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励(蒸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网友(戒不掉de寂寞)分享简介:黄其励(一九四一.一.二五- )蒸汽工程博野。辽宁省营嘴市人。一九六四年结业于清华大教,一九六八年南京工教院研究熟结业。一九八一年⑴九八四年正在日原北海谈大教学习,一九八七年获日原北海谈大教工教专士教位。现任国度电网私司参谋。掌管实行的沉大名目九零余项。对于引入的海内尾台六零零MW水机电组的一八一四 t/h褐煤汽锅,提出...

黄其励(1941.1.25- )蒸汽工程专家。辽宁省营口市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8年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毕业。1981年-1984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进修,198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电网公司顾问。主持实施的重大项目90余项。对引进的国内首台600MW火电机组的1814 t/h褐煤锅炉,提出多项重大改造技术,实施后使发电机组能长期稳定带满负荷运行。在大型电站锅炉低负荷断油稳燃、调峰运行、各种燃烧方式的浓淡清洁燃烧等技术领域有显著贡献,负责并实施节能降耗、节油、降NOx排放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71项;在煤粉均匀分配、烟风系统优化及大流量测量等安全、燃烧自动化领域取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于20余项工程中。发表近80余篇技术论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

校友风采

2020年11月8日,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中文名

黄其励

出生地

营口市

职业

蒸汽工程工程专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出生日期

1941年1月25日

国籍

中国

民族

主要成就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简介

  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8年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毕业。1981年-1984年在日本北海大学进修,198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东北电力集团高级工程师。主持实施的重大项目90余项。对引进600MW火电机组的1814t/h褐煤锅炉,提出多项重大改造技术,实施后使锅炉能长期稳定带满负荷运行。

人物履历

  在锅炉低负荷断油稳燃、调峰运行、各种燃烧方式的浓淡燃烧等技术领域有显著贡献,负责并实施节能降耗、节油、降NOx排放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71项;在煤粉均匀分配、烟风系统优化及大流量测量等安全、燃烧自动化领域取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于20项工程中。发表50余篇论文。现为东北电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就

  黄其励教授在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7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5篇,专著1部。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学会、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曾培养博士生1名。

可再生能源

  长期从事大型电站锅炉燃烧系统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主持实施重大项目90余项。对引进600MW火电机组的1832t/h褐煤锅炉,提出多项重大改造技术,使其长期稳定在98%以上负荷,尖峰600MW运行。所取得的褐煤燃烧工程及学术成果,为国产大型褐煤锅炉设计借鉴和采用。主持锅炉低负荷断油稳燃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70余项;在煤粉均匀分配、烟风系统优化及大流量测量等安全、燃烧自动化领域取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20余项工程中。获国家、部、局、省级科技进步奖23项。

  当可再生能源逐渐走进人们视野,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密切关注,当我国迫切需要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的战略研究时,我国十几位院士和几十名专家将他们历经两年多的研究成果《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及时献给了国家,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及时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院士的经历颇为特殊,他接触能源专业近50年,曾经在燃煤的蒸汽工程领域很有建树,如今他又致力于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他就是我国著名蒸汽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

奋斗历程

  1958年,中学时代一直刻苦读书的黄其励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一名学生。从那时起,他结缘电力并深深喜欢上了这个能为祖国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提供动力的专业。

  清华大学校园里,多了一个刻苦学习、着力夯实基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身影。黄其励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那段日子,不仅为我日后从事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更是照亮我人生和事业的明灯。”1964年,黄其励获得了优良毕业生奖状,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

  怀着对知识的渴求,黄其励又考入南京工学院,作为当时少有的研究生继续深造。1968年,研究生毕业的黄其励积极响应国家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实践等“四个面向”的号召,主动要求去当时亚洲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辽宁发电厂工作,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十年磨一剑。黄其励在辽宁发电厂,在试验员、运转员、检修技术员等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整整干了10年。这段基层工作的经历和锤炼,让他对火力发电生产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工人师傅的胸怀和动手能力有了切身的理解,他更明白了实践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价值,也培养了他朴实、扎实、求实的工作作风。

  1981年,黄其励被国家选派为留学生,到北海道大学求学。为了尽快通过语言关,当时年过40的他主动离开学校专门为中国进修学者安排的几十平方米的大办公室,挤进能与日本学生共同学习的小房间,这样就多了和日本同学交流的机会;上下学的路上,他边走路边听日语广播,凭着这样的勤奋,他很快闯过了语言关。

  1982年,赴日留学仅仅半年的黄其励就修完了原计划两年的进修课程。日本导师谷口博教授认定这个中国留学生将来必有成就,他建议黄其励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将“锅炉排烟中水蒸气潜热回收”的研究课题交给他来做。

  实验进行顺利,黄其励却面临一个新的难题:他的留学期已满,必须回国。撰写论文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没有真实可靠的依据,论文就成了无本之木。回国前,在黄其励的建议下,东北电管局与北海道大学校方达成继续进行“共同研究”的约定,即黄其励回国后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攻读博士课题,相关实验由日本方面完成,把实验数据寄给身在国内的黄其励,由他整理和研究。就这样,又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三篇文章的基础上,黄其励整理出博士论文。经过赴日考试和答辩后,黄其励于1987年6月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荣誉记录

2020年11月8日,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