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广东省广州市下辖区)

由网友(结局是一个人)分享简介:花都区,别号花县,隶属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北京大学门,东交从化,西连佛山3火以及南海,南取黑云区交界,北邻清遥市;齐区总面积九七零.零四平方公里,截至二零二一年底,下辖四个街谈服务处、六个镇;户籍人嘴八六.三六万人。齐区完成出产总值一八零零.四一亿元,比上年增加六.六%。[一]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阶梯式歪升,北部多丘陵,属南岭...

花都区,别名花县,隶属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北大门,东接从化,西连佛山三水和南海,南与白云区接壤,北邻清远市;全区总面积970.04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户籍人口86.36万人。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800.41亿元,比上年增长6.6%。[1]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阶梯式斜降,北部多丘陵,属南岭九连山余脉;中部浅丘台地,南部平原。层状地貌明显。2021年气候的总体特征是温高雨少龙舟水重,前涝后旱台风影响轻。有良好生态环境,生物种类较多,矿石资源有18种。[2]

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普通中学82所,教育部门主管职业中学2所,小学102所,幼儿园167所;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635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19个。[1]

花都区,原花县,汉代属番禺县辖,隋代属南海县辖,宋代以后属番禺、南海分辖。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划出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而定名为“花县”。民国时期,花县屡次改属。1949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划属江北专区,同年12月改属珠江专区。1958年11月,广州郊区部分公社划归花县,遂改名“广北县”,次年3月复名花县。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花县撤县设市,定名“花都市”,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花都市撤市设区,设立广州市花都区。[3]

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纵贯全境,京港澳高速公路、许广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乐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珠三角环线高速和沈海高速公路构成花都境内南北和东西走向高速公路网。东部流溪河、西部的巴江(白坭河)南汇珠江,船只直航港澳。位于花都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内三大空中交通枢纽之一。区内还有广州地铁9号线、广清城际和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形成外联内通的国际空铁枢纽格局。旅游景点有洪秀全故居、资政大夫祠、盘古神坛等。[2]

中文名

花都区

外文名

Huadu District

别名

花县、广北县

地区生产总值

1800.41亿元(2021年)[1]

下辖地区

4个街道、6个镇

电话区号

020

著名景点

广州融创文旅城,花都湖,骆秉章家庙,洪秀全故居,九龙湖度假区等

机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火车站

广州北站

车牌代码

粤A

区委书记

邢翔

坐标

北纬23°14′01″~23°37′01″、东经112°57′06″~113°28′10″[5]

誉称

省城之屏障、南北粤咽喉

面积

970.04 km²

人口数量

86.36万人(2021年户籍人口)[1]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政府驻地

花城街道迎宾大道89号

邮政编码

510800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中部、广州市北部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

粤语(白话)和客家方言

行政区划代码

440114[4]

区长

李晓东

主要民族

壮族、瑶族、苗族、土家族[6]

建制沿革

白云区标准地图

花都区原为花县、花都市,汉朝属番禺县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代以后属番禺、南海分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划出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县城所在地处花山,取新县名为“花”,隶属广州府。

民国3年(1914),花县属粤海道。

民国9年,由广东省直辖。民国25年,归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抗战爆发后,隶西江行署。

民国32年,复归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省政府直属督察区。

1949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属北江专区,同年12月隶属珠江专区。

1952年和1956年先后改属粤北行政区和佛山专区。

1958年12月原属广州郊区的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4个公社与花县合并设立广北县,划归广州市。次年3月撤销广北县,把花县划回佛山地区。

1960年4月20日从佛山地区划出花县归属广州市。

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定名“花都市”(县级市),由广东省直辖,委托广州市代管,以原花县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市的行政区划。同年8月1日,花都各机关单位更名并启用新印章。

1999年8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花都市花侨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行政区划不变。同年7月10日,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同年12月25日,中共花都区委和花都区人民政府机关由新华镇建设路1号迁至新都大道(今迎宾大道)的新区政府办公大楼办公。

2014年4月,广东省首个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综合保税区——广州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一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7]

2016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广州成为第二批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城市。

2016年11月,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户广州花都。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航局近日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同意广州设立临空经济示范区。[8]

2017年6月23日,花都获批成为全国5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19年12月19日,花都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9]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花都区下辖4个街道、6个镇。[10]

区划详情

4个街道:新华街道、花城街道、秀全街道、新雅街道。

6个镇:狮岭镇、花东镇、花山镇、炭步镇、赤坭镇、梯面镇。[10]

自然环境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部,广州市北部,是南北交通要道,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地处东经112°57′07″~113°28′10′,北纬23°14′57″~23°37′18″,北回归线横贯中部。花都东部和东北部与从化区交界,西部与佛山市三水区相连,西南部和佛山市南海区接壤,南部紧靠白云区,北部与清远市毗连。2000年,全区总面积970.04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

地形地貌

花都区的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阶梯式斜降,北部多山陵,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间,属南岭九连山余脉;[11]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境内最高峰是牙英山,海拔581米;最低点在巴江河畔的万顷洋,海拔1.2米。花都层状地貌明显,存在海拔350~400米、150~200米、100~150米三级夷平面和60~80米、30~40米、15~40米、15~25米四级岗地或阶地。

气候

花都位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总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夏长冬短,无霜期长。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花都夏季长约五个半月,冬季约一个半月,春秋两季约五个月。冬季时间短暂,偶有低温,但持续时间短,回暖较快。夏季虽热,但少酷暑,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风力多为1~2级。

