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秀书院(2023最新粤秀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夢境收藏家)分享简介:粤秀学堂是康熙4109年清廷御批的官办教院,为清朝广东4大学堂之尾。地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搁北路九八八号(越秀私园内)中文名粤秀学堂首要成绩枯获二零一八年中国教诲电望台国粹台(天下10佳国粹学堂)称呼开办时间清代办教性子官办学堂无名校友梁承超、梁廷枏、陈沣、宋湘、胡汉平易近、冯敏昌、杭世骏、梁鼎芬等所属地域广东广州复办创...

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广东四大书院之首。

刘火 你知道吗 韩国的书院与良渚遗址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88号(越秀公园内)

中文名

粤秀书院

主要成就

荣获2018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学台(全国十佳国学书院)称号

创办时间

清朝

办学性质

官办书院

知名校友

梁启超、梁廷枏、陈沣、宋湘、胡汉民、冯敏昌、杭世骏、梁鼎芬等

所属地区

广东广州

复办创始人

瞿汇泉

外文名

YueXiu Academy Of Classic Learning

简称

粤秀书院

创办人

赵宏灿等

校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现任校长

瞿汇泉

主要院系

国学、书法、茶道、香道、花道、武术、太极、养生、禅修等

院长首卷语

华夏道统,源远流长。五千余年,绵绵不断。粤秀书院,御批官办。清代广州,四大之首。通经致用,成德达才,千年圣贤,教化为根,立德立言立功。应举梁启超立共和大志。有猷有为有守,当赞张岳崧恭行实践。毋徒以文辞声气相高,教人以专经义治古文为要。转瞬即逝二百余年,古老粤秀换新颜。物虽未接得半片砖瓦,道承邹鲁奉经学为先。一脉相承立清清越秀,重宣五教长华夏唐虞风范。

粤秀书院院长瞿汇泉

丁酉书于广州越秀山

书院简介

粤秀书院提供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延请中外国学老师、大儒,重现往昔开坛讲学之风,为大众修身参学,安身立命,经国济世,问道天下提供交流参学平台。推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注重师生关系。讲经论道,善德培正,学行温、良、恭、俭、让,体证仁、义、礼、智、信,尊德行而道问学,塑造成就通达君子,传承东方传统女子美德,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之光辉。

书院以博大、包容、和庸、忠恕的心性和品格,参学东方先贤经典原著,其中涵盖国学经典论坛,琴棋书画和文化交流、艺术品鉴赏、礼乐、香学、茶道、养生等课程。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儒家大智,到达生命另一高远境界。

书院溯源

粤秀书院创办于1710年,清朝康熙四十九年,为广东四大书院之首。原址位于现北京路书院街,正南门内盐司街原盐司旧 署,今已不存在。

清初,康熙帝一改顺治朝对书院的压抑态度,实行。学、重科举的政策,鼓励各省、府、州、县兴办书院。各地方官员为了兴教。俗,培养人才,奠定本地科举基础,积极捐资办学。康熙四十九年,两广总督赵宏灿、广东巡抚范时崇、内阁学士满丕均率先捐银兴办书院,随后,各级官员纷纷出资支持。因书院位于粤秀山之南,故名粤秀书院。

书院位于城中心,周边为抚院及各司,道衙门,既便于各官坐课,亦便于考察,故粤秀书院之立可谓时时势际会,因人成事,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雍正皇帝亦降谕旨,着该督抚商酌奉行,各赐帑金壹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须预为筹划,资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在于存公银内支用。封疆大臣等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殚心奉行,则书院之设,士习文风有裨益而无流弊,乃朕之厚望也。从此,粤秀书院成为省级书院,受到和中央和地方政要的关顾,迅速发展成为省的文化教育重心,有“海滨邹鲁”之称。

粤秀书院于雍正、嘉庆、同治三朝屡次重修,而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规模最大。

瞿汇泉先生于2013年7月在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复建粤秀书院,成为广东省民政厅首家批复成立的书院。

历代门生

粤秀书院建院近三百年中,“人才辈出,日新月盛,选拔萃,举贤书,登甲榜,中隽之彦,指不胜屈,大魁鼎甲,卓出其中,明验大效,彰彰如是,”如:梁启超、梁廷枏、陈沣、宋湘、胡汉民、冯敏昌、杭世骏、梁鼎芬、岑仲勉、陈昌齐、黄煟南 、吴兰修等等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名士、门生。

