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区)

由网友(痴子)分享简介:淮阳区,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平本的中间,地处北纬 三三°二二′—三三°五六′,东经 一一八°五六′—一一九°零九′,南濒洪泽湖,东到淮低镇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站河取涟火保滩相邻,北至徐溜镇冯庄村隔6塘河取沭阴县钱散相视,西到竹络坝电站隔大运河取泗阴县邻接。下辖四 个街谈, 九 个镇。总面积 一二六四.一零 平方公里。截...

淮阴区,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中心,地处北纬 33°22′—33°56′,东经 118°56′—119°09′,南濒洪泽湖,东到淮高镇盐西电站河与涟水保滩相邻,北至徐溜镇冯庄村隔六塘河与沭阳县钱集相望,西到竹络坝电站隔大运河与泗阳县毗邻。下辖4 个街道, 9 个镇。总面积 1264.10 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淮阴区户籍总人口为88.2137万人,[1]截至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623.57亿元。[2]

淮阴区地貌形态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以废黄河为分水岭,向南北两侧逐渐倾斜低洼。地貌可划分为废黄河高漫滩、堤侧倾斜平原、决口冲积扇形平原三大类。淮阴区野生动物有 30种,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岩盐矿产、无水芒硝、天然碱、油气矿等。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1]

2021年全区共有学校153所。全区共有医疗机构317个。[2]

淮阴区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是有2300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故里。[1]

中文名

淮阴区

外文名

Huaiyin District

地区生产总值

623.57亿元(2021年)[3]

下辖地区

4个街道、9个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

电话区号

0517(+86)

著名景点

韩侯故里、漂母墓、枚乘故里、洪泽湖大堤等

机场

淮安涟水机场

火车站

淮安站

人口

882137人(2021年户籍总人口)[3]

面积

1264.10平方千米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江苏省淮安市

政府驻地

王家营街道长江路街道承德北路606号

邮政编码

223300

地理位置

江苏省中北部

气候类型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苏H

行政区划代码

320804

建制沿革

江苏66县市最新排行 镇江的几个名次你服吗

夏,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

春秋末,属吴。吴被灭后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归属时越时楚,后来终属楚。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属泗水郡(一说属东海郡,也称郯郡),淮阴县治所设在今楚州区。

西汉初,分出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新莽,改淮阴为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初并临淮郡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且撤富陵县,其地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2年)分临淮郡故地立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名废除,仍为临淮郡,淮阴属之。

三国时属魏,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西晋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年),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永和八年(352年),荀羡以北中郎将徐州刺史镇守淮阴。他认为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却“无地屯兵”,因而在秦汉故城(即甘罗城)之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后来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自此淮阴为南朝国防要地。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年)淮河之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镇,泰始七年(471年),改称北兖州。萧齐建元四年(482年),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年)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郡怀恩县。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年初),没于后周,恢复县名为寿张。再立东平郡,和萧齐时一样。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年),并淮阴于山阳县(今楚州区)。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年),淮阴第二次并入山阳县;乾封二年(667年),淮阴又从山阳划出恢复县建置。

五代至北宋时,仍称淮阴县。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1274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于大清口(也称泗口,约今袁集乡桂塘村),同时(或前后),划出原淮阴县东境及其他地域,置新城县。清河县建立3年(迁县城后仅2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阴入山阳,淮阴于是四入山阳,而清河因为后成立而独自存在。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决口,大清口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天历元年(1328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离淮阴故城十里远,开始没有城墙,后来因战事需要,筑有东西北三面城墙(南面临河),边长3.5千米(今码头旧县)。

明初,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年),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隶属淮安府。康熙中,县城屡圮于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获准后于次年迁至山阳的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氵义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民国初,废淮安府,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伊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迁避于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淮阴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清江。淮阴县为其所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清江,其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国共产党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解放淮阴城,淮阴城区与淮安城区合并为两淮市,市府驻地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

1949年10月,官荡区划入涟水县。

1951年1月,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王营镇,因前进街太窄,在西马路口西北角(现市人民医院一院北宿舍区内)设署办公(时为草屋)。

1952年,成立蒋坝区。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

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清江博古路现“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内。

