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2023最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百科介绍)

由网友(风太烫)分享简介:石勒苏损格-荷我斯泰果(德语:Schleswig-Holstein;丹麦语:Slesvig-Holsten,高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是德国一六个州中最北面的1个州。那个州是正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创造的,其州府为基我。它面积一五,七六一.四平方私里,是德国...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语:Schleswig-Holstein;丹麦语:Slesvig-Holsten,低地德语:Sleswig-Holsteen,北弗里西亚语:Slaswik-Holstiinj)是德国16个州中最北面的一个州。这个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其州府为基尔。它面积15,761.4平方公里,是德国非城市州中第二小的(仅大于萨尔)。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邻丹麦,南接德国的汉堡市、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下萨克森三州。历史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名字包括更大的区域,包括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的南部。历史上德国统一进程中通过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夺取。

中文名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面积

15,761.4平方公里

外文名

Schleswig-Holstein

地点

日德兰半岛南部、北德低地的北部

地理环境

石勒苏益格 荷尔斯泰因的介绍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位于 日德兰半岛南部和 北德低地的北部,介于东边的 波罗的海和西边的 北海之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北面是 丹麦,东南是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南面是 下萨克森和 汉堡。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海岸线占欧洲海岸线总长度的3.2%。

从西向东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地形为 沼泽、 平原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丘陵,境内最大的河是 艾德河,最高点本克斯山只有168米高。东岸丘陵所组成的众多 半岛造成了许多 海湾。这里还有许多湖泊,特别是荷尔斯泰因的东部的劳恩堡被称为荷尔斯泰因的瑞士。德国唯一位于公海的的岛屿海利戈岛坐落在北海之中。 基尔运河。

行政区划

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由历史上的 石勒苏益格和 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组成的。今天石勒苏益格公国的北半部属于丹麦。这两个领地之间的边界是艾德河。至 1806年为止这两个公爵领地是 神圣罗马帝国的北疆,至 1864年为止它们是德意志同盟的北疆。石勒苏益格公国(丹麦语中称为Slesvig)自丹麦于1866年战败于普奥联军后分别属于德国。而北石勒苏益格——即今天 丹麦的 南日德兰郡(丹麦语中称为Sønderjylland)——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一次公民投票后宣布加入丹麦。1876年劳恩堡公国被并入当时 普鲁士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1937年在行政区划改革过程中前 汉萨同盟城市 吕贝克以及本来属于奥尔登堡大公国的奥尔汀和汉堡的一些飞地被并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作为交换阿通纳和万茨贝克被划给汉堡,成为其市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海沿岸的 北弗里西亚群岛——群岛的土地基本上是泥地和滩涂——组成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国家公园,这是整个中欧最大的国家公园。除此之外在过去80年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设立了189个 自然保护区和275个风景保护区。不算国家公园的话所有这些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其中约1600平方公里是海面和 瓦登海地区。大多数这些保护区由与州政府签署合同的协会管理。此外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五个与海洋和海岸无关的 自然公园。

社会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有282万居民,人口密度为179人/平方公里,在德国是人口密度第六低的州。当地的德国人是 萨克森人、日德兰人和 弗里斯兰人的后代。此外这里还有一个 弗里斯兰人和一个丹麦少数民族社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接收被驱逐的难民最多的西德州,这些人主要来自西波美拉尼亚和 东普鲁士。因此从1939年至1949年当地的人口增加了110万人。

在年龄结构和 性别比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人口与德国平均人口一致。45.7%的妇女是已婚妇女,12.9%是寡妇,6.4%离婚。47.7%的男士已婚,2.6%是鳏夫,5.4%离婚。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匀,除不隶属于县的城市外尤其以汉堡附近的县(平讷贝格和施托尔曼)的人口密度最高,而南石勒苏益格和迪特马尔申的人口密度最低。

由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处偏僻,加上经济比较落后,因此在所有原西德的州中它是外国人最少的州(1994年占5.1%)。在这里生活的14万外国人中3/4来自欧洲,其中22%来自2005年 欧洲联盟扩展前的成员国家。外国人中最大的社群(1999年,4.2万)来自 土耳其,第二大的社群(1.4万)来自原 南斯拉夫。

