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报刊)

由网友(Messy(凌乱))分享简介:《国度人文汗青》是国民日报社主管主理的大型时事人文类半月刊,以“本相、意见意义、知己”为焦点价值,以“人文野国、历久弥新”为理想,讲述名人非凡运气,自创世界文化结果,传启中华优异传统文明。[一]二零一八年三月,得到第3届天下“百弱报刊”声誉。[二]外文名称National Humanity History理想人文野国、历久...

《国家人文历史》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时事人文类半月刊,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讲述名人不凡命运,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有哪些好看有意思的杂志

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2]

外文名称

National Humanity History

理念

人文家国、历久弥新

出版周期

半月刊[3]

出品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

CN10-110/K

原名

文史参考[3]

主办单位

人民日报社[3]

核心价值

真相、趣味、良知

主管单位

人民日报社[3]

总编辑

王翔宇

定价

20.00元[4]

邮发代码

2-339

国际刊号

ISSN 2095-5189

创刊时间

2010年1月[3]

性质

史实点评、时政新闻类半月刊

中文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基本介绍

《国家人文历史》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时事人文类半月刊,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讲述名人不凡命运,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飞速变革、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我们努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为提振中华文化自信而创造推力。[1]

发展历程

《国家人文历史》原名《文史参考》,2010年开始公开发行,201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2013年1月1日起,正式以《国家人文历史》公开发行。[5]

2013年8月,国家人文历史创立官方微信,至今已有150多万粉丝。[1]

2016年7月,国家人文历史旗下的百代旅行APP上线。[6]

发行范围

独享人民日报高端发行渠道每期发行36万份(半月刊,1-15号出刊):全国各地的报刊亭,占总发行量的32%,实销率100%;邮政订阅占总发行渠道的40%;机场&高铁占总发行渠道的15%,实销率80%;大型企事业单位集团、党政机关、行业协会占总发行渠道的13%。覆盖全国各大部委及地方党政机关。[1]

编辑成员

总编辑:王翔宇

副总编辑:肖静、张广君[1]

主要栏目

国家人文历史下设8个主要栏目,分别为封面、专题、话题、人物、旅行、唯物、视听、尚武。栏目涉及文化、历史、军事、电影、旅游,纵论古今,即有历史的深度,又照顾和贴近新闻时事。

封面《国家人文历史》以超级封面的理念,打造国历深度封面内容,以6-10篇厚重扎实的文章,为读者献上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封面这个栏目,力求通过一系列内容充实,角度新颖,精心策划的文章,用深入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字,讲述那些值得现在的我们用心思考、精心解读的历史过往。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度回首历史上那些影响到我们生活,震撼过我们心灵的人物与事件,进而对现在和未来,会有种崭新的认识。

专题:为读者提供有分量、有深度的历史长文。如今,手机等电子产品正在成为我们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快节奏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丧失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实际上,真正的历史知识绝不是通过三言两语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得来的。《国家人文历史》的专题能让你能静心下心来对历史事件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和思考,体验纸质阅读的乐趣,享受历史的无穷魅力。

话题:今天的国际纷争,是否有着更复杂的恩怨情仇?突发的社会问题,是否有着更深远的历史背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是否有着更精彩的前因后果?话题栏目,就是紧跟时事,聚精热点,独辟蹊径,以史读今。新鲜选材,严谨考据,发散思考,专业解答。以历史的厚重,抢新闻的热度。国历话题,以最敏锐的捕捉力,最活跃的解题思路,将读者最关心的大事件。

尚武这是一个军事栏目。在这里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争。战争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但战争的胜负又往往决定政治上的成败。历史存在许多必然,战争却处处充满偶然:一场会战决定了一个帝国的兴亡,一个将军决定了一场战役的胜败,一次遭遇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存亡,一种武器决定了一个战士的生死。正是种种充满悬念的偶然,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进而影响历史进程。

人物:历史是冷的,人物是热的。读史多半在读人。这里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堂,科学政治艺术领域的英雄人物济济一堂。同时,人物栏目也关注平凡“小人物”的命运悲欢,透视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这里,能读到最有趣的逸闻趣事,最生动的心路旅程,也能真切目睹人如何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发现名人惯常认知下的另一张面孔。

旅行当旅行不再是打卡与浮光掠影,而是一种深入的人文体验时,如何更全面、深层次地了解那时那地那人,了解那个国家、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让那些被掩埋的历史碎片重新被发现,寻找它们消逝的足迹,构筑了我们想要传递的一切。在这里,当你把眼前的一切景物同过去的种种联系起来时,所产生的强烈化学反应,会给你带来一种神奇的体验感觉。

