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椿(2023最新李泽椿百科介绍)

由网友(社会水太深)分享简介:李泽椿,气候能源以及数值预告博野,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九六五年北大研究熟结业。现任北京景象形象教会理事少、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疑息工程大教取中国景象形象科教研究院专士熟导师、江西疑息使用事业技能教院名望院少。持久从事气候预告以及数值气候预告营业体系工程设置装备摆设以及科研事情。“95”时期掌管了“并行计较正在数值气候...

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极大的提升了中国NWP业务预报水平。其主持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

中文名

李泽椿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36年6月1日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外文名

Li Zechun

职业

科学家

出生地

江苏南京

基本资料

Pipy下载 Pipy安卓2023最新版免费下载 九游手游官网

姓名: 李泽椿
性别: 男
籍贯: 江苏南京
学历: 研究生
专业: 地球物理系气象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个人简历

1935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2年毕业于地球物理系本科六年制,

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到中国气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工作。

1983年到1996年任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1981年评为工程师,1987年评为正研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硕、博生导师。

生平介绍

李泽椿院士一直在预报业务第一线工作。曾在秦岭大巴山中基层气象站任观测员三年,在中央气象台任预报员十年,1970年参与开发将卫星云图首先引入中央气象台业务应用。之后转入建立国家气象中心数值天气预报(NWP)业务系统建设。

1978年开始参加和技术领导短期NWP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带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上海市气象局和国家气象中心的十名同志去日本气象厅研修和试验中国自行构造的北半球及区域NWP业务方案;回国后建成中国第一个自动化北半球与区域NWP业务系统,该项工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泽椿院士从1983年起担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始终未离开业务第一线的建设工作。继短期NWP业务后,开始设计中期NWP业务方案,相继成功申报国家计委(现发改委)重大工程项目“北京区域气象中心扩建工程(增建中期NWP系统)”和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期NWP研究”项目。以科技攻关项目为国家气象中心的扩建工程做前期准备,工程项目又为科研技术提供了转化生产力(业务能力)的归宿,互为依托,满足国家、社会及气象学科本身对气象预报的需求。规划了国家气象中心基本业务四大部分: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天气预报系统和非实时资料加工存贮系统的基本内容。协助中国气象局前局长邹竞蒙打破技术封锁,进口了当时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联合国产银河-II巨型机构成中国最大的实时计算机业务体系。担任了中国气象局任命的扩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建成了由国家气象中心业务人员自行设计工艺流程的气象信息中心大楼及相应的配套工程(道路、宿舍、锅炉房等)。李泽椿院士领导了中国大学、科学院等部门近三百人的科技攻关队伍,成功地完成了中期NWP业务系统方案研究并付诸于实际业务。该项目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十年代中期,李泽椿院士又组织领导了国家科委重点攻关,“中国灾害性天气系统台风暴雨监测预警研究项目”,带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及若干省气象局的数百研究人员联合攻关,内容涵盖了除台风暴雨气象内容外的雷达、卫星气象、通信工程、灾情评估等方面,经过五年攻关完成了任务,并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相应业务化,该项目荣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泽椿院士从九十年代开始组织国家气象中心科研小组,研究并行计算在气象中的应用,九十年代下半期组织领导了中国气象局重点课题并行计算在NWP中的应用,使并行计算在气象部门广泛应用,项目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成就

在“六.五”期间,按照国家计委气象组的决策建立中国的“短期数值天气预报(1~3天)业务系统”。由中国气象局牵头,中科院大气所、国家教委、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李是技术总负责人,整体设计和参加具体技术工作。建成从资料收集、预处理、客观分析、模式计算、检验、产品形成及分发储存一整套在当时中国最大之一的计算机群上自动化实时业务系统,每天运行产品发到中国,使天气预报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直到90年代初被新系统所代替。1985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延长预报到10天,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天气预报的需要和追赶世界上预报先进水平,国家计委决定立项“国家气象中心扩建工程”(增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自行设计新的计算机系统满足气象计算与通信实时需要,设计能制作10天预报的业务方案和流程。为此国家科委也立项“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作为工程前期科研。参与工程和科研的有国家气象局、国家教委、中科院有关单位及国防科大数百名专家。李泽椿是工程和科研技术组总负责人,行政领导由章基嘉副局长担任。经过8年研究与建设,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异型机局域网系统(银河及Cray、Cyber、NCl2780等)和预报中期天气的方案与流程及发往中国各地气象台的预报产品,各地气象台以此制作局地的大气预报,其成果方案也是有关科研工作引用的基础。该系统的建成,成为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泽椿作为总技术组组长,领导和参与“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研究”,行政领导由马鹤年副局长担任。台风和暴雨是影响中国主要的天气系统,往往致灾。该项目开展了从大气探测、通信、预报方案、科学外场实验、减灾防灾对策等一系列研究与技术开发。有气象各级有关业务部门、大学、中科院数以百计专家参加。攻关结题后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形成业务能力,如沿海汕头与厦门两部自行研制的多普勒雷达建成后在台风监测中起了很大作用。所建立的台风与暴雨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预报南海台风、东海台风等),提高了中国台风、暴雨的监测与预测能力。这项工作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鉴于现有计算机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气象部门的发展需求,同时根据并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李承担了中国气象局重点课题“并行计算机在数值预报领域中的作用”,经过5年研究其成果陆续投入业务使用,使国家气象中心的数值天气业务预报系统,建立在并行计算机的基础上,改进了物理过程和计算精度,大大提高了预报水平。项目被评为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泽椿还从事城市气象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北京市气象预报中,组织协调北京市建立中尺度短时(6。24小时)天气预报系统,提高了北京市城市预报水平,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如50周年国庆等)起了很好作用。其研究和技术工作继续深入发展,可以为城市污染预报及奥运期间北京地区天气预报起到更好的支持作用。

李泽椿长期在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第一线从事日常天气预报业务、科研技术开发和预报系统的工程建设。他的工作是既搞科研又搞科研成果并转化成实际业务能力(生产力),是将大气科学有关部分形成工程化的工作。以此来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延长预报时效,给领导部门(国务院及部委)在经济建设、减灾防灾的决策中提供气象依据,满足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给中国各省(市)地的气象台(站)提供制作局地预报的产品,提高中国各地天气预报水平。他指导了一批博士生与硕士生开展研究中国的天气系统运行规律,特别是不同地域和天气形势下的特殊规律,以进一步深入对中国的天气系统的认识与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水平。

[1] 中国气象局网 https://www.nmc.gov.cn/intro/celeblzc.html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