历史

最后一次冰川期后有狩猎和采集的人群来到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约前4000年左右开始有人定居从事农业,这些人在这里设立了约3500至2800个 巨石设施,今天还有100多个保存。中世纪初期在今天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形成了四个群体居住:在艾德河以北的北部地区是北日耳曼人中的丹麦人和日德兰人的居住区,西北地区是弗里斯兰人的居住区,西南地区是西日耳曼人中的萨克森人的居住区。东部则是斯拉夫人的居住区。在萨克森战争中这个地区的南部陷入了 法兰克帝国的影响。从 768年至 811年法兰克帝国国王(和后来的皇帝) 查理大帝与不信奉基督教的北日耳曼人之间不断爆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丹麦人建造了丹尼维尔克。在811年的和约中艾德河被设立为法兰克帝国与丹麦之间的国界。随着12和13世纪内人口的不断增长,这个界线逐渐失去了其作用,但是一直到1864年它依然是石勒苏益格公国和荷尔斯泰因公国之间的国界。一直到 1900年这条界线依然是一个法律界线。其以北的地区使用丹麦法律,以南使用德国法律。从 1111年开始艾德河以南和以北的地区开始逐渐独立,它们首先成为伯爵领地,后来成为公国。同时两个领地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不断发展和密切。

绍恩堡王朝

13世纪初丹麦国王试图将荷尔斯泰因也并入他的疆域。但是 1227年他被北德贵族的抵抗军战败。 14世纪里荷尔斯泰因的伯爵甚至将他们的势力延伸到日德兰。 1386年绍恩堡和荷尔斯泰因伯爵被丹麦国王封为石勒苏益格伯爵,这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首次统一。 1400年左右 玛格丽特一世恢复了丹麦对石勒苏益格的封权,但同时她也不得不承认荷尔斯泰因的贵族在石勒苏益格境内的领地的所有权。由于遗产分封以及后来合并的习俗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在中世纪的历史错综复杂,但是总的来说绍恩堡王朝的伯爵们成功地掌握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统治权,因此到中世纪末期这两个领地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地区。

丹麦统治

1460年绍恩堡王朝没有直接后代灭绝,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贵族选举来自 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 克里斯蒂安一世为其公爵。克里斯蒂安一世是最后一位绍恩堡王朝公爵阿多夫八世的一个侄子。在1460年签署的条约中规定这两个公国永远不许分开。直到1864年它们始终于丹麦组成一个 共主邦联。丹麦国王同时也是石勒苏益格公国和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公爵,石勒苏益格受丹麦分封,属于丹麦,而荷尔斯泰因则受神圣罗马帝国分封,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丹麦国王保持了欧洲古代贵族分封遗产的习俗,不断地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分封给他的子孙们,在这些小公国中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尔夫是最重要的一个。 基尔大学就是由他们设立的。 1773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重新回归到丹麦国王直接统治。

民族主义

19世纪在丹麦和德国 民族主义气氛均非常强烈。这导致了在这两个本来不应分割的公国上爆发了两次战争。争执的焦点不是完全由德国人住的荷尔斯泰因公国。这个公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属于神圣罗马帝国,1815年后属于德意志同盟,丹麦国王仅是其君主而已。争执的焦点是石勒苏益格公国。德国和丹麦的民族主义者均声称它属于自己的国家。而这个公国本身也内部分裂。北部居住的主要是说丹麦语的丹麦人,他们支持丹麦,而南部居住的则主要是说德语的德国人,他们主要支持德国。从1840年代初开始德国和丹麦民族自由主义者均试图在石勒苏益格立足。在 1848年的三月革命中这个争执导致了武力冲突。在基尔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要求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完全纳入德国。同时在 哥本哈根成立的政府中有多名艾德河丹麦人,这些人的意图在于将石勒苏益格纳入丹麦。1848年至 1851年爆发了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亲德国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试图以武力将石勒苏益格并入德国。他们企图推翻丹麦国王的统治,拥护奥古斯滕伯格王朝成为德意志联盟内、合并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公爵。一开始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支持这些德国民族主义者,但是在欧洲其它列强的压力下普鲁士和德意志联邦撤出了它们的军队。1850年丹麦军队获胜,恢复了过去的状态。1850年 7月2日德意志联盟与丹麦签署了柏林和约。