粤秀书院历任院长、监院简介

一、梁无技,字玉顾,广东番禺人,贡生,有诗名。

二、梁学源,字壶州,广东顺德人,康熙丁丑进士,官至知县(正七品)。

三、王植,号怀三,直隶深泽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知州(正五品)。

四、杨紫川,江南扬州人,有诗名,二任院长,庄有恭殿撰出门下。

五、梁善长,号燮庵,广东顺德人,乾隆己末进士,官至府同知(正五品)。

六、徐廷栋,号念斋,江南无锡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府同知(正五品)。

七、郭植,号于岸,福建古田人,乾隆七年进士,官至编修(正七品),蝉联教席十五年。

八、何梦瑶,号报之,广东南海人,雍正庚戌进士,官至知州(正五品)。

九、杭世骏,字大宗,浙江仁和人,雍正元年举人,乾隆元年以词科授编修,官至编修(正七品),有诗文名。

十、夏之蓉,号醴谷,江南高邮人,雍正癸丑进士,乾隆元年以词科授检讨(从七品)。

十一、冯成修,号潜斋,广东南海人,乾隆己末进士,官至郎中(正五品)。

十二、苏青鳌,号云川,广东南海人,乾隆壬庚进士,官至编修(正七品)。

十三、沈廷芳,号椒园,浙江仁和人,乾隆元年以词科授编修,官至按察使(正三品)。

十四、于光华,号晴川,江南金坛人,诸生,有诗名。

十五、范咸,号九池,浙江钱塘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御史(从五品)。

十六、陆嘉颖,号心斋,浙江仁和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左中允(正六品)。

十七、朱纫兰,字秋漪,江西南昌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官至府通判(正六品)。

十八、熊为霖,字浣青,江西新建人,乾隆壬戌进士,官至侍讲(从四品)。

十九、陈其熀,号介炎,广东新会人,乾隆癸未进士,官至给事中(正五品)。

二十、戴均元,号可亭,江西大余人,乾隆乙未进士,官至大学士(正一品),一家叔侄四人中进士,人称“一门四进士,叔侄二宰相”。

二十一、蔡之定,字生甫,浙江德清人,乾隆癸丑进士,官至侍读(从四品)。

二十二、陈昌齐,号观楼,广东海康人,乾隆辛卯进士,官至兵备道道员(正四品)。岭南知名学者。

二十三、冯敏昌,号鱼山,广东钦州人(现属广西),乾隆戊戌进士,官至主事(正六品)岭南知名学者,书法家,人称“岭南三子”之首,执掌广东各书院十数年,对粤秀书院贡献巨大。

二十四、汤藩,字价人,江西南丰人,乾隆丁未进士,官至按察使(正三品),知名学者,书法家。

二十五、宋湘,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人,嘉庆己未进士,官至道员(正四品),广东著名诗人、书法家。

二十六、李传熊,字玉渔,江西临川人,乾隆丁未进士,官至侍读(正六品)。

二十七、谢兰生,号澧浦,广东南海人,嘉庆壬戌进士,未任官,知名教育家,以诗书画冠绝当时。

二十八、徐旭曾,字晓川,广东和平人,嘉庆己未进士,官至员外郎(从五品)。

二十九、邱先德,号滋畲,广东番禺人,乾隆丁未进士,官至知州(正五品)。

三十、魏成宪,字春松,浙江杭州人,乾隆丁酉进士,官至编修(正七品)。

三十一、钱栻,号次轩,浙江仁和人,乾隆戊戌进士,官至编修(正七品)。

三十二、张岳崧,号翰山,广东定安人,嘉庆己巳年探花,官至布政使(从二品),护理巡抚,为广东四大书家之一。

三十三、许乃济,号青士,浙江仁和人,嘉庆己巳进士,官至按察使(正三品)。

三十四、何南钰,号相文,广东博罗人,嘉庆己未进士,官至知府(从四品)。

三十五、陈钟麟,号厚甫,江南元和人,嘉庆己未进士,官至道员(正四品)。

三十六、区玉章,号仁圃,广东南海人,嘉庆戊辰进士,官至主事(正五品)。

三十七、詹良弼,号宜亭,广东饶平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主事(正六品)。院监。

三十八、许日章,字君青,广东澄海人,乾隆乙未进士,官至知县(正七品)。院监。

三十九、庄有豫,字思可,广东番禺人,太学生,官至训导(从八品)。院监。

四十、喻照,广东番禺人,贡生,官至教谕(正八品)。院监。

四十一、黄丹书,号虚舟,广东顺德人,乾隆乙卯举人,官至教谕(正八品),工书画,人称“岭南四家”之一。院监。

四十二、张维屏,号南山,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进士,官至府同知(正五品)。广东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院监。

