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由网友()分享简介: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北洋军政府统治中国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30年东北易帜,总共28年时...


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北洋军政府统治中国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30年东北易帜,总共28年时间.
期间变数颇多,军阀势力连年混战,权利争斗之多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的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结束统治。
第二,晚清新军和革命政党成为军阀首领或者军阀头目的幕僚的培育摇篮。
三,中国社会危机严重。政治上,阶级矛盾尖锐,中央权威急剧下降,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丧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调控能力大大削弱。
第四,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势力不断扩张。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其对中国的侵略也逐渐由政治侵略得同时也向经济渗透演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系军阀及主要人物

主要有皖系、直系、奉系。

1、皖系

主要人物是段祺瑞、徐树铮、王永泉、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分布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

2、直系:

主要人物是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

3、奉系

主要人物是张作霖、张学良、杨宇霆、张作相。分布在奉天、黑龙江、吉林。

扩展资料: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以直隶河间人冯国璋(今属河北)为首的一派称为直系,

以安徽合肥人段祺瑞为首领的一派称为皖系,以东北人张作霖为首的一派称为奉系。

1、直系

袁死后,冯国璋出任副总统,直系将领李纯、陈光远、王占元等控制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西、江苏以及直隶等省地盘。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下野,冯国璋一度代理总统。1918年10月,被段祺瑞等皖系军阀逼迫下台。不久病死。

1920年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等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发动直皖战争,击败皖系。1922年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战胜后控制北京政权。次年,曹锟以贿选出任总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直系战败。

1926年后,直系主力吴佩孚、孙传芳部先后为国民革命军击溃,直系军阀势力衰亡。

2、皖系

袁死后,段祺瑞以国务总理控制北京政权,皖系势力拥有华北部分地区以及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地盘。段祺瑞依附日本帝国主义,以参战为名出卖主权,日本大量借款,购买军火,编练军队,将势力扩充至西北、外蒙等地。

1920年7月,直系军阀吴佩孚等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发动对皖系军阀的战争。皖军战败,段祺瑞下野,皖系军阀势力逐步衰亡。

3、奉系

该系依附日本帝国主义,盘踞东三省。1916年4月,张作霖驱逐段芝贵,自任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案使,夺得奉天地盘。1917年7月,张乘黑龙江内乱,荐其亲信鲍贵卿为黑龙江督军,控制黑龙江省。

1918年,张被委任为东三省巡阅使。次年出兵吉林,割据东三省全部。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与直系联合击败皖系。1922年为争夺北京政权与直系发生第一次直奉战争,被击败。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胜直系,把持北京政权。

1927年张自任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被国民革命军击败,退至关外,在皇姑屯车站被日军炸死。同年冬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南京国民政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具体年份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1912年4月-1926年7月。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推荐一下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书

1、中国北洋军阀大结局
作 者: 刘革学 著
出 版 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军阀时期七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具体包括:窃国大盗袁世凯;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直系军阀曹锟;直系军阀吴佩孚;东南军阀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
这些军阀头目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的最终结局如何?北洋之虎段祺瑞,两造共和,醉心权术,为何了无家产?常胜将军吴佩孚,信奉四不主义:不住租界、不借外债、不积私财、不纳妾;讲气节,拒当汉奸,其死因众说纷纭。北洋战将孙传芳,因何拳打冈村宁次、剖士兵的腹?进驻杭州,雷峰塔轰然倒塌,是巧合还是命数?东北王张作霖,胡子出身,怎样成为权倾一方的大军阀?一生四次被日本人刺杀,最后一劫有怎样的秘闻?……

2、北洋军阀史(上下册)
作 者: 来新夏 等著
出 版 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覆灭的通史性专著。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它是几位著者在多年研究北洋军阀史,编纂北洋军阀史资料丛刊的基础上,并适当地吸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撰写成书的。全书资料丰富,结构严谨,论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文字顺畅,可供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教学与研究的参考。



北洋军阀统治,民国时期、国民怎么区别,我傻傻的分不清(高中历史)

1、北洋军阀时期是1912年——1928年

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北伐 ,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基本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之后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北洋军阀统治覆灭。

2、中华民国时期是1912年-1949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3、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年至1927年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

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

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

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

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

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政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军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民革命



什么时候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被推翻了

  1926年7月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被推翻了。
  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胜“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因为外交的压力和财政的危机,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虞我诈,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领五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投靠日本,企图以武力手段统一南方军阀。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行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
  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帷幕。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濒临绝境。



北洋军阀统治的演变?