1863年丹麦颁发了一部新 宪法,这部宪法也打算在石勒苏益格推行。这样丹麦打破了1850年的和约。普鲁士总理 奥托·冯·俾斯麦乘机决定使用武力来解决石勒苏益格问题。普鲁士和 奥地利对丹麦下达了一个极短的 最后通牒,由于丹麦未在通牒时限内回应,普鲁士和奥地利对丹麦宣战, 普丹战争爆发。1864年4月普鲁士和奥地利获胜。由于普鲁士和奥地利无法解决如何统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问题,两国决定共同管理这个地区(本来的计划是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合并为一个公国后让它独立)。只有石勒苏益格最北部的小块地区依然属于丹麦。为此丹麦放弃了一些不属于石勒苏益格的飞地。 1866年爆发的 普奥战争结束后 1867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成为普鲁士的一个省。 1871年随普鲁士进入 德意志帝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是俾斯麦的德国政策和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近代史

直到 1920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才从 国际法的角度上完全解决。在同盟国的压力和监督下北石勒苏益格进行 公民投票。北石勒苏益格决定与丹麦合并,成为现今丹麦的 南日德兰郡。 1955年德国与丹麦之间再次签署条约,在这个条约中也规定了关于 少数民族的特权。除小的争议外德国与丹麦当下和平共处。

1920年代后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尤其是西岸的迪特马尔申,是 纳粹主义的一个据点。 1930年 纳粹党在这里就已经获得了70%的选票。 1938年当地的犹太会堂被焚毁,这里也设立了一些小的 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被从东欧驱逐的德国人被迁居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1949年居民数因此增长到270万人(1939年为160万人)。

1946年8月23日同盟国决定设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以基尔为州府。1949年该州决定加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选举州议会, 1950年1月12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正式成为西德的一个联邦州。 1990年5月30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将其州基本法正式改名为州宪法。

文化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州旗由三条水平的横框组成,上方为蓝色,中间为白色,下方为红色。这些颜色来自州徽,它首次于1840年在于丹麦冲突的过程中被使用。1949年同盟国正式承认此旗为官方州旗。州政府的官方用旗上还有一面州徽。在官方场合下使用这面旗。只有州政府部门才允许使用州政府的官方用旗。而一般的州旗则人人可以使用。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注册的船只也往往挂州旗或带州旗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州徽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分两部分。左边是金底,上面有两只面向右部的蓝狮子,狮子上下排列,爪红色。右边红底,上有一只银色的龙虾。狮子是石勒苏益格公国的象征,龙虾是荷尔斯泰因公国的象征。一般石勒苏益格徽章(比如市徽、县徽上)的狮子朝左,但是据说1880年代俾斯麦下令将州徽上的狮子转过来,因为否则的话狮子屁股朝着龙虾,太不礼貌了。只有政府机构可以使用州徽。再加上州政府又颁发了一个简化了的,人人可以使用的州徽版本。

州歌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州歌的正式名称为《不要动摇,我的故乡》(Wanke nicht mein Vaterland),原名为《大海之间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 meerumschlungen)。

语言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有四个官方语言: 德语、 低地德语、 丹麦语和 弗里西亚语。该州大部分地区说低地德语—该州的经典语言,丹麦少数民族说丹麦语,北海沿岸和北弗里西亚群岛的北弗里西亚人说弗里西亚语。此外还有南日德兰语,这是一种源于日德兰语、受到低地德语和丹麦语影响的独立语言,不过只有少数德丹边境的村庄里有人说这种语言。

丹麦语和弗里西亚语只在南石勒苏益格被使用。在北弗里斯兰有些路牌是双语言的。

至 12世纪为止在荷尔斯泰因的东南部还有斯拉夫人居住,至今为止一些地名(比如吕贝克)是他们遗留下来的。

海利戈岛岛还有一种特别的弗里西亚语方言-Hallun 。高地德语于 16世纪引进,主要用于官方目的,但今天是最常使用的语言。

宗教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一个以 新教为主的州。2000年63.8%的居民属于 信义宗,2003年6.1%的居民属于 天主教。2.5万人信奉 伊斯兰教。 自由教会有1.5万教徒, 丹麦教会有6800教徒,1800人信奉 犹太教。

新教徒分属三个教省(汉堡、荷尔斯泰因-吕贝克、石勒苏益格),天主教徒属于汉堡大主教教省。

地理

艾德施泰特附近的沼泽地,典型的北海海岸

。德国唯一位于公海的的岛屿 黑尔戈兰岛坐落在北海之中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中部的一个湖泊

而北石勒苏益格——即今天 丹麦的 南日德兰郡。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