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青岛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由网友()分享简介: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青岛的?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青岛的?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山东的特权等要求遭到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民强烈义愤.
---------一句话就是外交失败。看下“二十一条”吧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根本原因: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使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都十分尖锐.
直接原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山东的特权等要求遭到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民强烈义愤.
其他原因: 1 俄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五四运动的性质

由于巴黎和会帝国主义把中国作为战败国而导致的
同时提倡民主科学所以带有反封建性质
是反封建反殖民



五四运动现实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一)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它不同于义和团的笼统排外主义,它彻底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二)真正的群众运动。它既没有像康梁那样企图依靠一个傀儡皇帝来救国,也没有像辛亥革命那样单纯借助军阀力量来实现共和。而是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
(一)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新旧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国社会进程中也具有划时代性的标志。
(二)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它所蕴涵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则融入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中。
(三)五四的精神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是其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

五四运动开展于1919年5月4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最初以学生群体为主力军,重心在北京,到了六月份,重心转移到了上海,参与的群体也迅速壮大,包括工人、商人、学生。
由于外资、民族资本主义等在华发展,工人群体迅速壮大,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大规模运动威胁到了列强的在华利益,于是列强不得不对社会妥协,对当时曹汝霖等外交官进行撤职。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标志着无产阶级在中国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此外,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令外,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首次伟大尝试。
(从平时背书积累所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简述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会演讲,后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同时要求惩办亲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由此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迅速扩大。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城市和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也展开了爱国活动。当时在上海的孙中山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北京政府被迫于5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但又下达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

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分组出发到街头演讲;6月4日出动更多的学生进行宣传活动,两天内竟有近千学生遭到逮捕,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大的愤怒。上海人民首先起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大力声援北京学生。

特别是上海工人从6月5日起发动了有六七万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南京、天津、杭州、济南、武汉、九江、芜湖等地工人,也都先后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为之震惊,不得不于6月6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10日宣布“批准”曹、章、陆三人“辞职”。

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胜利地告一段落。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于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



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

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扩展资料:

一、事件起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约。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二、主要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三一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同:发生的年份一样都是1919年
都是反对日本
异:三一运动:日本反对殖民统治,寻求独立,留学生发起,有武装暴动,失败
五四运动:反对袁世凯的21条,由在校学生发起,只是游行,成功,中国代表坚决不再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