四十三、吴兰修,字石华,广东嘉应州人,嘉庆戊辰举人,官至训导(从八品),有诗文名。院监。

四十四、瞿汇泉,字通慧,福建连江人 ,修学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在2013年复兴粤秀书院 现任院长。

补充院监人数:

乾隆朝20人,嘉庆朝16人,道光朝7人。

1、院长原称山长或掌院,乾隆三十年统称院长。院监为书院副职,原称副掌教或副院长,后改称院监。院监负责钱粮稽查使用,不督课。部分院监或名气不大,或事迹未详,仅见于教职表人名,故只列人数。

2、为保持与院志一致,仍用当时的地名。

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教学理念

粤秀书院以“千年圣贤 教化为根 通经致用 成德达材”为教育理念推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注重师生关系,请中外国学老师、大儒,重现往昔开坛讲学之风。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宗旨,以博大、包容、中庸之心承接道统,承传“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的教育目标。

通经指的是通晓经典,也指把握宇宙人生之常道。盖经者,常也。致用,即要落实到实处去运用,切合中国传统的实践精神与现代需求。成德达材四字为清代粤秀书院门外两栅之题额,寓成就德行,培育英才之意。今沿用之,以示尊重、继承。

院长简介

瞿汇泉先生,福建人,自幼皈依佛门,修学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多年来潜心于古建筑修复、建筑风水、艺术收藏与鉴赏的学习与研究,并践行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推广,积极参与社会慈善,2013年复兴重建粤秀书院。

师资顾问

学术总顾问 聂振弢教授

粤秀书院学术总顾问,南阳师范学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中国冯友兰研究所所长,中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先生七十多岁高龄,神采奕奕,风趣儒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所不通。

儒学 曾庆宁学者

字中一,号老平,又号梧桐山人,儒家宗圣曾子75派裔孙,儒门《大学》心法传人,澳洲少林禅武学会创会人之一,天命之年尊师命归国讲儒,讲授课程有:《曾氏三鼎家学》、《大学礼法》、《大学三重门》、《儒门修身精义》、《古今整体观》等

儒学胡九蝉教授

名:贵钧,号:九蝉,祖籍福建永定人,1969年生于台湾新竹。年少入欧豪年先生画室启蒙。广学多闻,转益多师,得甚深义,入广州美术学院,取得中国画系文学硕士学位。除平素绘画创作之余,也精研国学、易经,为专业画家、易学家。

粤秀书院特聘专家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文化艺术研究所创所所长

国学与管理贾旭东博士

管理学博士,粤秀书院特聘国学专家,“禅道太极”及“自在禅修”创始人,“三界学者”、“三教行者”,广东省企业培训研究会副会长,多家企业、机构特聘战略顾问、咨询师、培训师

易学 何静江教授

粤秀书院高级讲师,广州军区老干部大学国学教授,中国儒学研究会学术会长,广州周易研究会名誉院长,史学家、易学家、红学家、养生专家,大型佛教文化纪念册《佛善缘》作者,大型儒学文化纪念册《文博园》编委,大型道教文化纪念册《道法苑》主编,出版《静江论语》系列丛书……

国学 心学 林志鹏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广东粤秀书院特聘国学专家,主要研究儒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儒释道三教合一、阳明心学,公开出版专著《从精英到民间:袁了凡思想研究》

名师荟集

总顾问 姚蓉宾(原广州市副市长)

