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县(2023最新安徽省太和县百科介绍)

由网友(旧情话)分享简介:中文名太以及县面积一八二二平方私里所属地域安徽省东南部人嘴一七一.二万(二零一一年)安徽省太以及县太以及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隶属于阜阴市,地处黄淮平本要地本地,位于阜阴、亳州两市之间。太以及县汗青悠长,文明积厚流光,艳有“椿樱之城”之佳誉。而今,科技、文明、体育、教诲、卫闹事业惹人注目,屡次枯获“田径之城”、“ “字画之城”等庆幸...

中文名

太和县

面积

1822平方公里

所属地区

安徽省西北部

人口

171.2万(2011年)

安徽省太和县

安徽省太和县民族中学 搜狗百科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太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椿樱之乡”之美誉。而今,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引人瞩目,多次荣获“田径之乡”、“ “书画之乡”等光荣称号

 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

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东部、东北部及北部盛产红芋,红芋淀粉资源非常丰富,是享誉南北的“三粉(粉面、粉丝、粉皮)基地”。太和又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地下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经地矿部、卫生部鉴定,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太和工业城乡并举,门类齐全。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塑料、建材、机械、造纸、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县工业中的支柱行业。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线条、撕膜绳、中药材、筛网、人畜毛发等产品的一批乡镇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太和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尼龙绳、木装饰条、薄荷油、中药材、红芋三粉、毛发、筛网等众多的专业市场日益壮大,辐射全国。医药商业与新兴的医药工业相互促进,形成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医药经济,成为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太和特产

  太和特产香椿、樱桃、薄荷、黄花菜被称为“太和四宝”

  太和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明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

太和贡椿芳香肥嫩,质脆味美,品种多样,有黑油椿、红油椿、春油椿等。太和椿芽尤以黑油椿品质最佳,谷雨前来摘,腌制后长年不腐,常食可抗肿瘤。早在唐朝,每年谷雨前后,驿者就驮着上等鲜椿芽马不停蹄赶往长安;明万历二年《太和县志》载;“每届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尝鲜(指椿芽)”;清道光年间,椿芽已远销到东南亚各国。太和贡椿多次被选送参加全国农产品展览。

  太和县是中国樱桃的主要产地,唐宋时期已有名气,著名品种有:大鹰嘴、杏黄桃、黄金桃、金畿桃、银红桃等。其特点为成熟早,果核内无仁、含糖量高。樱桃干色泽鲜红,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味道甘美。

  太和盛产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和“清凉世界,左右行情”之美誉。薄荷油、薄荷脑可用于化工、医药、食品行业,远销东南亚各国。

  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

历史沿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郪丘,又名邢丘。廪丘。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后归秦。《史记·魏世家》:“(魏安釐王)十一年(前266),秦拔我郪丘。”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253年),由陈迁都钜阳(今太和县宫集镇)。

  秦统一后,置郪丘县(今太和县倪邱镇),属陈郡。

  汉置细阳县、新郪县、乐昌侯国、宋公国,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郪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郪。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河南省汝宁府颍州。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亳州。十三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全县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数万人,现有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 40余所,小学 200多所,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每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点中学

——太和中学、太和一中为清华、北大等国家级重点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

  太和县社会安定,政策稳定,法制日益健全,可为客商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和劳务市场逐步完善。银行和保险机构健全,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市内有阜阳市全市唯一的一家四星酒店——华源国际大酒店和三星级的镜湖宾馆等中高档宾馆10多家。其中华源国际大酒店是“华药会”(国内医药界规模影响最大的盛会之一)每年的指定接待酒店!

基础设施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太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椿樱之乡”之美誉。而今,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引人瞩目,多次荣获“田径之乡”、“ “书画之乡”等光荣称号

 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

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东部、东北部及北部盛产红芋,红芋淀粉资源非常丰富,是享誉南北的“三粉(粉面、粉丝、粉皮)基地”。太和又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地下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经地矿部、卫生部鉴定,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太和工业城乡并举,门类齐全。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塑料、建材、机械、造纸、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县工业中的支柱行业。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线条、撕膜绳、中药材、筛网、人畜毛发等产品的一批乡镇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太和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尼龙绳、木装饰条、薄荷油、中药材、红芋三粉、毛发、筛网等众多的专业市场日益壮大,辐射全国。医药商业与新兴的医药工业相互促进,形成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医药经济,成为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太和名人

徐广缙(1797~1869),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山东,陕西道御史,广西乡试正考官,榆林知府,江西总粮道,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和两湖总督。   

白鹤1970年11月生,安徽省太和县人,大学文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太和县书法协会副主席,仁济书画院副院长。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提名奖、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八届中青展,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书法》、《书法》、《青少年书法》、《书法之友》等报刊发表或专题介绍。2002年2月由荣宝斋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十家-白鹤书法作品集》。2003年获首届“杏花汾酒杯”中国电视书法大赛行草组金奖。2005年11月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白鹤书法作品展”。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中国书法》、《书法》等刊物上发表或作专题报道。   苏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华和厅书画院特约画家。   苏磊,笔名石缘,留香居士,1966年1月生于太和,幼年酷爱画事、残纸笔耕,入手连环画,80年代初,潜入河南工艺美院,拜著名美术教育家、版画家李天瑛教授门下,基础扎实。多年来潜心研究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黄胄等大师之法,立足传统,刻意创新,并尝当代新水墨之创作,主攻写意人物(尤善钟馗)。近年作品深受导师陈政明、华其敏、范杨等大家的赞许和指导,并得到领南派国画大师罗鼎华老人的真传。   其国画作品《曹雪芹》在2005年中国美协、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举办的全国书画大展中荣获国画一等奖;中国书协、中国美协、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2006年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荣获青年美术银奖;在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荣获国画铜奖;同年在伟人颂 “纪念毛泽东《论实事求是》发展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并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妙墨集锦》,被组委会授予“当代书画百强”荣誉称号。   

王铁汉,男,回族,38岁,安徽省太和县人,号秋实居人,冰骨,主攻焦墨山水,毕业于武汉纺织工学院服装系染美专业,在校期间获得湖北省高校文化艺术节青年组美术一等奖。现为北京北方书画院特聘书画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全椒儒林画院特聘二级画师,华南艺术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京东美术馆注册签约高级美术师,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注册联合会美术职业认证(认证号码IORC05862237)中国书法函授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获奖介绍:2006年8月参加中国国画家协会等8家联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得铜奖,九月份在鲁迅故里杯全国书画大展中获得优秀奖(共设30名)作品编入获奖作品集,十月作品编入(中国书画家精品集),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中获得银奖,作品同时收入(当代名家特邀书画作品雅赏),2006年12月获得第三届中华名人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赛二等奖,2007年2月作品入选半个世纪中国书法美术经典作品征集,2007年获的孺子牛艺术奖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3月获得第二届唐诗宋词全国书画大赛金奖,07年3月第二届山西国际书画艺术节获佳作奖,2007年3月江西三爪仑国际诗词书画大赛获铜奖,2007年三月作品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第22期,2007年4月获得阳光杯全国书画摄影诗文大赛一等奖。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