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广东省广州市下辖区)

由网友(欠你的幸福)分享简介:荔湾区,广东省广州市下辖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部,东部取越秀区相连,东南部取黑云区火陆雷同,西部取佛山市南海区交界。截至二零二一年,下辖二二条行政街,一九一个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五九.一平方私里,截至二零二一年,常住人嘴为一一二.九六 万人,地域出产总值(开端核算数)一二零九.七九亿元。[一][二]荔湾区北片区(珠江西...

荔湾区,广东省广州市下辖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部,东部与越秀区相连,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截至2021年,下辖22条行政街,191个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59.1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常住人口为112.96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209.79亿元。[1][2]

荔湾区北片区(珠江西航道以北)地势平坦且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势,有低洼平原、侵蚀平原、堆积平原,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3]

荔湾区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257 个,基础教育各类学校214所。[2]

公元前196年,汉大夫陆贾南来,在其泥城驻地不远的溪中河旁种植莲藕和荔枝,至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故这一片风水宝地被称为“荔枝湾”,明朝时,这里已是中国对外通商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公元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民国十年(1922年),广州市政厅成立,西关地段归属广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设西区,1960年8月改称荔湾区,2002年广州市政府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大坦沙岛划入荔湾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将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1]

荔湾区西关永庆坊旅游区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广州铁路博物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主题博物馆。[2][4]

面积

陆地面积59.1平方公里

别名

原 芳村

国家/地区

中国

政府驻地

中山七路

机场

白云机场

方言

粤语- 广府片-广州话

外文名

Liwan District

邮政区码

510145

行政代码

440103

传统美食

荔湾艇仔粥、泮塘马蹄糕、鸡仔饼

区委书记

刘晨辉[5]

地理位置

广州西部[6]

人口数量

112.96 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2]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

著名景点

荔枝湾、上下九步行街、沙面岛、陈家祠、西关大屋、华林寺

火车站

广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

粤A

所属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文名

荔湾区

区长

谭明鹤

荣誉

入选2020中国百强区(2020年)

GDP

1209.79 亿元(2021年)[2]

建制沿革

广州哪个区最大哪个最小 结果万万没想到,最小的竟然是

(一)原荔湾区

2000年,荔湾区辖12个街道。总人口474830人,各街道人口:金花街道49803、岭南街道34699、南源街道55749、彩虹街道44911、多宝街道37035、龙津街道39517、西村街道39129、站前街道33771、沙面街道4456、逢源街道54029、昌华街道33327、华林街道4840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如今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荔湾区辖13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桥中)。

2004年,荔湾区辖13个街道:

沙面街道:辖翠洲、鹅潭2个社区。

岭南街道:辖扬仁东、扬仁西、故衣街、十三行、冼基、沙基、清华、清平、和平、联庆10个社区。

华林街道:辖光复、德星、荔广、寺前、鸿昌、彩园、兴贤、曾巷、连登、下九、怀远、福安、河傍、湛露14个社区。

多宝街道:辖恒宝、莲塘、泰华、吉祥坊、丛桂、黄沙、宝源、新风、至宝、恩宁、谊园、天佑12个社区。

昌华街道:辖荔湖、如意坊、逢庆、昌华苑、涌边、西关大屋、泮塘7个社区。

逢源街道:辖惠城、泰兴、源胜、华贵、何家祠、耀华、厚福、马基涌、隆城、富力东、富力西、公寿里、梁家祠、逢源北14个社区。

龙津街道:辖人民中、六甫、三元坊、龙津东、长寿、华福、洞神坊、洪寿、锦龙、都堂、龙翔11个社区。

金花街道:辖三甫、桃源、锦绣、和安、蟠虬、吉祥、隆庆、龙源、世纪、陈家祠、小梅、林苑12个社区。

彩虹街道:辖荔溪、幸福、环彩、冼家庄、荔景、中兴、西园、周门、党恩、宝石、园中园11个社区。

南源街道:辖西场、和平南、南岸、风雨亭、源溪、环翠园、和平新村、电业、青年、西焦、澳口、塘前新、荔港南湾13个社区。

西村街道:辖西湾、大岗元、长乐、西湾东、广雅、环市西苑、增埗、协和8个社区。

站前街道:辖站西、克山、西站、陈岗、流花、侨苑6个社区。

桥中街道:辖东海、坦尾、河沙、恒海、颐和、长安6个社区。

(二)原芳村区

芳村原是一片古海。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芳村地区属南海郡。

至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芳村分属番禺县、南海县管理。民国26年(1937年),芳村陆续划归广州市。