哲学顾问 冯焕珍

古琴顾问寇文犀

(美术)艺术顾问 恽圻苍

(音乐)艺术顾问 陈鸿燕

少儿国学馆总顾问 巫勇芳

高级顾问 宋 婕

客座教授 朱鹤亭

客座教授 卢泰宏

客座教授 胡九蝉

客座教授 谢东笑(古琴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国画教授 麦耀明

特聘高级讲师 关键人

特聘高级讲师 古 文

特聘高级讲师 严力耕

特聘高级讲师 孔祥胜(孔子第七十五代孙)

特聘高级讲师 晁 罡

吟诵特聘专家 徐建顺

围棋高级讲师 高 汉

特聘中医高级讲 余鑫君

健康管理专家 王 芳

特聘高级讲师 唐 糖

太极心法-李正汉老师

粤秀书院特聘高级太极教练,师出太极拳、形意拳名门,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际可流形意拳第十代传人

书法-张国桃老师

师从严树芬、谭荫甜、谭大鹏等,主编《楷体结字百法》被广州美术学院立为2010年学校科研课题

风水-林立通老师

嫡传风水师,《微风水》创始人,自幼师从祖父学技,深得其祖真传,并将风水学拓展到企业规划的运用上

禅修-瞿汇泉老师

自幼皈依佛门,拜慧通大和尚为禅宗依指师,得传禅宗密笈,曾在厦门南普陀寺禅堂任维那师,由妙湛大和尚任命为禅堂堂主兼僧值师

茶道-周旭东老师

曾任广州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省朗诵协会和启秀茶城茶文化顾问,国家高级评茶员,多次受业界邀请做茶文化讲座

香道-廖易德老师

台湾台中人,雅道专家,香学文化布道者,师从杨兰馨、冀含中、吴振铎学习花道、书道、香道、茶道,28岁获日本花道教授称号

组织架构

瞿汇泉 院长 白玲 名誉院长(原南方传媒书记) 陈绍奇 名誉院长(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理事会:理事长瞿汇泉 邓鸿 理事 张炫 理事

书院架构 总院办 教务组 财务组 策划组 推广组 课程组 招生组 人事组 后勤组 外联组

书院对联

化洽唐虞之盛,宣五教以抚十州,敬敷自远;

道承邹鲁之传,奉诸儒而登一席,矜式为先。

清代满丕题大门

诵六经圣人之书,因文见道;

萃五岭俊乂之选,主善为师。

清代秦瀛题大堂

读古人书,当思其中有我;

应天下事,先须此内无他。

清代黄恩彤题大堂

十六字以接心传,继往开来,仰儒风于昭代;

五百年而生名臣,居仁由义,敷圣教于遐方。

佚名题大堂

读书志在圣贤;

为官心存君国。

清代程含章题讲堂

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

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

清代康基田题讲堂

宣代赞元臣,睹讲席宏开,不愧棫朴菁莪,偏承雨露滋南海;

衔恩贰宗伯,看贤书驰献,曾是楩楠杞梓,敢言桃李属春官。

清代甘汝来题讲堂

粤山钟秀,桃李缤纷,看万紫千红,总是杏林春色;

南海腾辉,鱼龙变化,听一声三级,无非沂水流光。

清代吴骞题讲堂

绍洙泗之微言,礼乐诗书,圣道至今昭日月;

萃海邦之名宿,馨香俎豆,多士于兹得楷模。

清代罗含章题先贤堂

仰五子心传,致知力行,直接东山统绪;

溯三朝邦彦,修身体道,聿开南岭宗风。

清代韩崶题先贤堂

卢橘夏熟;

桂树冬荣。

陈仲麟题院舍

人物归三代;

文章本六经。

池生春题院舍

折叠

宋湘(1757~1826),作为清代中叶一位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他与惠州丰湖书院的关系,由于其诗集《丰湖漫草、续草》,及《西湖五别诗》题刻与书院石刻门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流传,早已为人们熟知,但他与广州尤其是与粤秀书院的密切关系,却甚少为人提及。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负笈远游的穷学生

宋湘是嘉应州(今梅州)人,27岁时在广州粤秀书院肄业。在书院,文思敏捷的宋湘很快在同学中崭露头角。"每课艺出粘堂壁,同舍皆惊讶,以为古人文",并且获得"文中骐骥"的美誉。但由于粤秀书院院长--宋湘资用乏绝,宋湘还需在课余卖文自给,生意亦颇兴隆,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常堆满了桌椅。不过,生性浪漫的宋湘并不以温饱为满足,其"风流才子"习气时有显露,经常出入于歌楼酒馆,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三、之四的诗中曾言及:

跌宕文坛十载强,中间顿挫一衿凉。

家无儋石同刘毅,身有空拳似李阳。

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

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ht裘!

