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2023最新川陕革命根据地百科介绍)

由网友(知识点)分享简介:川陕反动按照地是第2次海内反动战役期间,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沉要按照地,毛泽东称之为“中华苏维埃共以及国的第2个大区域”,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建立。该按照地规模有2103个县。它是中国工农赤军经陕南达到川北,取本地反动武装汇合,攻陷南江、通江、巴中等县后斥地的按照地。相干人物弛国焘[一]、徐向前[二][三]中文名川陕反动按照地成立...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根据地,毛泽东称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于1933年2月成立。

川陕革命根据地

该根据地范围有二十三个县。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经陕南到达川北,与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县后开辟的根据地。

相关人物

张国焘[1]、徐向前[2][3]

中文名

川陕革命根据地

建立时间

1932年12月

外文名

Sichuan Shaanxi revolutionary base

简介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后,在川陕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多次农村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其中盛时期面积达42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活动地区为四川嘉陵江以东、营山、渠县以北,城口、开江以西,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5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共10余万人。

根据地历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四川、陕西两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由陕南进入川北,攻占通江县城,并控制了以通江为中心的大片地区。29日,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旷继勋任主席。

1933年1~2月,红四方面军相继攻占巴中、南江两县城后,以数千名干部、战士组成多支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惩办土豪劣绅,没收地主财物,开仓分粮,并组建了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儿童等群众组织,成立了独立团、营等地方武装和赤卫军。2月上中旬,在通江县城分别召开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员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袁克服任省委书记,熊国炳任政府主席。接着,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建立了红江、赤江、赤北、南江、巴中五县和巴中特别市及陕南特别区(包括陕南镇巴、西乡各一部地区)等苏维埃政权,川陕苏区初步形成。2~10月,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先后取得了反“三路围攻”和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苏区扩大到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至营山、渠县,北至陕西镇巴、宁强的广大地区,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00万,红军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建立了22个县、1个市苏维埃政权。11月至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又取得了反“六路围攻”的胜利。

1935年3~4月,取得嘉陵江战役的胜利。这时,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却为苏区的某些困难及国民党军将对苏区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所吓倒,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命令所有后方部队、机关随红四方面军主力于5月撤出苏区开始长征,川陕苏区随之丧失。

(以上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作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后世纪念

1961年,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报中央文化部备案,“巴中县革命博物馆”改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纪念馆”。1979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易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邓小平同志亲笔题书馆名。新馆于1982年动工,1984年正式落成于巴中市城南南龛山。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