1972年淮阴县政府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2001年1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7月,淮阴区行政中心从北京路73号搬出分散办公(区委区政府在人民银行大楼内办公,人大政协在劳动局、国土局大楼内办公),并选址在工业园附近新建淮阴区行政中心。

2018年7月,淮阴区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一)撤销王营镇,设立王家营街道。以原王营镇的沈渡、越河、淮闸、杨庄、双和、同兴、北桥、营中、东街、西坝、机关、营东、星光13个居委会区域为王家营街道行政区域。王家营街道办事处驻营东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北京东路75号。

(二)以原王营镇所辖部分区域和棉花庄镇所辖部分区域,设立长江路街道。以原王营镇的左庄、杨井、王庄、果林、崔庄、营西、长安、小营、营北9个居委会和棉花庄镇的三朱、徐梅2个村委会区域为长江路街道行政区域。长江路街道办事处驻长安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长江西路223号。

(三)撤销新渡乡,设立新渡口街道。以原新渡乡所辖区域为新渡口街道行政区域,新渡口街道办事处驻佟洼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淮河东路328号。

(四)撤销袁集乡,设立古清口街道。以原袁集乡所辖区域为古清口街道行政区域,古清口街道办事处驻袁集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淮三路109号。

(五)撤销赵集镇、韩桥乡,设立高家堰镇。以原赵集镇、韩桥乡所辖区域为高家堰镇行政区域,高家堰镇人民政府驻赵集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阳光路13号。

(六)撤销码头镇、吴城镇、凌桥乡,设立马头镇。以原码头镇、吴城镇、凌桥乡所辖区域为马头镇行政区域,马头镇人民政府驻旧县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明远西路366号。

(七)撤销渔沟镇、吴集镇,设立新的渔沟镇。以原渔沟镇、吴集镇所辖区域为渔沟镇行政区域,渔沟镇人民政府驻渔沟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中原街111号。

(八)撤销老张集乡、王兴镇、棉花庄镇,设立淮高镇。以原老张集乡、王兴镇所辖区域和原棉花庄镇的十里、袁庄、大福、顾庄、刘河、大兴、军田、大西、新河、联旺、团结、三河12个村委会和鑫园居委会区域为淮高镇行政区域。淮高镇人民政府驻张集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长青路14号。

(九)撤销丁集镇、五里镇,设立新的丁集镇。以原丁集镇、五里镇所辖区域为丁集镇行政区域,丁集镇人民政府驻五里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爱民路31号。

(十)撤销徐溜镇、西宋集镇,设立新的徐溜镇。以原徐溜镇、西宋集镇所辖区域为徐溜镇行政区域,徐溜镇人民政府驻徐溜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富徐路99号。

(十一)撤销刘老庄乡、古寨乡,设立刘老庄镇。以原刘老庄乡、古寨乡所辖区域为刘老庄镇行政区域,刘老庄镇人民政府驻刘皮村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徐张路85号。[4]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淮阴区辖4个街道、9个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5]。淮阴区人民政府驻王家营街道长江路街道承德北路606号。[6]

行政区划代码(截至2021年11月):320804。[7]

统计用区划代码名称
320804001000长江路街道
320804002000王家营街道
320804003000新渡口街道
320804004000古清口街道
320804103000南陈集镇
320804107000丁集镇
320804109000徐溜镇
320804110000渔沟镇
320804113000三树镇
320804114000高家堰镇
320804115000马头镇
320804116000刘老庄镇
320804117000淮高镇
320804400000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然环境

淮阴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平原的中心,地处北纬33°22′—33°56′,东经118°56′—119°09′,南濒洪泽湖(赵集镇洪湖村挡浪堤向南延伸7千米),东到王兴镇盐西电站隔盐河与涟水保滩相邻,北至徐溜镇冯庄村隔六塘河与沭阳县钱集相望,西到竹络坝电站隔大运河与泗阳县毗邻。南北长62.5千米,东西宽38.5千米,面积1291.48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034.4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1.83%。水域面积257.0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17%。[8]

地形地貌

淮阴区地貌形态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以废黄河为分水岭,向南北两侧逐渐倾斜低洼。运北地区,海拔10—12米,其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呈微波形斜面,而其中有部分洼地(夏家湖地区),海拔仅9—10米。运南地区,海拔在14—16米之间,称做西南高平原,其地势由北向洪泽湖边呈波状倾斜。