唯物以今人视角,解读展览背后的历史大事,欣赏“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读懂“桃花庵下桃花仙”的狂。艺术的生命力就在画家的惊世一笔,换来藏家几个世纪的痴迷。一件命运多舛的文物,从几百年前的工匠精神,到浮华岁月的颠沛辗转,有人为之倾尽家财,有人因其锒铛入狱,造就传奇无数。我们相信好的艺术从不让人失望,总有好展在等着你。

视听电影是一门集大成的艺术形式。《国家人文历史》视听栏目,就是希望带着读者朋友们在电影中看出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在明星、剧情和特效背后,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去看、去听的东西。囫囵吞枣看电影,两个小时的电影看完之后一问三不知?以后,咱不能再这么暴殄天物了。[1]

往期主要内容

2013第1镇国之宝

何物能“镇国”?这一点官方没有说法。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曾表示,北京故宫馆藏珍品众多,连“镇馆之宝”都很难评出,更何况镇国之宝?如果把中国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拿出来PK,按照文物门类每种选出十大国宝,再从中挑出一件作为“镇国之宝”,难度很高,争议也必定很大。

我们请了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他们和文物打交道都有数十年,过眼、过手的瑰宝无法计算。九位专家出发点不尽相同,有的偏重于历史价值,有的偏重于珍稀程度,也算是一家之言。九大门类每种只能有10件(套)入选,也必定挂一漏万、遗珠遍地。

但是如果对上榜国宝进行整体考察,还是颇有意味。九件镇国之宝从商到元,几乎涵盖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有意思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毛公鼎,被青铜器和文献两位专家选入十大,导致最终只有89件文物。毛公鼎虽未排名第一,但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89件国宝中,年代最早的是新石器时期的贾湖骨笛,距今9000年历史,晚至清乾隆年间。宋代由于瓷器、书法、绘画、工艺等门类的强势支撑,数量最多,共15件,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诚不虚也。

2013第2中美禁片史

电影是大众娱乐?艺术作品?赚钱手段?抑或是宣传工具?

对于电影的本质,人们在认识上的不同造就了对其所表达内容的不同容忍度。纵观电影人与审查机制博弈的历史,色情暴力与道德净化之间互相角力,言论禁忌和创作自由之间充满张力。

电影当然不能毫无遮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代传播技术让影像的传播途径不再单一,

一个健康社会应该允许多元表达。

2013第3戴笠PK李克农特工之王

洋特工007在银幕上引得万千痴狂,“土特工”大家也不陌生:不少国产谍战片,剧情通常是国共两党情报工作者斗智斗勇,共产党这边叫“地下工作者”,国民党则统称“特务”。其实无论叫特务还是特工,都不是贬义词。这只是一份工作,有些神秘,有些危险,还有些不合常理,但这些特工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迹。

戴笠和李克农,军统和特科——国共两方暗战的核心,他们都做了什么?谁是真正的“特工之王”?

2013第4金庸的历史世界

今天的中国人,知道襄阳和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襄阳之战,多数是通过《射雕英雄传》。历史上延续六年的这次围城之战,没有郭大侠什么事,而值得后人尊重的是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尽管吕文焕在兵尽粮绝之际,为保护一城百姓不得不归降蒙元。可吕文德在金庸的小说中,是作为昏庸、怯弱的角色出现的。显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在襄阳立真实存在的吕氏兄弟塑像的正面效果,远不如立虚构的郭靖黄蓉夫妇塑像。

这,或许是历史的无奈和文学的荣耀。对于小说家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小说家来说,将历史作为“药引”,是极大催发小说“药效”的不二法门,金庸先生深得其中三昧。

金庸从他第一部获得广泛赞誉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就有意识地选择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将自己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放置其中。金庸的巧妙还在于,他选择的历史时期,不是距今甚远的秦汉、两晋和隋唐——因为太遥远的时代,一般华人印象不深。他选择了宋以后,如此,华人对历史背景不至于太疏离。如:《书剑恩仇录》以清朝乾隆朝平准噶尔部为背景;《鹿鼎记》的背景则是康熙朝平“三藩之乱”和灭台湾郑氏政权;《倚天屠龙记》的背景是元末明教起事推翻蒙元;《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则是将故事场景放在南宋到元初。