自然资源

花都的土地资源不充裕。1995年出版的《花县志》记载,据1982年土地资源概查,花县土地总面积961.134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平均有432人,比全省多168人,为全国平均人数的4.3倍。海拔50米以下平原占地共59294.83万平方米,占花都总面积的61.69%;海拔50米以下高、中丘陵为主的面积有30312.5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1.5%;水域面积6506.0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8%;除江河外,能利用的水域面积3817.3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97%。据1986年土地资源详查,境内土地总面积为1438931亩(959.287平方千米),按该年人口数计算平均每人有土地3.12亩(2080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耕地面积(含水田、旱地和菜地)32845.5万平方米,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24%。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据1986年测算,全境未利用土地6666.67万平方米,大多属难利用土地。撤县设市前的1992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21999.67万平方米。1993年以后,由于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业用地需求量增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2000年,花都的总面积960.38平方千米,按年末总人口617638人计,人均土地面积1550平方米,仅为全省人均2060平方米的3/4强。年末,花都区实有耕地面积16687.6万平方米,比1992年减少24.14%,全区人均耕地不足270平方米,保护耕地任务十分艰巨。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18种。储量大且开采价值高的有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瓷土)等。其中石灰石的储量在珠江三角洲具有优势,蕴藏量为13.5亿吨(按采至海拔标高-50米计算),品质优,氧化钙(CaO)含量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赤坭、炭步、狮岭、新华、花山等镇,呈南北走向。花岗岩储量在290亿吨以上,硬度6.5度以上,分布呈东西走向,各镇均有分布,其中新华、炭步两镇分布较少。高岭土(瓷土)储量100万吨以上,均属中低温瓷砂,主要分布在梯面、花山、芙蓉、北兴镇,呈不规则走向,生长形态为“鸡窝状”。黏土(含砖瓦用黏土)储量3000万吨以上,各镇均有分布。矽砂原有储量65万吨,主要分布在花东、北兴、赤坭、炭步、新华镇境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被采完。

水资源

地表水境内河流虽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积不大,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境内年平均径流量11.59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为16.34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约7.3亿立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量2556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2930立方米。按2000年末花都总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径流量为1979立方米,亩均耕地径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产生径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芦苞涌等过境客水可资利用。流溪河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拦河坝年引水量约1.76亿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涨潮,潮水量约398万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

地下水境内的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深层地下水(基岩裂隙水)。据80年代初调查,浅层地下水资源有2.09亿立方米。深层(地表100米以下)地下水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块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于北部花岗岩山丘,年均水量399972.72吨/日。此区水量较丰,但远离农田。第二区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在东、西部及中、南部丘陵岗地,年均水量156171.61吨/日。此区虽近农田但水量不丰。第三区为上复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分布于南部平原地区,年均水量152314.09吨/日,可开采量为110065.71吨/日。

动物资源

曾由于不注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境内的自然环境不断受到污染,鹤群他迁,珍稀动物濒临绝迹,野生动物数量锐减。1995年出版的新编《花县志》所列当时常见的动物仅有110种,其中脊椎动物83种、节肢动物21种、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4种。

90年代,花都林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每年都在王子山森林公园放生一批穿山甲、巨蜴(俗称“五爪金龙”)等国家保护动物,增加境内的存活量。

1998年7月,在规划建设位处梯面镇西坑的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调查时,发现该处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时境内常见的爬行动物有龟(金钱龟、草龟、鹰嘴龟)、螺(赤风螺、田螺、坑螺、苦螺)、蚯蚓、蛇(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过山风、百步蛇、金钱蛇、广朗蛇、涉跳蛇、青竹蛇、四脚蛇);常见的水产类有虾、黄鳝、白鳝、生鱼、塘虱、山坑鱼;昆虫类有蝴蝶、蜻蜓、螳螂、蚱蜢、蝉、金龟子、蚕、蝗虫、蜂;鸟类有白鹇、燕隼、小鸦鹃、褐翅鸦鹃、斑头鸺鹠、领角鸮、喜鹊、麻雀、乌鸦、黄鹤、啄木鸟、猫头鹰、鹧鸪、百灵鸟、黄莺、翠鸟、野鸭、禾林鸟、燕子、相思鸟、雉鸡、画眉、杜鹃、斑鸠、锦鸡、白头翁、红尾雀、鸳鸯、朱顶雀、白腹锦鸡。

植物资源

据1998年7月调查,境内植物分3门139科371属568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2属31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121科347属534种(双子叶植物105科278属435种,单子叶植物16科69属99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除粮食、油料、水果、瓜菜等农作物外,野生树种有桷、鸭脚木、乌桕、黄檀、荷木等;人工栽种的树木主要有马尾松、黎蒴、油桐、稠木、隆缘桉、柠檬桉、柳苦楝、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落羽杉、池柏、湿地杉、茶、榕、木棉等。境内树种有300余种。

人口

202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6.36万人,比上年增长2.9%,其中,城镇户籍人口50.39万人,乡村户籍人口35.97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8,家庭户均人数3.06人。全年出生人口10107人,出生率12.19‰;死亡人口4025人,死亡率4.86‰;自然增长人口608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34‰。[1]

政治

职务姓名
区委书记
邢翔[12]

政府领导

职务姓名
区长李晓东
副区长姚汉钟、王红斌、蔡启良、麦韶明、胡标发、徐容雅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波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健舜、全泰源、姚晓群、李琼辉、陈孝安、蓝海滨

政协领导

职务姓名
政协主席
陈家飞
政协副主席李荣渝、曾一江、李一霖、叶念军、卢日新、陈为文
秘书长邱崇达

参考资料:[13][14]

