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薇(食品工程领域专家)

由网友(▇安抚)分享简介:朱蓓薇(一九五七年三月二三日-),食物工程范畴博野。陕西省咸阴市人,寄籍江苏省宜兴市。专士研究熟学力,结业于日原冈山东大学教。现任大连工业大教国度陆地食物工程技能研究中间主任。专任第7届国务院教位委员会食物科教取工程教科评断组招集人,中国科教技能协会第9届天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食物科教技能教会副理事少,中公营养教会副理事...

朱蓓薇(1957年3月23日-),食品工程领域专家。陕西省咸阳市人,原籍江苏省宜兴市。博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现任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等。[1]

朱蓓薇长期致力于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农转资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40余项。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海珍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学术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超百件。[2]

中文名

朱蓓薇

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院校

大连工业大学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57年3月23日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重磅 西北大学成立6个院士工作室

  1982年大连工业大学(原 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士;2004年日本冈山大学食品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教学及研究经历

  :

  近三十年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加工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在辽宁、山东、吉林、内蒙、新疆、西藏、四川、湖北等省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多个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学术社会兼职及荣誉:

  中国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中国焙烤食品与冷冻食品协会理事、辽宁省食品饮料协会理事;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辽宁省海洋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辽宁省“攀登学者”,2009年大连“科学与技术功勋奖”获得者;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先进个人、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巾帼发明金奖、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和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编著主要教材

  1.《实用食品加工技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方便食品加工工艺及设备选用手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饮料加工工艺及设备选用手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食品工艺学》(副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科研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涉及海参、牡蛎、鲍鱼等水产品及大豆、苹果等农产品。

承担主要国家项目

  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贝类及其副产物?值化加工及诺瓦克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2007AA091804),2007-2010

  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食品生物活性高效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008BAD94B07),2008-2010

  3.国家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海洋活性多糖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2009GB2B000064),2009-2011

  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海参深加工中生物学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2006CB708210),2006-2008

  5.国家科技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海珍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06DFA32580),2006-2009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参自溶酶酶学性质及其过程机理的研究(30571449),2006-2008

  7.国家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海参自溶酶技术在提升即食海参品质的应用(2006GB2B020341),2006-2008

  8.国家外国专家局计划项目:鲍鱼多糖提取产业化的研究(20062100376),2006

  科研成果及奖励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各种科技奖励16项。

主要获奖成果

  1.“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2005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2008年

  3.“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09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牡蛎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制备及产品开发”2006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5.“山羊奶深加工??羊初乳、羊胎盘功能性食品的开发”2005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即食海参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2005年荣获大连市发明专利金奖

  7. “一种海参酶解液系列产品加工方法”200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8.“海参及其功能食品的开发”2003年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9.“山羊奶深加工??羊初乳、羊胎盘功能性食品的开发”2003年荣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1.“一种海参酶解液系列产品加工方法”2002年荣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2.“苹果、海藻深加工的新技术开发??醋酸发酵新菌种的培育及应用”2002年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13.“富碘、硒海藻保健品研制开发??苹果、海藻醋酸发酵饮料”2001年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4.“多肽营养豆奶”2000年荣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所获专利

  作为第一发明人,申报发明专利52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件,中国发明专利49件,已获授权30件。

  国际发明专利:

