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子公主亲王妃子等级大全(古代皇子公主上学的地方)

由网友()分享简介:古代皇子公主亲王妃子等级大全
皇子:
[正一品]御尊太子
[从一品]御国皇子
[正二品]镇国皇子
[从二品]定国皇子...


古代皇子公主亲王妃子等级大全

皇子:
[正一品]御尊太子
[从一品]御国皇子
[正二品]镇国皇子
[从二品]定国皇子
[正三品]兴国皇子
[从三品]安国皇子
[无品]皇(序齿)子

公主:
[正一品]掌权公主
[从一品]御国公主
[正二品]镇国公主
[从二品]定国公主
[正三品]兴国公主
[从三品]安国公主
[无品]皇(序齿)女

亲王:
[正一品]摄政亲王
[从一品]御国亲王
[正二品]镇国亲王
[从二品]定国亲王
[正三品]兴国亲王
[从三品]安国亲王
[无品](序齿)王

妃子:
[御尊品]皇后
[正一品]侧后
[从一品]皇贵妃
[正二品]贵妃
[从二品]淑贤德惠妃
[正三品]妃
[从三品]夫人
[正四品]昭仪昭媛昭华昭容
[从四品]充仪充媛充华充容
[正五品]修仪修媛修华修容
[从五品]淑仪淑媛淑华淑容
[正六品]贵嫔贵姬
[从六品]嫔姬
[正七品]小仪小媛小华小容
[从七品]贵人美人才人
[正八品]娘子常在
[从八品]答应
[无品]秀女

(纯手码,不喜勿喷,若还要其他等级或提出建议,请追问,谢谢O(∩_∩)O)



古代王爷、皇子、长公主、帝姬、公主、太妃、郡主、琴师、画师、歌姬、舞姬有等级制度吗?

你所列举的只是皇宫中的身份,不是官制!如果王爷,皇子担任了宫内外要职,就有品衔了!下面列出: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清朝妃子等级、皇子等级和王爷等级分别是什么?

一、妃子等级

1、皇后

皇后(拼音:huáng hòu)简称为后,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后”与“後”,古已有之。

“后”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后引申指“君主的妻妾”,这是一个位份、称谓,而不仅仅是”皇帝后面的女人“。

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

2、皇贵妃

皇贵妃,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续后孙氏。

3、贵妃

贵妃,皇帝妃嫔封号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于孝建三年始设,地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复。

渤海称王之妻为贵妃,则相当于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间,明宪宗在其上另设皇贵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4、妃

妃,本意是中国古代皇族太子、王、侯的正室。后来延伸泛指皇帝侧室。另有此单独位号存在。同时用于东亚诸多地区,如古代的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

5、嫔

嫔,古代妇女的统称,本义为帝王的女儿出嫁,亦是对妇人的美称,如:嫔妇(国中妇人有德行者);嫔德(妇德);嫔俪(指妻);嫔则(为妇的准则);嫔息(妻与子女)。

6、贵人

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是罕见的在不同朝代地位差别很大的妃嫔封号。东汉光武帝时始置,为最高位妃嫔称号,仅次于皇后。

晋代,为三夫人其三,位于九嫔之上。后世朝代地位较低,清置贵人于嫔位之下,为妃嫔等级第五等。

7、常在

常在,清宫妃嫔制度中的低阶称谓之一,比“答应”这最低级妃嫔位分高一级。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或常在。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贵人,嫔,妃,贵妃。

8、答应

在紫禁城的三宫六院内居住着皇帝的一大群妻妾,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她主治内宫,声名显赫;而地位最低的则是官女子,但答应地位低下,平时很难得到皇帝的宠爱,而答应“无定位”,在清代的皇宫中究竟有多少实难计算。

二、皇子等级和王爷等级划分方法一样

1、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内扎萨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为第二等爵位,仅次于“汗”。

2、多罗郡王

多罗郡王,简称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硕亲王世袭者,承嗣者封多罗郡王。

3、多罗贝勒

多罗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极烈”的意译。宗室封爵第三级,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

崇德元年(1636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罗贝勒为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之下,固山贝子之上。亦用以封蒙古贵族。

4、固山贝子

固山贝子简称贝子,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是清朝建国后的宗室爵位名,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宗室封爵第四级,低于多罗贝勒,而高于奉恩镇国公。

