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十字花科繁缕属植物)

由网友(不爱就杀)分享简介:葶苈子(推丁教名:Lepidium apetalum Willd,别号:丁历),10字花科芝麻菜属动物。它漫衍于中国西南、华北、东南和江苏、4川、云南等地。葶苈子低五~三零cm,茎竖立,被红色极小头状毛。它喜温暖、潮湿、阴光充沛的情况,相宜栽培正在泥土肥饶、松散、排火杰出的坡地。别号丁历、大适、大室漫衍区域西南、华北、西...

葶苈子(拉丁学名:Lepidium apetalum Willd,别名:丁历),十字花科芝麻菜属植物。它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江苏、四川、云南等地。

十字花科植物

葶苈子高5~30cm,茎直立,被白色微小头状毛。它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栽培在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

别名

丁历、大适、大室

分布区域

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

双子叶植物纲

繁缕属

被子植物门

十字花科

繁缕族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拉丁学名

Lepidium apetalum Willd

独行菜

中央种子目

植物界

亚科

繁缕亚科

功能主治

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肺原性心脏病水肿。

形态特征

葶苈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5-30cm。茎直立,或自基部具多数分枝,被白色微小头状毛。

琴叶葶苈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单一,表面具柱状腺毛;上部分枝,枝上疏生短柔毛或近于无毛。

播娘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呈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具纵梭槽,密被分技状短柔毛。

主要品种

1.葶苈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5-30cm。茎直立,或自基部具多数分枝,被白色微小头状毛。基生叶有柄,叶柄长1-2cm;叶片狭匙形或倒披针形,一回羽状浅裂或深裂,长3-5cm,宽1-1.5cm,先端短尖,边缘有稀疏缺刻状锯齿,基部渐狭;茎生叶披针形或长圆形,中部叶片长1.5-2cm,宽2-5mm,基部稍宽,无柄,贴茎生,边缘有疏齿;最上部叶线形,先端尖,边缘少有疏齿或近于全缘;两面无毛或疏披头状毛。总状花序顶生,果期可延长至5cm;花小,排列疏松;萼片4,近卵形,边缘白色膜质状,外面有弯曲的白色柔毛;花瓣不存或者退化成丝状,比萼片短;雄蕊2或4,等长;蜜腺4,短小;雌蕊1,子房卵圆形而扁,无花柱,柱头圆形而扁。短角果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mm,扁平,顶端微凹,宿存极短花枝,果瓣顶部具极狭翅,假隔膜宽不到lmm。种子椭圆状卵形,表面平滑,棕红色或黄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2.琴叶葶苈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单一,表面具柱状腺毛;上部分枝,枝上疏生短柔毛或近于无毛。叶互生;基生叶具柄,叶柄长1-1.5cm;叶片倒披针形,长l-5cm,羽状分裂或大头羽状分裂,裂片大小不等,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斯狭,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短伏毛;茎生叶有短柄,叶片倒披针形或线形,长1.5-5cm,宽2-10mm,光瑞急尖,基部渐狭。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数;等片4,绿色,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mm;花瓣4,白色,倒卵形,和萼片等长或稍长;雄蕊2或4,近等长,长1.5-2mm;雌蕊1,子房卵圆形而扁,2室,花柱不明显,柱头头状。短角果近圆形,长3mm,宽l-2mm,扁平,先端微凹,边缘有窄翅,花柱极短。种子每室1粒,卵形,长约1mm,光滑,红棕色,边缘有白色窄翅。花期4-5月,果期6-7月。

3.播娘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呈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具纵梭槽,密被分技状短柔毛。叶轮廓为长圆形或长国状披针形,长3-7cm,宽1-4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或深裂,最终裂片条形或条状长圆形,长2-5mm,先端钝,全缘,两面被分枝短柔毛;茎下部叶有叶柄,向上叶柄逐渐缩短或近于无柄。总状花序顶生,具多数花;萼片4,条状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mm,边缘膜质,背面有分枝细柔毛;花瓣黄色,匙形,与萼片近等长;雄蕊6,几与花瓣等长,基部并有爪;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短,柱头呈扁压的头状。长角果圆筒状,长2.5-3cm,无毛,稍内曲,与果梗不成直线,果辩中脉明显。种子每室1行,形小,多数个圆形,稍扁,淡红褐色,表面有细网纹,潮湿后有粘胶物质。花、果朝为4-7月。