与诗书画家的交游

宋湘在广州时,结识的诗人墨客有黄丹书、黎简(二樵)、郑炳昌、李鸣盛、张思齐、张维屏、阴东林、陈昙、吕坚、吕翔、叶梦龙、冯敏昌等,其中与黄、郑、李数人相交尤深。

黄丹书,字廷授,号虚舟,顺德人,擅书、画,尤工诗,与张锦芳、黎简、吕坚称"岭南四家",著《鸿雪斋诗抄》、《胡桃斋诗余》。郑炳昌,字颖超,号晓园,香山人,廪贡生,后为澄海县学训导,工诗画,著有《丛书阁遗草》。宋湘寓居郑家两年,与之同游共读。宋离郑家后,一度任广东学政陈桂森的幕客。乾隆五十七年(1792)郑炳昌特在广州租房,与宋湘同住,准备一起应试。是年乡试主考为初彭龄(号颐园),文题《梓匠轮舆章》,诗题《赋得鸿毛遇顺风》,结果宋湘高中解元(第一名举人)。一登龙门后,他写了两首诗述怀记事:"海日扶轮出,霞标百丈高。腾天皆虎气,得路果鸿毛。十载围灯火,来朝看锦袍。人声潮水沸,何德忝称豪。""两点龙门额,青衫十五年。只今三破的,敢诩不空弦。远大男儿志,生成雨露天。一枝何足道,稍得慰堂前。"这是除试帖诗外现存有年月可考的宋湘最早诗作。见其亲笔札中,不载于诗集。

宋湘中举后,辞学政幕归乡,黎简赋诗为他送行:"从容长揖驾短棹,摆落美游宁恶归。竹雨池亭药洲石,梅关蝴蝶麻姑衣。窗鸡星尽汝先起,风o天长吾退飞。今日@堂南弟子,去年北雪到门稀。"(《寄怀宋孝廉芷湾》)宋湘对黎简亦十分倾服。宋还结识了诗人李遐龄。李字芳健,一字菊水,香山人,时方授徒于郑家。黄、宋两人一见其诗,诧为异才,遂与之订交。遐龄后为嘉庆贡生,著《勺园诗抄》、《容安堂全集》。宋湘后期在广州结交的还有李鸣盛。李字佐廷,一字尧山,南海人,附贡生,工诗能文,擅画竹,著有《春雨楼稿》。与宋湘交谊尤挚。鸣盛曾画竹寄湘,附诗云:"凉t动翠筠,云烟回忆十年身。屋梁落月参差影,留得虚心待故人。"湘亦有"留赠"警句"世上葛藤需快剑,心中风雨有深卮"传诵一时。

重返母校

嘉庆八年(1803),48岁的宋湘又回到粤秀书院,以堂堂院长的身份去执掌教席。本来院长一职另有人选――由广东巡抚瑚图礼聘江西学者汤藩(价人)担任。但汤至广州时,瑚已离任,而新督抚倭什布、孙玉庭与汤素无交情,故对之不大理会,汤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于是,当局便延请当时已赋闲的宋湘担任此职。宋湘在粤秀书院讲学两载,至嘉庆九年(1804)冬,才北上赴京辞去教席。

两年中,他夙兴夜寐,为发展广州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深悉"寒窗"之苦,所以对穷学生特别关照,加之褒贬公正,故在学员中享有崇高威望。梅州乡人更是闻风竞起,从学者众,院舍几不能容。从此梅州文风渐振,学人辈出。人们公认:"程乡先辈之所以得衣被士流,变转风气者,肇始先生,而后来李绣子太史(李黼平)继之。"

宋湘主讲粤秀书院时,适值冯敏昌亦掌越华书院教席,两院相距不过一公里,于是两人时相过从,论学谈文。冯氏殁后,其门人梁炅携冯诗册稿本至京师,请在京的翁方纲、吴嵩梁、秦瀛、陈寿祺、宋湘等斟酌选定,得四百余首,即传世的《小罗浮草堂诗集》。

