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江草堂(2023最新带江草堂百科介绍)

由网友(国家级保护动物)分享简介:戴江草堂于本名3江草堂,由4川郸县人邹瑞麟开办,于平易近国二六年开设于成都3洞桥头,一九三六年开业,设于成都市外西3洞桥畔,以杜甫“逐日江头绝醒回”的诗意命名,以谋划鱼鲜风韵菜为特点,首要名菜有硬烧大蒜鲢鱼、花鱼头及鱼席等,郭沫若正在此品尝后,曾留诗赞曰:“3洞桥边秋火深,戴江草堂万花亮,烹鱼斟谦延龄酒,共望春风万里程。”中...

带江草堂于原名三江草堂,由四川郸县人邹瑞麟创办,于民国26年开设于成都三洞桥头,1936年开业,设于成都市外西三洞桥畔,以杜甫“每日江头尽醉归”的诗意定名,以经营鱼鲜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软烧大蒜鲢鱼、花鱼头及鱼席等,郭沫若在此品尝后,曾留诗赞曰:“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视东风万里程。”

中文名

带江草堂

创办人

邹瑞麟

原名

三江草堂

开业时间

1936年

概况

成都冷知识 成都唯一没迁址老字号网红,82年来四代人吃过

天府美食久享盛名,食之于四川又当首推成都。成都名店、名食,汇集了全川的精华。成都美食在“天府”得天独厚得自然条件孕育下,有着长久的历史。“美酒成都堪送老”,“万里桥边多酒家”,“珍盘忆少城”,从唐代李商隐、张籍,宋代陆游等诗人的诗句中可看出,在古代的成都,佳肴美食早已脍炙人口了。

有百年历史的带江草堂是一家专营川菜、四川小吃为经营特色的餐饮企业,名播神州,蜚声海外。带江草堂以继承传统、弘扬川菜文化,以托名店、连锁发展,精烹菜肴,培训新人,服务公众为宗旨。坚持走科技振兴川菜,科学培育人才之路。兴办了集科研、培训、教学、咨询、考核为一体的两所中等专业技工学校和一所技术培训中心,成为川菜厨师的摇篮。带江草堂拥有上千名川菜技师,10余位烹饪大师、名师,多次荣获中国国内外烹饪比赛大奖。《中华名菜名点》40种之多的菜肴为其拥有。

历史背景

1937年,邹瑞麟在桥头搭了一个竹席棚,开了一个茅屋野店,经营茶水,同时也出售凉粉、凉面、麻花、花生糕、碗豆糕之类小吃和“冷啖杯”。抗日战争时期,城里人跑警报,这里成了避难客居之地,一时热闹之极。店铺开在桥头,桥下河水流至浣花溪,河中盛产仔鲶鱼,邹瑞麟就地取材,开始烹制鲶鱼出售。邹瑞麟年少时曾得名师指教,学得一手高超的烹饪技艺,此时得以充分的发挥。由于他制作的鲶鱼鲜美可口,不日誉满蓉城,人们把他的姓名与鲶鱼联系在一起,亲切的称他为“邹鲶鱼”(成都称鲶鱼为鲢鱼),此时的店名为“三江茶园”。后来,邹瑞麟苦心经营,业务日渐扩大,他坚守信用,薄利经营,生意十分兴隆,于是将店内外修葺一新,增设吊脚楼(房柱立在河中的房屋)、小间的雅座、花园、草亭,遍植花草树木,店堂清心典雅。顾客中一位名陈践石的雅士看到此景,便借用杜甫诗句中“每日江头带醉归”之意,摘“带江”二字赠与邹瑞麟,“三江茶园”遂改名为“带江草堂”。

带江草堂以它的鲶鱼出名。加之邹瑞麟在烹调技艺中不断探索、创新,因此,他制作的鱼鲜类菜品异彩纷呈独具风味。“清蒸青鳝”、“红烧足鱼”、“奶汤鲫鱼”、“太白鱼头”、“砂锅中段”等色、形、味别具一格,而深受食客赞赏。