气候特征

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

自然灾害

淮阴区主要灾害性有大雾、低温、寒潮、霜冻、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大风、暴雨、台风等。

自然资源

淮阴区地表水资源总量年平均值约为6.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年降水量基本稳定在1000毫米左右)。正常年和中等干旱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水资源的特点是:地表径流比较丰富,约占地表水总量的24.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土地资源

淮阴区土地总面积126400公顷,其中耕地65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04%;园地126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林地14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0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3%;交通用地面积27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水域257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3%,未利用土地815公顷。

矿产资源

截至2016年,淮阴区探明岩盐、芒硝储量分别高达270亿吨、12.8亿吨。此外还有碳氢钠石、粘土矿、天然气、石油、硼矿、碘矿等多种资源。

人口

2021年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882137人,比上年末减少14459人。全年出生人口5109人,出生率为5.79‰;死亡人口10426人,死亡率为11.82‰;自然增长率为-6.03‰。[3]

政治

书记:董国喜

副书记:陈张

常 委:张爱民、桑绍淮、谢鹏、戈利民、丁凤珍、葛玉海、蒋安民、倪立峰(挂职)[9]

区政府

区长:陈张

副区长:殷俊、王俊超(挂职)、蔡昀、黄克涛、丁国胜(挂职)、丁锐、祁安、胡娟娟、胡珍

(截至2020年4月)

经济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23.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76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250.71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294.1亿元,增长12.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31:38.21:47.48,调整为12.63:40.21:47.16,二三产比重持续提高。[3]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7.64万亩,比上年减少0.1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94万亩,比上年减少1.0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48.66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亩。

2021年全年粮食产量69.72万吨,比上年增加0.3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9.51万吨,减产0.16万吨;秋粮产量40.21万吨,增产0.53万吨。全年油料产量0.92万吨,减产0.31万吨。

2021年全年肉类总产量7.02万吨,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猪肉产量4.23万吨,增长11.6%;牛肉产量0.1万吨,增长40.6%;羊肉产量0.03万吨,比上年下降25%;生猪年末存栏30.1万头,比上年下降1%;生猪出栏50.52万头,比上年增长9.2%;禽蛋产量2.35万吨,比上年增长43.2%。

2021年全年水产品产量2.39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2.06万吨,增长11.3%。

2021年全年木材产量1.1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8%。[3]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全年工业增加值203.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规上工业实现利润-3.01亿元,比上年下降141.0%。

2021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0%。其中绿色食品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9.4%、22.2%、14.4%。

建筑业

2021年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87.74亿元,外出施工产值76.31亿元。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7.64亿元,可比价比上年下降4.1%。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7.28亿元,增长18.7%。[3]

第三产业

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50.55亿元,增长17.2%。

2021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消费品中,粮油类销售额累计比上年增长40.8%,肉禽蛋类下降12.6%,服装类增长8.6%,化妆品类增长58.9%,日用品类增长50.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2.4%,中西药品类增长42.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6%,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40.6%,汽车类增长28.9%。

2021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89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出口总额2370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进口总额5200万美元,同比下降18%。

2021年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314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7%。其中:一产1000万美元、二产2789.9万美元、三产9350.4万美元。

旅游业

2021年全区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01亿元,下降44.16%,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88.1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1.26%。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其中: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同比下降0.5%,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0%。

2021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99.2%。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0%,其中住宅用房投资同比增长14.2%。房地产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7%。

财政金融保险

2021年财政总收入487370万元,增加82851万元,增长2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1116万元,增加45415万元,增长1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265817万元,增加54672万元,增长25.9%。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1730万元,增加14.2%。全年教育支出140603万元,增长28.9%;卫生健康支出76190万元,增长44.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5358万元,增长14.1%;城乡社区支出42023万元,增长16.1%;节能环保支出9937万元,下降7.5%;科学技术支出9957万元,增长36.5%;农林水支出104321万元,增长3.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8682万元,增长8.1%;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补助支出91836万元,增长30.4%。

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0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2021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3437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40824万元,人身险业务保费收32612万元。[3]