经济

202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800.41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一产业增加值49.63亿元,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801.6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949.10亿元,增长6.6%。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8:44.5:52.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42.6%和53.2%,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3、2.8和3.5个百分点。[1]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4.98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种植业产值54.15亿元,增长9.8%;林业产值0.29亿元,增长2.6%;畜牧业产值7.25亿元,同比增长1.2倍;渔业产值13.36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93亿元,增长8.1%。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57万亩,比上年增长1.1%;水果种植面积5.61万亩,下降1.6%。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0万亩,增长4.4%;蔬菜种植面积31.90万亩,增长2.0%;花卉种植面积10.26万亩,下降0.9%。

2021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87万吨,比上年增长52.0%。其中猪肉产量1.16万吨,增长2.4倍;家禽肉产量0.70万吨,下降20.0%。全年水产品产量8.25万吨,增长4.3%。[1]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工业生产逐步回升。全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028.31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68.97亿元,增长4.2%,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17.82亿元,同比增长0.1%。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5.3:84.7,轻工业占比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前六大行业依次为:汽车制造业产值1810.09亿元,下降2.6%,其中汽车整车产值1431.06亿元,汽车零部件产值378.38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11.88亿元,增长10.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79.69亿元,增长30.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75.83亿元,下降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74.62亿元,增长38.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值71.66亿元,增长8.6%。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有所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27.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实现利润总额128.30亿元,下降22.3%。企业亏损情况有所好转,全区10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06家,亏损面19.4%,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下降4.0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1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67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3.14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317.45亿元,增长19.0%。[1]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1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16.73亿元,增长6.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99亿元,同比增长20.8%;利润总额17.53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21.45亿元,同比增长44.2%。分行业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77.38亿元,同比增长55.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6.49亿元,同比增长16.5%;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2.72亿元,同比增长69.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7.88亿元,同比增长29.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6.98亿元,同比增长6.0%。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同比增长12.8%。其中:建设改造投资增长15.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5%。从投资主体的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国有经济投资、外商经济投资分别下降6.9%、15.1%;民间经济投资、港澳台经济投资分别增长19.7%、1.1倍。从投资行业来看,第一产业增长75.3%,第二产业增长25.0%,第三产业增长10.5%。

2021年全年全区建设改造投资超亿元的项目74个,比上年增加23个,累计完成投资额299.78亿元。全区基础设施投资173.34亿元,同比增长39.5%。

2021年,房地产开发方面,外商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分别下降42.8%和35.1%;民间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别增长15.5%和1.2倍。全年商品房(含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法人在地)下降2.2%;商品房销售金额下降2.9%。房屋施工面积994.68万平方米,增长4.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79.88万平方米,增长6.0%;房屋竣工面积20.19万平方米,下降74.9%,其中住宅面积11.09万平方米,下降79.4%;房屋新开工面积160.73万平方米,下降15.1%,其中住宅面积104.87万平方米,下降8.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79.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3%。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84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2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8%,有力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021年,零售额总量居前的10个类别中,8个类别保持增长,2个类别同比下降。具体来看,保持增长的8个类别分别是: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7%;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1.4倍;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0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5.6%;饮料类零售额增长1.2倍。下降的2个类别分别是: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下降29.4%;粮油、食品类零售额下降36.8%;

2021年,限额以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1813.59亿元,同比下降5.4%;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432.41亿元,同比增长12.3%;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9.50亿元,同比增长18.1%;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8.31亿元,同比增长18.9%。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区商品进出口总值874.0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商品出口总值587.9亿元,同比增长7.9%;商品进口总值286.1亿元,同比增长0.4%。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42亿美元,同比增长5.2倍。

旅游

2021年,花都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为抓手,成功引进九龙湖“湾区·中旅世界”、广州北站免税商业综合体等重点旅游项目,打造了2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港头村成功创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举办“留花过年 游礼相伴”、文化旅游欢乐周等活动,推动全区旅游业多元化发展。

2021年,全区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1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分别为九龙湖度假区、石头记矿物园、广东圆玄道观);国家AAA级旅游景区8家,分别为融创文旅城、洪秀全故居、红山村、塱头村、中国皮具产业文化创意园、世间香境七溪地、宝桑园、赤坭循环经济园旅游区。纳入统计的25家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15.57万人次,同比增长44.7%。

财政、税收和金融

2021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27亿元,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60.51亿元,占比70.1%,同比下降0.2%;非税收入25.76亿元,占比29.9%,同比增长6.1%。税收收入中,总量最大的是国内增值税29.41亿元,同比下降5.0%;其次是企业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为12.69亿元和6.4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96亿元,同比增长1.2%。从支出方向看,公共财政继续向教育和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倾斜。其中,教育支出43.27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25.3%,其次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05亿元,同比增长1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80亿元,同比下降12.8%,卫生健康支出17.17亿元,同比增长20.1%。

2021年,全区税收总额(不含海关代征税)280.95亿元,同比下降1.9%。

2021年末,全区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3730.39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存款余额2179.61亿元、同比增长4.1%,贷款余额1550.78亿元、同比增长8.9%;存贷比71.15%,较去年同期上升3.19个百分点。绿色信贷余额244.99亿元,同比增长7.3%,占全区贷款余额的15.8%;企业贷款余额710.43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25.70亿元、同比增长19.2%。[1]

文化

花都区本地方言主要有粤语(白话)和客家方言。粤语流通于全区,粤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多分布于新华、花城、秀全、新雅、花山、炭步等街镇;客家语系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分布于梯面镇、狮岭镇;赤坭、花东镇粤语与客家话人口杂居,花东镇有4个村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

文化遗产

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灰塑、盘古王诞、客家山歌、中彩珐琅制作技艺、花都元宵灯会、南狮、粤剧、瑞岭盆景等。