5、奉恩镇国公

清爵名,又称入八分镇国公。宗室封爵第五级,在固山贝子下,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上。

6、奉恩辅国公

清爵名。宗室封爵第六级,在奉恩镇国公之下,专封嫡子,在不入八分镇国公及将军之上。在当时皇族中属于公爵等级中偏上的爵位。年俸禄为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7、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镇国公(或者称为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不同,在入八分辅国公以下,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为第七等爵。

8、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为第十等爵。

9、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品级为武官正一品。郡王长子称为王长子,其余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降等袭爵,余子成为辅国将军。

清为宗室封爵第九级,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下,辅国将军上。

10、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是一种军队职务,始见于汉代末年,明、清代为爵名。

11、奉国将军

清朝也设有奉国将军(满语“穆麟德”,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一职,位居辅国将军之下、奉恩将军之上。为宗室封爵,属不入八分公之一。

12、奉恩将军

“奉恩将军”为清代爵位名,属宗室封爵第十二级,为最低级。武官正四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后妃制度

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求宫斗的称谓 皇上、妃嫔(正尊品到十二品)公主、长公主、皇子、亲王、郡主、世子之间称呼

皇帝自称:联、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对皇帝的称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万岁,万岁爷,县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对于刚刚故世的还未有谥号的皇帝,通常称为“大行”等。
后宫称谓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
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
的专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
,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
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
“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
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
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
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
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始
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
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
。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
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
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
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
,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
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
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
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
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
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
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32、储妃:太子妃。
33、东妃:太子妃。
34、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
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此后,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37、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
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39、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40、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41、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天子妻古称
大娘。”
42、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43、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
夫人。”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皇帝的妾皆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
夫人,或另立名号。
44、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
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
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45、内官:先秦时诸侯妻妾、宫廷女官的称号。后代多有沿用。
46、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代有时也指皇后。《晋武帝立皇后大
赦诏》:“以仪刑万邦者,必须内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时称诸侯的妻子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汉书。外戚传》:“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诸妾的合称。年长者为娰,年幼者为娣。后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称
为媵。
51、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通称为妾或侍妾。
53、长妾、贵妾:古代诸侯有子的妾。
54、贱妾、副妾: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时侍妾的别称。
56、昭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元帝时始置。汉朝妃嫔在皇后
之下有十四等,昭仪是第一等。“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57、昭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时始置。魏晋至隋唐多被
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58、昭华: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亦有置此名号
者。
59、修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0、修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始置。当时有
赵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汉朝妃嫔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后世(明代以前)虽然