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市郊农村领导,在东南郊建立新滘区,北郊建立白云区,南郊建立芳村区,芳村开始成为区一级行政单位。

1954年,中共广州市委撤消芳村区建制,原芳村区农业口并入新滘区,居民划入河南区(今海珠区)。

1957年,市政府决定,将白云、黄埔、新滘(含芳村)三个区,合并成为广州市郊区。

1958年,原属南海县的海南、海北、海中、龙溪、增滘、五眼桥及沙贝、横沙等地划归广州市,郊区进一步扩大。同年,郊区成立了鹤洞、新滘、黄埔、沙河、三元里、石井、江村、石龙、人和、太和、竹料、钟落潭、罗岗、九佛等十四个农村人民公社。原南海县之海龙围及五眼桥等地归鹤洞人民公社管辖,芳村地区由芳村镇及鹤洞人民公社两部分组成。

1960年,市政府成立芳村城市人民公社。后改芳村区,成立“芳村区人民政府”,实行区一级行政体制,但1962年又合并划归回广州市郊区。

1984年,芳村地区成立鹤洞区公所,后又改为“东漖镇人民政府”。芳村地区划分为城镇、农村两部分。

1985年,因市区发展,政府把广州市划分为八个区,即:越秀、东山、荔湾、海珠、白云、黄埔、天河、芳村。

2005年5月起,将其与旧荔湾区合并,“芳村区”行政区划取消。

(三)现荔湾区

2005年4月28日,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

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桥中、冲口、花地、茶滘、白鹤洞、石围塘、东漖、东沙、海龙、中南)。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荔湾区总人口474830人,其中:金花街道49803人,岭南街道34699人,南源街道55749人,彩虹街道44911人,多宝街道37035人,龙津街道39517人,西村街道39129人,站前街道33771人,沙面街道4456人,逢源街道54029人,昌华街道33327人,华林街道48404人。芳村区总人口323758人,其中:花地街道39343人,白鹤洞街道41425人,冲口街道42512人,石围塘街道63105人,茶窖街道37034人,东教镇100339人。

2002年,荔湾区辖13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 桥中),芳村区辖9个街道(冲口花地茶滘 白鹤洞 石围塘 东漖 东沙 海龙 中南)。

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芳村区,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荔湾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七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荔湾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2万(2003年),芳村区总面积46.2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2003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荔湾区下辖22个街道(沙面、华林、多宝、昌华、逢源、龙津、金花、彩虹、南源、西村、站前、岭南、桥中、冲口、花地、茶滘、白鹤洞、石围塘、东漖、东沙、海龙、中南)。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荔湾区下辖22个街道。[7]

区划详情

22个街道:沙面街道、岭南街道、华林街道、多宝街道、昌华街道、逢源街道、龙津街道、金花街道、彩虹街道、南源街道、西村街道、站前街道、桥中街道、白鹤洞街道、冲口街道、花地街道、石围塘街道、茶滘街道、东漖街道、海龙街道、东沙街道、中南街道。[7]

人口

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 112.96 万人。年末户籍总人口 78.30 万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 0.63 万人,户籍死亡人口 0.66 万人。出生性别比114.66,人口自然增长率-0.68‰。[2]

政治

职务姓名
区委书记刘晨辉

政府领导

职务姓名
区长谭明鹤
副区长李锋、卢绮文、游志红、周拯、王韵婷、叶辉、阮伟致

人大领导

职务姓名
人大常委会主任樊伯欢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植文龙、胡爱东、李朔熹、梁福政、黄荣元、钟秀霞