  • 灰塑

灰塑,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根据《宋高僧传》卷十八的有关记载,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经存在。以后,灰塑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以祠堂、庙宇、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镇铁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强,自小随父习艺,灰塑技艺娴熟,成为了灰塑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灰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盘古王诞

盘古王诞是花都区传统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为诞日,诞期活动从农历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盘古神坛为固定的活动场所。

清朝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读书人邱毛松在狮岭炉山(现盘古王山)半山腰发现一块石碑,上刻书“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传说这块石碑原立于梯面盘古庙内,梯面瑶人逃亡时遗落在此。邱毛松将拾到石碑的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并修建了盘古神坛,引人前来庆贺。此后,盘古王诞逐渐发展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和粤北一带、内容丰富、场面热闹的传统民间活动。附近各乡都组织舞狮队到盘古神坛前汇演,还有唱大戏、闹花灯、抢花炮等民俗活动。

盘古王诞不仅反映了古老的瑶族盘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时还承载着许多重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重要价值。

2007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盘古王诞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灰塑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客家山歌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于花山、花东、北兴、梯面、芙蓉、狮岭等客家人聚居的乡镇,群众历来有劳动中哼唱山歌、休闲时对唱山歌的习惯。花都区群众自发组织的客家山歌队约有十三支,其中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队和枫叶山歌队。他们经常在花城墟、狮岭墟、北兴墟、旗岭墟、新华花果山公园、新世纪广场等地进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欢迎和喜爱。花山镇百花山歌队组织者、山歌手刘小文曾荣获“广州市农村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自编自费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韵》(共三集),免费派发给山歌爱好者。新华镇枫叶山歌队在花果山公园组织成立了数百人的客家山歌学习班,免费教群众学唱山歌,积极宣传和推广客家山歌传统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中彩珐琅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1979年至1981年间,花县珐琅厂进行技术革新,组织杨志锋、赖明、杨志金、黄鉴恒、黄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珐琅厂学习“景泰蓝”的掐丝技艺。1983年,杨志锋等人在“广州珐琅”工艺的基础上将“景泰蓝”工艺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创新发明了一种新的工艺,命名为“中彩珐琅”。该工艺了不仅继承“景泰蓝”金碧辉煌的花纹图案,又能衬托出“广州珐琅”的淡雅、古朴、细致、生动的大幅彩画和书法,使产品的观赏价值大为提高。“中彩珐琅”制品有花瓶、点心盒、盘、罐、碟、碗、座钟、电话机、座灯、钮扣等,曾先后参加国家轻工部及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展览,并多次获得荣誉及奖项。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中彩珐琅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花都元宵灯会

元宵节游灯,是流传于岭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人们新年祈福的一种形式。游灯的起源最远可推至汉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灯活动不断延续和丰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规模最大。

旧时,花县的元宵节游灯活动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数乡村都举行游灯活动,场面非常热闹。游行结束后,人们开始进行投灯,祈求光宗耀祖,虔诚孝顺,新年顺利,五谷丰登等新年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游灯习俗停止。20世纪90年代初,花都部分乡村(如炭步镇水口、石湖、塱头、华岭等村)逐复游灯习俗。1996年,炭步镇水口村重修康公庙后,由旅港乡人任广荣发起成立“花灯会”,恢复游灯和投灯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二届。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节游灯和投灯活动在康公庙前进行,共有三个程序:一、上届灯主交纳投灯款后,与亲戚朋友、村中长者(称“千岁宴”,即一桌12人岁数相加超千岁)在庙前聚餐。二、饭后进行投灯活动。先由“赞灯先生”赞唱灯笼,随后群众根据自己的愿望需求报价竞投,价高者得,灯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三、凌晨12点前投灯活动结束,随即进行游灯活动。村中醒狮队和群众宾客聚集康公庙前,从庙内抬出康宝裔元帅、文昌帝、北帝、关帝、大王爷等5尊菩萨依次排列。游灯时大锣开道,菩萨随后,醒狮队与今届投灯获得者、手提火把和灯笼的群众组成连绵不断的游灯队伍,在村内、村外固定的范围内游行。

水口村元宵节游灯是花都地区规模较大,较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具有历史、文化、民俗等研究价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灯会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南狮

南狮,亦称“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以港澳、东南亚侨乡,是地道的广东民间狮舞。南狮是花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于舞狮的跳、蹲、马步、箭步、弓步等均为武术动作,因此舞狮必须同时练习武术,掌握一定的武术步法。民国时期,花都很多乡村都设有武馆,聘请武师教授子弟习武和舞狮。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和南狮表演更加普及,逢年过节和开张庆典,各村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区政府致力开展醒狮竞技运动,每三年举办一次“花都区醒狮大赛”。第八届醒狮大赛中新华街大唐边新华村1队和狮岭镇杨屋村醒狮队夺得一等奖,狮岭镇联合村均合1队、义山村醒狮队,花东镇珠湖村醒狮队、新华街大唐边新华2队获得二等奖。花山镇新和弘桥A队等获得三等奖。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南狮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粤剧

粤剧是融会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如木鱼、龙舟、南音、粤讴、广东音乐、小调、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中国南方一大剧种,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是一种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语言改为广州方言。

花县(今花都)人喜爱粤剧。20世纪20年代开始,粤剧在花县盛行,每逢举行迎神赛会或学校筹款,多演出粤剧助庆。在县内各乡、村、圩都习惯搭戏棚请粤剧名班演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名演员白玉堂、黄种美、黄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苏州女、白云龙、袁准,50年代的刘美卿、粤乐演奏家骆津等都是花县人。