缘起: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分布:北洋军阀一般是指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等。(切忌将北洋军阀与南方军阀相混淆)
政权演变:一般来说,袁世凯逝世后,北洋军阀由在北京的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1916-1917年,北洋军阀内部统治出现危机,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史称“府院之争”。1917年6月14日,张勋入京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随后,为了争夺北京中央政权,1920年7月发生直皖战争,皖系失败下台,直系上台。1922~1924年先后发生了两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后,奉系控制中央政权。
总括:不断的军阀混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自身的实力也受到削弱。1926年7月 ,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



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特点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如下特点:
(一)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这支军队起家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二)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被袁世凯、皖、直、奉四派军阀轮番控制,但全国实际上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着。大小军阀都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自制法律,自定税收,任意搜刮和奴役人民,军阀割据地区形成“独立王国”,军阀则是这“王国”的“土皇帝”,它的存在是这一时期中国分裂的基础。
(三)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竟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各派军阀为求得帝国主义“主子”的支持,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
(四)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是封建主义者。军阀们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在他们的军队和政权机构中,大小文武官员概由其同系、同僚、同学、同乡以及族人、亲戚、朋党来充任。靠这种封建裙带关系,他们图谋建立自己的“家天下”,想做“土皇帝”。
(五)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他们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穷兵黩武,争城夺地,罔闻国计民生,不顾人民死活。他们也曾借用“民意”喊过“民主”,但都是为专制之所用,实际上实行的是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终处于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围之中。正是人民的大革命,摧毁了北洋军阀在南方的统治,使它们在北中国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南方国民党政府顺适了历史潮流终于摧毁它的残余势力,把它赶下历史舞台。但不幸的是,由于产生军阀的社会基础并未改变,于是国民党新军阀便代之而起。
(选自秦英君主编《中国现代史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北洋军阀的统治有何特点?