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2、娙娥: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三。后世沿用此称号者不多。
63、容华: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四。后世亦有沿用此称号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七。后世亦多沿用此称号,但名称略有不同。南朝宋称“充衣”,隋代
称“充仪”。
皇后为何称“梓童”?
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正妻皇后,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相当显赫,但是皇后有一个奇怪的称号,常常被皇帝称为或自称为“梓童”。
“梓童”之名是何意?对此人们颇费猜详。
据有的专家考证,“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武王伐纣平话》)
“吕后:‘子童领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前汉书平话》)
“高祖圣旨言:‘..寡人去游云梦,交子童权为皇帝,把三人赚人宫
中,害其性命’。”(《三国志平话》)
在明代小说中,“子童”逐渐被“梓童”所替代,用于对皇后的称呼。例如《西游记》中“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西游记》八十四回)
最早出现“子童”名称的《全相平话五种》,其著作的年代当在南宋之中或元至元之初。此时正是通俗文学大发展之际,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一大批新语汇产生,“子童”当是其中之一。
“子童”这个词汇实际上有根源,它应该是由“小童”衍化而来。
“小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论语·季氏》中说:“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
皇帝
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建立秦王朝的赢政。皇帝在封建社会里至高无上,被称为“至尊”、“国家”、“圣上”、“上”等。他们视国家为自己的私产,提倡忠君,宣称忠于他们就是忠于国家。中国古代常以“龙”与“日”作为帝王的象征。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多以“御”称之,如:御用;御旨;御览;御驾等。《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唐杜甫《北征》诗:“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宋史.司马光传》:“先帝亲郊,不受尊号。末年有献议者,谓国家(指皇帝)与契丹往来通信,彼有尊号我独无,于是复以非时奉册。”参阅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皇后
亦称“中宫”。皇帝的正妻。先秦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其嫡配方称皇后。《国语.周语中》:“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汉书.外戚传上》:“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颜师古注:“适读曰嫡。后亦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故天子之妃,以后为称,取象二仪。”《三国志.吴志.吴主权步夫人传》:“权为王及帝,意欲以为后,而群臣议在徐氏,权依违者十馀年,然宫内皆称皇后,亲戚上疏皆称中宫。”
皇子
皇帝的儿子。年稍长,一般均封王侯,统称诸王。在宫廷里常是子以母贵;如能继帝位,则又母以子贵。清代皇子又称“阿哥”。《史记.孝武帝本纪》:“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北史.魏纪》:“武泰元年春正月乙丑,生皇女,秘言皇子。”《清稗类钞.宫闱.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子生,无论嫡庶,甫堕地,即有保母持付乳媪手。一皇子乳媪四十人,保母、乳母各八,此外又有针线上人,浆洗上人,灯火上人,锅灶上人。既断乳,即去乳母,增谙达,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六岁,备小冠小袍褂小靴,令随众站班当差,教之上学,即上书房也。黎明即起,亦衣冠入乾清门,杂诸王之列,立御前。门限不得跨,内侍举而置之门内。唯与生母相见有定时,见亦不能多言。十二岁,有满文谙达教满语。十四岁,教弓矢骑射。至十或十八而婚。”
长公主
简称“长主”。皇帝姐姐的称号。《汉书.外戚传.孝文窦皇后》:“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窦姬为皇后,女为馆陶长公主。”颜师古注:“年最长,故谓长公主。”又《孝昭上官皇后》:“昭帝始立,年八岁,帝长姊鄂邑盖长公主居禁中,共养帝。盖主私近子客河间丁外人。上与大将军闻之,不绝主欢,有诏外人侍长主。”《宋史.后妃传上.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太后]治家严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贵人
宫廷女官名。东汉光武帝置,位次皇后,金印紫绶。历代沿用其名,而尊卑不一。《后汉书.皇后传》:“及光武中兴,斩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又“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槁人也......更始二年春,光武击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按,孝钦即慈禧。
修仪
亦写作“修仪”。宫中女官名。起于三国魏。位处修容之下,比关内侯。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十五:“修仪承宠住龙池,扫地焚香日午时。等候大家来院里,数看鹦鹉念宫词。”大家,指皇帝。《文献通考.帝系四》:“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文帝增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宋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修仪》:“魏明帝所置修仪,隋炀帝以为九嫔。”
阏氏
汉代匈奴称其君主的妻妾为阏氏。《史记.陈丞相世家》:“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征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围,七日不得食。高帝明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裴骃集解:“苏林曰:‘阏氏音焉支,如汉皇后。’桓谭《新论》:......彼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恶而事去之。”《汉书.匈奴传下》:“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单于
汉代匈奴人称其君长为单于。《史记.匈奴列传》:“[孝文四年]单于遗汉书曰:‘天所立匈奴单于敬问皇帝无恙。”《汉书.匈奴传》:“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太后
1、帝王母亲的尊称。《史记.吕太后本纪》:“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新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后称皇太后,遗诏宫国大务听参决。”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圣母并尊》:“唐宋人主妃为嫔所出者,御极以后,尊后为太后,而进所生母为皇太妃。虽恩礼无异,而嫡庶尚分也。至后唐庄宗,以嫡母为太妃,而以生母为太后,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后出者,比临御时,多不并尊。唯景帝初登极,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为皇太后。
2、列国诸侯或诸王的母亲的尊称。《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按:赵太后为赵孝成王之母。《史记.外戚世家》:“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
婕妤
亦写作“倢伃”。宫中女官名。汉代婕妤往往晋封皇后。《汉书.外戚传序》:“至武帝制倢伃、傛华、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视上卿,比列侯。”颜师古注:“倢,言接幸于上也。伃,美称也。”又《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广汉重令为介,遂与曾孙,一岁生元帝。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倢伃。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三二:“婕妤生长帝王家,常近龙颜受逐翠华。杨柳岸长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