政协领导

职务姓名
政协主席吴辉文
政协副主席陈铮衡、莫清、陈晖、杨少忠、刘华玲、毕清
秘书长毛伟先

注:资料来自[8][9]

经济

2021 年,荔湾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209.7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 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09 亿元,增长 8.5%;第二产业增加值 330.49 亿元,增长 6.6%;第三产业增加值 874.21 亿元,增长 9.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 0.4:27.3:7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0.5%、21.1%和 78.4%。2021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2040 元,经济密度 20.47 亿元/平方公里。

2021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3.12 亿元,增长 4.1%,其中,税务部门组织收入 36.29 亿元,增长 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05.22 亿元,增长 2.1%。全年税收总额 340.36 亿元,下降 1.5%。[2]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农业总产值 7.79 亿元,增长 10.0%。其中,农林牧渔专业辅助性活动产值 0.42 亿元,下降 6.3%。[2]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66.98 亿元,增长 6.7%。分行业看,产值前两位依次是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 0.6% 和 8.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 63.4%和15.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 99.6%。

2021年年末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 60 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35.27亿元,增长37.4%;新签订合同金额310.30亿元,下降5.0%。房屋施工面积 562.93 万平方米,下降 11.8%。[2]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 10.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9.8%。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 2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11.6%。分投资主体看,民间、港澳台投资分别增长 22.3%和8.9%,国有和外商经济投资分别下降 15.3%和 34.8%。

对外贸易

2021年全年商品进出口总值 203.9 亿元,增长 15.7%,其中,出口总值 93.8 亿元,增长 3.0%;进口总值 110.1 亿元,增长 29.3%。实际利用外资 1.99 亿美元,增长 10.2 倍;合同利用外资 4.27 亿美元,增长 2.2 倍。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44.01 亿元,增长 14.3%。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 191.05 亿元,增长 13.0%;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 70.42 亿元,增长 10.9%。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类别看,零售额前三类分别是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实现零售额 59.09 亿元、57.03 亿元和 26.28 亿元。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2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16.1%。

服务业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361.28 亿元,同比增长 8.6%。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 1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 8.8%,房地产业增长 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 6.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 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 6.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 0.7%,教育业增长 13.6%,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2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 27.6%。

民营经济

2021年年末全区个体经营户 8.01 万户、从业人员 9.47 万人、资金数额 29.62 亿元,分别增长 1.5%、2.6%和 68.0%;私营企业 5.15 万户、从业人员 48.19 万人、注册资金 1392.44 亿元,分别增长 6.4%、2.3%和 8.1%。[2]

文化

1、十三行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闻名中外的千年贸易之都;而十三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见证地。十三行大致的位置为东至仁济路、西至杉木栏路,北至十三行路,南至珠江之间的区域。

从1757年至1852年,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85年。当时的清政府既然要开放广州对外贸易,但又要防止外国商人直接与中国商人做生意,于是建立和实施一种“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措施,即指定一些商人作为中介同外国商人进行贸易,这些中介商人所开设的对外贸易的组织称为“洋货行”,俗称十三行。这样,偌大的中国对外贸易就集中在广州,由十三行行商居间贸易。

2、荔湾广场

荔湾广场,位于广州市最繁华的黄金地段----下九路。是一座占地四万多平方米、拥有六层共十四万平方米的商场、两千多间商铺及八幢共一千六百多套豪华住宅,建筑面积共三十一万平方米,集居住、饮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商住群楼。

从1995年开始有商家在此经营水晶半宝石产品,2001年开始形成专业半宝石水晶市场,目前发展成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半宝石系列商品专业批发市场。主要是以水晶半宝石为主,70%的商家来自海丰可塘,其余有来自江苏东海等地的。主要以厂家直销批发为主,其次是个体经营者,有商家表示正向成品批发市场转型。种类齐全、产品丰富,有万余产品在此展示,年销售额达40—50亿元。

3、上下九步行街

上下九商业街全长800米,有骑楼式建筑238间,建于20世纪初,是经国家商业部批准的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上布满各中、高级百货公司,附近还有西来初地、华林寺、玉器圩、酸枝街、古董街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街,全国最大的农贸杂市一条街清平路更是享誉国内外。