1956年,佛山专区分配“群众粤剧团”来花县,花县始有专业粤剧团,1959年正式成立“花县粤剧团”。文革开始后,剧团瘫痪。1967年宣布花县粤剧团解散,1973年,由花县文艺工作团改编成花县粤剧团,县粤剧团重新成立,上演的剧目《洪秀全》曾被省电视台录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县粤剧团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采取承包形式,粤剧团重新挂牌,花都粤剧团主要活跃在五邑地区,有时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东乡首先成立业余粤剧团,编写《解放区的天》,巡回演出,轰动乡邻。随后,李溪、罗洞、毕村、朗头等五十多条村相继成立业余粤剧团。人民公社成立后,业余粤剧团解散。上世纪80年代末,“私伙局”开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区文化部门近年每年举办一届粤剧、粤曲大赛,为爱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届文艺创作比赛。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粤剧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瑞玲盆景

瑞岭盆景主要源于赤坭镇瑞岭村,该镇丰群、田心、竹洞、上连珠、下连珠等村,以及炭步、狮岭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镇瑞岭村地处花都区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种植盆景花卉等特色农业拥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瑞岭村位于三坑水库和矮岭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气候十分适宜盆景种植。

赤坭镇瑞岭村以生产经营树桩盆景和盆栽盆景为主,是岭南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岭村栽培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罗汉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诣。九里香盆景是瑞岭盆景的代表作,制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极高的造诣,独树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区政府公布瑞岭盆景入选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

金银线绣龙凤裙褂是广府地区最传统的嫁衣,其采用的金银线绣的技法,属于广绣的一个支系,制作时用金线或银线,同时用色泽不同的绣线表现物像颜色、明暗等特点,常用的针法有平绣、织棉、编绣、绕绣、凸绣和贴花绣等十多种。晚清时期,广州十三行是这种金银线绣裙褂的生产中心,许多款式、图案都出自这里的老师傅们之手,并辐射至周边。2015年,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黄豆酱制作技艺

清代以来,花都民间一向有酿造面豉的风俗习惯。花都狮岭黄豆酱制作技艺经过原料挑选、柴火煮制、自然发酵、露天晾晒等一系列纯手工制作,豆酱色泽鲜亮、味鲜醇香。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专门到花都黄豆酱工场取景。2017年狮岭黄豆酱制作技艺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

特产美食

  • 炭步槟榔芋头

炭步镇文岗村生产的“炭步芋头”有很长的历史了,乃至连乾隆皇也成为炭步芋头的广告“代言人”。传说清朝乾隆微服游江南,有一次到达炭步圩,他在食店里吃饭时问店主:“有什么好吃的家乡菜?”店主介绍了一道“文岗芋头焖扣肉”,乾隆皇吃后大加称赞。他回到北京后,下旨花县知府每年进贡“炭步文岗芋头”,由此“炭步芋头”闻名天下。

  • 京塘莲藕

花东镇的京塘莲藕,面积有80亩,是纯天然生长,不用人工播种,每年秋末、冬初任人采挖。不需栽种,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京塘莲藕体型比普通莲藕细而且长,约1.5米2米长,重1.5-2公斤,经过煲或炖,菘化香醇。其淀粉含量13.28%,铁含量6.2%,锌含量3.8%,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被人美称为“植物鹿茸”。

  • 杨荷荔枝

“杨荷荔枝”在花都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约有5、6千亩,品种有桂味、糯米枝、槐枝,以老树槐枝为主。新鲜的荔枝每年六月底至七月初是最当造的时节。鲜食、干制皆宜。槐枝肉乳白,软清多汁,味甜带酸,核大而长,偶有小核。

  • 李溪石峡龙眼

李溪的“石峡龙眼”种植规模达2500亩,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采摘,最大的特点就是核小、皮薄、肉厚而爽脆,味清甜而浓香,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65.85-74.47毫克,营养丰富,具有壮阳益气,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功效,可辅助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

  • 莘塘红蜜杨桃

“红蜜杨桃基地”坐落在无环境污染的农田中,种植面积约100亩,每年的5、6月和元旦前后采收。红蜜杨桃色泽鲜艳,金黄带微红,具有独特的蜂蜜型风味,果实肥厚,汁多渣少,肉质爽脆可口,它富含维生素及可溶性糖份。其有清咽润喉、化痰止咳、生津止喝、醒酒解毒的作用。

  • 莘田二村萝卜

莘田二村萝卜分“早白”、“迟花白”两种,生长于流溪河冲积而成的沙质土壤当中。其品质皮色光洁、白净,个头大、粗纤维少、爽脆清甜、口感好且皮薄肉嫩,生吃、熟吃皆可。

  • 狮前鸡

花东镇的狮前村,其周边都是国家的生态公益林,山上的树木维系着九龙潭水库的水源。山上有很多野鸡,还有不少珍贵的鸟类,也有黄猄、野猪等动物。该村放养的鸡非常有名,很多人冲着这里的“狮前鸡”来品尝。

  • 梯面豆腐花

梯面镇出产的豆腐花采用自然纯净的山泉水和优质黄豆、蜂蜜制作,豆腐花细腻滑嫩,香甜可口,洁净卫生。

  • 花都臭屁醋

在当地妇女怀孕期间,婆婆会用土法浸制的“臭屁醋”(味臭食香)给儿媳生小孩时饮食。“臭皮醋”的制作很简单,用瓦埕盛凉开水,放入炒米、姜、锅巴等,将瓦埕密封,放于开阳处晾晒三个月即可煮食。

