲸的故事”等展览,1997年还与香港海洋公园联合举办过“白鳍豚” 展览。

水生生物馆

水生生物馆分东厅、西厅和北厅三个展厅,共有十五个展池,海水生物十四种、淡水生物近三十种,共计千余只。其中有凶猛的鲨鱼,像飞碟一样在水中翱翔的鳐鱼,刚产完数十枚蛋的重达一百多斤的巨大海龟妈妈,五彩缤纷的珊瑚鱼类等海洋生物;有世界上最大的有鳞淡水鱼类之一、被称为“活化石”的巨骨舌鱼;有迄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的鲟鱼;有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黑银版、红尾鲶、虎皮鸭嘴鲶、皇冠三间和名贵的黑桃A银板等。在这里观众仿佛置身海底世界,充分领略水生生物的奥妙。

馆内还展示了《鱼类进化串说》、《海洋分层生态》、《中国陆地水系鱼类资源》等高知识含量图版,特别是20多米长的中英文对照《万古海洋生物长卷》巨幅全景画,以连续场景表现了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11个地质年代的标志性海洋生物,并介绍了其起止地质年代和关键特征,一目了然地向游客介绍了6亿年海洋生物的进化历程。

标本展

”神奇的非洲——贝林捐赠世界动物标本展”以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世界各地的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

早期演化展厅

在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展厅中,蓝色的装饰暗示着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本展厅复原了当时海洋的繁荣景象,讲述了生命起源的理论,并以丰富的化石供观众欣赏和分辨,介绍了生物由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发展的复杂演化历程。展览详尽记述了世界上著名的澄江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瓮安动物群,还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和所面临的理论挑战以及生物进化历史上的动物绝灭事件。

动物展厅

古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门类。硕大的鸮头贝矗立在本展厅门口,象征着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历史。展厅展示了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繁荣景象,详尽讲述了古无脊椎动物兴盛衰亡的发展历史。大量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辽宁西部的带毛恐龙化石都会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人类的朋友展厅

动物基本陈列包括:序(生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等6个主题单元。

昆虫世界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庞大的一个类群。全世界已知昆虫100多万种,它们的分布极为广泛,种群数量十分惊人。昆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它们是生物多样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昆虫世界》从“什么是昆虫”、“昆虫与环境”、“昆虫的特化”、“昆虫的一生”、“昆虫的行为”、“昆虫与人类”几个方面展现了多彩多姿的昆虫世界。

动物之美展厅

“动物之美——贝林捐赠世界动物标本展”以美国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世界各地的珍贵动物标本为基础,还原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并结合中英文图板和各种新奇的现代化展示技术手段,准确、科学地将非洲、北美洲、欧亚大陆等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观众面前,充分地展现了动物之美。 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狂野奔放的非洲原野、深邃迷离的北美洲丛林以及自然野性的欧亚大陆北部冰雪世界。

展览采用了超薄渐变式和卷动式展箱,在文字上也首次采用了完整的中英文双语说明。该展览通过把握空间、色彩和造型等设计要素,利用自然还原、艺术概括、互动启发等现代展示手法,充分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具地域特点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展示思路。展览在10余种互动式展示项目中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展示手法,特别是各种声、光、电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加强了展览的科技含量,丰富了展示手段并增加了观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如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能在空中飞舞的蝴蝶、用三维技术制作的动物声音世界、动物脚印的认知、动物毛皮的触摸……这些都能让观众在参与中感受动物王国,在欢乐中亲近动物世界。

肯尼斯·贝林(Kenneth E. Behring),世界轮椅基金会创始人、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1928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幼年家境贫寒,但凭借坚韧不拔的努力,从汽车行业白手起家,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和投资家。贝林先生是一位有爱心的慈善家,他于2000年成立了世界轮椅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全世界弱势群体的生活,为其慈善事业翻开了新篇章。贝林先生在世界各地收集和制作了很多动物标本,并在年事已高之时决定将众多动物标本无偿捐赠给北京自然博物馆进行收藏和展示,这些制作工艺先进、形象逼真的野生动物标本,在逼真的生境背景的衬托下必将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深深的共鸣。

古爬行动物厅

古爬行动物厅向观众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

多媒体电脑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变良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

古哺乳动物厅

哺乳动物是由拟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由于其特有的恒温优势以及中生代湿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哺乳动物得以复苏和大发展。该展厅馆分别详细介绍了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 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它是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可以欣赏到庞大的象类家族,包括赫赫有名的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和铲齿象。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标本:目前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