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年9月30日开通后,经过10年的发展,日均人流量已达20万人次,周六日的人流量可达三四十万人次,每年黄金周日人流量高峰期可达60万人次。据了解,上下九步行街实际包括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三条街巷,全长1218米,共有各类商业店铺300多间数千商户。

4、西关大屋

八和会馆,时尚跑酷一族和古色古香的西关大屋相映成趣。

领略岭南文化一定要到西关,到了西关一定要看“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这一带建造的“豪宅”,如今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一带均能看到。

从外至内,西关大屋的每一部分都颇有讲究。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西关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据说这些青砖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以似碧玉者为贵。讲究的西关大屋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磨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而石脚从地面算起高7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显身家富贵。

西关大屋的门廊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脚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门脚藏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

西关大屋的结构可以用“三间两廊”形容: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是长辈们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采光。头房后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供儿子婚后与妻子居住)。二房又称尾房,是中轴线上最后的房间。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池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垃圾等多种功能。耀华大街是如今保存最好的西关大屋片区之一。

5、竹筒屋:广味不输西关大屋

竹筒屋由于面窄,进深大(两者之比为1∶4至1∶8),形似竹筒而得名,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广州竹筒屋应运而生。据介绍,如今竹筒屋比较集中的地方多见于市中心区,惠吉西路、盐运西、甜水巷和将军东、西街段更为集中和典型。由于竹筒屋有低层、高密度、节约用地、邻里关系密切等优点,故成为广州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民居建筑。竹筒屋一般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门头厅或前厅,设单层神楼,供奉佛道神像和祖先牌位。厅后为卧室,中部为过厅及卧室,过厅设楼梯可通二、三层。后部为厨房、厕所。前、中、后三部分用天井分开。大门设三道,里面是双扇厚木门,中间是趟栊,外面是脚门,分别起着采光、通风和防盗作用。室内地面铺设大阶砖,19世纪末竹筒屋仍保留传统特色,外观单层,内常置夹层,并设楼梯,石基砖墙,木构瓦顶。民国后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采用了混凝土梁和西洋建筑的局部装饰,出现了上设阳台的二三层平顶楼房。

交通

荔湾区位于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西部,繁华市区之一,老八区之一,地处珠江东、北岸,交通枢纽纵横交错;北接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有人民桥、珠江隧道贯通珠江两岸;西边有珠江大桥飞架东西,连同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广铁路广州货运南站及广州港新风作业码头;更有107国道,广佛高速连接广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广州地铁Ⅰ号线及内环高架路纵贯全区,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荔湾区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商家必争之地。荔湾区自古以来即是广州市最有名的商业繁华区之一。

荔湾区水陆路交通便利,北接广州火车站、白云机场;南连洲头嘴码头和横贯珠江两岸的交通捷径珠江隧道;西连广佛、广清、广花等公路交通出口;可通世界各地口岸的新风港;在建中的广州市地下铁路分别从东西、南北走向横跨全区。

老城区房屋密集,地面交通仅依赖于中山路、东风路、花地大道等少数几条主干线,但作为补充,地铁的出现使得荔湾区的交通问题迎刃而解。地铁一号线设置的站点几乎覆盖了荔湾区的所有商业旺地,并且大大缩短了芳村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在对外交通方面,荔湾区内分布着广州市的许多大型客运站,这里既有通往省内的各路班车,也有开往全国各地的客车。

广州历史上机场

大沙头机场、二沙头机场

历史上的火车站

大沙头站:广九火车站;旧广州南站,原名黄沙站

重建后的谢家祠已申报为荔湾区少先队特色活动阵地,并正在申报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对荔湾区青少年学生开放农会旧址,作为荔湾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

2021年全年专利授权 6563 件,增长 38.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31 件,增长 125.7%;PTC 国际专利申请 11 件,同比增长 37.5%。

