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

由网友(久三年)分享简介:标点(biāo diǎn),汉语词语,标点符号是辅帮文字记载言语的1套符号,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以及标号;给不标点的著述添上标点符号。中文名标点意思标点符号分类点号、标号拼音biāo diǎn用法辅帮文字记载言语属性汉语词语尺度读音标点 :biāo diǎn基原释义①标点符号。②给本来不标点的著述(如古书)添上标点...

标点(biāo diǎn),汉语词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给没有标点的著作加上标点符号。

中文名

标点

意义

标点符号

分类

点号、标号

拼音

biāo diǎn

用法

辅助文字记录语言

属性

汉语词语

标准读音

忠声 你的标点用错了吗

标点 :biāo diǎn

基本释义

①标点符号。

②给原来没有标点的著作(如古书)加上标点符号<动词>:标点二十四史。

主要种类

标号包括 破折号、 括号、 省略号、 书名号、 引号、 连接号、 间隔号、 着重号、 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点号包括 顿号、 逗号、分号、句号、 问号、 叹号及 冒号等,这些点号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需要注意的是,问号和叹号也兼属标号:就其表示句末停顿而言,是点号;就其表示句子语气而言,是标号。

点号

用来点断句子、表示停顿的一类标点符号,包括 顿号、 逗号、 冒号、分号、句号、 问号、感叹号、 省略号、 破折号等。

逗号

(,):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间接引用时可以用。)

例:曾经记得某人说过,……

位置:紧挨着文字,放在其偏下,并占一个格。(不能出现在一行的开头,如果出现该情况,在字格外写。)

分号

(;):一句话中间的并列分句的停顿。

位置:同“ 逗号”。

顿号

(、):一句话中间的词或短语的停顿。

位置:同“ 逗号”。

冒号

①: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直接引用:——说:“……”

间接引用:——说:……

②:用在总起用句后面,表示提示下文。

例:坐可以有几种姿势:可以……,可以……。

③用在总结句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例:可以……可以……:这是坐的几种姿势。

位置:同“ 逗号”。

句号

陈述句或语气较缓慢的 祈使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位置:同“ 逗号”。

问号

用在 疑问句完了之后(选择性疑问句中,一般中间用 逗号,最后一句用 问号)。

位置:同“逗号”。

感叹号

语气较强的 祈使句和感叹句完了之后的停顿。(语气强烈的 反问句后面也可以用感叹号)

引号

引号的形式为 双引号"“”"和 单引号"‘’"。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

A)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 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 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里面还要用 引号时,外面一层用 双引号,里面一层用 单引号。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括号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 圆括号"()"。此外还有 方括号"[]"、 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例如:A)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 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

破折号

破折号的形式为"——"。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A)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 中央大厅。

B)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事项列举 分承,各项之前用 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 环境声学;

—— 环境光学;

—— 环境热学;

—— 环境电磁学;

—— 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着重号

着重号的形式为"."。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连接号

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长度)、半字线"-"(占半个字的长度)和浪纹"~"(占一个字的长度)。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

A)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 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一洛二氏溶液(Ringer Locke 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 连接号,表示起止。

例如:A)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C) 梨园乡种植已经进入丰产期,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相关的 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例如: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 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间隔号

间隔号的形式为"·"。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

歌曲名、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 红楼梦》的作者是 曹雪芹。

b)你读过 鲁迅的《 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e) 广播里响起了《 义勇军进行曲》。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少数情况下,出现三层书名号时,最里一层书名号用双书名号。

例如:a)《〈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b)他的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 《呐喊》自序〉试析》获得一致好评。

注意: 书名号与书名号之间不需要任何标点符号。

例如:《家》《春》《秋》是 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

专名号

专名号的形式为"____"。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

例如: 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 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例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置:同“逗号”。

用法示例

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

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那么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 引号之内。例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吴晗《说谦虚》)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标点,标点须放在引号外面。例如:从火车上遥望 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

引语末尾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 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省略号前后标点的使用

如果 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 点号。例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

如果省略号前面的句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原则上不加标点符号。

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连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标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如果省略号后面还有文字,为了表示这些文字跟省略号及省略号之前的文字关系较远,可以在 省略号后面加上句末点号。例如:现在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是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的。(《 语文建设》1991年第7期第32页)

破折号前后标点的使用

表示话题或谈话对象突然转变,或语意有所跃进的时候, 破折号前面常常用个句末 点号,用以表示破折号前面的话语和意思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例如:

(1)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牛郎织女》)

(2)林先生猛地抬起头来,正和那老婆子打一个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 朱三太,出来买过年东西么?请到里面去坐坐。——阿秀,来扶朱三太。”( 茅盾《 林家铺子》)

(3)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的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 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夏衍《包身工》)

表示注释性话语的时候, 破折号前面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因为它把注释语和被注释语分成两部分,人们在读到破折号的时候,自然会停顿一下,前面不用标点也不会妨碍阅读理解。

破折号的后面不用标点符号。

在“某某说”的后面的点号的使用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用 冒号,也有人用 逗号。例如:

(1)同伴让我一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说:“算了,不看了,你们去吧。”(《 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

(2)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朱自清《背影》)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后,它后面要用句号。例如:“让大家笑笑,有什么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么。”他说。(《中华散文》1999年第2期第28页)

如果“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 逗号。例如:“他不信,”砌成台子的全体石块一齐说,“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叶圣陶《 古代英雄的石像》)

如果“某某说”后面不是 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例如:女朋友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最喜欢那套 短打紧身的悬短花色皮衣,很 孩子气的。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 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 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豆”,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宋朝时期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历史沿革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中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以后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 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 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历史意义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 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 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 《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 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 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 逗号(,)、分号(;)、 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 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 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 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 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 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 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 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 叹号”,1951年《 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 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中文发展

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 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 朱熹在著《 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 同文馆的学生 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 胡适为首,包括 钱玄同、 刘复、 朱希祖、 周作人、 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 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