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公立医药类大学)

由网友(夜深忽梦少年事)分享简介:浙江西医药大教(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浙西医大),[一]是浙江省重心设置装备摆设低校,是浙江省国民当局、国度西医药办理局、教诲部共修低校,是天下尾批招送以及造就西医药研究熟、正在浙江省属低校中尾批得到专士教位授予权以及专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是国度立异人材造就树模基地。黉舍位于杭...

浙江中医药大学(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浙中医大),[1]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位于杭州市,现任党委书记黄文秀、校长陈忠[2]校训为“求本远志”。[3]

浙江中医药大学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富春和滨文2个校区,[4]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8个学院(部),4个附属医院,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0个,9个专业学位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专业32个,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中医学中药学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教职工(校本部)1350余人。[3]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6月创办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初学校迁至杭州市四宜亭,1956年下半年,学校迁至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1960年、1970年,学校两度并入浙江医科大学,1974年9月恢复浙江中医学院,2000年3月学校整体迁至滨江高教园区,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5]

截至2022年,浙江中医药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19名[6]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列第167名[7]

中文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简称

浙中医大(ZCMU)

现任校长

陈忠

国家重点学科

1个一级学科

创办时间

1959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医药

属性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

主管部门

浙江省

本科专业

34个

党委书记

黄文秀

本科招生电话

0571-86613520

校训

求本远志

校歌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歌

校庆日

9月29日

院校代码

10344

主要院系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11个教学院

校址

滨文校区: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富春校区:杭州市富阳区百川街260号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流动站3个

主要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截至2018年11月)、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0项(截至2018年11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截至2018年11月)

专职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硕士招生电话

0571-86613539

ABC排名

第167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8]

历史沿革

1953年6月,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创办。

1955年10月,学校独立办学。

1956年初,学校迁至杭州市四宜亭。

1956年下半年,学校迁至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

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正式开展全日制本科教育。

1960年、1970年,学校两度并入浙江医科大学。

1974年9月,恢复浙江中医学院。

1996年下半年,该校向浙江省教委提出移址新建申请。

1997年初,浙江中医学院移址建校工程启动,校址位于钱塘江南岸。

1998年下半年,工程正式动工,并于1999年底竣工。

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

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年4月,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9月,富春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7年8月,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同年9月,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8年11月,与杭州医学院签订(滨江校区)校区移交协议。[9]

2022年2月,列入浙江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名单。[10]7月25日,发起成立长三角中医药高等教育联盟。[11]

2022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教授受聘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和学校活态传承经典书院名誉院长。[12]9月6日,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成立。[13]

办学条件

  • 专业设置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杭州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举办1所独立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开设32个本科专业。[3]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学制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五年/八年(本硕连读)
医学影像学五年
临床医学五年
医学影像技术四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针灸推拿学五年
康复治疗学四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儿科学五年
临床医学五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五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五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四年
药学四年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四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四年
助产学四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四年
医学检验技术四年
卫生检验与检疫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
医学信息工程四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四年
医学实验技术四年
生物技术四年
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英语四年
公共事业管理四年
市场营销四年
健康服务与管理四年
  • 附属医院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

直属附属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衢州中心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口腔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富阳中医骨伤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同德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绍兴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舟山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富阳第一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儿童医院

——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有在职教职工(校本部)135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拥有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

据2019年4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专职)、“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名中医”称号获得者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6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6人、浙江省教学名师6人、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4人。[15]