2021年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量 1817 件,同比增长 52.4%,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量 520 件。科创平台有力推进,年末拥有 25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8 家众创空间,拥有孵化器面积 28.91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 600 家;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91 家,年末实有 265 家。年末实有新三板挂牌企业 7 家;年末实有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 207 家。推进 5G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成 5G 基站582 座。[2]

教育事业

2021年年末全区基础教育各类学校 214 所,其中,幼儿园 120 所,小学 52 所,完全中学 6 所,初级中学 18 所,高级中学 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14 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1 所,特殊教育学校 2 所。基础教育在校学生 14.55 万人,毕业学生 3.22 万人,专任教师 9653 人。新增学位 4380 个。全年接收公建配套学校 3 所,新增教育用地 4.57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31 万平方米。高标准开办省实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沙面小学大坦沙校区,新增 3780 个优质学位。优质午休“平躺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惠及学生9.00万人。在全市首创以教育集团名义缔结港澳姊妹学校,推动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2]

文化事业

2021年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703 场,文化惠民效果明显。全年开展进社区进校园送演出 460 场、精品巡演 30 场等惠民活动,粤博广福台开展常态演出 57 场次。区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 70.65 万人次,向读者推出新书 1.6 万册,外借图书 49.4 万册次,新办借书证 1.01 万个,开展读者活动 508 次。荔湾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 8.8 万人次,讲解导览 332 场次,举办专题展览 1 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2 场。粤剧艺术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约 60 万人次,讲解导览 641 场次,举办专题展览 5 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3 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 8.2 万人次,讲解导览 360 场次,举办专题展览 2 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3 场次。宏信 922 创意园和七喜创意园分别获评为省级、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

卫生事业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257 个,其中,医院 28 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3 个、门诊部 86 个、区卫监所 1 个、区疾控中心 1 个,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92 间。年末全区拥有床位 7216 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11662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4394 人。全年全系统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 486.35 万人次,增长 4.7%。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 229.41 万人次,门诊量占全系统门诊总量比重 47.2%。常住人口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92.1%。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人群 43.61 万人,覆盖率 43.1%,其中,重点人群(65 岁以上老年人、0-6 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性疾病及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 70.7%。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 4251 例,丙类传染病 3786 例,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420.06/10 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 374.11/10 万。[2]

体育事业

2021年全年举办和承办各类群体赛事活动 9 项,线上线下参与人数累计约 27 万人次。区属各公共体育场馆累计开放 4.29 万小时,其中优惠开放 3.29 万小时,免费开放 0.66 万小时,惠民 104.40 万人次。推进建立“15 分钟健身圈”,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全年新建 14 条健身路径和 4 张乒乓球台。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区籍运动员参加全国以上赛事获冠军 27 人次、亚军 23 人次、季军 17 人次,参加全省赛事获冠军 111 人次、亚军 96 人次、季军70 人次。[2]

社区建设

2021年全年开展社区协商议事 2709 次,形成决议 2806 项,执行决议 2691 项,推广“社区随约服务网上驿站”平台,启动“网上家园”建设,建成 190 个优质生活服务圈和 191 个便民生活服务圈。全区在册法人登记的社会组织 461 家。全年各街道社工服务站合计提供个案 2315 个、开展小组工作 1831 次、社区工作 1696 次,服务居民群众约 140 万人次。社区志愿者参与专项活动 8.5 万人次,参与服务总时长 20.89 万小时。成立 22 个社区慈善基金会,筹募资金和物资近 130 万元。[2]

社会保障

2021年年末全区登记在册城镇失业人员 3.36 万人,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2.23 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0.75 万人。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 410 场,提供就业岗位 5.26 万个。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培训班 186 期,培训 6490 人次,培训就业率 64%,其中,开办创业培训班 11 期。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6 期,培训人数 863 人次;适岗培训 68 批次,培训人数 1280 人次;以工代训 4736 批次,培训人数 8.81 万人次。年末拥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4 个,进驻经营户数 633 户,创业带动就业 1.21 万人。组织创业指导进社区 99 场,指导创业 5015 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27 个,创建率 65.5%。

2021年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30.53 万人,失业保险参保 31.95 万人,工伤保险参保 31.47 万人,生育保险参保 30.30 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3.44 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79 万人。