公益活动

重温国学经典 传递文明新风

粤秀书院国学讲堂

由越秀区宣传部、越秀区文明办主办,粤秀书院承办的越秀区国学教育基地暨粤秀书院国学讲堂于2015年10月开讲。讲堂以“仁义礼智信恭俭让忠孝廉耻”十二字为主题,打造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性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授课和经验分享,陶冶市民道德情操,吸引市民投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为文明越秀、幸福越秀的建设提供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国学课程体系

《大学》

民间读经教育践行十几年后面临着升级挑战,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体制内外全面复兴的一个重要信号。曾氏家学独有的解经方法称为三重门法,认为解读传统儒家经典需要过三重门,即文字门、行事门和心意门,对应的方法为文法、行法和心法。通过三重门法可以使人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雅之堂。此课程以儒家经典《大学》为例,讲授三重门法的基础方法——文法五步。它为有志于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家长和国学爱好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经体系,也为立志于修身内求的儒门同道打下深造的坚实基础。

《阳明心学与心性修养》

心学大师王阳明,独得孔门千载圣圣相传之绝学心印,揭橥“致良知”之学,终成一代大儒。同时,他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平诸寇,擒宸濠,立下盖世奇功。“内圣外王”的完美人生轨迹,无法掩映其强大的心性修为之光。阳明身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王心斋、王龙溪、钱德洪、罗念庵、罗近溪、袁了凡等人更在自身心性修炼实践的基础上,将阳明心学推陈出新,发展至高峰。究竟阳明心学与心性修炼有何种联系,又会给予喧嚣浮躁的现代人哪些镜鉴?

课程设置:本课程分二十讲,前十课讲授阳明生平事迹及学问脉络,旨在阐明阳明心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宗旨,尤其侧重结合实际揭示阳明心性修炼之路;后十课讲授王门后学弟子的生平事迹、学问特色及心性修炼法门,旨在为现代人心性修养提供启发借鉴。

《论语》 研修

“教育的本质是调一个人的状态,好好地做一个人,回到本然的状态。”“国学热也好,复兴文化也罢,要紧的,无非是要恢复中国人该有的性情。”“真正要改变一个人,不是从哲学和思想方面下手,而是塑造一种气场,让人在这种气场里自然而然的改变。影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思想,而是一种生命状态。”“把自己的生命状态调整好,是一切的根本。修己安人,如沐春风。”“孔子讲仁,仁就是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您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您想在《论语》里连接到中国文化的“光明喜气”;如果您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对教育、对事业还有诸多困惑,粤秀书院邀请台湾学者薛仁明先生,用一年的时间,每个月三天时间,透过对《论语》的解读,带大家一起去寻找身心安顿的解答,深入认识孔子其人以及中国文化,体悟《论语》中的生命修行。

《四书五经》 师资、公务员、企业家、

《四书五经》是一门融汇文史哲、重视经典理解与文化传承、追求思想贯通与思维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为向传统文化爱好者、研习者普及和培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儒家经典基本概况,以及四书五经知识文化体系的内容和有益内核。

重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核心精神,四书五经的历史价值,四书五经对个人修身、齐家、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四书五经在当下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该系列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中国文化基础,增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陶冶学员情操,增强学员人文素质;丰富学员思想,使学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爱情观、婚姻观和宇宙观。

课程设置:

【一】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核心精神

1-1中国文化的内涵

1-2儒家概述

1-3道家概述

1-4佛家概述

1-5诸子百家概述

【二】四书五经概述

2-1儒学十三经概况和四书五经发展简史

2-2 四书五经的组成和特点

2-3 四书五经的历史价值

2-4 四书五经的哲学基础

【三】《孝经》

3-1《孝经》在儒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

3-2 天经地义的儒家伦理思想

3-3《孝经》与以法治国

3-4《孝经》在新形势下对于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要作用

【四】《大学》

4-1 《大学》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4-2 三纲八目的重要性

4-3 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4 内圣外王的精神诉求

【五】《论语》

5-1 《论语》的核心价值

5-2 君子的道德标准和社会担当

5-3 仁的含义与执政理念

5-4 “君子慎独”人生观

5-6 “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

5-7 从“不言之教”看家长和领导的日常言行

5-8 “节用爱人”的现实意义

【六】《中庸》

6-1 中庸的精神内核

6-2 人生大道

6-3 事业成功

6-4 生活与健康

【七】《周易》

7-1 易学流派的形成和演变

7-2 《周易》的哲学思想

7-3 阴阳学说与宇宙全息论

7-4 理数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7-5 易学与古代自然科学

7-6 周易的预测预报科学体系

7-7 《周易》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7-8 《周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合理运用