恐龙公园厅区

“恐龙公园”以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时间顺序栩栩如生地复原了恐龙时代的面貌:活灵活现的蜀龙动物群,恐龙世界中弱肉强食的血腥场面,神秘莫测的侏罗纪大峡谷,恐龙时代海洋的繁荣景象,1.26亿年前的热河生物群…… 观众可登高俯瞰“恐龙世界”全貌,可穿越瀑布感受水帘洞奇景,也可驻足小型影视厅观赏精彩的恐龙科教片。

植物世界厅区

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世界》大型植物专题展览于2007年7月向公众推出。展览面积800余平方米,内容涵盖陆地植物演化、植物功能和现代植物景观三大主题,从史前灭绝的植物类群到今天多姿多彩的植物,从植物的微观结构到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宏观景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植物的魅力。

展览运用了声、光、电和多媒体等技术,以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将植物学知识巧妙融合在景观、动画、科学实验和游戏中。实现科学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完全统一,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欣赏植物、认识植物的精彩世界。 植物演化部分是以早期陆地植物起源为起点,以陆地植物演化过程为主线,整体复原已经灭绝的多种植物类型,展示了早期陆地植物刚刚开始登上陆地的景观,繁盛的蕨类植物景观,裸子植物景观和早期的被子植物景观,展示着史前植物的神奇之美。 植物景观部分是以现代的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为基础,采用背景画与前景植物相结合的手法,真实展现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六种典型植物景观:荒漠、典型草原、典型湿地、山地、热带雨林以及红树林植物景观。

探索角

“探索角”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吸收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先进经验建立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宗旨是打破博物馆的传统式展示,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探索。 在这里,各项活动都鼓励观众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往往比单独的视觉或听觉得到的信息记忆更深刻。

“探索角”分为几大活动区,都向观众免费开放。在“报告阅读区”里,观众可以自由阅读科普书籍,还可以尽情上网检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儿童区”主要针对3-7岁的小朋友,他们在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他们在自然博物馆中的所见所闻。在“试验活动”区里定期组织专题实验;观众还可以利用显微镜自由观察微观世界。此外,“探索角”提供了各种生物学模型供观众自行拼装,还展示着美轮美奂的动物标本与知识牌,更为整个“探索角”增添了无穷乐趣。 在这里,注重的是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和培养兴趣。

动物的奥秘厅

《动物的奥秘》基本陈列是一个崭新的精品展览,展览内容精练、准确,讲究学术性,展品制作精益求精,具有可视性、娱乐性、可参与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和时代感。 《动物的奥秘》基本陈列展示内容新颖、功能完善、面貌一新,具体体现在展示内容和展示方式上,许多内容都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新手法,在艺术形式上也有新的突破,采用了后现代语言和波谱式手法,给内容主题更好的烘托,使科学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结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动物的奥秘》完全摈弃了过去沿袭动物分类模式的作法,而是抓住了动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对生存环境的巧妙适应,从而成功地展现了动物生存和繁衍的主题,通过培养观众对动物奥秘的探求的浓厚兴趣,达到提高保护动物的自觉意识、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动物的奥秘》所展示的动物科学知识非常全面,不仅讲述了各种典型栖息地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动物的休眠、迁移等主动适应环境的行为,而且包括动物的日常行为、动物之间的关系、动物的运动、感觉、觅食、防御、繁衍等方面的内容。在所展示的知识中还特别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大量有趣的动物知识在展览中随处可见。 展览中设计了大量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其中“鸟语图”和“胭脂鱼的成长过程”等展示内容都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技术手段。触摸屏电脑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了“动物生存的奥秘”、“动物繁衍的奥秘”、“食物链”、“森林火灾后的故事”和“动物之最”等有趣的内容。 动物的运动和求偶炫耀是其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为了充分表现这一主题,展厅中通过彩色电视机播放的精彩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不仅了解到动物的各种运动形式和奇妙的求偶舞姿等科学知识,更能得到美的享受,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动物的奥秘》中的动物标本经过精心挑选,都是馆藏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是采用了先进的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新标本。展览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设计了大量的动物生态景观,逼真的极地、荒漠等景观灵活地再现了动物的各种生存环境。