福晋
满语。清朝亲王、世子、郡王之妻称福晋。有正、侧之分。《清史稿.后妃传序》:“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又《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高宗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册后为嫡福晋。”又“皇后,乌喇那拉氏,佐领那布尔女,后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清会典.宗人府》:“凡福晋夫人之号,各视其夫之爵以为差。亲王正室封亲王福晋,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晋,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晋。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
格格
1、满语,“小姐”之义。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清会典.宗人府》:“格格之等五,不入五等曰宗女。”《清稗类钞.称谓.皇室皇族之女称谓》:“亲王之女称郡主,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之女称县主。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
2、清代亲王的妾,位次于侧福晋。《清史稿.后妃传.孝圣宪皇后》:“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又《纯悫皇贵妃》:“纯悫皇贵妃,耿氏。事世宗潜邸,为格格。”
宫眷
宫廷中妃嫔、宫女的统称。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内有哕鸾宫、喈凤宫,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嫔、无名封之宫眷养老处也。各有应答养膳银,吃用至病终之后,该号殿看门官禀知司礼监,监官典簿题知,奉旨著照某封某氏例发送。”又《饮食好尚纪略》:“七月初七日夕节,宫眷穿鹊桥补子,宫中设乞巧山子。”《清稗类钞.宫闱.宣宗杀宫眷》:“道光中,某夜,宣宗在乾清宫,盛怒,厉声呵斥,立召值班侍卫王某入宫门,授以宝刀,令一宫监带至某宫第几室,于床上取一宫眷首覆命,不知其为何事也。”
昭容
宫廷女官名。《陈书.后妃传序》:“世祖天嘉初,诏立后宫员数,始置贵妃、贵嫔、贵姬三人,以拟古之三夫人。又置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修华、修仪、修容九人,以拟古之九嫔。”《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上官昭容》:“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也。父庭芝,与仪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自圣历以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寻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宋史.后妃传上.苗贵妃》:“妃以容德入侍,生唐王昕、福康公主。封仁寿郡君,拜才人、昭容、德妃。”
良娣
太子妾中的品级较高者,地位仅次于太子妃。《汉书.外戚传上.卫太子史良娣》:“卫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史良娣家本鲁国......以元鼎四年入为良娣,生男进,号史皇孙。”又《元后传》:“会皇太子所爱幸司马良娣病,且死谓太子曰:‘妾死非天命,乃诸娣妾良人更祝诅杀我。’太子怜之,且以为然。及司马良娣死,太子悲恚发病,忽忽不乐,因以过怒诸娣妾。”《旧唐书.后妃传下.肃宗张皇后》:“天宝中,选入太子宫为良娣......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太子与良娣俱从......肃宗即位,册为淑妃。”清吴伟业《永和宫词》:“比来欢笑同良娣,奉使龙楼佩贾兰。”
额驸
清朝公主的丈夫称额驸。《清史稿.职官志四》:“公主额驸,位在侯、伯上。尚固伦公主曰固伦额驸,秩视固山贝子;尚和硕公主曰和硕额驸,秩视超品公。”又《礼志八》:“额驸及其父母见公主俱屈膝叩安,有赍赐必叩首......逮道光二十一年,宣宗以为非礼所宜,稍更仪注,额驸见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见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
可敦
我国古代鲜卑、蠕蠕、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可汗的正妻。亦写作“可贺敦”、“可孙”、“恪尊”、“合屯”、“合敦”。《新唐书.突厥传上》:“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魏书.蠕蠕传》:“大会国人,号地万(人名)为圣女,纳为可贺敦。”
亲王
皇族中封王者称亲王。亲王之名始于南北朝后期。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天子
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他们还宣扬自己生下来就有许多瑞徵,还有所谓“天子气”。人们还把他们比作龙,称为“真龙天子”。《诗.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史记.高祖本纪》:“高衣,沛丰邑中阳时春,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晋书.天文志中》:“天子气,内赤外黄,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俗有游外处,其地亦先发此气。”《宋史.后妃传.上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净鞭响了三下,内官一队队捧出金炉,焚了龙涎香,宫女们持了宫扇,簇拥着天子升了宝座,一个个嵩呼舞蹈。”
公主
帝王、诸侯的女儿的尊称。周朝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汉代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后世沿之。《史记.吕太后本纪》:“齐内史士说王(齐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馀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宋书.前废帝纪》:“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 》:“后主优宠亲属......又欲宠树安乐公主,乃制公主开府,置官属......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请帝书焉,帝笑而从之,竟不省视。又请自立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不如谴。所署府僚,绵猥滥非才。又广营第宅,侈糜过甚。长宁及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咸嗟怨之。”《清稗类钞.宫闱.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女于其母,较皇子尤疏,自堕地至下嫁,仅与母数十面。其下嫁也,赐府第,不与舅姑同居,舅姑且以见帝礼谒其媳。驸马居府中外舍,公主不宣召,不得共枕在保母,即管家婆是也,否则必多方阻之,责以无耻。虽入宫见母,亦不敢诉,即言不听。故国朝公主无生子者,有亦驸马侧室所出。若公主先驸马死,则驸马当出府,房屋器用悉入官。”又《称谓.皇室皇族之女称谓》:“本朝公主有二称,皇后所生固伦公主,妃嫔所生曰和硕公主。”
美人
宫廷女官名。自汉代至明朝,宫中均的美人名号。《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颜师古注:“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一岁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耳。少上造,第十五爵。”《旧唐书.职官志三》:“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妇之位也。掌率女官,修祭祀宾客之事。”《宋史.后妃传上.沈贵妃》:“沈贵妃......大中祥符妆,以将相家子被选。初为才人,历美人、婕妤、充媛,至德妃。”
女秀才
明代宫廷女官名。从知书识字的宫女中选拔。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升女史,升宫官,以至六局掌印,则为清华内职,比外廷通显矣。但止六品衙门。”又“永乐二年,左都御史陈瑛诬驸马梅殷与女秀才刘氏为邪谋,则女秀才之名久矣。嘉靖初年行皇后亲蚕礼,内赐酒饭,以夫人秀才为第一等,而供事命女辈反次之。”
诸侯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起一些古代好听的皇子公主名字,皇子是景字辈(例,景辰),公主是紫字辈(例,紫萱)