【八】《礼记》

8-1 天下为公与社会大同

8-2 选贤举能

8-3 讲信修睦

8-4 小康社会

【九】《尚书》

9-1 协和万邦

9-2 阳奉阴违

9-3 以公灭私与民其允怀

9-4 克勤于邦与克俭于家

【十】《孟子》

10-1 《孟子》哲学智慧

10-2 《孟子》处事智慧

10-3 《孟子》与时俱进思想

10-4 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

10-5 浩然正气与敬畏之心

10-6 性善学说

【十一】《春秋》

11-1 一字为褒贬与春秋笔法

11-2 五行学说的诞生

【十二】《诗经》

12-1 风雅颂与赋比兴

12-2 思无邪

12-3 不学诗无以立

【十三】四书五经的现代价值和作用

13-1 新价值观与儒家文化的契合点

13-2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社会提供充足的营养

13-3 用儒家文化提高个人素养

13-4 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完善自己的人生

教学方法: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经典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个人发言与团队讨论相结合

少儿《蒙学》

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蒙以养正,德教为先。《蒙学》是一门融汇文史哲理、重视经典理解与文化传承、塑造婴幼儿健康人格的通识教育课程,是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让学员学会并掌握诵读蒙学的方法,并能包本背诵三百千千。

内容:1《三字经》2《百家姓》3《千字文》4《千家诗》5《弟子规》

《蒙学》师资课程

蒙学师资培训是一门塑造国学教师健康人格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培训蒙学课程合格教员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蒙学基本架构和课程种类,掌握蒙学基本教学方法,经过培训方能上岗工作。

课程设置:

重点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蒙学的教育特色和诵读蒙学的方法

课程内容: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容、特质、精髓

2.《传统文化与为师之道》

探明教育本质,掌握为师之道

3.《古礼今用》

不学礼,无以立。学习礼仪文化,做彬彬有礼中国人。

4.《讲师必备技巧》

掌握讲师必备的发音、演讲等技巧及乐理知识

5.《生命的精进》

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找到获取五福临门智慧人生的钥匙

6.《中国式读书法--学习经典的秘钥》

学会中国式读书法,掌握中国式读书法的基本规则

7.《经学经典导读》

读经的入门与精进,真正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8.《文学经典导读》

经典文学作品读法,沐浴智慧之光,完善多彩人生

9.《蒙学经典导读》

与时俱进,去伪存真,赋予经典崭新的生命

10.《有趣的汉字文化》

看似单调的汉字,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11.其他与学员密切相关的课程

适合对象:幼儿园老师、中小学老师、国学老师、私塾老师及初次接触传统文化的所有人群

国艺课程体系

《古琴》

中国的“古琴”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礼、节、乐的文化。琴声悠韵,其中所蕴藏的古朴宁静的意境,传达着静远淡逸的气息,能唤起恬淡悠远的回忆,令人返于原始本然之故乡,这对于紧张而焦虑的现代人实在是非常重要、弥足珍贵。

《书法》

书法用毛笔书写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历史中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在中国及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书法作为造型艺术的同时,也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传统艺术的部分,人们对待书法的态度,也从艺术逐渐升华到观念层面的改变。

粤秀书院少儿班及成人班书法,教学以“楷体结构百法”为教材,教学内容包括书写楷书、熟悉口诀、例子临练等。

国画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国画技法有具象和写意,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一勾一勒,一笔一划,用笔墨将画者的胸怀、气质、涵养、功夫、技术跃于纸上,画出物象之精神,画中有画,画中有情,使人见画如见人性格,见画如读文章,给人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无穷的回味。成人或少儿学之,不仅熏陶文化和提升气质,也可习得作画等技法。

