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2023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何以梦)分享简介:中国科教技能大教工程科教教院,简称“工程教院”,位于安徽合瘦,是隶属于中国科教技能大教的2级教院。[一]现任党委书忘刘亮侯、院少杜擅义。[二]按照二零二二年一二月教院官网显示,教院设有近代力教、冷科教以及动力工程、紧密机械取紧密仪器、安齐科教取工程四个系;修有中国科教院质料力教举动以及设计重心试验室、中国科教院太阴能光冷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简称“工程学院”,位于安徽合肥,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二级学院。[1]现任党委书记刘明侯、院长杜善义[2]

中量大现科 院系介绍 叮 您收到一份机电工程系的名片

根据2022年1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近代力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系;建有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3个科研平台。[1]

工程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1958年由钱学森先生创立的“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和吴仲华先生创立的“物理热工系”。[1]工程科学学院曾培养出白以龙、徐建中、吴有生、杨秀敏等院士校友。[3]

中文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现任执行院长

陆夕云

杰出院友

白以龙、吴有生、杨秀敏、徐建中

创办时间

1998年9月

所属区域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外文名

School of Engineering Scienc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专职院士

伍小平、童秉纲、杜善义、范维澄

现任院长

杜善义

学院代码

209

基本概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9月,由当时的力学和机械工程系(5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9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13系)和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组成。

工程科学学院的前身是钱学森院士于1958年创建的近代力学系,1998年成立学院后的首任院长是中科院院士伍小平教授,第二任院长即现任院长是崔尔杰院士,执行院长为陆夕云教授,常务副院长是 杨基明教授。

工程科学学院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校区,与校图书馆相毗邻。院办机关办公地点位于力学四楼三层。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当时的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现更名为近代力学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以及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组成。伍小平院士,崔尔杰院士等都曾出任过院长。

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原名近代力学系,由钱学森院士于1958年创建,并任系主任直至1978年;1992年更名为力学与机械工程系,2007年恢复为近代力学系。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为1978年在近代力学系基础教研室的基础上创建的;而该教研室的前身则是1958年建校时成立的机电工程教研室(该教研室承担全校工程基础教学)的机械部分,该部分于1963年并入近代力学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为著名科学家吴仲华院士于1958年创建,并任系主任直至1960年;此后该系撤销,且作为工程热物理专业并入近代力学系。983年该专业脱离近代力学系独立成工程热物理系,1992年更名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2004年依托我校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建立的安全科学工程系,挂靠在工程科学学院。20世纪90年代按钱学森先生倡导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也属工程科学学院。

工程科学学院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原名近代力学系,系功勋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于1958年创建,并任系主任直至1978年;1992年更名为力学与机械工程系,2007年恢复为近代力学系。

系别设置

近代力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由钱学森亲自创建于1958年,并由钱先生担任首任系主任。吴仲华、童秉纲院士、韩肇元教授、虞吉林教授、何世平教授、陆夕云教授先后担任过本系系主任。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于1978年成立,该系的教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的前沿方向展开的。并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 、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关系。该系设有精密仪器及机械工学硕士点和工学博士点、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工学硕士点;设有机械工程和仪器仪表工程硕士点;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培养工学学士。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前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系,于1958年由吴仲华先生创建,为国内创办该专业最早的单位之一。1961至1982年间,曾并入近代力学系,于1983年恢复了系的建制,葛新石教授于1983至1993年间担任系主任,1992年本系更名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之后历任系主任依次为范维澄院士(1993-1996)、陈义良教授(1996-2000)、程晓舫教授(2000-2001)。现任系主任为王晓宏教授。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教授担任系主任,张和平教授担任系常务副主任。该系为国家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该系设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具有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是安徽省重点学科。该系与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学术和人才交流关系。

教育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坚持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科交叉等办学思想。在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将现代工程科学的知识建立在数理、力学、材料、热物理、电子与计算机、控制、机械等基本理论之上,同时加强学生现代新型工程技能的训练。为此,学院一方面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建立了工程科学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在学生中组织学生业余科研兴趣小组,如机器人、航模组、天文组、小发明组、摄影小组,网络及软件兴趣小组等。学院建设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该基地一方面为本科生开设了多门创新及技能培训课程,同时为本科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创新设计、技能培训的活动基地。

通过上述措施,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又掌握先进的工程思想和工程手段,逐步形成了工程科学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院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为全国理科力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力学”和“工程热物理”为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为全国重点学科。

相关资料

学院分团委

工程科学学院分团委成立于2001年,由近代力学系(5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9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13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26系)团总支构成。在院分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团委悉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团结和带领全院团员青年,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文体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工作。

科学研究

工程科学学院设有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科学

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也称技术科学,属于应用科学层次,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科大建校时诸多的系科定位于工程科学,这些系科与传统的工学院的相关系科是不同的。前者面向工程科学,主要培养解决工程中科学问题的研究型人才;后者直接面向工程技术,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实际上,设置诸多的工程科学类型的系科,是科大先进的办学思想——“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与工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工程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向工程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工程科学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合相关的系科而成立的。

学科建设

“力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学科由钱学森先生于1958年亲手创办,郭永怀、吴仲华、谈镐生、郑哲敏、林同骥、李敏华等30多位老一辈著名科学家曾在此任教。50余年来,本学科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先生的技术科学思想,在努力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早期毕业生中,白以龙、吴有生、杨秀敏、徐建中、杜善义、范维澄、王自强等7人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经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本学科整体水平有了很大发展。本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一级学科,目前设置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力学、材料力学与设计、微系统力学、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其中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是国家认定的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是国家理科(力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本学科现有教授25人和副教授17人,其中童秉纲教授和伍小平教授是中科院院士。此外,2人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以陆夕云教授为首的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

二级学科

“材料力学与设计”

材料的力学行为强烈依赖于其不同层次的内部结构。通过细观结构的精心调控与设计来获得具有卓越宏观性能的新型材料是力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的前沿方向,可能使材料研究在方法论上获得重要突破。本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在钱学森先生的大力倡导和关怀下筹建,得到葛庭遂、郑哲敏、黄克智、白以龙等著名科学家的鼎力支持,于2005年正式成立。主要目标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现代力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先进结构和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本学科现有教授7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主要实验装备包括:陶瓷制备系统、高温电磁熔炼炉、MTS材料测试系统、高应变率材料动态行为测试系统、同步辐射材料内部结构观测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压痕仪等。

研究方向:

1.   多尺度材料模拟、计算和设计理论;

2.   材料热力学与微结构演化理论;

3.   复合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和设计;

4.   电磁流变智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表征;

5.   高温材料和高温涂层结构的设计和制备;

6.   超轻泡沫金属材料和结构的多功能设计。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