生长习性

1、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栽培在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

2、葶苈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坡、沟旁、路旁及村庄附近,为常见的田间杂草。

3、琴叶葶苈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野。

4、播娘蒿生于山坡、田野和农田。

分布范围

1.葶苈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

2.琴叶葶苈原产美洲;中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3.播娘蒿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

繁殖栽培

种子繁殖,9月下旬前播种,按行珠距40cm×20cm穴播,11-12月结合除草匀苗、补苗,每穴留壮苗4-5株。翌年2月结合中耕除草,追施人粪尿1次。

病虫防治

菌核病,播种时用5%食盐水浸种20min,或5%石灰水淋穴。

主要价值

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后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其他作用

豚鼠饲以芥属植物可使甲状腺摄取的作用受抑制且血清中SCN-升高。但并未发现食物中SCN-的含量与摄取的抑制有何关系。也有报告给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其甲状腺肿大,此可能由于分泌了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所致。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有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内服可作刺激性祛痰药,并治疗腹痛,过量可致胃肠道炎症。

药用价值

葶苈子出自《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凡使葶苈子勿用赤须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葶苈子入顶苦。《名医别录》:葶苈,生藁城平泽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陶弘景:葶苈,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蜀本草》:葶苈,苗似荠,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五月熟,采之暴干。《本草图经》:葶苈,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胜。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有似荠,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立夏后采实暴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许慎、郑康成注皆云,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至夏则枯死,故此时采之、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奇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前件二种也。

《纲目》:按《尔雅》云,亭历也。郭璞注云,实叶皆似荠,一名狗荠。然则狗荠即是葶苈矣。盖葶苈有甜、苦二种,狗荠味微甘,即甜葶苈也。或云,甜葶苈是菥子,考其功用,亦似不然。《植物名实图考》:葶苈,今江西犹谓之狗荠。李时珍谓有甜、苦二种,此似因《炮炙论》赤须子味甘而云然也。又:《滇本草》葶苈一名麦蓝菜,生麦地。余采得视之,正如荠,高几二尺,叶大如花杈。腌为蔬,脆而不甘,与荠味殊别。其花实亦似荠,盖即甜葶苈也。《尔雅》葶苈,郭注:实叶皆似芥。此草正如初生白芥菜。其狗荠一种,南方至多,花黄,叶深绿,不堪入馔;《图经》极详晰,殆苦葶苈耳。陈藏器谓大荠即葶苈。然《尔雅》本分三种,以余考之,荠实盖即荠菜,叶长圆,味美,作『羹皆佳。菥,大荠,即今花叶荠,一名水荠,叶细碎,味淡。犍为舍人云:荠有小,故言大。此种科叶易肥大。《唐本草》注,验其味,甘而不辛。《蜀本草》,似荠菜而种细,俗呼老荠,皆此物也。葶苈亦名而又有苦、甘二种。陶隐居云荠类甚多,《野菜谱》亦列数种,正恐并葶苈一类耳。