  • 花都咸水角

花都区农村在元宵节也有人做咸水角吃。咸水角是用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用水搅和,搓成皮,皮中放咸馅,馅由鲜肉丁、火腿丁,虾米混和葱、蒜、韭、姜、蚝油、酱油等调味。放上馅再将皮对摺裹起成为角。这种咸水角称为“五味元宵”,寓意聪明(葱)、会算(蒜)、长久(韭)、向上(姜)。做成的角用油炸成微黄,吃起来也很可口。

  • 石湖莲藕

炭步石湖莲藕含有较高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石湖莲藕采用农家肥作为种植莲藕的基肥,种出的莲藕特别绵香。石湖莲藕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不多,但一到上市时间,众多采购商纷纷从各地而来,莲藕被抢购一空。

石湖莲藕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人常吃莲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延年益寿。

  • 生晒霸王花干

生晒霸王花干是天然生晒菜干,选取上等的霸王花晒干而成。最常的吃法为霸王花干煲猪肺。其主要产地在炭步镇骆村。

交通

2021年,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055.2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5.06公里,二级公路16.38公里;国道70.15公里,省道106.05公里,县道148.54公里,乡道415.42公里,村道315.07公里。年末营运车辆3366台,比上年上升6.6%,其中营运货车2213台,同比上升8.4%;营运客车1153台,同比上升3.2%。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299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1148万吨公里;旅客运输总量268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5169万人公里。

2021年年末汽车保有量16.01万辆,下降6.6%,其中载客汽车12.08万辆,载货汽车3.85万辆,分别下降6.1%和8.0%。年末公交路数67路,实有公共汽(电)车521辆,实有出租汽车474辆。 [1]

航空

1993年6月,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定址花都。2004年8月5日,新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正式启用。据2020年1月机场官网信息显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拥有两座航站楼共140.37万平方米;共有三条跑道;标准机位269个(含FBO),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50万吨、飞机起降62万架次。共开通国内外230多个通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近90个,航线网络遍布五大洲。未来,还将加快第四、第五跑道、东四西四指廊、三号航站楼扩建,加快推进货运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珠三角及华南地区日益增长的航空运输需求,加快推进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步伐。[16]

航运

花都港,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设。年吞吐能力为10万标准箱和85万吨散货,520米口岸线场地5万平方米,水深4米,可同时停泊八艘千吨级货轮。码头有5-45万吨岸吊6台,45吨集装箱重叉3台,50吨汽车吊一台,2.5-7吨叉车11台,拖车90台。曾起吊单重70吨以上机械设备。可行船600-1000吨,旱期600吨,通往香港10-12小时(108海里),通往黄浦港4小时(80公里),属国家二类口岸。并设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

地铁

截止到2020年6月,花都区内共有两条地铁线路,分别为广州地铁3号线和广州地铁9号线。根据广州市规划局批复,广州地铁8号线(北延段二期远期拆解为24号线)将北延至广州北站。根据远期规划文件,地铁18号线北延段(天贵路~广州东)、地铁29号线(花都广场~黄埔新客站)、空铁联运专用轨道(APM线)等地铁线路将进入花都。

公路

国家高速有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广清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肇花高速公路、广州机场高速公路、佛清从高速公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广连高速公路、花莞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106、107国道贯穿花都南北,交通极为便利。

铁路

现广州北站前身为花都站、新街站。1908年,粤汉铁路现京广铁路广韶段广州至源潭建成通车,名为新街站。199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批准,更名为花都火车站。1999年9月1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批准,花都火车站正式更名为广州北站,为客运站。

广州北站现已接入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广州地铁9号线,以及在建的广清城际铁路(一期)、穗深城际铁路北延段、广佛环线北环(其中竹料站至广州北站与穗深城际铁路北延段共线)。未来还将引入广州地铁8号线(24号线)、广清城际铁路(二期)、广佛环线西环、广中珠澳高铁、广河高铁、广清永高铁、贵广高铁广宁联络线、广湛高铁联络线、广深第二高铁等。按照广东省铁路规划,广州北站将是集普铁、高铁、城轨共18台36线的铁路交汇站,届时将与白云机场实现空铁联运,成为亚太地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未来花都将会围绕北站打造约10平方公里的广州北站新城

公共交通

截止2020年6月,花都区内公交车由花都区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广州二汽恒通公司、广州市富都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运营,主要包括城际公交、镇际公交、城区公交,线路超过90条。

交通方面,规划将打造“双快三网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一是强化与北站和空港的联系,通过平步大道等快速通道和广清城际轨道交通,实现15分钟内到达北站和机场的区域通勤目标;二是强调基础道路网、慢行交通网和绿色公交网的融合,建设4条合计11.3公里的有轨电车线路;三是设置“一主三辅”换乘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

社会

2021年,全区邮政函件交寄量17.60万件,普通包裹2.95万件,快递包裹1018.60万件,国际包裹快递580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99万户,其中住宅电话5.71万户,分别下降11.1%和8.2%;国际互联网年末用户数28.75万户,增长0.1%。[1]

科学技术

2021年,全区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635家,同比增长6.9%,增速位列全市第三;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508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50%;全区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市级研发机构187家、重点实验室2家。全年共4家企业获202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家、二等奖3家。2021年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花都区参赛选手获省赛三等奖1人,市赛三等奖3人。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2家),众创空间11家(其中省级2家),孵化总面积32.52万平方米。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88家。全年专利授权量16256件,增长17.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43件,增长97.8%。[1]

教育事业

“十二五”期间,花都区成为广东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021年,全区教育系统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幼儿园学位供给提质扩容,2021年,通过未开办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办公办园、历史遗留小区配套民办幼儿园转制及公办园扩班等方式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8400个;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所,共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位1820个。“双减”工作落实有力,全区课后服务引入社会机构共160家,可提供2000余门课程供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选择,课后服务覆盖率实现100%;出台《花都区无证学前教育机构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做好无证学前教育机构整治工作;清理、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名称,完成了区内15所民办学校名称变更工作。

