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动物物种)

由网友(Wǒ、順⑦Zi繎°)分享简介:中文尺度名称艾鼬,又称做艾虎、地狗,是鼬科鼬属的小型毛皮植物,体抽象黄鼬,身少三零⑷五cm,首少一一⑵零cm。吻部锐,颈稍细,足短。前肢间毛短,违中部毛最少,略为拱曲形。首毛稍蓬紧。体侧浓棕色。栖息于海拔三二零零m如下的坦荡山地、草本、丛林、灌丛及村子相近。喜近栖糊口,穴居,黄昏以及夜间勾当。首要以鼠型啮齿植物为食;...

  中文标准名称艾鼬,又称作艾虎、地狗,是鼬科鼬属的小型毛皮动物,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体侧淡棕色。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艾虎是用艾做成的虎。旧风俗端午节佩戴艾虎,认为可以辟邪除秽,流行于中原和中国江南地区。

中文名

艾虎

拉丁学名

Mustela eversmanni

基本资料

艾鼬

  StepPe polecat,学名Mustela eversmanni,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国外见于亚洲北部许多地区。

  体长290-460毫米,体重500-1000克。颈较粗长,四肢短,雄大于雌。背部及尾基2/3为淡棕色,腰背及臀部的毛尖皆为黑褐色;鼻周、下唇、面颊及下颌白色,耳尖白色;额部灰棕色而杂白毛;喉、胸、四肢及尾末端1/3段为黑褐色;腹部中央淡棕褐,腹侧浅棕黄色。

  栖息于多种生境中,常在开阔的山丘和草原中出没,穴居。行动敏捷,能攀爬树木。黄昏或夜间觅食,主要以啮齿动物为主如鼠、范及旱獭等;亦吃小鸟、鸟卵和鱼、蛙等。2-3月发情有争雌现象,每窝产8-10仔。

  在自然界捕杀大量害鼠,对农林牧业有益。

外形特征

  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40~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1/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 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青海、新疆、四川、西藏、江苏 [1]

生活习性

  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鼠兔、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亚种分布

  (5种)

  1.艾鼬赤峰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Pocock于1936年命名。分布于在中国大陆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赤峰。

  2.艾鼬东北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Stroganov于1958年命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贝加尔湖附近,斯摩棱斯克的尼塔地区。

  3.艾鼬西藏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Hodgson于1849年命名。分布于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主要生活于43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和草甸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北部。

  4.艾鼬北疆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Kastsxhenko于1910年命名。分布于外贝加尔湖的南部和西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外贝加尔湖特洛什可沙夫斯克。

  5.艾鼬静宁亚种( 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Hollister于191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陕西、青海、贵州、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省兰州东部静宁。

生产繁殖

  艾鼬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人工饲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鼬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养殖

  养艾虎的设备力求经济适用。艾虎棚不建四壁,仅有主柱和棚顶,用瓦或草盖顶。棚檐高度4—16米,棚顶高度宜2.6-3.5米。要求夏季能遮住直射阳光,冬季能使棚的两侧光照均匀。艾虎笼和小室规格较多,制作要求以不影响水貂生长发育、繁殖和正常活动,又便于饲养人员操作为原则。笼底可用14号铁丝,其余用16号铁丝,网眼为3?3厘米。四周也可用网眼废铁皮编成。

  艾虎棚宜设置在安静、高爽、向阳、通风、干燥、易于排水的地方,要与家畜、家禽饲养场所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疾病传染。

  艾虎的饲料主要是:鱼类、肉类、动物内脏和禽、蛋、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占总饲料的60—70%。新鲜的鱼肉要洗净,冷冻的鱼肉要化冻,腌制的鱼肉要去咸,不够新鲜的鱼肉要煮熟后再饲喂。

  还有谷物饲料如麦类、玉米、豆类,占25—35%;果蔬饲料如瓜类、蔬菜类,占5%;精补饲料如牛奶、鱼肝油、维生素等少量。果蔬要去根、去烂、洗净。不要喂有毒食物。

  一般日喂两次,即早饲和晚饲。艾虎有夜间采食习性,所以晚间量要适当增多,对怀孕母艾虎和产仔泌乳母艾虎,要增加午饲饮硕*兽能够及为复体况,提前发情配种,参加第二批繁殖。严防仔兽落地。出生一周左右的仔兽,喜欢爬出窝外,母兽对此常熟视无睹,不理不采。故应用木板垫于笼底网上,防止仔兽落地。及时补食与出窝。当仔兽出生20日以后应及时进行补食,以促进个体发育,提高成活率。进入35—40日龄的仔兽,如个体发育良好,能独立采食,即可断乳分窝。对发育匀称良了的仔兽,可以分窝。发育不均、个体大小不一的,可将体大、发育好的先断乳分出,发育落后的后分窝。也可将差的2、3窝仔兽合并到一起,交给母性强、乳汁好而无哺育任务的母兽代养,待仔兽发育好后再分出。

  疾病防治:

  (1)乳房炎:艾虎多胎高产,易发乳房炎。临床使用青霉素注射,配合0.1%雷夫奴儿热敷,治愈率可达100%。

  (2)戌瘟热病:病初采食量减少或想吃而不进食,有喷嚏、咳嗽、流沸等症状,体温高达41℃左右,2—3天后完全拒食。发生此疫精应立即向兽医报告,迅速诊断,实行封锁隔离。笼箱用3%氢氧化钠热溶液浸泡3分钟或火焰消毒;食具用3%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分钟后清水冲洗;水泥地面用3—5%克辽林,泥地用20%漂白粉溶液喷洒;病兽在隔离条件下进行试验性对症治疗。耐过之病兽于当年取皮时淘太。

  (3)中耳炎:一般发生在秋、冬、春三季。此病无论大小艾虎均有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直接危害艾虎的生命。治疗时用滴耳油(天津东风制药厂生产)滴耳,每日2—3次,每次3—4滴,连用三日后,即可控制耳内黄色渗出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