景愈,景喜,景晨,紫倪,紫英,紫依,紫琪,景谢,景孤,景戴,景豪,紫婷,景德,紫凰,景治,景攻,紫珠,紫敏。



古代妃子衣饰颜色等级

皇后:明黄色正红色等任何颜色,可戴凤钿/凤冠(九尾凤),可戴金步摇,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
极品:艳红色,淡黄色,蓝色,紫色。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朝阳五凤挂珠钗
一品:可穿除正红外的衣服,可戴侧凤簪钗(七尾凤),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但只可佩带一边。金步摇(皇上特赐除外)
二品:宝蓝色,可戴侧凤珠钗(五尾凤)
三品:可穿红色(红色必须为偏色,如:橙红、海棠红),可佩戴银步摇,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可穿戴庶三品以下服饰头簪)
四品:可穿紫色(浅紫,淡紫,紫罗兰。不可穿正紫),可佩戴玉步摇,不可佩带短流苏(可穿戴庶五品以下服饰头簪)
五品:可穿蓝色(蓝色必须为偏色。如:(宝石蓝,靛蓝),可佩戴宝石翡翠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可穿戴庶五品以下服饰头簪)
六品: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可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可穿戴庶七品以下服饰头簪)
七品: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八品: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不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只得用木质首饰

女御:只可穿青色宫装、梳流云髻、除此以外不可穿着其他颜色、万不可佩任除了丝质绢花以外的何首饰

附:白色,黑色是禁色
红色,黄色,金色,银色,紫色是高位用的
簪花除皇后、太后外不能用牡丹
衣服花纹除皇后、太后外不得出现凤凰



古代妃子等级

妃子等级 金
皇后
贵妃 真妃 淑妃 丽妃 柔妃
婕妤 丽人 才人
顺仪 淑华 淑仪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
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

公主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护/定/镇国皇公主【在后宫地位如同皇后,有皇后时协助其掌管后宫,不在时便掌管凤印,由御皇固伦公主协助,可参政,在朝堂上如同摄政王,掌管所有公主/册封公主/升降品级,可升降除自己以外所以公主】
从一品:御皇固伦公主【辅佐御尊兴/监/辅/护/定/镇国皇公主,在后宫地位如同贵妃,有权升降比自己低四品的公主】
正二品:固伦公主【皇后所生,位同亲王,有权升降比自己低四品的公主】
从二品:和硕公主【有权升降比自己低四品的公主】
正三品:和孝公主【有权升降比自己低四品的公主】
从三品:和宁公主【有权升降比自己低四品的公主】
正四品:和贞公主【有权升降比自己低四品的公主】
从四品:多罗公主
正五品:长平公主