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普通中学82所,在校学生59449人,毕业学生17803人;教育部门主管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4981人,毕业学生1527人;小学102所,在校学生145917人,毕业学生21383人;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5231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5%。[1]

文化事业

2021年,全区围绕建党百年主题,举办了花都区红色电影海报展、“寻先锋印记 守百年初心”作品征集等活动;举办“公益岭南”国学冬令营及夏令营、广州市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和群文公益讲座等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区2021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新图书馆智能化系统等配套建设项目,新图书馆已于12月30日对外试运行;健全图书馆“1+N”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增设7间图书馆分馆。组织公益演出、展览、培训、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近570余场次,惠及市民群众50万余人次。

2021年,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间、文化馆1间、文化站(室)273间。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101万册,电子书籍140万种,图书流通210万册次,图书馆接待读者124万多人次。[1] 

医疗卫生

花都区拥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区人民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两所三甲医院。此外,花都还引进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省口腔医院花都分院、广州市第二妇女儿童医院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

2021年,全区卫生系统始终坚持聚焦解决群众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多点并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医疗集团内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医疗服务网络,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区级医院进一步升级移动医疗平台和自助机功能,实现刷脸建档、医保及市直公医移动支付等多项功能,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年开展科研项目137项,其中省市项目28项;发表论文177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有23篇。

2021年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19个,其中医院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9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全区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床位数449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021人,其中执业医师3359人、执业助理医师457人、注册护士4655人、药剂人员557人、检验人员323人、影像技师15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数517人。[1]

体育事业

2021年,全区积极探索实施“体教融合、区队校办”选材培养模式,认定区秀全中学等9所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区“体教融合、区队校办”初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特色体育项目品牌打造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提供支撑。举办花都区校园体育技能视频大赛、“市长杯”羽毛球系列大赛、摇滚马拉松赛等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全区全年举办区级以上群体体育竞赛活动15项次,参加区级以上群众体育竞赛活动运动员4554人次。全区运动员获得2021年全国以上赛事金银铜牌共20枚,其中,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11枚;在2021年广州市第十八届青少年运动会中,花都区代表团共获金牌120枚、银牌79枚、铜牌75枚,团体总分5055分。[1]

公用事业

2021年,全区不断深化城市更新改造工作,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旧村改造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成效明显,住宅加装电梯数量激增,旧厂改造取得突破等,切实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生活垃圾分类持续推进,努力创建“五新”模式,精心打造示范区,全区160个垃圾星级投放点纳入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工程,纳入区重点民生项目,不断提升建设标准,全面优化投放环境。持续巩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全年调度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案件共85765宗,主动巡查发现问题案件75170宗。

2021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75.10万立方米,日生产能力达45.10万立方米,全年全区自来水厂取水量1.35亿立方米,售水量1.62亿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8071万立方米,生产运营用水3344万立方米。

2021年全年全区售电量93.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其中,工业用电56.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住宅用电22.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5%;商业用电13.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农业用电及稻田灌溉1.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1] 

社会治安

2021年,区法院各类案件新收案3.78万件,全年案件审结3.75万件,全年案件结案率91.6%。其中,新受理刑事案件2050件,审结刑事案件2067件,刑事案件结案率95.1%。[1]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区共发生安全事故45起、比上年增长45.2%,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43起、建筑事故1起、工矿及其他行业事故1起。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2人、比上年下降24.1%,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9人。亿元GDP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19人,同比下降7.8%。[1]

环境保护

2021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26天,同比降低2.0%,达标比例为89.3%。环境空气质量优为134天、良为192天。强化水环境整治,流溪河李溪坝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白坭河大坳断面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全区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21年,各类功能区共监测24点次,总体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7.7分贝,与2020年相比无变化,质量等级为三级;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9分贝,与2020年相比上升0.2分贝,质量等级为二级(对应评价为较好)。[1]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52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41元,同比增长10.3%。全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36981元,同比增长5.4%,两年平均增长3.4%;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3791元,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8.9%。[1]  

社会保障和福利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7751人,同比增长80.4%。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10604人,再就业率为7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2021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88万人、43.07万人、40.0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30万人。

2021年,全区低保标准从1080元提高到1120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2570元提高到2637元。全区在册困难对象1.6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4560人,其中城镇495人,农村4065人。全区公办社会福利机构10间,养老床位共1525张,年末全区服务对象共408人。[1]

旅游

“花都新八景”为:天王故里—洪秀全故居、大夫胜迹—资政大夫祠、盘古神踪—盘古王公园、道法圆玄—圆玄道观、芙蓉飞瀑—芙蓉度假村、王子寻幽—王子山森林公园、车城骏发—花都汽车产业基地、航都展翅—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

  • 天王故里

“天王故里”景点是以“洪秀全故居”为重点,为国家AAA级景区。还包括有“洪氏宗祠”、“书房阁”、洪秀全亲手种植的龙眼树、菩提树、水井等。官禄布村“洪秀全故居”在1978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花都区全面评选“花都区新八景”中,“天王故里”被评定为“花都新八景”中的景点之一。[17]

  • 芙蓉度假区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花都北部的芙蓉嶂水库一带,占地面积60平方千米。1988年10月,完成度假区首期工程,对外开放。1994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94~1996年,度假区内开通与梯面综合旅游区连接的“通天河”隧道和过山公路,建成芙蓉水上世界、阳光滑草场等配套设施。