文化

淮阴区方言是官话方言区江淮官话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江淮官话内部颇有特色的方言点,在语言学上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淮阴区方言内部分歧不大,但南北东西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依照语音上的差别,可以将全区方言划分成四个小片:

1.运南片:京杭大运河以南的几个乡,包括南陈集、南吴集、码头、韩桥、高堰、赵集等几个乡。这一片的共同特点是把“简、讲”二字都读成jiǎng韵,与其他三片都读成jiǎn韵,而“简”的标准发音为“jiǎn”,“讲”的标准发音为“jiǎng”。

2.东片:包括王营镇、袁集、王兴、新渡几个乡。这一片的共同特点是把“二”读成èr韵,而南北两片读成[ε]韵,西片读成[w]韵分开;把“姐”读成j韵,与“挤”同音,与其他三片分开;把“急”与“接”读成同音,与其他三片分开。

3.西片:包括凌桥、渔沟、三树几个乡。这一片的共同特点是把“二”字读成[w]韵,与其他三区分开。西宋集、汤集、北吴集没有这一特点,但从口音上可把他们归入这个片。

4.北片:包括古寨、徐溜、刘老庄、五里、老张集、丁集、大兴、棉花庄等几个乡。这一片的共同特点是把“二”字读[ε]韵,与东片、西片分开,与南片同;又把“讲、简”两字读成jiǎn韵,与南片分开。

这四片的划分从当地人的语感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南片的人习惯上称着“运南人”,东片的人常被称为“毛(阴平)子”,而西片的人又会被东片的人称为“侉子”,以上所述主要是当地人根据口音来划分的。

