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知青下乡是变相劳改?这话有道理吗?(有人说知青下乡是农民养活了知青)

由网友()分享简介:有人说知青下乡是变相劳改?这话有道理吗?
远离城市和父母,去贫穷的农村和山上,整日与泥巴肮脏艰难为伴,不能回城,辛...


有人说知青下乡是变相劳改?这话有道理吗?

远离城市和父母,去贫穷的农村和山上,整日与泥巴肮脏艰难为伴,不能回城,辛苦一年也不能吃饱,和劳改有什么区别?上山下乡就是去大一点的劳改场而已,很多女知青为了回城被迫献上肉体,可怜很多知青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心怀念被放逐劳改的美好生活。少数知青生活好不能否认绝大多数知青上山下乡的悲剧。



下乡知青的知青四十年

这部不错,我有,喜欢的可以看我ོ简ོ介ོ奥,。,了解一下



下乡知青从下乡时算起是否计入工龄?

计入工龄,县知青办(在人事局)开证明,聊城市长热线也可以解决。

一、解决办法如下:

(一)母亲档案中的原始资料丢失了,还是依靠自己补上为好,这是最现实的。

(二)母亲需要亲自返回当时下乡所在地,由村委会根据当时情况开据“插队下乡证明”,其中包含从那里来,什么时间离开,前后一共多长时间等。

(三)母亲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到县知青办或县档案馆查询,需要交纳少许查询费,通过电脑数据库中的备案很快就可以查明,并给当事人提供档案馆的证明。

(四)把上述两个证明交给母亲个人档案目前的托管机构,装进档案。依据劳动人事部关于知青插队下乡期间计算工龄的文件规定,母亲那两年的工龄就会得到社会承认。

二、根据《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规定:

经组织批准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1970年至1978年期间,考入各类大专院校,其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与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   

凡因受父母问题株连回原籍农村劳动,后因父母问题平反,并随父母回城参加工作的知识青年,除高中、初中毕业生按青劳人险字[1985]260号文件规定计算工龄外,其他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的时间,从十七周岁起至离开农村时止,可以与回城参加工作后时间合并计算连续工龄 。

扩展资料:

职工发生以下情况,其前后工龄连续计算:

1、凡经企业管理机关、企业行政方面调动工作、安排下岗者,调动、下岗(与企业保持劳动关系)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2、经企业管理机关、企业行政方面调派国内外学习者,其学习期间以及调派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3、因企业停工歇业或者破产,职工经企业管理机关调派到其他企业工作者,调派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4、企业经转让、改组或者合并,原有职工仍留企业工作者,其转让、改组或者合并前后的工龄应连续计算;

5、职工在疾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医疗期间,在6个月以内者,连续计算为本企业工龄;超过6个月病愈后,仍回原企业工作者,除超过6个月的期间不算工龄以外,其前后工龄应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6、因工负伤或者职业病停止工作医疗期间,应全部计算为连续工龄;

7、转入企业工作前的专门从事革命工作的工作年限和革命军人的军龄,均作连续工龄计算;

8、学徒在本企业学习期间,应作本企业工龄计算,临时工、试用人员转为正式职工时,其本企业工龄,应自最后一次进入该企业工作之日算起。

9、原分配在国营农场,垦殖场当职工的知识青年及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国家统一组织下乡插队的城镇知识青年,在他们按政策离开农村、垦殖场或农村回城镇参加工作以后,其在农场、垦殖场或农村参加劳动的时间,可以与参加工作后的时间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10、归国华侨职工,从进入本企业工作之日起计算连续工龄 。归侨职工在国外从事革命工作,确因工作需要调回国内或受迫害回国的,如有可靠证明,报经中侨委审核属实者,其在国外参加革命的工作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龄



知青是怎么上山下乡的?全国到底有多少知青

1955年,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就开始了。
中国政府在这一年号召城市中不能升学或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试图把解决城市失业同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结合起来。
当时高中、大学教育并不普及,绝大多数青年在中学毕业后无法像今天一样,自然地升入更高一级学府,就业压力空前。
于是,官方从1962年起在全国范围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让生长在城镇的初、高中毕业生下乡落户务农,仅靠自觉、动员是远远不够的。各级地方组织为完成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只能不择手段。
从1962年秋至1966年夏,全国共有约130万城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
“文化大革命”爆发,打断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正常进程,初、高中学生都成了“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专院校招生中断,工厂招工减少。
到1968年底,全国积压了三年的在校初、高中毕业生突破一千万人。后来,人们习惯地把1966、1967、1968年这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今天人们了解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正是从老三届开始的。
1968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刊出了毛泽东的批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于是老三届毕业生除一些“天之骄子”能留城、参军外,绝大部分都上山下乡了。
在老三届学生的毕业证书上,赫然印着慑人心魄的“最高指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以此为起点,直至1979年,全国共有1700万城镇知识青年被送往农村去战天斗地了。
关于知青的去向,亦有很大区别。
大部分知青是到农村“插队落户”,还有一部分则是去了各地组建的“生产建设兵团”,虽然也是务农,但他们屯垦与备战兼顾,过的是准军事化生活。
到1970年,全国共组建了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2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
据解放军总参谋部统计,至1972年人员基本饱和为止,全国生产建设兵团共接收知青近110万人。其中,1968年6月组建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截至1975年底,共接收下乡知青39万余人,为规模最大者,其余各兵团接收知青数万至十数万不等。
生产建设兵团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管理严格,政治活动多,劳动强度大,但通常能拿到固定工资(每月30元左右)、有较先进的农用机械,吃饭在食堂,住宿在集体宿舍,每年(或每两年)有探亲假(报销路费),所以生活相对稳定。
而插队知青,口粮仅由国家供应一年,以后就只能自己挣工分,一个工分几分钱,而且很难挣到最高的每日10分,所有花费都是自己支付,通常不到10人在一个生产队中,住宿很差,自己做饭,在很多地方,苦干一年的收入,还不够支付回家的路费,所以大多数插队知青要靠父母贴补,而且自1969年就开始各找门路,力争早日离开农村。



上山下乡时的政策中哪些知青必须下乡

当时的规定:一家多个子女的,可以留一个不用下乡;另外被工厂招工的,从军的都不下乡。

 

而不符合以上要求的,一般都要下乡——所以,到1975年,下乡的知青总数高达1200万人

 

当然,实际上很多家里的孩子全部都下乡了(特别是出身不好,家长挨整的);而另一些本该下乡的则留在城里混日子——这都不是绝对的。



知青上山下乡



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60年代。(那个年代青年锻炼身心的一种方式,自愿进行)



下乡知青的详细历史



知青下乡是什么意思

知青下乡一般指下乡知青
下乡知青,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知青下乡是哪一年?

知青下乡
是在1955年开始,
返程是在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
下乡知青,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