  • 九龙潭水上世界度假村

位于北兴九龙潭水库一带,占地面积14.10平方千米。由北兴镇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和香港金马国际联合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是集观光、娱乐、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1996年8月,建成水上世界等旅游配套设施并对外开放。1997年8月,40幢别墅建成并投入使用。

  • 花都湖

花都湖是2012年广州市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广州市“六湖”亮点工程之一,花都湖集生态保护、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滨水绿道;集观光、游览、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游憩绿道;集展示、传播、参与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带动地区发展与活力的绿色通道,展示花都时代精神的活力长廊。

  • 九龙湖度假区

广州九龙湖度假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占地25000亩。度假区以自然山水为广阔载体、以家庭度假为主导功能,集自然景观、户外运动、生态休闲、养生体验、时尚娱乐、精品演艺为一体,秉承“静康养、轻运动、精致度假”的理念,致力打造“度假圣地,徒步天堂”。

  • 广州融创文旅城

广州融创文旅城是融创文旅在全国12大城市文旅项目之一,位于花都CBD中轴线上,总占地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00亿元,拥有8大业态,[18]分别是广州融创雪世界、广州融创水世界、广州融创乐园、广州融创体育世界、广州融创茂、滨湖酒吧街、度假酒店群以及秀场。

  • 高百丈风景区

高百丈风景区位于梯面镇,分“盘古烟霞”、“百丈晴峦”两大景点,景区内建有百步梯遗址及烟霞亭、晴峦亭、四望亭等,亭上可供登高、涉涧、探幽、听泉、览瀑、观奇松、祀庙宇、看日出、眺晚霞。1997年投资70万元,建成从山脚至山顶的盘山公路。

  • 石头记矿物园

花都石头记矿物园,国家AAAA级景区,于2009年8月开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珠宝城,园区占地面积70亩,主建筑面积17777平方米,地上石雕公园,地下奇石世界,是一座以奇石、化石、宝石为主题的乐园。石头记矿物园集科教、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是世界上首座以矿物为概念所建的主题乐园,和动物园、植物园对比,别具一格,相映成趣。迄今为止,整个矿物园投资已超过1亿元。矿物园展出各类矿物品种超过2000种,数量达近万件之多。2010年,石头记矿物园被广州市花都区授予“花都区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 圆玄道观

圆玄道观,国家AAAA级景区,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花都区秀全街东面的毕村附近,是广东道教活动的中心和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其最初是由香港圆玄学院出资兴建,为非牟利慈善福利机构,以“发展道教学术研究,方便信徒拜祀神祇,发扬孝亲敬祖,慎宗追远的美德;兴扶老携幼,兴学育才”为宗旨,1998年首期工程落成开放,后多次扩建,占地近百亩。

  • 盘古王公园

盘古王公园位于狮岭镇盘古王岭。园内建有以历史悠久的盘古神坛为主题的盘古王公园牌坊、盘古王庙、圣龟池、半山亭、商业街、天然游泳池等配套设施,成为集登高、朝拜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 紫霞山庄

紫霞山庄位于梯面镇五联村,平均海拔500米,群山环抱,山峦披绿,环境清幽,是疗养、养生之地。该山庄致力拓展养生旅游、生态旅游项目,1997年首期建成的景点有十二生肖广场、万福牌坊、商铺茶亭、膳堂、放生池、园艺广场、谒圣殿、万福佛等。自然景观有卧佛岭、仙人桥、龙爪石、水流石瀑布、老虎洞、天池等。紫霞山庄前称万福山庄,1999年改用现名。

  • 南方花卉交易中心

即今广州花卉之都,位于花城街道芙蓉大道,占地50万平方米,集生产、展销、贮运、检疫、商务办公、技术培训、信息交汇、游览观光于一体,是南方最具规模的花卉专业批发市场,也是广州唯一的花卉拍卖中心。2000年开通观赏奇花异草和根雕、奇石两个旅游观赏项目。该中心设有13多万平方米的连片花卉及观叶植物场和全国最大的根雕、石艺市场。

  • 广州民俗博物馆

2010年的12月7日,资政大夫祠正式改名为广州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三华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俩人共同任职兵部,均得到朝廷赏识,同治皇帝封赠了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时亮封为“奉直大夫”。为了感念皇恩,他们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他们的后人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如今看到的是“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包含了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国碧公祠连建在一起的群体建筑。该古建筑群以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保存之好,在花都、广州乃至广东全省都是极为罕有的,是中国岭南民间艺术建筑的又一典型杰作。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塱头古村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塱头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 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 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 骆秉章光禄大夫家庙

骆秉章是花都炭步镇骆村人,是清朝的“中兴名臣”。清同治年间(1866年),光禄大夫家庙在炭步镇华岭村建成,家庙坐南朝北,三间二进,建筑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1939年,光禄大夫家庙遭日军烧毁,仅存遗址。2015年10月重修,建成后将作为乡土历史、爱国主义和廉政历史文化教育场所。现被列为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19]

  • 红山村

国家AAA级景区,被誉为“广州市最美的山村”。春天绽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凉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风景优美的荷塘,水车,鼓楼,桃花岛,映衬着远方郁郁葱葱的山峦,显得格外动人,每个周末都有无数广州市民前来欣赏红山村的美景。

著名人物

花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从近代以来涌现出不少人物。太平天国创建者之一——洪秀全;太平天国南王,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冯云山;晚清八大名臣之一——骆秉章;洪拳创始人——洪熙官;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负责人,黄花岗起义革命军十位敢死队队长之一——徐维扬等等一大批名人。

荣誉

2018年10月,荣获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0]

2019年10月,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第19名[21];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2][23][24];11月13日,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12月6日,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25]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26]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排名第53位。[27]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28]

2020年 9月10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排名第56位。[2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