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五马街(2023最新温州五马街百科介绍)

由网友(以后有话直说,不要老是在吗在吗,不出意外的话,几十年内我都是)分享简介:5马街,古称5马坊,是温州郊区最闻名的1条贸易街。二零零六年举行完全的翻新,并保留了本来的风貌。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时初有5马坊。中文名5马街外文名Five horses Street古称5马坊位置温州旧乡古街谈街少4百米先容5马街,古称5马坊,是温州郊区最闻名的1条贸易街。二零零六年举行完全的翻新,并保...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是温州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2006年进行彻底的翻新,并保留了原来的风貌。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时始有五马坊。

中文名

五马街

外文名

Five horses Street

古称

五马坊

位置

温州旧城古街道

街长

四百米

介绍

温州这片土地上的24小时,有你从未见过的美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是温州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2006年进行彻底的翻新,并保留了原来的风貌。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时始有五马坊。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清光绪《永嘉县志》亦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宋以来,“五马坊”之名沿袭不变。宋哲宗时,杨蟠知温州,于城中置三十六坊,内即有五马坊。至清代,将坊改为街巷,五马坊也改名五马街;同时一分为二,一条称五马直街,即郡治前或谯楼前南北纵向的街道。民国时期已改称公安路。另一条称五马横街,即现在东西横贯的五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并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对五马坊的由来,又有两说:一说王羲之曾任会嵇(今绍兴)内史,性喜游览山水;他去官后,遍游东、中诸郡,所以其“游骑”也到过永嘉。永邑人为纪念这位名士,乃立五马坊。另一说认为五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来,却是“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坊”(见洪庆商《韩文之正》)。总之,“五马坊”不管是由王或谢而立,其起源已久,且与太守使用五马有关,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1979年,庆祝第五届全国人大胜利召开的游行队伍经过五马街口,群众欢欣鼓舞。作为温州最著名的一条街,五马街见证了温州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今日的五马街则是温州商业的标签。

  

五马街的由来

  很久以前,温州五马街不是叫五马街,也不晓得叫什么。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里都听见一阵阵"得得得"马跑过的声音。开门一看,又不见马的影子。

  那时候,这条街上住着一个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块石头。每日打草鞋时节,他把草放在这 块石头上慢慢捶软。 石头是青色的,因为捶得长久了,光溜溜,也蛮好看。

  一日,有个人看见这块石头,就去对老人说:"老伯,你这块石头卖给我吧,我给你五两银子!"老人听了有些奇怪,摇摇头:"我不卖,这块石头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舍不得卖。 好多看热闹的人都觉得这人要花很多的银子买一块石头,实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头被人偷去了,就把石头搬到屋里来。过了三日三夜,那个客人又来了。他带来更多的银子,想请老人将石头卖给他。那客人一看石头没有了,很着急,赶紧问老人。老人告诉他,已经搬到屋里来了。"几日了?"那客人慌张地问。"三日三夜。"老人说。"唉!"那客人叹了一口气,说:"现在你就送给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宝客。我看到你这块石头上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外面,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长得活泼健壮。现在你把石头搬到屋里,五匹马没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说着,那采宝客就把石头一翻,果真石头上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不动了。 听的人都为老人叹可惜,说他运气不好。老人呢,一点不在乎。他说:"以前我不晓得它是宝贝,但我把它当做宝贝。现在这五匹马不动了,我捶还是照样便当,还象宝贝嘛!" 以后老人照旧勤勤恳恳打草鞋卖,照旧用这块石头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后,大家叫老人住的这条街为五马街。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业街。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长400米,宽12米。据唐时《古今风俗通》载:“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马,乡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宋绍圣二年(1095),温州知州杨蟠改定温州36坊,五马坊列为其中之一。杨蟠《百咏五马坊诗》云,“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踌躇。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清时改坊为街,街两侧拥有14条小巷。1934年,拆让店屋,由6米拓宽为12米,改名中山路。旧时这里商贾云集,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

  解放后,又恢复五马街之名,1974年改为沥青路面。1984年4月五马街定为步行街,为温州市标志性购物步行街。五马街集购物、商贸、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1999年3月份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2000年,五马街改造工程被市政府列入《温州文化升位计划》,并于当年改造完毕,五马街西面入口处还设立了《五马奔腾》雕塑。

  五马街是温州旧城商业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地域,两旁建筑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风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家百年老店和百货商店、温州酒家等。

  这些老店大都创办于清代和民国期间,不少店铺的历史在百年以上。

  矗立在五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于清朝光绪六年(1880),系宁波商人杨正裕与同乡冯伯祯等十来位宁商集资创办。初为蜜饯店,址在馒头巷西段,即现鼓楼街78号,两侧书有楹联“蜜饯海味各种药酒南北果品罐头茶食”,门楣上横书“五味和”店号,又以一方青石板刻上梅调鼎原笔“五味和”三个大字。冯伯祯与清末著名书法家梅调鼎有旧,遂请梅题写店名招牌。经梅调鼎先生推敲再三,认为在原店名“五味”之后增一个“和”字为好,取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之意,于是写下了“五味和”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清光绪廿九年(1903),杨正裕之子杨直钦继承父业,在五马街口增设分店(即现在五味和店址),称五味和新号。五味和在杨直钦经营期间迅速发展,尤以瓯柑畅销京津北方而获利甚丰。民国廿一年(1932),温籍股东林敏卿任新店经理,因经营有方,五味和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老店于1940年歇业,新号从此独树一帜。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货店并入,遂重建店房,扩大门面与规模。1966年转为国有企业,改称地方国营新风副食品店,1979年恢复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注重经营特色,除了供应南北货外,兼营糟、醉、腊、海味、鲜果,还自办作坊,聘请名师制作蜜饯、腌腊货、糕点、炒货等食品,以选料考究、加工精细、货真价实、风味别具而闻名,尤以糟制鱼生、虾酱、醉蟹、香螺、腊肠、酱油鸭、五味香糕、山楂糕与五加皮药酒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美味鱼生(即白鳎生),制作工艺已有80余年的历史,独具色鲜、条匀、不糊、味美、耐贮五大特色。除供应本地市场外,曾用龙泉青瓷罐精装远销香港。旅居台湾的著名报人马星野得到一罐乡亲们送的五味和美味鱼生后,欢欣之余,曾赋诗一首:“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小小鱼生勾起了游子的无限乡思。