人才队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
国医大师葛琳仪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成平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范永升
全国名中医范永升 王坤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忠 刘景根
浙江省特级专家范永升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海同 温成平 杨洁红 何昱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成平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 方剑乔 范永升 万海同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开国银 范祥 曹岗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忠开国银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方剑乔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范永升 范炳华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范永升 徐珊 吕圭源 万海同 方剑乔 吕宾童培建 毛威
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万海同
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成平 开国银 杨洁红 何昱
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曹岗 阮善明 马睿杰 李松涛
浙江省国医名师葛琳仪 范永升 王坤根 陈意 连建伟 俞景茂 方剑乔 肖鲁伟 姚新苗 徐志瑛 蔡宛如 吴良村宋康 范炳华 宣桂琪 徐锡山 楼丽华 裘昌林 潘智敏
浙江省名中医葛琳仪 吴良村 盛玉凤 鲁贤昌 王会仍 沈景允徐锡山 朱祥成 姚真敏 徐志瑛 徐素仙 周亨德汤金土 陈意 周维顺 盛丽先 俞景茂 罗秀素范永升 徐珊 连建伟 宣桂琪 潘子毅 楼丽华潘智敏 裘昌林 范炳华 方剑乔 王坤根 何若萍宋康 肖鲁伟 庞德湘 宣丽华 郭勇 程志清蔡宛如 马红珍 施维群 姚新苗 万全庆 王真史晓林 沈敏鹤 陈华 林咸明 钦丹萍 高祥福黄平 黄琦 曹毅 王晓鸣 马丽俐 吕立江华江 汤军 沈一平 陈学奇 陈健 高宏 舒琦瑾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陈忠 万海同 吕圭源 方剑乔 李范珠 温成平杨洁红 何昱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范永升 吕圭源 万海同 柴可夫 方剑乔 史晓林温成平 李昌煜 李范珠 杨洁红 何昱 赵华军郭清 夏道宗 王兴亚 刘伯一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赵华军 宋振远 王兴亚 刘伯一 寿清耀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陈忠 方剑乔 吕宾 童培建 万海同 毛威 许茂盛[15]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3个、B类6个。截至2018年5月,该校共有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16]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

省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A类):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

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中西医结合

  • 学位点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技术、基础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公共管理、公共卫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一流专业20个、浙江省重点专业8个、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5个和新兴特色专业9个,中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浙江省精品课程22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30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18]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3]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金匮要略》、《方剂学》 、《推拿手法学》、《中医伤科学》

浙江省重点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听力学与仿真耳实验教学中心、听力与言语康复实验教学中心、机能中心、医学信息技术中心、生物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与省内外10余个市(县、区)以及浙江省国贸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捷克、日本等4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2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以色列、白俄罗斯、新西兰建有海外中医药中心。学校是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首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招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3]

学术研究

据2022年7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浙江中医药大学建有血液病、免疫风湿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10个、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库入选4个、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0个、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以及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支、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1个、浙江省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8个。[19]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中医风湿病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风湿脏痹证治研究室、骨痹研究室、再生障碍性贫血益气养血研究室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药治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药理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骨关节疾病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消化道疾病病理生理研究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

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免疫性疾病中医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中医内科临床创新团队、现代中药制剂及其重点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研究创新团队、针灸医学科技创新团队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子医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据2022年7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360余项(含重点重大12项)。“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61项,其中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全国一级学会一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发表SCI、SSCI、EI等收录论文2573篇;SCI top期刊收录论文140篇。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松葛降尿酸颗粒)1项;授权专利59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8项,包括美国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4项。[1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吕圭源,2009)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共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医学网(含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超星电子书、读秀、Web of Science(SCIE)、JCR、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SLCC)、Incites、ESI等几十余种网络数据库,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藏书体系。

  • 学术期刊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主管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类学术期刊,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中医药高校学报之一。该刊常设论著、基础研究、国医传承、浙派中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药研究、针灸推拿、教学管理、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硕博之窗、本科习作、学术进展等栏目。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俄罗斯《文摘杂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13家检索系统收录,曾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荣誉、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浙江临床医学》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期刊。

文化传统

  • 校标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标为圆形,以蓝色为基调。校标外围由中英文校名环绕。校标中部为国际流行的盾形图案,由“中”字和“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首字母“C、M、U”的变体组成,体现学校属性、特色、理念。中英文校名与盾形图案之间为“远志叶”和“本”字,寓意“求本远志”。“本”字下方为学校创建年份“1953”。

  • 校旗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旗为蓝色的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上下排列的白色校标内芯图案和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求本远志

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原意为治病应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并针对疾病内在的本质进行治疗。远志,原为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寓锐意创新之义。

求本远志校训具体体现为求实、求真、求是的学风;不畏难、不退缩、不浮躁的作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的精神。

  • 校歌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歌金宇华作曲,集体作词巍巍六合,浩浩钱江;道承岐黄,源远流长;保俶山下萌芽,庆春门内成长。守正出新,桃李芬芳;立德树人,大爱无疆;钱塘南岸崛起,富春江畔翱翔。大医精诚,福泽四方,我们为中华瑰宝发扬光大谱新章!求本远志,铸就辉煌,我们为教育梦想傲然绽放添华光!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黄文秀
校长陈忠
党委副书记张光霁、张元龙
副校长、党委委员吴承亮、温成平、罗伟明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轶

资料来源:2022年5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官网[2]

学校荣誉

2022年2月,入选第二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入围名单,并进行公示。[20]

学校排名

2022年5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167名。[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