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测控网(2023最新中国卫星测控网百科介绍)

由网友(╉倾国知妃?)分享简介:中国卫星测控网,是中国追踪丈量以及节制航天器的高空体系。由西安航天节制中间、九个航天测控站、若湿陆上勾当测控站、两艘丈量舟和毗连它们的测控通讯网组成。首要测控配备有微波雷达、超短波多普勒测速仪以及光教设备,和单频多普勒测速仪、超低频指令远控体系以及微波同一体系等。曾乐成地追踪了西方红一号卫星,精确地节制回归型远感卫星回归...

中国卫星测控网,是中国跟踪测量和控制航天器的地面系统。由西安航天控制中心、9个航天测控站、若干陆上活动测控站、两艘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测控通信网构成。主要测控装备有微波雷达、超短波多普勒测速仪和光学设备,以及双频多普勒测速仪、超高频指令遥控系统和微波统一系统等。曾成功地跟踪了东方红1号卫星,准确地控制返回型遥感卫星返回到预定场区,保证了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发射。信息管理、指挥、控制机构总部位于西安市。

中文名

中国卫星测控网

国 家

中国

产品类别

测控网络

特 点

微信测控

历史沿革

CCTV.com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设,初期位于陕西省渭南地区,建设初期完成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和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的跟踪、测量任务以及初期中国试验通信卫星的变轨、定点的跟踪、遥测、遥控任务。

80年代中迁至西安,经过扩建到80年代末,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已具有能对多个卫星同时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和控制的能力,并且具有任务后分析和软件开发的能力。测控中心由中心计算机系统、监控显示系统、综合通信网、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及相应的研究室组成。中心计算机系统是由多台高性能计算机经由星形耦合器与以太网连接而成。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较强的处理能力,并配有多星测控系统软件。监控显示系统是面向指挥人员和工作人员给出航天器的各种参数的各种设备组合,由大屏幕的图像显示和表格显示、X-Y记录器显示、各种台式屏幕显示器以及监控台等组成。

相关记载

1967年6月23日,一支神秘队伍开进秦岭脚下,斩荆棘、搭帐篷,用极为简陋的设备开始仰望星空。

40载斗转星移,他们从“零”起步,一步步跨向世界之巅;40年艰苦奋斗,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瞩目的航天奇迹。

他们,就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用智慧和力量在太空谱写传奇的“牧星人”。

艰难起步

当发达国家投入极大物力财力争相发展之时,我国却只能以有限投入艰难起步。

参与中心组建的科技人员回忆,“组建之初,许多人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几乎每个夜晚,大家埋头苦学到深夜,煤油灯熏得所有人都是红眼睛、黑鼻孔。”

就在大山脚下几间借来的屋子里,他们编制成了“ 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计算、轨道预报、数据处理等一整套测控方案,当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他们准确预报卫星飞临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在太空树起第一座“牧星”里程碑。

拼搏:实现了一个个历史性跨越

从“牵引”卫星返回地面到将卫星定点于36000公里高空,从控制回收载人飞船到同时管理数十颗卫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数十载自力更生、奋力拼搏,实现了一个个历史性跨越。

静谧的太空从来都不像表面上那样平静,辉煌的背后总有鲜为人知的惊心动魄。

卫星在太空中出现一个微小故障,就有可能导致寿命的终结。而事实是,由于航天事业的高风险,卫星故障时常发生。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故障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容应对——

2001年,及时排除太阳能帆板故障,使危在旦夕的某通信卫星重新恢复功能;2002年,奋战六昼夜抢救超期服役的某资源卫星;2003年,某海洋卫星告急,采用紧急测控方案,准确注入指令,使卫星恢复安全状态;2007年,历经60天连续奋战,使某导航试验卫星起死回生……

“很多卫星的抢救难度之大技术之复杂都是世界之最。” 中心主任董德义说,“太空应急处置能力正是我们测控能力的最突出体现之一。”

伴随着一次次妙手回春化险为夷,伴随着一次次创新突破精测妙控,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圆满完成6次“神舟”飞船、100余颗卫星的发射测控、回收和在轨管理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跨越:每一个进步都是创举

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是在全球布网,对航天器进行全时段测控,而我国航天测控网覆盖率还不到这些国家的五分之一。

以远逊于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设备,达到同等测控能力,这正是航天测控事业的中国特色。

“从体系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无一不需要创新。”中心技术部副总工程师余培军说,“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能学到航天测控怎么发展,每一次进步都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突破。”

他们创造出独特的航天测控体系,固定站与移动站相结合,卫星测控网、飞船测控网和深空测控网于一体的航天测控网,实现了测控网“以航天器控制语言为基础的中心遥控透明控制模式”。这种新模式,使得只敲动几下键盘,就能在短时间内向卫星发送所需要的指令。

硬件不足靠软件、靠策略,一直是中心发展进步的法宝。正是因为自主创新,使他们的很多测控解决方法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他们提出了测控资源最优分配策略与算法,新研制了6大类数百万行测控软件,具备同时支持三个发射场发射的卫星早期测控任务的能力;他们独立研发的精密定轨系统,将定轨精度提高到米级;超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四次变轨技术、同步卫星双星共位技术和高精度位置保持技术,有效节省了卫星燃料、延长了卫星寿命,使轨道控制精度由数百米提高到几十米;改进卫星姿态算法,将同步轨道段定姿精度提高到0.03度以内,使定姿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心的综合测控能力持续攀升,中国的航天测控事业也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着历史性的跨越。

追求:只要有梦想就有可能

1984年,当我国准备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只有4台晶体管计算机,总内存量不如一台286微机。而发达国家测控这种卫星时,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运算速度每秒百万次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

严格说来,当时中国不具备测控这种卫星的能力。然而,科技人员用科学的测控计划、灵巧的总联程序、精细的软件设计,来弥补计算机处理速度不够和内存不足的缺陷。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通过4台计算机并联,应用新的测控方案和测控软件,满足了通信卫星的测控需求,确保了任务圆满完成。

不久,国外航天专家到中心参观时,认为中国人一定把设备藏起来了——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复杂测控是由眼前的4台“老古董”完成的。

这4台被称为“功勋计算机”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中国航天测控人知难而上创造奇迹的一个缩影。

如果都等到条件具备才发展,中国的航天测控就无从发展。只要祖国的航天事业提出新需求,测控人就能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实现。

近年来,中心设备面临的任务成倍增长。他们采用平台化、组件化设计方法,构建了具有高度重组能力,适应多星并行测控的功能分布式测控软件平台,具备了同时执行两颗卫星实时任务和一颗卫星任务准备的能力,具备了40颗以上卫星的长期管理能力,使测控能力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

回首40年风雨征程,中心党委书记张胜勤深有感触:“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自主创新,以有限资源创造无限可能,不仅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追求,一种精神。”

关于航天测控

航天测控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领域之一,航天测控涉及天文、天体力学、空间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数值计算等多个尖端学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