社会基础
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
过去有一种意见认为北洋军阀的阶级基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注:荣孟源:《要重视西南军阀史的研究》,见《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关于大地主阶级方面有具体史料可证,但所谓“买办”似指北洋军阀集团代表了帝国主义的权益,我认为这是强调了它的政治内涵,而作为社会的阶级基础应该根据经济地位来判断。因此,可以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是政治买办;而买办阶级似乎不能作为北洋军阀集团的社会基础。
另一种意见是以地主资产阶级为基础。北洋军阀含有资产阶级性质这一点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却应注意时期与阶段问题。它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大体说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所以不能把二者并列。北洋军阀集团的专制统治和连年混战,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有所伤害和触动的。商人在混战中由于运输物资被扣,厘捐关卡勒索,市面不稳,币制混乱等等而感到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即使如既是实业资本家,又是政府官员和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张謇也都怨叹其处境是“若乘漏舟在大风浪中,心胆悸栗。”(注:1914年12月家书,见《张季子九录·专录》卷9。)所以北洋军阀集团代表资产阶级的比重是值得研究的。
思想指导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时希望用以挽救其政权濒临灭亡的“救世良方”。小站练兵就是“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和体现。袁世凯提出“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作为其建军的基本方针,即以封建伦常关系来团结军心,以西方军械操典来娴熟军事技能。他更明确提出“兵不训不知忠义”,“兵不练不知战阵”等主张,把训与练作为两大建军思想和练兵内容,实质上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而为当时朝野上下所重视与接受,从而使他的练兵得到较充裕的供应和装备,使北洋军阀集团在创建阶段能够顺利地发展和壮大。
割据称雄
北洋军阀不仅那些镇守使、督军、巡阅使、联帅割据一地、一省,甚至数省,就是已经掌握北洋政府权力的派系也都有一定的直辖范围,如皖系在直皖战争前,分踞河南、察哈尔、直隶、外蒙古而以北京为中心,它还与奉系联结组编一个第二十四混成旅,把势力扩展到福建。直系在直皖战后,势力勃兴,据有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地盘,其后又陆续扩展到湖北、陕西、江西、热河、察哈尔、绥远和福建等省。奉系除以东三省为主要基地外,还深入到蒙疆、京津、热察等地。北洋军阀集团内部互相倾轧、争夺,甚至混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争夺地盘。他们深深懂得:要有立足之地,如果没有地盘,那就无法存在下去。因为割据一方就可以解决兵源、财源两大问题。他们可以在辖区征募士兵,强派夫役为他们的争权夺利去卖命和服役,还可以在辖区勒索财物以供混战粮糈和私欲挥霍,如直系军阀张英华,1926年在河南一省所勒缴的捐税就有:正杂税经常收入1100万元(其中包括田赋丁漕、契税、百货厘金、牙税、屠宰税等);非法税收,如对日用必需品之盐即由引岸管理局新设盐务督销处每年增收约600万元;纸烟特税300万元;1927~1929年田税丁漕预征约1400万元。四项合计共达3400万元,再加上滥发纸币,驻地征派等,总计达一亿元以上(注:守愚:《直系军阀余孽对河南民众之剥削》,《向导周报》第186期,1927年1月31日。)。其它军阀割据地区也莫不如此。
各树派系
北洋军阀内部为了权力分配而各树派系。他们利用幕僚、门客、同乡、同学、师生、姻亲和结义拜盟等封建关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依附,进行种种争权夺势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宗派的特点都是彼此依附和进行阴谋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6页。)北洋军阀集团在创建时期就有北洋武备学堂学生的纠集,显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至民国以后,除车庆云一人外,这一伙人都得到了省长的位子(注:陈志让:《中国军阀派系诠释》,见《中国现代史论集》五,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20页。),这是同学关系的结合,但是,这种关系并非绝对牢不可破,往往随着权力的不断再分配而使原有的关系发生变化,并形成派系间的倾轧,如段祺瑞与曹锟是保定军官学校同学,但分别是直皖两系的首脑,在矛盾趋于尖锐时,甚至可以兵戎相见,直皖与两次直奉战争都是明显的例证。直皖战争中,曲同丰以老师之尊被他的学生吴佩孚所俘而成为阶下囚。不过,当损及整个集团的根本利益时,又可重修旧好,如奉直的“反赤”联合。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各派系都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信条。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一朝失势,树倒猢狲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北洋军阀集团派系势力消长的真实写照。如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内部派系明显分立。段祺瑞以资深继起,权倾中外,门生故吏、亲信爪牙无不飞黄腾达,窃居要津,平步青云,不可一世,而被目为皖系军阀。但当直皖战争后皖系失败,直系登上北洋政府舞台,于是直系人物沐猴而冠,弹冠相庆;而皖系要员如徐树铮、吴光新、曲同丰、曾毓隽、段芝贵、丁士源、朱深、王郅隆、梁鸿志、姚震、李思浩、姚国桢等则被明令通缉,身等罪犯,狼奔豕突,声名狼籍,几无立足之地。
纵横捭阖
北洋军阀集团为巩固和加强本集团、本派系和个人的权力与利益,不仅凭借军事实力,而且还耍弄政治手腕。辛亥革命以后,由于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念普及全国,得到广泛传播,即使是北洋军阀集团的匹夫悍将也不得不以虚伪的姿态,盗用资产阶级民主的旗号,利用国会、议员、宪法、选举等等作为牟取集团和个人私利的工具,纵横捭阖地进行各种活动。他们把政局搞乱以从中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袁世凯当政时,亲手导演了八次阁潮,无不为其走向帝制扫清道路。袁世凯始而以“政党内阁”之名,行“内阁政党”之实(注:黄远庸:《远生遗著》卷2,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53页。),对盲目相信其虚伪而欲真诚贯彻“政党内阁”之实的宋教仁则视为政敌,不惜出之以卑鄙的暗杀手段;继而以“府院一体”之名,行“屈天下奉一人”(注:马震东:《大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367页。)之实,对欲执行“责任内阁”的唐绍仪,虽属旧僚故吏也不惜罢黜;终而收买政党盗用名义,组织团体,请愿威胁,包围国会,强迫投票以实现洪宪帝制。及至帝制破灭,他又要段祺瑞“树责任内阁之先声,为改良政府之初步”(注:《政府公报》1916年4月22日。),以应付危局,保全颜面。可是, 这个一生玩弄权术,左右逢源的北洋军阀集团首脑终于心劳力拙,在自己视若股肱的亲信部属段祺瑞面前碰壁,被全国的反袁政治浪潮所吞没。玩火者必自焚,史有明训。
救国抗外
虽然在国内政坛,政治格局变动频繁,但也没有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甚至还开放了言论自由,否则也不会出现报社多次弹劾总统的情况,而北洋集团对工业与教育较为看重,并通过整顿军纪以求不激起民愤,而在国际舞台,袁世凯通过拖字诀成功将二十一条缩减至不到六条,并扬言与日本二十年后抬头再见,实属幸甚至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