2021年全年向 5.08 万户(次)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发放各类救济金、春节一次性价格补助、节日慰问金等共计 8916.02 万元。开展流动救助服务,共派出车辆 2358 车次,派出工作人员 6923 人次,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入救助站 10 人,协助护送至医院 4 人,劝导协助返乡 15 人,妥善安置宁波返穗露宿人员 1 人,为有需要的受助人员派发救助物资共计 6187 份。年末全区共有社会福利养老机构 39 间、星光老年之家 118间,各类养老床位总数 7775 张,完成街道颐康中心建设全覆盖。全年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累计提供助餐配餐服务、康复护理、日常托管等服务 59.82 万人次。年末拥有“大配餐”服务点 90 个,全年服务居民 29.6 万人次。[2]

人民生活

2021年,人民生活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554 元,增长 4.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41915 元,下降 6.4%。[2]

环境保护

2021年全年出动环保执法人员 5908 人次、检查企业 2949 家次,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26 次,夜间专项执法行动 32 次。抽查重点污染源 19 个,一般污染源 69 个,建设项目 34 个。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强涉疫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环境监管,全年清理整治各类“散乱污”场所 51 处,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 100%。区域环境和交通环境日间噪声分别为 56.60dB(A)和 71.00dB(A)。

城市建设

2021年,广医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大坦沙院区进入试运营阶段,广州国际医药港首期项目“健康方舟”正式运营,鹤洞大桥大中修工程顺利完工并通车。广船一期、鹅潭一号总部、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等,以及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广佛大桥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如意大桥东桥、南漖隧道等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征拆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征借地 41 万平方米,拆迁 9.7 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 26.79 亿元,投资完成率 86%。全年新增道路 4.03 千米,完成路面修复改造 10.5 万平方米,应急抢险作业 15 次(含道路交通设施桥隧)。

2021年全区绿化覆盖率 23.9%,人均公园绿化面积 5.71 平方米,绿道网总长度 104 公里。全年绿化升级改造 1.92 万平方米,种植 986 棵开花乔木。加强公共绿化管养,全年修剪乔木、灌木约 11.73 万株,地被约 183 万平方米,补植乔木、灌木 0.72 株,地被 12.71 万平方米。全年新种树木 986 株,新建口袋公园 9 个,邻里花园26 个。

2021年全年受理审核住房保障各类申请案件 9245 宗,同比增长 11.6%。截止 2021 年底,全区在保家庭 22985 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物配租 12722 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租赁补贴 3402 户,经济适用住房配售 6782 户,共有产权住房配售 79 户,新增解决 1092 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保障量同比增长 5%。疫情期间共减免直管房租金 1277.09 万元。加强辖区内危房督修治理,742 幢在册危房,完成围蔽 70 幢、支顶 25 幢、卸荷 20 幢。全年出动房屋应急抢险 38 次,出动人员 107 人次。

2021年,“三旧”改造组建历史文化保护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完成 7 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46 个老旧小区和 25 条道路“三线”整治工作全面竣工。永庆坊示范段、骑楼段、滨河段、粤博东段、粤博西段微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8 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序开展,18 个旧厂改造项目稳步实施,珠江钢琴厂改造为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岭南 V 谷智能科技园项目完工验收,东洛围码头项目加快建设。[2]

城市管理

2021年全年共办理户外广告设置证 45 个,审核户外广告牌 454 块,拆除违法或不合规的户外广告和招牌 127 块。清理乱拉挂、小广告 2850 宗,乱张贴、乱涂写 13.8 万宗。推进培育 5 个容貌品质社区工作,打造多宝街和冲口街“门前三包”样本街。强化环卫设施建设,高标准建成“两网融合”网点16 个、公厕 5 座、垃圾压缩站 2 座,改造提升垃圾分类投放点 1375 个。全年办理建筑废弃物排放案件 48 宗,办理消纳案件 1 宗,核准排放量 631.94 万立方米,核准回填量 1.72 万立方米,年审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 494 台;检查工地 637 个次,检查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 682 次。加快推进管道燃气用户发展,全年新增管道燃气用户 10189 户。[2]