地方特产

中华绒河蟹韩桥乡是淮安市水产养殖基地乡之一,拥有养殖水面10万亩,从事河蟹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精养面积1.5万亩。2004年韩桥乡成功申报无公害河蟹养殖基地2万亩,年产螃蟹2000吨。为使河蟹生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韩桥乡建立了无公害养殖区,在养殖区内苗种的放养,一律按国家无公害生产标准严格管理。在养殖过程中对河蟹的饲料来源及药物防治都严格把关,对养殖环境的生活垃圾实行袋装清理,确保养殖环境无污染。同时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药物消毒,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三树镇双孢蘑菇三树镇双孢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维生素、核苷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营养丰富,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而且热能低,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可以延年益寿。以三树镇德美蘑菇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全镇蘑菇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亩。[10]
新渡草莓新渡乡淮涟村草莓生产基地位于淮阴东侧、楚州北侧,淮连公路穿村而过,南临废黄河,北侧盐河,气候温和,雨水丰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沙壤土占80%,有利于草莓的生长。2006年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新渡乡成立了草莓协会,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销售中的难点问题,2007年由原来500亩露地发展到600亩保护地,新增保护地大棚100个,每亩保护地经济产量在6500元左右,比露地生产高出2—3倍。
农家豆制品淮阴人对大豆的吃法颇多,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上几样豆制品,每天餐桌上少不了豆腐干、千张、豆腐等富有农家特色的豆制品。在淮阴的农家中,豆制品的做法很多,有炒豆腐干、烧千张、烩千张、煎豆腐、油炸豆腐果、凉拌豆腐等。淮阴农家豆制品食之爽口、清香,其主要沿用石磨磨浆的传统工艺,豆汁的纤维组织基本未被破坏,做出的豆制品嫩白细腻。用铁锅、柴火煮浆、盐卤点制的豆制品最佳。
兴棉西瓜淮阴区棉花庄镇的特产。产品优质无污染,在栽培过程中,施用生物有机肥,2003年通过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认定,符合A级绿色产品标准。“兴棉”西瓜外型美观,瓜身圆润,色泽鲜艳,皮薄音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以及丰富的维生素A、B、C和有机酸、氨基酸,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少量的无机盐,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尿降压的作用。富含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质。
丁集黄瓜丁集镇1991年就从事日光能大棚蔬菜生产,并逐渐形成了以黄瓜为主产品的规模生产。年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可产黄瓜30000吨。丁集镇种植的黄瓜无公害、无污染、瓜形好,色泽碧绿、瓜肉清脆细腻爽口,2006年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淮山药淮阴区码头镇是淮山药的原产地,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码头镇地处废黄河滩涂,土壤沙质适宜种植淮山药,主要集中在太山、新河、玉坝、旧县等村,产自这里的淮山药,根茎粗短,根毛多,品质好,肉质洁白细嫩,淀粉含量高,甜绵可口等特点,是时令进补佳品。《本草纲目》称淮山药为楚地仙物,经常食用,有健脾胃、止泻痛、化痰涎、润皮毛、降血压、血糖、抗肿瘤及延缓衰老等药用功效,也是蒸煮烧炒的美味佳蔬。
淮阴黄花菜传说很早以前,三庄、丁嘴一带爆发瘟疫,名医华佗来此教人们栽种萱草,食其花冠来防病强身。人们感念华佗,便以金针为名,称为“金针菜”。在淮阴,民间喜欢把黄花菜与荤性原料搭配,成品油润爽口。在烹饪行业里,以黄花菜配制的名菜名肴很多,有以金针为主料,虾仁为辅料的“金针吐玉”,有以荤料为主,金针为辅料的“凤尾金针”,还有金针制作而成的“金针鱼翅”。将上好金针,经涨发、洗涤、梳理、挂糊、油炸等过程,配以适时蔬菜以及虾仁、鸡脯,火腿等料,蒸后淋汁而成,其形如鱼翅,色泽鲜明悦目,味醇而脆嫩。
吴集镇炒花生淮阴区吴集镇以盛产花生闻名,产出的花生具有壳薄、粒饱、色美、味香、含油量高等特点。炒花生是吴集镇颇具特色的传统加工业。《地方志》中记载“北吴集炒花生制作技术精细,所炒花生乍看似生,剥开见仁亦无变化,入口方知已熟。具有香脆可口,久置不软,红衣易褪,多啖不渴等特点,声誉已逾200余年。”吴集炒花生采用地产的小油果花生,经精心筛选,名师精工炒制而成。这种花生通体洁白无糊斑,粒色紫红且十分饱满,大小均匀,开头酷似传说中的长生果。
凌桥大米淮阴区凌桥乡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地带,水资源充沛,水质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凌桥及周边5个乡镇优势更佳,远离城市,五河环抱,良好的自然环境,科学的生产和加工工艺使“凌优”牌系列大米晶莹透亮,颗粒整齐,具有入口香、甜、绵的特点。产品为“凌优”牌系列大米以及“苏凌”牌系列膨化食品,产品远销上海、合肥、山东、东、石家庄、昆明、新疆和江苏省的苏、锡、常、宁等地,并通过新疆出口吉尔吉斯斯坦。
赵集粉丝淮阴区赵集镇、韩桥乡紧邻洪泽湖,属湖区湿地地貌,水分充足,日照时间长,其地下2800米处为优质矿泉水,水源特好,且无污染,为山芋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质,因而生产的山芋品质优良,出粉率高。赵集粉丝系选用无公害红薯基地淮阴区赵集镇、韩桥乡特产的优质红薯淀粉为原料,经过高温熟化、低温冷冻等工艺精制而成,具有晶莹碧透、色泽玉润、细绵爽口、久煮不糊、口感细腻、柔韧爽消等特点。赵集粉丝被誉为“人造鱼翅”,先后荣获“淮阴市知名商标”、“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推荐商品”、“首届江苏名牌农产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淮安市名牌产品”等称号。

交通

交通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63亿元,可比价增幅5.6%。

2021年全区载货车辆7032辆(挂车1890辆)、货运企业413家、货运船舶124艘。全区营业性公路客运量42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分别为555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89万吨,货运周转量20.5亿吨公里。

2021年全区航道总里程158.4公里。其中,三级航道23.9公里,六级航道70.0公里,等外航道61.3公里,专用航道3.2公里。

2021年全区拥有港口42个,码头泊位115个,码头总长7672.7米,全区港口年总体通过能力达0.12亿吨。

2021年全年全区内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物流企业413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物流企业4家,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车辆480辆(挂车226辆);水路普通货物运输企业在册11家、船舶124艘。创建国家4A级物流企业5家、3A级物流企业5家、省重点物流基地1个、省重点物流企业2家、省农村交通物流示范点4家。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约1万人。[3]

公路

京沪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盐徐高速公路和205国道、305省道穿淮阴区境而过。