  1.虾夷贝多糖的提取工艺,专利申请号:PCT/CN2006002649

  2.鲍鱼多糖的提取方法,专利申请号:PCT/CN2006002650

  3.一种海胆营养食品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PCT/CN2008/073093

国内授权发明专利

  1. 一种海参酶解液系列产品及其加工方法ZL 99113247.5

  2. 海参粘多糖的制备方法ZL 02132846.3

  3. 牡蛎胶囊食品的制备方法ZL 02132843.9

  4. 一种海参全粉食品的制备方法ZL 02132845.5

  5. 即食海参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02132777.7

  6. 鲍鱼食品原液的制备方法ZL 02132844.7

  7. 松仁多肽饮品及其制备方法ZL 01138933.8

  8. 鲍鱼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54771.5

  9. 鲍鱼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54768.3

  10. 鲍鱼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54770.0

  11. 富含海参粘多糖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54772.X

  12. 海参粘多糖的制备方法ZL 200410054773.4

  13. 富含海参粘多糖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69576.X

  14. 一种牡蛎抗氧化、抗衰老制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92089.5

  15. 虾夷扇贝多糖提取工艺ZL 200510047410.2

  16. 鲍鱼多糖的提取方法ZL 200510047409.X

  17. 肚脐螺多糖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10047411.7

  18. 扇贝内脏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 ZL 200610073085.1

  19. 贻贝多糖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10047412.1

  20. 一种酸溶性鱼皮胶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10047408.5

  21. 河蟹仿生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20444.8

  22. 功能性速溶小米粥ZL 200410050251.7

  23. 河蟹调味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20445.2

  24. 功能性鸡脑营养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410097702.2

  25. 一种木耳多糖的提取方法ZL 200410020591.5

  26. 羊胎盘功能性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200310104854.6

  27. 人参果果酱制备方法ZL 00110551.5

  28. 富碘苹果海藻醋酸发酵饮料ZL 97116076.7

  29. 食用葫芦食品及其制备方法ZL 97117291.9

  30. 利用芫根制备具有抗缺氧、抗疲劳功能的产品的方法ZL200710090934.9

  2006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来自全国各界的科技精英同台受奖。在以男性占大多数的领奖者中,一位身穿浅色套装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当国家领导人李长春亲自将红彤彤的获奖证书递到她的手中时,她激动不已,因为她深知,此次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来之不易。这位获奖女士就是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朱蓓薇教授。

  更让朱蓓薇感到兴奋的是,此次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国内农产品加工领域获得的国家级最高奖项。中国食品界几位老前辈在颁奖会后高兴地向她表示祝贺,并称赞她为食品界争了光。

  在谈到此次获奖的感受时,朱蓓薇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大连轻工业学院乃至中国食品界的荣誉,更重要的是表明我国食品领域海洋生物方面的研究水平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成果开始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并实现了产业化,技术水平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从黄土高原到渤海之滨

  今年49岁的朱蓓薇,出生于陕西省杨凌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在杨凌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少年时的朱蓓薇就对农业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高中毕业后,朱蓓薇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务农。在这3年里,她更加深了对农业的感情。同时,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炼了她的意志。国家恢复高考后,朱蓓薇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这是她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她从黄土高原来到渤海之滨,开始了系统的大学本科学习,这为她后来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朱蓓薇大学毕业,因品学兼优被留校任教。她所去的教研室食品学科是我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成立较早的一个,那里聚集了许多资深专家、教授,这使她如鱼得水,有了向老教授们学习、共同工作和搞科研的机会。

  从那时起,每当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她就到实验室做实验。刚开始,实验仪器和设备缺少,可这丝毫阻挡不了朱蓓薇搞科学研究的信心。多少年来,她始终埋头于科研第一线,做大大小小的试验不计其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结出了累累硕果。

  近年来,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朱蓓薇及时调整科研方向,提出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解决农产品后续加工问题;发展海洋食品,突出大连特色;关注大众健康,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念等新目标。与此同时,朱蓓薇积极承担了许多与农产品加工紧密相关的课题,并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出多种符合市场需求的食品。在开发成功的“海藻苹果醋酸饮料的研究”、“大连地区特色水果保鲜”等20余个项目中,“多肽营养豆奶”、“山羊奶深加工——羊初乳、羊胎盘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等成果,分别荣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并带动了养殖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凭着这些出色的成绩,1997年,40岁的朱蓓薇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大连轻工业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在海洋生物研究中自主创新

  海洋生物技术是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交叉领域,目前已被科学家视为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成为世界各国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环保、海洋天然物等新一轮技术竞争的热点。朱蓓薇正是在这一领域里潜心钻研十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系列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就是其中一项填补国内海参深加工领域空白的重大成果。

  在食品深加工课题上取得的成功,更加激发起朱蓓薇搞科学研究的兴趣,这种兴趣成了她后来不断探索海洋生物科学的内在动力。在进行课题调研时,她敏锐地觉察到,在众多城市的旅游食品中居然没有大连的独特产品。由此,朱蓓薇萌发了将科研重心转向开发特色海参珍品的想法。

  海参是高级海味之最,体内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刺参体内还含有抗肿瘤物质,极具开发潜力。可是,海参是一种自溶能力很强的海洋生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往往会出现破皮、吐肠、溶解等现象,多年来人们苦恼于它的贮存和加工之难。