皇后等级
等级 一品 皇后 二品 侧皇后 三品 皇妃
四品 侧皇妃 五品 皇贵妃 六品 贵妃 七品 皇嫔 八品 贵嫔 嫔妃等级 等级 正一品 淑妃 贤妃 慧妃 德妃

2
从一品 丽妃 华妃 宁妃 宸妃 庄妃 析妃 妹妃 昭妃 珍妃 宜妃 敬妃 雅妃 云妃 良妃 鹂妃
正二品 昭仪 昭容昭媛
从二品 淑仪 淑媛 淑容
正三品 贵仪 贵训 贵华 贵宁 贵德 贵媛
从三品 九嫔 婕妤 充仪

正四品 容华 容训 容仪 容婉
从四品 丽媛 丽容 丽仪 英仪 英淑 英容
正五品 小仪 小媛 小娣 小容
从五品 柔仪 静仪 和仪 弘仪
正六品 贵人 贤人 美人 佳人
从六品 才人 丽人 良人 伊人
正七品 采女 御女 黛女 淑女 侍女
从七品 宝林 更衣
正八品 常在 从八品 答应
正九品 小主 从九品 娘子
正十品 管娘子 从十品 秀女
长公主等级 御尊仙品:伊陌长公主(皇一姐,可掌管升降所有长公主、公主、除太后、皇后以外的嫔妃,手持蝶鸯印。协助太后、皇后管理后宫。可殿试)
懿尊超品:素绡长公主(皇二姐,可升降比自己低得长公主。辅佐伊陌长公主管理后宫。可殿试)
懿尊超品:羽黯长公主(皇三妹,可升降比自己低的长公主。辅佐伊陌长公主管理后宫。可殿试)
【以上群主、管理特封,不升。除太后、皇上、皇后外的人都要给她们请安】
懿尊正一品:圣悦长公主 懿尊侧一品:圣染长公主
懿尊皇二品:圣瑶长公主 懿尊从二品:圣翩长公主 懿尊正三品:尊羽长公主
懿尊侧三品:尊暮长公主 懿尊皇四品:尊馨长公主 懿尊从四品:尊琳长公主
【以上为皇姐】
【懿从圣壹品】雨萌长公主
【懿正圣二品】冉梦长公主
【懿从圣二品】彩蝶长公主
【懿正圣三品】铃音长公主 【懿从圣三品】慕荛长公主
【懿正圣四品】雯静长公主
【懿从圣四品】謧澈长公主
【懿正圣五品】月葽长公主 【懿从圣五品】银懿长公主 【懿正圣六品】沁琴长公主
【懿从圣六品】凝樱长公主
【懿正圣七品】苡茹长公主 【懿从圣七品】尹琦长公主 【
懿正圣八品】堇诺长公主 【懿从圣八品】灵纵长公主
【懿正圣九品】夜柔长公主【懿从圣九品】蕊柳长公主
【正尊壹品】涵忆长公主 【从尊壹品】寻御长公主
【正尊二品】若云长公主 【从尊二品】薰荨长公主
【正尊三品】昭琪长公主 【从尊三品】潇湘长公主
【正尊四品】芸凌长公主 【从尊四品】熙媛长公主
【正尊五品】碧莲长公主 【从尊五品】双霜长公主
【正尊六品】艳瞳长公主 【从尊六品】浅露长公主 【正尊七品】丹珊长公主
【从尊七品】依兰长公主
【正尊八品】恋云长公主
【从尊八品】巧黛长公主
【正尊九品】冷钰长公主
【从尊九品】惜甯长公主
【正尊十品】舒媚长公主
【正从尊十品】末雨长公主
【以上为皇妹】= 公主等级
尊一品:琳蕊尊公主
正一品:漓凤尊公主、汐珞尊公主、熙梦尊公主、珞萱尊公主 从一品:宁雪皇公主、静嫣皇公主、静瑶皇公主、琦萱皇公主
正二品:惜蝶御公主、梦凌御公主、绾茜御公主、宁伊御公主、惠琳御公主、琪静御公主、琳雅御公主
从二品:梦舞圣公主、欣舞圣公主、韵舞圣公主、萱舞圣公主、雪舞圣公主、熙舞圣公主、茜舞圣公主
正三品:芸紫小公主、歆紫小公主、斓紫小公主、颖紫小公主、嫣紫小公主、杏紫小公主、 绯紫小公主
从三品: 圣依公主、圣怡公主、圣雪公主、圣慕公主、圣秋公主、圣曦公主、圣诺公主、
正四品:怜敏公主、怜希公主、怜瑷公主、怜雪公主、怜伊公主、怜悠公主、怜宁公主
从四品:梦蕾公主 、梦雪公主 、蓝霏公主 、蓝沁公主 、纯馨公主 、纯蝶公主
正五品:筱静公主 筱玲公主 、文彩公主 、文馨公主 、安琳公主 、安晓公主