对许多武侠爱好者而言,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主要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并不奇怪,中国从古至今,真实的历史文本影响的是占社会的少数精英人士即士大夫,对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的“三观”,是由寄生在历史中的文艺作品塑造的,如白话小说、评书、戏曲。金庸师法古人,并发扬光大。

2013第5王牌军战史十八个集团军铁血源流

2013年1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一则报道中,首次使用了39集团军番号。当晚,后续消息发布:“我军陆军集团军番号今起解密。”这些番号起用于国共内战后期。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已出现61个步兵军的番号。建国以来历次精简整编,到2003年,我军集团军的数量保留为18个。这18支部队善于打恶仗、硬仗、险仗,也经历了数不清的胜仗,造就了无数耀眼的将星和英雄,他们都是人民解放军的王牌军。

2013第6宋教仁遇刺中国议会政党制之死

宋教仁的民主宪政的试验,即便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开始算,到宋教仁被刺,也不到一年半时间。所以,他的生命和他的试验,都像是天上的流星,光芒耀眼而时间短暂。他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但是,他的生命和他的试验仍有巨大的意义:没有先驱者,就永远不会有后来者。

2013第7斯大林的最后8年铁幕拉开 多疑讳医 领袖之死 苏共交班

就个人而言,斯大林是个悲剧性人物,到晚年则成了孤家寡人。斯大林是其笔名(确切说是笔姓),意为“钢铁”,斯大林确实像钢铁一样,既有坚强的意志,又冷冰冰的缺少温情。

2013第8期改变 中国历史的豫湘桂战役

在豫湘桂战役范围内的国军兵力约250万人,是日军用于“一号作战”兵力的5倍,尽管武器装备与官兵素质大大低于缅北、滇西的国军,但如果指挥得当,奋力抗敌,豫湘桂战役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和这样惨

2013第9期因奢靡而衰败的王朝

奢靡亡国,这是一个在先帝遗训、名臣奏议、儒者教化中被谆谆善诱、苦口婆心讲了几千年的大道理,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惨痛的案例加厚着史书,背上骂名的帝王将相也扩充着阵容,但道德感召显然难以遏制权贵们的欲望,中国历史总也走不出一治一乱的怪圈。在花样翻新、光怪陆离的浮华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切的源头——不受制约的权力

2013第10期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六十年前的“三反”运动

最近的一些官方说法,让人很有熟悉感,像“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打“苍蝇”和打“老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包括开展为期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极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三反”运动。这种时候,回顾一下“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似乎变得也有必要了。共高层的多次讲话,吹响了反腐的集结号,似乎是想把反腐作为突破口,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民意认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表面上遏制不少公款消费,有些高档酒店生意一落千丈。媒体爆料,官员奢侈消费常搞得像“地下活动”,除到一些隐秘会所消费外,有遮挡或拆卸车牌的,有将一张发票分开数张的,有用矿泉水或二锅头瓶装茅台酒的。明目张胆的大吃大喝少了,暗渡陈仓的地下腐败多了起来。

2013第11修宪幕后日本“冷兵器时代”困局

1945年,占领日本的盟军对原日军的各种军事装备进行了颇为彻底的销毁,整个日本成功地回到了冷兵器时代。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主导下,重新制定的《日本国宪法》让这个二战策源地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虽然借着朝鲜战争的机缘,日本重整军备,但被禁止使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大型战舰、航空母舰以及核动力潜艇等更具侵略性的武装,“冷兵器时代”则成为扼制日本军事力量的一种隐喻与象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日本右翼便一次次地想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数次对“和平宪法”进行微调。如今,自民党执意要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修宪成为日本突破“冷兵器时代”困局、实现“正常国家”的最迫切的要求。但是,日本对战后“和平宪法”从现实和法律两个维度的不断突破,是否能得到东亚各国的理解,是否能为日本带来真正的好处,则令人怀疑。

2013第12期京剧在政治夹缝中突围

在同一片现实的土壤上,艺术与政治从来都是同根之花。

从程长庚到谭鑫培,再到梅兰芳,京剧在几代名伶们的努力下,成为朝野眷爱的“大众”艺术。大清朝亡了,留下了京剧绕梁神州。在金钱的引诱与战争的威胁下,京剧艺人们保持着朴素的政治意识。但是,当政治挂帅时,京剧就不得不背负起与她并不相协调的政治重负,十年“文革”,京剧只剩下一息尚存。