  五马街中段的金三益服装商场原为金三益绸布店,始建于清朝咸丰九年(1859),由湖州吴兴县金绪宝三兄弟合资在鼓楼下开设专营苏湖绸缎商号。初名金同益,后更名金三益,寓意金氏三兄弟都得益,以经营高中档精粗纺呢绒、丝绸、纯棉布料为主。几年后迁五马街现址,扩大店面,进货渠道扩大到上海等地。

  旧时绸布店门面是四间屋墙门,中间两爿门进出,门台横额上挂着“金三益”金字招牌,门旁有竖式招牌,上书“金三益绸缎局”。金氏兄弟家乡湖州盛产优质绸缎、湖绉,他们便轮流往返于湖州、温州两地进销货物。由于乡情关系,他们店绸缎、湖绉的进价比别人低。货到温州,因质量好、价格廉,能随到随销,两头得利,因此收入丰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民国时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绸布号大户,被誉为“金字招牌立地”的商店。湖州丝绸名闻全国,那时候,在温州要买到正宗的绸缎,非金三益莫属。

  金三益店内的店员服务态度之好也是有口皆碑。只要你进得店来,保准你不会空着手回去。老温州人说的“金三益的金字招牌”,用现代人的话,就是“诚信”品牌。过去温州还有一句俗语,叫做“金三益的绸缎恁”,形容事物的完美无缺、称心如意。当时温州曾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头顶东桂芳(帽),脚踏余顺康(鞋),身着金三益绸布庄。”足见金三益的声誉。

  现五马街13号是原云博商场旧址,1927年由温州著名实业家许漱玉(1880—1967)创办。许漱玉,名云章,以字行,瑞安人,光绪十八年(1892)到温州益大布店当学徒,二十七年(1898)便独资在曹仙巷租赁房屋开设“许云章绸布店”。稍有积蓄后,于1917年买下五马街东段十余间矮屋,仿照上海南京路上绸布店,改建成两座毗连砖木结构三层楼店面,东首为“云章洋货行”,西首为“云章绸缎局”。两店贯通,门楣上写着“许云章”三个大字,俨然上海大商号气派,曾轰动一时。经过苦心经营,资金积累颇为可观,遂买下旧王家祠堂周边一爿旧屋,偕建筑师参观上海各大商场建筑造型,回温后兴建四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开设商场。商场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以三、四层为主体,局部五层,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街面,立面处理则利用大小凹凸面,采光效果良好,时为温州近世最好之建筑。1925年取名“博瓯百货商店”。

  1933年,许漱玉先生在“云章”、“博瓯”二店后面买下30余间旧房拆建,同时将原先砖木结构楼房换成钢筋水泥建筑,将几座楼房联成一体,部分楼层还加高为五层,水磨铺面,装潢一新,形成现今规模建筑群。许漱玉以三、四层为剧院,取名“中央大戏院”,即后来的大众电影院。座位近千个,分特别、正厅、包厢、花楼四等。舞台为半圆形,照明设备较为先进,外地来温之名角均在此演出。抗战时期之话剧与宣传节目也大多假此对外公演。时为温州结构、设备最佳之剧院。

  二层及三层9间楼房出租给青田归侨陈俊民开设餐馆。陈善于烹饪,其妻系意大利人,会做西菜,取店名“意大利”。二楼供应中餐,三楼供应西餐、西点,聘请名厨徐岩池掌勺,是当时浙南第一餐馆。二战爆发后,陈偕妻离温出国,将店面转让给徐岩池等三人,更名为“华大利”。他们将店堂餐厅大事装修,布置得豪华气派。华大利专做堂吃生意。由于经营有方,且特色鲜明,因此名噪一时,官绅富贾每有宴筵,必设华大利餐馆举行。老温州有句话叫做“面皮厚华大利板砧恁”,虽属戏谑之语,也可以想见华大利当时在温州家喻户晓的盛况。解放后,华大五马街风景图利餐馆迁往四顾桥,再迁至道前桥,其余部分全部辟为百货商场,称“云博商场”,即今温州一百的前身。

  说到近代五马街的开发,不能不提到温州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吴百亨,他也是从五马街起步发家致富。吴百亨(1894—1973),1921年在五马街开设“百亨药房”,自制肺乐霖、血之母、疯痛露、千金丹等。有了一定积蓄后,于1926年在药房店堂后面创办“百好炼乳厂”,注册商标为“擒雕”。稍后,他又创办了西山造纸厂、西山窑业厂、远东蛋粉厂及酿造厂、奶糖厂等。他的宅第也安在五马街。

  旧时五马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商铺外,还有老香山、乾宁斋、元昌、葆大等参茸药号及徐德昌、正丰和、同人和等大商铺。

  如今的五马街,一些延续至今的老店仍很热门,又集聚了康奈、奥康、吉尔达皮鞋;报喜鸟、庄吉服饰;大虎打火机等温州众多新兴名牌轻工产品的专卖店。店肆毗连,商品琳琅,商业繁华,魅力不衰,五马街依然是温州最繁忙的商业街。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