2021年公路总里程达2076.4公里,公路密度达1.6公里/平方千米。其中,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89.2公里,一级公路99.5公里,二级公路274.5公里,三级公路121.0公里,四级公路1492.1公里。[3]

水运

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张福河在淮阴区内交汇。

铁路

新长铁路过境,淮安火车站位于区内,火车站已开行直达南通、北京、哈尔滨、成都、重庆、青岛、兰州、太原、西安等方向列车。

运输

2021年全年民用汽车拥有量151975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26730辆。[3]

社会

2021年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增幅30%,总收入同比增幅7.7%。[3]

科技事业

2021年全区全年专利授权量214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1件。[3]

教育事业

2021年全区全年共有学校153所,其中幼儿园67所(公办园47所,民办园13所,看护点7所);完全公办小学35所,教学点12所;初中21所(公办20所,民办1所);九年制学校9所(公办6所,民办3所);高级中学6所(公办4所,民办2所);完全中学1所;公办特殊学校1所;普通中职学校1所。

2021年全区小学招生8072人,在校生58223人,其中女生27016人,毕业生10401人。全区初中招生8940人,在校生28185人,其中女生13352人,毕业生9893人。全区高中招生6601人,在校生15412人,其中女生7502人,毕业生388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775人。

2021年全区专任教师总数7834人。其中,小学教师3628人,初中教师2376人,中职教师390人,高中教师1410人,特殊教育学校30人。[3]

文化事业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个,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258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年图书总藏量13.5万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城区有线数字电视约2.2万户,入户率29.0%,乡镇有线电视用户约3.6万户,入户率约26.0%。[3]    

体育事业

2021年全区全年竞技体育在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奖牌45枚,省锦标赛中获金牌15枚。银牌16枚,铜牌14枚。全年共向市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60人。现有拳击、散打、空手道、乒乓、田径、足球、轮滑、少儿体适能等8个运动队,在训运动员836人。[3]

卫生事业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317个(包括保健所1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481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73人,注册护士2518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35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6‰,婴儿死亡率3.12‰,新生儿死亡率1.66‰,产妇住院分娩比例100%。[3]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352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52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4%。

2021年年末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13万人,减少2.6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801982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8825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4.34万人,增加0.2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3.89万人,减少0.33万人。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34个,床位3476张。全年共有343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5711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763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3]

居民生活

2021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14.4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3.0元,同比增长1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95.9元,同比增长9.1%。全区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41%。[3]

环境保护

2021年全区全年优良天数为306天,优良率83.8%,优良率同比2020年增长5.7%;PM2.5浓度36.3微克/立方米,同比2020年下降15.4%;降尘量完成市下达3.6吨/平方千米目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16个国省考水质得到大幅度提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4条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村级污水处理已达行政村覆盖率达70.2%、自然村覆盖率达40%要求;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05%;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3.0%,城市绿化覆盖率41.32%。[3]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区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起,死亡8人,分别下降33.3%,38.5%。[3]

旅游

韩侯故里汉淮阴侯韩信的故里,位于淮阴故城码头镇,包括淮阴侯庙、韩信钓鱼台、胯下桥、漂母岸、千金亭等。园内诸景点按秦汉建筑风格在古迹原址上修复,各景点围绕韩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布,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万平方米。

八十二烈士陵园八十二烈士陵园座落在淮阴区刘老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淮安市委、淮阴区委教育基地。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淮海区刘老庄牺牲的82位烈士而设立的陵园。

著名人物

淮阴区有汉代著名的大军事家韩信,汉赋鼻祖枚乘、枚皋,三国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东吴丞相步骘,北宋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南宋时著名画家龚开,清嘉靖年间状元郎丁士美,清乾隆年间著名天文学家,历算家汪椿、音乐家孙长源、医学家吴鞠通,三品内阁中书吴昆田,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李更生,著名的文史学家张煦侯,淮海革命举旗人吴觉,全国著名的雕塑大师滑田友,摄影记者郎静山,著名作家陈白尘,著名导演谢铁骊,台湾知名作家司马中原,金马影后胡慧中,著名的新闻学者、书法家谢冰岩、知名《易经》研究学者程铖等一批著名人物。

荣誉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1]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12]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13]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14]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1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