特色展品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 的三塔中国鸟以及完整的整窝恐龙蛋化石等。

馆内还收藏着世界各国友好人士赠送给我国国家领导人的部分礼品标本,如科摩罗总统访华时赠送给江泽民同志的珍贵的拉蒂迈鱼(矛尾鱼)标本、早年越南胡志明主席送给毛主席的亚洲象标本、朱德转送的鳄鱼标本等各类礼品标本。其中比较珍贵的还有澳大利亚赠送我国的恐鸟骨骼标本,这种地球上最大的鸟已经于1885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灭绝,而这件标本也是保存在我国的唯一的恐鸟标本。

馆长致词

我国领土辽阔,东南临大海,西北上高原,横向地势连绵起伏,纵向跨越纬度近50度,涵盖寒温带至热带的各个气候带,承受西风环流和东亚季风的耦合作用。正是如此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我国多彩多姿的自然生态类型和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引起世界上科学家的青睐和各国人民的羡慕。勤劳的中华民族正是在这块地域上劳作、发展和壮大。研究和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保护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无疑是自然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义务。

北京自然博物馆已经走过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们在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展览设计和科学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长期以来,北京自然博物馆一直承担着国家级博物馆的重任,不断扩大与国际上同类博物馆的合作。我们相信,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刻,在发展科学、重视人才、推进科学教育的全新时期,北京自然博物馆一定会有更快、更大和更高的发展。

现任领导

馆长: 孟庆金

党总支书记:李建文

副馆长:李建文 杨景成 杨祥奎 冯广平

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湘涛

历史回顾

1951年3月,经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中央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文化部丁西林副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委员包括裴文中、郑作新、张春霖、胡先驌等人。

1951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的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裴文中兼主任。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文向全国征集标本和展品,并从全国各地抽调业务与行政干部。当年,原文化部科普局所属的标本制作所和中央人民科学馆全部职工并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并接收了南京博物院、北海大众自然博物馆以及河北省的大批鸟类标本、珊瑚标本和古脊椎动物等化石标本。到1952年,筹备处已初具自然博物馆的雏形,并在1954年至1956年先后举办了新中国的首批大型展览:“全国矿产资源展览”、“全国农业资源展览”、“解放台湾展览”和“治理黄河展览”等。

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批准立项,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原计划建设有三期工程,即陈列楼、标本楼和办公楼,并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陈列厅8000平方米,首期工程拨款120万元。

1956年10月,新馆在天桥南大街开工,

1958年5月,新馆落成,由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迁工作,随后古生物、动物、植物基本陈列布置就绪。

1959年1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人民画报》当年第4期用彩色整版向国内外作了重点介绍。“大跃进”期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下放到北京市,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1962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任馆长。

1975年,划归北京市科技局领导。

1979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继任馆长。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1980年,创刊发行专业学术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大自然》科普杂志。

1982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接任馆长。编辑出版大型图册《生物史图说》。

1984年,本馆生态研究室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在麋鹿引进工作圆满结束后独立为成为新的科研机构。

1985年,划归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1992年,9月 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和北京市财政拨款的标本楼——“田家炳楼”——落成。

1998年,7月25日 聘任江泽慧教授(女)名誉馆长。

2004年,2月 聘任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承森研究员为馆长。

2004年,11月 聘请吴新智、洪德元、孙儒泳等2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两名外籍科学家为馆科学顾问。

2005年,2月 原《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改为《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

2008年,2月 原大连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研究员接任馆长。

2008年,3月 入选北京市33座免费开放博物馆。

2008年,4月 入选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选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发基地,《大自然》编辑部为科普传媒基地。

2008年,5月 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7月1日 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科研成果

北京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支科学态度严谨、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1986年,以该馆生态研究室为基础,在大兴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态实验中心引进英国的麋鹿种群成功,即现今的“麋鹿研究中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完成2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1992年—1997年中,全馆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6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萌芽计划基金项目1个,有4名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

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对新疆天山托木尔峰的联合科学考查,陈绍煋研究馆员参与的《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的高等植物区系调查》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甄朔南研究馆员等人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完成了对中国恐龙足迹的开创性研究;王绍芳研究馆员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栖动物古生态及群落研究》分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李建军研究馆员的《南极费尔南德斯半岛鸟类足迹研究》论文收入了我国第四次南极考察论文集,该项目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黄劲松副研究馆员参与的“华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科研三等奖;本馆还完成了国家科委委托的“关于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