社会治安

2021年全年全区 110 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 11.8%,其中,“两抢”、入室盗窃、伤害类警情分别下降 47.2%、15.0%和 44.8%。全年刑事立案同比下降 9.5%,刑事案件破案率 35.4%,同比上升 5 个百分点,命案侦破率保持 100%;失联警情失踪人员找回率 100%,排名全市第一。全年完成涉疫风险人员核查 53.8 万人,100%落地核查。全力推进“智慧安防小区”“雪亮工程”“门禁工程”,完成全区“中小幼”小区 4300 路视频图像资源联网,全区累计建设门禁视频覆盖楼房2.15万栋、房屋39.47万套,其中出租屋12.93 万套;登记实有人口 76.93 万人。[2]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年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22 起(含道路交通、消防等),死亡 13 人,受伤 11 人,无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上升 22.2%,死亡人数上升 30%,受伤人数持平。[2]

旅游

区内有具有岭南特色的骑楼街、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有岭南建筑之精华,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书院;有充满欧洲风

情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建筑群,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还有亚洲最大的、被誉为“中国阿姆斯特丹”的广州花卉博览园、独具风情的白鹅潭风情酒吧街、荔枝湾、西关大屋等等。

荔湾区大力整治珠江沿岸白鹅潭风情酒吧街周边,还计划引资建设“珠江魅力项目”,其中高达150米的摩天观光轮“巨眼”将成为妩媚的珠江夜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其高度超过“伦敦眼”,成为世界第一摩天轮。

2021年,以“绣花”功夫建设文旅融合活力区,西关永庆坊旅游区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永庆坊广州非遗工作站揭牌并获评省级工作站。启动沙面·西堤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创建,获批新增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高标准推进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西堤示范段建设,游径信息服务总站建成开放,丰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与品质。[2]

荔湾景点

陈家祠、荔湾博物馆、荔湾湖公园、清代十三行遗址、八和会馆、华林寺、仁威祖庙、文化公园、步行街、沙面、著名西关大屋之三:梁资政第、广州传统民居代表作——西关大屋、著名西关大屋群——钟家花园、著名西关大屋之一:邓华熙故居(邓宫保第)、著名西关大屋之二:李文田探花第、著名西关大屋之四:小画舫斋、荔湾湖公园、广雅书院、清代十三行遗址、龙津西西关大屋区

芳村景点

芳村区有毓灵桥、车歪炮台、真光书院、聚龙村等8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有小蓬仙馆、黄大仙祠、听松园石额等4处已在广州市登记保护的文物单位;有广州市的第一批l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聚龙村民居,以及白鹅潭风情酒吧街、中市谢家祠(南便祠)、德国教堂、毓灵桥、五眼桥、醉观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陈家祠堂
2广州沙面建筑群
3粤海关旧址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广雅书院旧址
2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3粤海关旧址
4通福桥
5锦纶会馆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华林寺罗汉堂
2沙基惨案纪念碑
3仁威庙
4旧当铺
5泰华楼
6西关大屋
7黄氏宗祠
8西门瓮城遗址
9南方大厦
10中山七路旧当铺
11旧民居建筑
12黄宝坚石屋
13五眼井
14毓灵桥
15车歪炮台
16聚龙村16—19号
17惠爱颠(癫)医院旧址
18真光书院
19明心书院
20广州市界碑
21银行会馆
22侨批局
23广安钱庄
24黄冠章别墅
25广东饮料厂旧址
26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
27大通烟雨井遗址
28协同和机器厂旧址
29同盛机器厂旧址
30亚细亚龙唛仓旧址
31亚细亚花地仓旧址
32渣甸仓旧址
33德士古油库旧址
34日清仓旧址
35美孚仓旧址

荣誉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名单发布,荔湾区名列第41位。[10]

2019年1月,荔湾区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

2020年9月,荔湾区入选2020中国百强区;排名第九十八。[12]

2021年2月,入选“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榜单;[13]3月,入选“2021中国放心食品百佳县市”榜单。[1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