在政治的夹缝中,京剧的突围之路在哪里?人们为此争吵、斗争、拨款、试错、反复。回首往昔,答案或许就在一路走过的脚印里。

2013第13朝鲜半岛停战日1953年的中国与世界

1953年7月26日,历时两年之久的朝鲜停战谈判完全达成协议。27日,中方代表团首席代表和“联合国军”方面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中国以牺牲18万人、花费62亿元直接战费为代价,打出了一个世界强国地位,但也延缓了统一台湾的进程。战争让朝鲜半岛分裂成定局,却让日本因祸得福,在战争期间利用生产军需品大发其财,迅速恢复了在二战中崩溃了的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争使苏联得以坐大,以输入武器的微小成本使得中美长期对抗。另一方面,美国的国防军费开支在战后增加三倍,西方阵营也开始团结对抗苏联,在遏制苏联的同时,美国加紧了围堵中国的策略。朝鲜战争无论从范围、兵力,时间上而言,都是一场局部和有限战争,虽已过去60年,世界格局依然受其影响,并仍将延续。

2013第14期正在消失的老广州

一个民族要想登上伟大的神坛,必须学会尊重历史。历史在哪里?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触手可及的活的史书,接通历史与现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打着“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号,全国的城市都在竭力建造更高、更新、更洋范儿的现代(抑或后现代)“标志性”建筑来为“发展”寻求具象的注脚。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历史建筑金陵台、妙高台被强拆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据最新的消息称,开发商被强令复建金陵台,但新建的只是一个赝品。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老广州乃至全中国的历史、生活、习俗将会随着老建筑一起消失在茫茫的楼群中,我们将会变成无根的人⋯⋯

2013第15期精忠岳飞:一个悲剧的诞生

“莫须有”悲剧如何诞生?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然而,中国历史上军事强人和皇权之间的张力拉扯已久,双方经常闹得你死我活,像郭子仪这样立下“再造唐室”之功却善终的例子少之又少,再加上赵宋王朝对武将一以贯之的猜忌防范,岳飞的悲剧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并且还将在此后的帝制时代多次上演⋯⋯

2013第16期“严打”三十年乱世?用重典?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自古以来,每遇“乱世”,多有“重典”相随,以达到“以刑去刑,以杀止杀”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砸烂公检法的“十年动乱”烂摊子上实行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人导入了新的精神风暴中。强奸、流氓、抢劫、盗窃等民愤极大的恶性犯罪激增,威胁着政府的民意基础。在中央的指挥下,所有的司法资源被集中起来,公检法联合行动,用一记暴风骤雨式的连环拳将犯罪的火苗打成灰烬。“严打”自此蔚然成型,成为中国的长期刑事政策,三十年来每当犯罪再起,必有“严打”行动灭火。但是“重典”之下,“严打”的宏大叙事到底为正义与公平留下了多少遗产与遗憾,需要我们扪心自问。

2013第17期从江湖到庙堂盅惑当权者的“大师”

当王林大师的江湖骗术被揭穿后,“大师”这个久违了的名词,再次热起来。大师们的把戏其实很简单,他们先把魔术用谎言包装成令人称奇的法术,取得几位官员、商人、戏子们追捧,再用名人的力量搭建起一个沟通各色人等的场域。

往好了说,这里就是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润滑剂;往坏了说,这里就是官商勾结,权色交易的名利场。至于有多少人是真相信大师们的法力,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崇拜与嘲笑,只在弹指之间。当大师们呼风唤雨之时,谁都愿意凑过来,享受这个场域所带来的利益;当大师们的骗术被揭穿时,名流们跑得比谁都快。

说穿了,大师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核心还是他能依附于权力。这个古老的国度,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君主专制传统。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开始,历朝历代的江湖骗子们围绕着皇权,上演了无数闹剧。

2013第18我们的户口与命运

从1950年代起,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以统购统销政策为起点,从经济上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之后,又辅助以严格的户籍管理,在制度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从此,中国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

户籍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附带着利益。城市人有福利保障,农村人没有。户籍不同、身份不同,中国人有了迥异的命运。

在经济状况较好时,这差距是贫富;一旦遭遇大饥荒,户籍之分就是生死之别。为了改变户籍,无数农民在命运的绝地挣扎一生,最终归于沉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差异却逐步拉大。

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全球化大潮之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户籍制度应该以什么样的路径真正保障公民权利。

2013第19中南海前传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北京故宫西侧,与北海共同构成西苑三海,也称太液池。中南海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机关办公所在地,被视为中国政府高层的象征。随着金元时期中国统治中心的北移,这里作为帝王的行宫,距离统治者越来越近,最终取故宫而代之,成为权力的中心。历史上,中南海曾有几次短暂开放的历史,也曾收过门票,但都昙花一现,终究保留了它在世人面前的神秘身份。