交流合作

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凭借雄厚的展览设计、策划能力先后帮助国内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建立陈列馆,如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和王府井东方广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深圳仙湖植物园的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吉林省的长白山自然博物馆、福建省的武夷山自然博物馆、广西柳州的白莲洞洞穴博物馆、黑龙江地矿博物馆、湖北省武汉地质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海南三亚古生物博物馆等,其中,为新疆吐鲁番设计和施工制作的新疆吐鲁番巨犀化石陈列馆,是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还和国外开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项目,如与美国地球探索协会合作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古生物考察,与美国新墨西哥州自然博物馆合作的云南禄丰下侏罗纪似哺乳爬行动物研究以及杨思谅研究馆员与德国圣肯堡自然博物馆合作的蟹类研究;饶成刚研究馆员曾与美国学者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早期鸟类飞翔与攀握:来自中国下白垩统地区的新化石证据”的论文。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与柳州白莲洞洞穴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于1993年举办了“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本馆的科学工作者还曾当选为国际第四纪地学大会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鸟类学会秘书长。

科普活动

几十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先后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如甄溯南的《中国恐龙足迹研究》、蔡其侃的《北京鸟类志》、王鸿媛的《北京鱼类志》、刘思孔与他人合著的《中国蝶类志》及《中国鸟类食毛目的研究》等。馆内有关专家还直接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植物志》等专著的编纂工作。由馆内专家集体编写的科普图书《生物史图说》,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周国兴研究馆员的《人之由来》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读物;1996年关键研究馆员等撰写的大型科普读物《恐龙时代》一书,被出版社作为优秀图书推荐给读者。科普作家唐锡阳的著作《环球绿色行》一书,读者反映强烈。甄塑南和周国兴研究馆员曾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北京自然博物馆内的北京动物学会等学(协)会还利用假期举办各类夏令营和生物教师培训班等活动,如先后组织了9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物知识竞赛、生物夏令营和科普讲座以及策划“小手牵大手走进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业学术刊物《北京博物馆研究报告》创刊于1979年,已出版了60期,并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研究机构保持着资料交换关系。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改为《自然科学与博物馆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共同主办。本馆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主办的科普期刊《大自然》杂志创刊于1979年,已发行出版了119期,年发行4万余册,1997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

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二OO七年十二月十九日通知,北京自然博物馆建筑已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主要荣誉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本馆曾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自1995年起被连续评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和“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先进单位”;1996年和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参观信息

9:00——17:00该馆全年对外开放,周一闭馆,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及观众人数较多时将有调整,届时请关注网站通知公告。一米二以下儿童免费,门票需10元。

参观内容

●基本陈列:动物的奥秘、植物世界、恐龙公园、古哺乳动物、古爬行动物、动物之美、动物-人类的朋友 等 (注:基本陈列为本馆常设展览,观众可免费参观)

●临时展览: 达尔文展 (注:该展览为免费展览,观众参观至少需提前一天预约)。

●3D影院有关恐龙的电影

放映时间:

周二至周五:上午:11:00; 下午:13:45, 15:00

周六、日 :上午:10:30; 11:15 下午:13:40, 14:30 , 15:40

期:

周二至周五:上午:10:00; 11:00 下午:13:40; 14:30; 15:40

周六、日 :上午:10:30; 11:15 下午:13:00; 13:40; 14:30; 15:40

预约办法

为保证观众安全和参观质量,社会公众参观该馆需提前预约免费门票。

一、预约方式:

1、电话预约:

预约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

2、网上预约:

进入门票预约系统,根据系统的提示进行预约。

二、预约规定:

1 、至少需提前一天预约,不能预约当日参观门票。

2 、预约次日至20日内门票,约满为限。

3 、 观众预约须采用实名制,需登记预约人姓名、票数、参观日期、身份证号等信息,每人每次预约门票不得超过3张。

4、团体参观预约时须登记单位名称、当天带队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参观日期、联系方式、参观人数等信息。

三、免费门票领取办法:已成功预约的观众请在参观当日16:00前到领票处领取免费门票公众领票时需要向工作人员提供预约

人姓名及预约号码,团体观众领票时需出示单位介绍信和领队有效证件,逾期未领票者视为预约作废。当日票须当日参观,过期作废。

领票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周一闭馆)

参观须知

一、本馆基本陈列免费向公众开放。

二、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16:00停止入馆)。

三、本馆参观需要提前预约。

四、酗酒者、衣冠不整者谢绝入馆。未成年儿童需由监护人陪伴。

五、请自觉接受安检,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管制械具等危险品入馆。

六、请自觉遵守参观秩序,听从工作人员引导指挥。

七、请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请勿丢弃杂物,请勿在馆内吸烟。

八、如遇我馆重大或临时性活动,请遵从本馆应急安排。

九、如遇相关变动,以本馆官方发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地理位置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天桥南大街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