“大蒜烧鲶鱼”是“邹鲢鱼”的杰作。鲶鱼肉质嫩鲜滑,味咸鲜、微辣、略带甜酸,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就一直被食客誉为川中名菜。

发展历程

带江草堂坚持探索外向发展的新途径,先后向中国国内外餐饮企业外派技术人员,以中华老字号为依托,中国国内外开办了126家自营店、加盟店和连锁店。已成功的将0余种川菜名食、风味小吃、调辅原料,速冻食品转化为工业化生产,创建了赖汤圆食品厂、樟茶鸭食品厂、香风味食品厂、川菜工业园和稳固的种养殖基地,年产值达数千万元,产品畅销国内外。带江草堂连续4年荣获《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称号,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市民营住宿和餐饮企业十强、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贸易企业最佳效益100强,四川省餐饮企业最大规模首强、四川餐饮企业最大规模10强等称号。

带江草堂技术力量雄厚,三级以上的技术工人达百人之多,其中特级厨师近20人。供应小吃及川菜按季节变换,并不断推出新品牌,经营方式也不断改进,服务上高标准。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92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名小吃》,1993年该店组队参加第三届中国烹饪大赛获团体金牌。1993年评为中国100强餐饮企业之一。1995年被中国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2001年龙牌商标获成都著名商标。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带江草堂已成为一家综合小吃店,广受消费者褒奖。为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这一脍炙人口的老号小吃,带江草堂经过努力,已将该调料转入工业化生产,更研制开发出了白肉调料、甜水面调料等,以让这一名小吃走入寻常百姓家。

特色菜肴

以“大蒜鲶鱼”而久负盛名,人皆称之为邹鲢鱼。雅士陈践石借用杜诗“每日江头带醉归”遂有“带江草堂”名扬遐尔。带江草堂制作的鱼肴独具特色,异采纷呈,大蒜烧鲶鱼、清蒸青鳝、红烧足鱼、奶汤鲫鱼、太白鱼头、砂锅中段,当推蜀中鱼肴珍品。

“三洞桥边春水浅,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明”。“野田观鱼稼,溪边饮酒来”,郭沫若、陈毅等一代名士的赞誉把带江饮食文化推向新境界,文化名人巴金、沙汀、李人、欧阳予倩、王朝闻、关山月、吴雪时聚于此,海内外名流也接踵而至。时至今日,“带江草堂”声名远播,门庭若市。其名菜已录入中日合编《中国名菜集锦・四川》。而且这道菜肴经久不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名人往来

一位名叫陈践石的雅士见此饭馆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吊脚小楼、花草相衬,遂从杜甫诗“每日江头带醉归”中,摘取“带江”二字赠与店主邹瑞麟。“带江草堂”从此与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

张大千

1938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到成都筹备抗日美术展览,成都文化名人、藏书家严谷孙先生在带江草堂宴请张大千。以美食家著称的张大千对邹瑞麟的绝活儿大蒜烧鲢鱼赞不绝口,自此,邹瑞麟就被顾客亲昵地叫做“邹鲢鱼”。

郭沫若

1959年,郭沫若到成都,邹瑞麟专为他做了一道鱼肴,郭沫若见盘中鱼游清水,配料若鲜花,就为其起名“浣花鱼”。时值“大跃进”高潮,逸兴遄飞的郭沫若留诗曰:“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百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

华君武

1983年,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再度品尝带江草堂的鱼肴后,当场作画赠于邹瑞麟并题曰:“鱼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熊掌而取邹鲢鱼也”。文化名人巴金、沙汀、李劼人、王朝闻、关山月、欧阳予倩、吴雪等,都曾慕名到带江草堂就餐。

外界影响

不仅在中国国内声誉卓著,在国外也名扬四方,众多的国外客慕名而至。在中日合编的《中国名菜集锦·四川》一书中,录入带江草堂名菜。1992年,该店烹制的菜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名小吃”称号,199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