2013第20中印之战:一仗打出50年和平

帐篷对峙,航母竞赛,中印关系今年又成为热点话题。1949年以来,中国经过了数十年的艰难谈判,与周边邻国逐渐厘清国界。如今,只剩下印度及与之相关的不丹。

那条英国人遗留下来的麦克马洪线至今成为阻碍中印两国关系的死线。而这九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谁也不愿意放弃。

1962年深秋,中国与印度在边界地区爆发武装冲突。中国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把印度人赶回了老家,取得了一场“高原闪电战”的完胜。战后,毛泽东说这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并估计此战可保十年安定。事实证明,这一仗给中印边界带来了五十年的和平。

2013第21诺贝尔奖漏掉的伟大作家

在中国拥有广大粉丝的村上春树,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折戟而返,这似乎直接引发了一个争论:到底谁真正配得上诺奖?与任何评选别无二致,诺奖同样难达所谓的“绝对公正”:政治倾向、创作题材、时代的文学趣味、翻译传播的力度,甚或候选人的国籍种族、性别年龄⋯⋯种种因素都将左右最终的结果。文学的真理并非唯一,对待诺奖过于“认真”而近乎功利,也许才是缘木求鱼。如今我们梳理诺奖百年间的20位重磅遗珠,思想的光芒终不被遮蔽。翻开书页,也许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201322三中全会从六大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中全会”似乎有某种魔力。

每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总是能给这个国家带来历史性的转折:从“不要四面出击”到重提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从“两个凡是”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名,到价格闯关失利后被迫“整顿经济秩序”。

历届三中全会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中艰难前行,在困境中寻觅道路的历史脚步,也让我们看到了“转折”与“改变”的力量。

2013第23期信达天下

百年邮政的现代化之路

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组织的通信活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存在过组织严密、体系庞大的邮驿系统。1896年3月,清政府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标志着近代邮政的诞生。

1949年以来,我国的邮政管理体制虽然经历多次变化,但中国邮政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兼程向前进,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受了风险困难的考验,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寄信、读书、看报、快递、理财⋯⋯你、我、他,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邮政,每个人都在时刻享受现代化的邮政服务。

迎来创刊100期

2月20日,首届人文中国论坛暨《国家人文历史》创刊100期庆典在人民日报社隆重举行。

《国家人文历史》(原名《文史参考》)2010年1月创刊,从“真相、趣味、良知”到“人文家国、历久弥新”,杂志始终秉承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使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坚持以历史的视角解读新闻,用人文的精神关怀时代。4年多来,杂志推出了《党史重大事件亲历者说》《中南海前传》《我们的户口与命运》等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报道。

2013年1月,《文史参考》更名为《国家人文历史》,突出“家国理想”、“人文精神”和“历史责任”,明确了杂志的内容定位;2014年1月,《国家人文历史》全新改版,增加页码、改用铜版纸印刷,提升了杂志的整体品质。在新媒体风起云涌,传统媒体急切转型的时候,《国家人文历史》以自信和坚守追求稳健的成长,在历史学界和广大文史爱好者中赢得了口碑。

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值创刊100期之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召开首届人文中国论坛,以“国家的历史拐点”为议题,邀请中央文史馆馆员杨天石、著名学者资中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等多位文史界专家学者,分别从“国家”、“人文”、“历史”的角度畅谈各自的观点。并邀请马勇、徐庆全、余世存等史学界知名人士作为沙龙嘉宾,共同探讨“你好,甲午年!”这一时下热门主题。

2013年12月,《国家人文历史》携手免费午餐公益基金,推出“国历公益——订国历杂志、送免费午餐”主题公益活动。在本次庆典上,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发起者邓飞总结了与《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合作的公益成果,并宣布了2014“国历公益行”系列公益活动计划。这宣告着《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在公益活动和社会责任领域开启了新的一页。

为回馈和答谢读者4年来的支持,《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还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线上渠道,面向杂志读者开展了“寻找百期老读者活动”。在百期庆典当天,邀请资深读者出席活动,并赠送了《压垮清王朝的十根稻草》、《我们这些年——党史重大事件亲历者说》等多本国历出版的精品图书。

“人文家国、历久弥新”,百期杂志见证着国历人4年来的努力和坚守,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探讨“国家的历史拐点”的同时,也为自己下一阶段的腾飞找到了支点[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