课程设置: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围棋

围棋的圆形棋子和方形棋盘象征着“天圆地方”,棋盘上的361个交叉点象征华夏农历361天,棋盘分为4部分,代表四季每一部分的90个交叉点又代表每一个季度3个月的90天,棋盘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则表示阴阳,甚至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胜负最高级的境界。

围棋,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对弈折射出的是一种哲学活动。围棋被称之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隐者风范。下围棋对开发智力陶冶人格情操、培养高雅气质、锻炼意志毅力大有裨益。

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事活动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

茶,清淡雅致,隽永绵长,杯盏起落间,茗香流转。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艺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花道

花道是单纯的形式,

是我们对花的态度,

独一无二,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

花道作品是插花人的心情写照,

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花道不是单纯的构图、插花技术,

除了对色彩和形状的追求,

还包含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怀。

人、花一体是一种境界 ,

通过训练让内心平静如镜。

学习插花,

让适合的花朵依个人趣向绽放生命活力,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内心修养的目的,

个人德行的磨练,

涵养学识的修剪。

赞美自然、仪礼、德行、胸中的气韵、

内心的澄明都是花道之义,

它所要追求的是“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香道

香,品人生浮沉。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香之韵味千万种,说不清道不明。品香品出味,是一种悟,是得道,故香中有道。

香道,贵静心。嗅品闻香,具有安神宁心、驱虫防病之功效;轻烟袅袅,寻找心中出现的生命景象。香道讲究静观不语,以眼观、手触、鼻嗅和心悟,让人们从中获得感悟。

中华用香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形成一种包含禅的精神、儒家礼法约束的传统技艺。现代人学习香道、进行禅修,能从日常忙碌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静下来,修养身心,感受自然的恩惠。从品香入门,以此道学习传统文化求得精神上的寄托。

医及其他课程体系

《太极心法

“云房太极归元心法“属于道家上乘养生功法,十分珍贵。历来秘不外传,所知者甚少。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功法可在原地练习,不需较大场地,加之阴阳开合、混元一体的导引,对于常人养生亦非常有益。李师父特从中选取精华篇章进行推广,希望更多朋友在忙碌生活之中,能籍由太极归元禅功,不仅调理身体,更能养心安神、享受禅意人生。

《禅修》

禅生活

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

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本性。

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

苦苦追寻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

静看风云,定观自在。

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

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是永恒。

无念则静,静则通神。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

静能生慧,静能明道。

《建筑风水

风水就是阴阳交互的能量场。风水并不是迷信,它遵循的正是大自然规律法则,一切在根据之中进行。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种,其基础是《易经》。八字是中国命理的精华所在,简简单单八个字组合成千上万种现象,里面的道理却是包罗万象。八字可谓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中的精华!

八字是命理的精华所在,虽然只有金木水火土,但里面的道理绝对是包罗万象。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不少人天天努力工作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位置。学习风水也是一笔财富,能知己知彼,事半功倍,获得人生方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中医传承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是中国的原创性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方作为中医学的经典,日益受到重视。书院特开设经方传承班,培养中医人才,振兴中医,传承中医文化。

旗下分馆

粤秀书院少儿国学馆

粤秀书院少儿国学馆建于番禺亚运城,占地十亩岭南水乡风格的仿古建筑,亭台楼阁、回廊水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使孩子亲近自然、通达天性,以“幼年养性、童年养正”的教育宗旨,在优美的环境中培养孩子优雅的举止。

粤秀书院少儿国学馆配备了优秀的师资团队,聘请具有多年国学幼教经验的专家为顾问。每位教员都深受严格的圣贤文化熏陶,深谙“言传身教”的教育真谛,以德为本,以“如保赤子”的爱心、耐心、细心、用心对待孩子。

罗汉十八道雅品生活素空间

罗汉十八道雅品生活素空间建在广州亚运城古色古香的岭南水乡风格园林建筑中,致力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审美与大家分享,共同塑造典雅生活。在古雅环境中静心品茗,亲尝专业素食厨,感受琴、棋、书、画、茶、香、武的典雅。

以真诚、简朴的方式与自然融合,一起观潮起潮落、一同看日出斜阳,在浮躁中追溯本源,品味传统文化的风雅,寻获人生的洞见与智慧,感应生命的美好和丰盛,愿各方有志之士共聚论道、品茗茹素,返璞归真!以圣贤为师,以静赡养,以罗汉除烦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