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用法用量

10~15g。

禁/宜人群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炮制方法

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效分类

止咳药;利水药。

收储藏

翌年4月底5月上旬采收,果实呈黄绿色时及时收割,以免过熟种子脱落。晒干,除去茎、叶杂质,放入麻袋或其他包装物,贮放干燥处,防潮、粘结和发霉。

药理作用

强心作用

播娘蒿、北美独行菜及独行莱的干燥种子之醇提取物,均表观强心作用,对在位蛙心可使之停止于收缩期,在位兔、猫心,猫心肺装置,猫心电图等研究,均使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心传导阻滞,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三种葶苈子均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引起心甙样的特异作用,从播娘蒿中提得两种心甙,一种为七里香甙,另一种可能为伊夫单甙(Evomonoside),其含量很低(一批含0.2%,另一批含0.03%),北美独行菜的含量更低。独行菜与桂竹糖芥等均属十字花科,作用可能相近似。其生物活性,如以每公斤体重折合生药计算(鸽法),播娘蒿醇提取物2.125g/kg±0.116,北美独行菜4.36g/kg±0.14,前者作用较强。七里香甙0.12mg/kg(猫法)或0.249±0.01mg/kg(鸽法),猫鸽之比为1∶2,与毒毛旋花子甙相似。

播娘蒿对猫灌胃吸收收率最高为21.87%(给药后6小时),24小时对鸽的蓄积率42.3%,七里香甙24小时对鸽的蓄积率;30.7±5.6%(24小时,鸽法),故推论为速效心甙。播娘蒿种子和独行菜种子的醇提物用在体心脏(蛙、兔、猫)、猫心电图描记发心肺制备禁区本试验均呈强心甙样的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传导速度,大剂量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强心甙中毒症状;鸽静脉注射量小致死量播娘蒿种子为2.125g/kg,独行菜种子为4.36g/kg。

利尿作用

葶苈子有利尿作用。

相关选方

1.治肺壅咳嗽脓血,喘嗽不得睡卧:甜葶苈125克(隔纸炒令紫)。为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世医得效方》葶苈散)

2.治嗽:葶苈子50克(纸衬熬令黑),知母50克,贝母50克。三物同捣筛,以枣肉25克,别销沙糖75克,同入药中为丸,大如弹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律,甚者不过三丸。(《箧中方》含膏丸)

3.治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葶苈子三升,微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外台秘要方》)

4.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5克,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食后。(《杨氏家藏方》葶苈散)

5.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6.治卒大腹水病:葶苈50克,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瘥。(《补缺肘后方》)

7.治阳水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甜葶苈75克(炒,研末),汉防己(末)100克。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万杵,丸如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为验。(《外台秘要方》)

8.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甜葶苈(纸隔炒)、荠菜根等分。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腹当依旧。(《三因方》葶苈大丸)

9.治男女大小头面手足肿: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咸酸生冷。(《外科精义》)

10.治膜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50克。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25克。(《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11.治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未,以酒淋汁沐头,三、四度。(《肘后方》)

12.治瘰疬结核:葶苈子二合,豉半斤(汤浸令软)。上药,都捣熟,捻作饼子如钱厚,安在疬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五日一度,灸七壮。(《圣惠方》葶苈饼子法)

13.治小儿白秃:葶苈捣末,以汤洗讫涂上。(《子母秘录》)

14.治月经不通: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千金方》)

15.治疳虫蚀齿:葶苈、雄黄等分。为末,腊月猪脂和成,以绵裹槐枝蘸点。(《金匮要略》)[1]

用药禁忌

1.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服。

2.《别录》:久服令人虚。

3.《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

4.《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十五味丸

【处方】葶苈子6合(熬),细辛250克,五味子250克,干姜200克,当归200克,桂心150克,人参150克,丁香150克,大黄150克,商陆根150克,橘皮200克,桑白皮300克,皂荚肉100克(炙),大腹槟榔20枚,麻黄100克(去节)。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咳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洟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

【用法用量】初服10丸,稍加至15丸,煮桑白皮饮下,1日2次。若利则减,秘则加,以大便通滑为度,时时得鸭溏亦佳。

【注意】忌生葱、生菜。

植物研究

1、北葶苈子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多数细微颗粒状突起,并可见2条纵列的浅槽,其中一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下处,但不明显。无臭,味微苦辛,粘性较强。

2.南葶苈子长圆形略扁,长0.8-1.2mm,宽约0.5mm;表面黄棕色,一端钝圆,另一端微凹或较平截,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下处,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微辛,略带粘性。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