  朱蓓薇告诉记者,当今海洋生物开发被称为“钻石工程”,世界各国竞相开发。辽宁是水产大省,大连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但海产品资源的开发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她一直有个信念,“我们要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就是通过努力改变我国食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国外的现状”。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朱蓓薇不懈地探索海参自溶的奥秘。

  朱蓓薇提出开展海参自溶现象的课题研究,在同行中引起了争议:海参不易保存,实验难度很大,而且成本很高,再提高它的附加值,还有人买吗?朱蓓薇却认为,随着人们对海参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开始食用,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加大对海产品的深加工,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一大趋势。在发达国家,海产品深加工占海产品总产值的90%以上,而中国还不到30%。如果海参深加工研究获得成功,将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经济价值。

  朱蓓薇毅然而坚定地开始了海参深加工的实验准备工作。为了找到实验用的仪器和关键设备,她带着装满海参的保温桶多次南下寻求厂家协助,可各厂家都说没生产过这种设备。无奈之下,她只好委托厂家专门定做。从设备运回学校实验室的那天起,朱蓓薇就几乎不回家了。海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换水,反复地蹲下、起来,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迫使她必须卧床休息。此时,实验正进行到攻坚阶段,她就在实验室一角支起了一张木板床,平时就平躺在床上指导实验。在一年365天里,朱蓓薇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她的母亲瘫痪在床,可她抽不出时间去照料,公婆家里更是六七年都没去探望,对此,她一直心怀歉意。

  在实验最紧张的阶段,朱蓓薇还坚持在日本冈山大学攻读农学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她仍经常往返于日本校园和大连的实验室之间。

  通过对海参自溶过程的无数次试验和精心研究,朱蓓薇最终揭示:海参自溶,是其自身存在的海参自溶酶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自溶酶是具有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褐藻酸酶和脂肪酶等多种酶活力的复杂酶系。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时间、pH值等条件,并使用酶抑制剂、金属离子及射线照射等手段,实现了对海参自溶过程的发生、进行和终止的有效控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海参自溶酶技术,开辟了一条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海产品加工新途径。采用海参自溶酶技术制备海参粘多糖,与传统的碱法相比,具有产品活性高、得率高、对环境友好、成本低等优点;采用海参自溶酶技术生产的即食海参制品具有理想的外形、硬度和弹性。朱蓓薇在探索海参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

  在产业化中提升创新能力

  朱蓓薇搞科研的追求目标是把每项科研成果都转化为生产力。她说,科技成果只有成功运用到生产实际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近年来,朱蓓薇常常奔波于工厂和农村。在大连市、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山东等农产品和海产品深加工产业中,都倾注了朱蓓薇和同事们的大量心血和汗水。同时,他们又不断应用海参自溶酶技术开发出海参肽功能产品、海参粘多糖和即食海参等高附加值新产品。这些成果已经在大连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并在威海、烟台、盘锦等地进行推广应用,一些沿海城市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也陆续将这项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截至2005年,已累计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

  十几年来,朱蓓薇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和培养人才等工作,而且靠着超人的付出,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到目前为止,她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省市攻关课题等2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40多项,创造产值近8亿元,实现经济效益上亿元。她获得的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1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3项,授权11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教材10部。她还先后获得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科技女杰、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巾帼发明金奖以及大连市劳动模范、十佳科技工作者、跨世纪人才、“巾帼建功”标兵和女性人才一等奖等奖项,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实力,先后成立了大连市农(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辽宁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朱蓓薇担任中心主任。她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置了大量中试设备,不仅为企业搭建起良好的产业化平台,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且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朱蓓薇充满信心地说:“获得国家级奖励,这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起点。2006年,我和课题组将进行海参自溶机理更深层次的研究,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层面上分析海参自溶的机理,从而实现对海参品种和养殖技术的改进。”朱蓓薇未来的计划是:把自溶酶技术用在鲍鱼系列产品的深加工上,攻克鲍鱼多糖研究,把具有生理活性的鲍鱼多糖系列产品奉献给大家;利用建立在学校里的省市水产品深加工中试平台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科研成果产值在未来3年内预计超过5亿元。

  现在的朱蓓薇,每天依然从早到晚地忙碌着:教学、查阅文献、科学实验、深入企业……在从事海洋生物研发的征途上,朱蓓薇正继续坚韧不拔地攀登着新的科学高峰!

  朱蓓薇现在已经升任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院长,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主要兼职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 委员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 主题专家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常务理事

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理事长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