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儿(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由网友(沵④峩の最僾)分享简介:陈芬儿,男,一九五九年一二月熟,复旦大教化教系传授。陈芬儿是土熟土少的崇仁人,他曾前后便读于崇仁县黑陂小教、郭圩中教以及崇仁1中,低中结业后被江西卫熟事业教院(前身为江西省卫熟黉舍)药剂业余登科。[一]二零一五年一二月七日,被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取质料工程教部院士。中文名称陈芬儿平易近族汉族出诞辰期一九五九年一二月结业院校...

陈芬儿,男,1959年12月生,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是土生土长的崇仁人,他曾先后就读于崇仁县白陂小学、郭圩中学和崇仁一中,高中毕业后被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前身为江西省卫生学校)药剂专业录取。[1]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莅临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参观考察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中文名称

陈芬儿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9年12月

毕业院校

华西医科大学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西崇仁

职业

教师

学位/学历

博士

人物简介

陈芬儿(1958.4.7- )精细有机化工和原料药制造专家。江西崇仁人。199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药制造技术及工程化研究。发明了氯霉胺类催化剂及配套高立体定向催化醇解技术,在国际上建成了维生素H催化生产新工艺;发明了脂环烃芳香化类的清洁技术,建成了全球产量最大双氯灭痛类系列原料药生产新工艺;建成了均相自催化重排为关键技术洛索洛芬、酮洛芬等原料药通用生产工艺;开发了一系列聚合物氧氮丙啶氧化剂及配套环内酯立体定向氧化技术,建成了世界第一条喜树碱类原料药化学全合成生产线。相关成果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中国专利金奖及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申请中外发明专利102项(授权43项),主参编著作7部。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物经历

1988年获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四川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88-1992年武汉化工学院制药系讲师,1993-1995年武汉化工学院制药系副教授,1996-1997年武汉化工学院制药系教授,1998年至今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1996年7月至1997年1月伦敦大学King's College London生物药学系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分别为“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Drug Discoveries & Therapeutics”,《药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

1、药物合成化学研究

2、天然药物的不对称工业全合成研究

3、不对称催化反应及其在手性药物合成应用研究

4、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药物作用机理设计抗HIV新药的研究

主要成就

2006年获何梁何利奖,2006年获上海市发明家奖,2006年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英才奖,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专利金奖, 2004年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一等奖、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03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成就

他发明了以不对称催化剂为核心的d-生物素工业生产合成新路线和新工艺,在结构复杂的天然药物的不对称全合成中,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作为第一发明人的“d-生物素的合成方法”等7项发明获中国发明专利。“d-生物素的不对称工业全合成生产新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d-生物素的不对称工业全合成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d-生物素的合成方法”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发明专利一等奖。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生产新技术和双氯芬酸钠新合成工艺均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任职

2021年11月28日,任海翔药业首席科学家,任期5年。[3]

主要作品

代表著作

1. F.E. Chen* and J. Huang, Reserpine: A Challenge for Total 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 Chem. Rev.,2005,12,4671-4706

2. F.E.Chen*, X.X.Chen, H.F.Dai, Y.Y.Kuang, B.Xie, J.F.Zhao, Synthetic Studies on d-biotin, part 8: An Efficient Chemoenzymatic Approach to the 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d-Biotin via a Polymer-Supported PLE-Mediated Desymmetrization of meso-Symmetic Discarboxylic Esters, Adv. Synth. Catal.,2005,347,549-554

3. L. Ji, F.E. Chen*, X.Q. Feng, E.D. Clercq, J. Balzarini, C. Pannecouque, Non-nucleoside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Part 7. - Synthesis, Antiviral Activity, and 3D-QSAR Investigations of Novel 6-(1-naphthoyl) HEPT analogues, Chem. Pharm. Bull, 2006,54,1248-1253

4. L.Ji, F.E.Chen*,E.D.Clercq, J.Balzarini, C.Pannecouque,Synthesis and Anti-HIV Activity Evaluation of 5-Alkyl-2-alkylthio-6-(arylcarbonyl or α-cyanoarylmethyl)-3,4-dihydropyrimidin-4(3H)-ones as Novel Non-nucleoside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J. Med. Chem.,2007,50,1778-1786

5. L.Ji,F.E.Chen*,B.Xie,E.D.Clercq, J.Balzarini, C.Pannecouque, Synthesis and Anti-HIV Activity Evaluation of 1-[(Alkyl or alkynyl or Alkyloxy)methyl]-5-Alkyl-6-(1-Naphthonyl)-2,4-Pyrimidinediones as Novel Non-nucleoside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Eur. J. Med. Chem.,2007,42,198-20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