从五品:訫雪公主、萌雪公主、依雪公主、梦雪公主、紫雪公主、若熙公主 正六品:雅熙公主、圣熙公主、梦熙公主、嘉熙公主、珂熙公主、冰熙公主 侧六品:皇盈公主、雪盈公主、萱盈公主、月盈公主、莫盈公主、圣月公主 正七品:映月公主、熙月公主、辰月公主、艺阳公主、凝阳公主、蓝阳公主

宫女
、正一品官职名称:大长公主、长公主、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公主;从一品官职名称:郡主

2、正二品官职名称:昭仪、昭媛、充仪、充容、充媛、淑仪、德仪、婉仪、芳林

3、正三品官职名称:婕妤、良娣

4、正四品官职名称:美人、良媛

5、正五品官职名称:才人、承徽、尚宫、尚仪、宫正、女史

6、正六品官职名称:宝林、司记

7、正七品官职名称:御女、昭训

8、正八品官职名称:采女

9、正九品官职名称:奉仪

另外不列品级:宫女、民女



古代皇帝后宫妃子的等级划分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共一百二十一后妃。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

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人,御女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紫绶金章,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6、晋朝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7、隋唐

唐朝,皇后以下,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

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

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

8、两宋

宋与唐相仿,妃的称号,除贵、淑、德、贤外,又加一宸妃。辽代妃号更多,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八十一御妻。

9、明朝

终明一朝,共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级,但各时期有变化,不是一成不变。

10、清朝

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清代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妃嫔等级



古代皇子公主叫王爷(是皇帝的兄弟)和王妃什么?

  『不同身份称呼』

  一、皇帝:对太后太妃自称儿皇亦可儿臣.

  二、皇后以及达到等级的嫔妃对太后自称臣妾.儿臣或者儿媳或者名字

  三、后妃妃级以下对太后称妾嫔或自身的名字

  四、等级过低『八品下』的后妃自称奴婢、妾身、

  五、亲王长公主对太后.太妃自称称儿臣.

  六、亲王对皇帝自称臣.臣弟微臣

  七、亲王对后妃自称臣.臣弟.微臣

  八、长公主小于皇上对皇上可自称臣妹.亦可称呼臣

  九、长公主大于皇上可对皇上自称名字、或是臣

  十、长公主对后妃自称臣妹亦可称呼臣或自身名字

  十一、皇帝对亲王.长公主自称朕、寡人

  十二、皇帝对长公主称皇妹.皇姐亦可是名字

  十三、亲王称长公主皇姐皇妹、

  十四、长公主称亲王为皇兄{王兄}皇弟亦可是名字

  十五、亲王和亲王之间兄弟相称

  十六、长公主与长公主之间姐妹相称

  十七、皇子皇女之间兄妹姐弟相称

  十八、皇子皇子之间兄弟相称

  十九、皇女与皇女之间兄妹相称

  二十、亲王和皇子皇女之间叔侄伯侄相称

  二十一、长公主与皇子皇女.姑侄相称

  二十二、贝勒与贝勒之间兄弟相称

  二十三、贝勒与郡主兄妹、姐弟相称

  二十四、皇子皇女对皇上自称儿臣或者自身的名字

  二十五、贝勒.郡主对皇上自称臣侄或者自身的名字

  二十六、皇子皇女对太后太妃自称孙儿臣.孙儿或者自身名字

  二十七、贝勒.郡主对太后自称孙儿臣.孙儿或者自身名字

  二十八、娟怡.贝子对太后自称自身的名字

  二十九、官员对皇上.太后.太妃.后宫嫔妃字称微臣.臣.

