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佛教思想论集(2023最新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百科介绍)

由网友(蔑王侯)分享简介:《汉唐释教思惟论散》是国民出书社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出书的1原图书,做者是任继愈。书名汉唐释教思惟论散出书社国民出书社页数四五八 页开原三二 开ISBN七零一零零二六四九一做者任继愈出书时间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订价二一.六 元装帧精装基原疑息释教正在中国的流传以及成长,履历了近2千年的漫少的岁月,它正在中国封修社会各阶级中曾起过...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是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1日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任继愈。

书名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页数

458 页

开本

32 开

ISBN

7010026491

作者

任继愈

出版时间

1998年5月1日

定价

21.6 元

装帧

平装

基本信息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自从它传入中国那一天起,一直是适应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来宣传解释其宗教学说的。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佛教背离了印度佛教原旨,使印度佛教走了样。这种看法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看法是不太妥当的。

社会实践表明,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古人所信奉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只能表达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主观愿望。哲学和宗教看起来高入云霄,好象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只是有时是直接的反映,有时是间接的反映,有时是曲折的反映罢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反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宗教也相应地改变。我们应当通过考察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内容简介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内容简介:佛教在印度开始传播时期,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印度封建化的过程历时较长,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6世纪,印度的封建经济才逐渐巩固下来。进入封建社会后,印度奴隶制残余曾延续了很长时期。早期佛教是为当时的印度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后期的佛教大乘则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佛教开始传播手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各种社会有它的成长和衰落的过程。印度佛教也有它生长和衰落的过程,总在不停顿地发展、变化着。印度的佛教,不但在一两千年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拿释氏一生的宗教活动来说,据后人的研究,他早期传教和后期传教,其侧重点也不同。究竟什么是佛教的原样?释氏逝后约百年左右时间,佛教徒中间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已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部)。接着又出现了佛教大乘教派。大乘教派中先有龙树、提婆倡导的中观学派,后来又有无著、世亲倡导的唯识学派。大乘自称得到释氏的“了义”,而小乘许多学派并不服输,与大乘并存,各立门户,都继续流传。由此可见,在印度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佛教样板。如果要把印度佛教的各种教派分化、兴衰变迁的道理讲清楚,就不能只在佛教内部去寻找佛教变迁的原因,而应当从印度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佛教兴衰变迁的原因。这属于另外的题目,不属于中国佛教史的范围。我们的任务是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揭示出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加深认识东汉以后中国的古代封建文化,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以及整个历史。

媒体推荐

代序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序(代序)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Siddhartha),族姓为乔达摩(Gautama),中国古译为瞿昙,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Kapilavastu),该地现 在尼泊尔王国境内。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关于他的生卒年,根据文献史料的推断,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0—490之间,略早于中国孔子(孔子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479年)。

后朝的佛教大乘则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

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各种社会有它的成长和衰落的过程。印度佛教也有它生长和衰落的过程,总在不停顿地发展、变化着。印度的佛教,不但在一两千年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拿释氏一生的宗教活动来说,据后人的研究,他早期传教和后期传教,其侧重点也不同。究竟什么是佛教的原样?释氏逝后约百年左右时间,佛教徒中间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已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部)。接着又出现丁佛教大乘教派。如果要把印度佛教的各种教派分化,兴衰变迁的道理讲清楚

从而反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宗教也相应地改变。我们应当通过考察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

目录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

中国佛教的特点

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檠”学说的政治作用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武则天与宗教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

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

神宗哲学思想略论

敦煌《坛经》写本跋

神秀北宗禅法

唐宋似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从佛教到儒教

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

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意义

附录:

关于《物不迁论》(附今译)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

关于《般若无知论》(附今译)

关于《神灭论》(附今译)

关于《杜阳杂编》(节录)

汉一唐佛教简明年表

后记

再版附言

三版附记

四版附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