1.北葶苈子表皮为1列粘液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厚度可达216μm,内壁有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延伸的纤维素柱,长24-34μm,先端钝圆、偏斜或平截,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栅状细胞1列,略呈方形,宽26-34μm,侧壁和内壁增厚,强木化。色素层细胞颓废状,其下方有1列扁平的内胚乳细胞,内含糊粉粒。子叶占大部分,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壁稍厚,内含糊粉粒。

2.南葶苈子粘液细胞外壁的粘液层较薄,厚约100μm,内壁纤维素柱长8-28μm。余同北葶苈子。

理化鉴别

1.取该品少量,加水浸泡后,用放大镜观察:北葶苈子透明状粘液层较厚,其厚度可超过种子宽度的1/2以上;其膨胀度不低于12。南葶苈子透明状粘液层薄,厚度约为种子宽度的1/5以下,其膨胀度不低于3。

2.取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氢氧化钠1小粒,置酒精灯上灼热,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lml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通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另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1-2滴使溶解,加上述滤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异硫氰甙类)[2]

应用鉴别

该品分为苦、甜二种,甜葶苈味淡甘而性缓;苦葶苈味苦而性峻,处方用苦葶苈。

鉴别记录

1、《神农本草经》:“亭历味辛寒。主症癃积聚、结气……破坚。生平泽及田野。”

2、梁·《名医别录》:“葶苈生藁城平泽及田野立夏后采实,阴干。”

3、陶弘景曰:“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荠也。子细黄至苦,用之当熬。”

4、宋·苏颂曰:“今汴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佳。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似芥。根白色,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许慎、郑玄注:皆靡草荠,葶苈之属是也。一说葶苈单茎向上,叶端出角,粗且短。又有一种狗芥草,叶近枝下作歧,生角细长。取时必须分别此二种也。”

5、明·李时珍曰:“按《尔雅》云:革,葶苈也。郭璞注云: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芥。然则狗芥即是葶苈矣。盖葶苈有甜苦二种。狗芥味微甘,即甜葶苈也。或云甜葶是菥蓂子,考其功用亦似不然。”

6、清·《本草从新》:“葶苈子有甜苦二种。甜者力稍缓……子如黍米微长,色黄。”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以北葶苈子末3-6g,每日分3次食后服,并配合一般对症处理和抗菌素以控制感染。曾治10例,效果良好。服药后多在第4日开始见尿量增加,浮肿渐退;心力衰竭到2-3周时见显着减轻或消失。服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植物文化

1、《本草衍义》: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则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2.李杲:葶苈大降气,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

3.《汤液本草》:葶苈,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

4.《纲目》:葶苈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汇之性急,既汇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中水气满急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尔。既不久服,何致伤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

5.《本草经疏》:葶苈,为手太阴经正药,故仲景泻肺汤用之,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肺届金,主皮毛,膀胱属水,藏津液,肺气壅塞则膀胱与焉,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通,下窍不通,则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所主诸病。

6.《本草经百种录》: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如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

7.《本草正义》:葶苈子苦降辛散,而性寒凉,故能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本经》主治,皆以破泄为义。惟寒泄之品,能通利邪气之有余,不能补益正气之不足,苟非实热郁窒,自当知所顾忌。《别录》久服令人虚,本是至理。然肺家痰火壅塞,及寒饮弥漫,喘急气促,或为肿胀等证,亦必赖此披坚执锐之才,以成捣穴犁庭之绩。自徐氏之才,论十剂之泄以去闭,偶以大黄、葶苈二物并举,而东垣遂谓葶苈气味俱厚,不减犬黄,景岳从而和之,石顽且谓苦寒不减硝黄,丹溪亦有葶苈性急,病涉虚看,杀人甚捷之说,遂令俗人不辨是否,畏如蛇蝎,即寻常肺气喘满、痰饮窒塞之证,亦几有不敢轻试之意,其亦知实在性质,不过开泄二字,且体质本轻;故能上行入肺,而味又甚淡,何至猛烈乃尔。

8.《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9.《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10.《药性论》: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11.《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12.《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

13.《纲目》:通月经。[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