  三十、官员对亲王.长公主.皇子.皇女自称微臣.下官

  三十一、皇上、亲王长公主称呼太后为皇额娘母后

  三十二、皇上.亲王.长公主称呼太妃为姨娘.母妃

  三十三、皇子皇女称呼太后为皇祖母皇奶奶

  三十四、皇子皇女称呼太妃为皇阿奶.皇姨奶奶

  三十五、亲王.长公主称呼皇上为皇兄皇上.陛下.万岁.圣主

  三十六、皇子.皇女称呼皇上为父皇.皇阿玛

  三十七、亲王称呼后妃为皇嫂.娘娘封号

  三十八、皇子皇女称呼中宫皇后、两位辅佐皇后为皇额娘

  三十九、皇子皇女称呼四宫皇后为、母妃

  四十、皇子.皇女称呼其他后宫嫔妃为姨娘

  四十一、嫡王妃{王后}称呼皇上.太后.太妃和亲王一样
  嫡福晋称呼皇上.太后.太妃和皇子一样

  四十二、侧王妃侧福晋称呼太后为太后太妃为太妃{若有恩典可以和亲王.皇子同叫}

  四十三、侍妾称呼太后为太后

  四十四、官员宫娥太监对亲王称呼为王爷千岁.殿下

  四十五、官员宫娥太监对长公主称呼为长公主千岁.殿下

  四十六、官员宫娥太监对皇子皇女称呼为皇子格格公主.千岁殿下

  四十七、嫡王妃对亲王自称臣妾妾身称呼亲王为王爷或者爷.

  四十八、侧王妃对亲王自称奴家称呼亲王为王爷或者爷

  四十九、侍妾对王爷自称婢女奴婢称呼亲王为王爷或者爷

  五十、嫡福晋对皇子自称臣妾.妾身称呼皇子为皇子或者爷

  五十一、侧福晋对皇子自称奴家称呼皇子为皇子或者爷

  五十二、侍妾对皇子自称奴婢女奴婢称呼皇子为皇子或者是爷

  五十三、贝子娟仪称呼太后为太祖奶奶太祖母老祖宗

  五十四、贝勒郡主称呼太后为皇玛么皇奶奶

  五十五、贝勒郡主称呼太妃为皇阿奶皇姨奶

  五十六、嫃主的和世子兄妹相称.姐弟相称

  五十七、嫃主的和世子与皇子皇女表兄弟表姐妹表姐弟相称

  五十八、嫃主的和世子称呼亲王为皇舅亲王嫡妻为皇舅妈

  五十九、嫃主的和世子称呼亲生父母为额娘

  六十、嫃主的和世子称呼亲生父母为阿玛.额娘

  六十一、嫃主的和世子称呼长公主和驸马为皇姨娘皇姨夫

  六十二、嫃主的和世子称呼驸马的兄弟为叔叔伯父

  六十三、嫃主的和世子称呼驸马的姐妹为姑姑

  六十四、嫃主的和世子称呼额驸为姐夫。妹夫

  六十五、郡主和贝勒称呼驸马为皇姑父

  六十六、郡主和贝勒称呼额驸为表姐夫或者表妹夫

  全部列在这里了



古代皇帝的妃子按等级是怎么排列的?

不同的朝代妃子的排位是不同的:

1、周:夫人、嫔、世妇、御妻。

周礼古制,对同等级的妃嫔人数有一定限制,即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2、东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东汉在西汉妃嫔位基础上大幅度简化

3、元:大皇后,皇后,贵妃,真妃,淑妃,丽妃,婕妤,丽人,才人,顺仪,淑华,淑仪。

4、明: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5、清: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扩展资料:

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共一百二十一后妃。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紫绶金章,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明朝

明朝的妃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等。诸妃中以皇贵妃位次最高,仅次于皇后,贵妃为第三。终明一朝,共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昭仪、婕妤、美人、才人、贵人,选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级,但各时期有变化,不是一成不变。

清朝

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为主位。贵人、常在、答应均无定额,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清代后宫妃嫔称号按地位高低依次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妃嫔等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