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民俗 中国泡茶道之礼仪篇_宗教民俗 佛门礼仪

由网友(感情废物)分享简介:宗教民俗 中国泡茶道之礼仪篇礼仪篇:泡茶礼仪推荐:主客都做椅子时: 茶道开始和结束时,主客各长揖 入座后,敬茶时用伸掌礼对答 谈话前后,表示尊敬行拱手礼正坐时: 茶道开始和结束时,主客互行拜礼。若主客地位平等,男子行空手礼,女子行肃拜礼。若地位不平等,即有长晚辈之分时,晚辈应酌情加重礼节。 奉茶时主客用伸掌礼对答...

宗教民俗 中国泡茶道之礼仪篇

礼仪篇:

在结婚这件事儿上,前贤们的创意可真不少

泡茶礼仪推荐:

主客都做椅子时: 茶道开始和结束时,主客各长揖 入座后,敬茶时用伸掌礼对答 谈话前后,表示尊敬行拱手礼

正坐时: 茶道开始和结束时,主客互行拜礼。若主客地位平等,男子行空手礼,女子行肃拜礼。若地位不平等,即有长晚辈之分时,晚辈应酌情加重礼节。 奉茶时主客用伸掌礼对答。 谈话时,可以采用汉礼中的拱手礼,也可采用日本茶道中的跪式鞠躬礼。

附:礼仪解释

坐姿: 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可能会因作在边沿使椅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腭,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搭右手,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如果是坐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双手仍搭在两腿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双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可抖动,且双脚下垂,,不可将以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行姿: 通用行姿:女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条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在身体两侧自由摆动,等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正面与客人相对时,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正坐: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揖礼:(此处揖礼和下面拜礼的资料均摘自天汉扫眉卧龙提供的资料) 揖礼与拱礼相似,也是身体站立,左右两手在胸前一内一外地叠合。 拱礼手不动,身体也不动,即所谓“垂拱”、“立拱”。揖礼则是由胸前向外推手。所以《说文》云:“揖,攘也。”手着胸曰“揖”,攘即是推。两手先叠合于胸,然后向外推即是揖。《仪礼?乡饮酒》郑玄注说:“推手曰揖”。 揖礼是表示较轻敬意之礼。 揖礼按所揖对象、身份不同而揖姿不同,又分为时揖、土揖、天揖、长揖、还揖以及厌等仪节。

(1)时揖:行礼时,略俯身,手向前平推至前。据《周礼?秋官?司仪》载,时揖是周天子向有姻亲关系的异性诸侯所行之礼。

(2)土揖:行礼时,略俯身,推手稍稍向下。是周天子向没有姻亲关系的异性诸侯所行之礼。

(3)天揖:行礼时,略俯身,推手略略向上小举。是周天子对同姓诸侯所行之礼。

(4)长揖:用于对身份稍尊于自己者所行之礼。唐人颜师古说:“长揖,手自上而极下也。”行礼时,站立俯身,拱手高举,从上移至最下面。《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后汉书?赵壹传》:“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毕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

(5)还揖:回身向左、右两侧行揖礼。

(6)特揖、旅揖:特意为一,对行礼的对象单独行一揖礼称为特揖;旅意为众,对爵位相同的一群人,共行一揖礼称为旅揖。《周礼?夏官?司士》记载周天子朝见群臣行揖礼:“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

(7) 厌:由胸前向前推手为揖,往回引手敛于胸前称为厌。用来表示谢辞。《仪礼?乡饮酒》:“主人揖众宾,宾厌介,介厌众宾。”郑玄注云:“推手曰揖,引手为厌。”

拜礼: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并不是“九拜”并用。

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

鞠躬礼 此处鞠躬礼为日本茶礼,但在当今茶道中常用,因此作略微介绍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

“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准备,然后相搭的手渐渐分开,贴着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度的弓形,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配合,弯腰下倾时吐气,身直起时吸气。“行礼”和“草礼”的要领与“真礼”相同,“行”时双手搭在大腿中部,头、背与腿约呈120度,“草”时双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度弓形。

坐式鞠躬:“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恢复坐姿。“行礼”时将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之间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身体呈45度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身体约呈55度前倾,“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度前倾。 伸掌礼: 这是茶道中用得最多的礼仪,当主泡和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当两人相对,可伸右手掌对答表示,若侧对时,右侧方伸右掌,左侧方伸左掌表示对答。伸掌姿势就是手指并拢,手掌略向内凹,侧斜之掌伸于敬奉物品旁,同时欠身点头,动作要一气呵成。

寓意礼: 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表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对客人,否则就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的人来观看,若方向相反,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穿汉服饮茶时应将袖子挡住杯子,以表示谦逊和尊敬之意。

青茶专题

将红茶和绿茶的制法结合,具有红茶和绿茶共同的优点。同时青茶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花果香。另外,与红茶和绿茶要求采摘嫩叶不同的是,乌龙茶要求鲜叶原料有一定的成熟度,采摘俗称“开面采”。

基本工序: 采摘鲜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揉捻-焙干

分类: 闽北乌龙茶 产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带 闽南乌龙茶 产于福建南部,以安溪县最多 广东乌龙茶 主要产于汕头地区的潮安、饶平、陆丰等县 台湾乌龙茶 分“乌龙”和“包种”两类,“乌龙”凋萎做青程度较重,汤色金黄明亮,香气浓郁,带果香,滋味醇厚润滑。“包种”凋萎做青程度较轻,干茶色泽墨绿油润,汤色黄亮,香气清新持久,有天然花香,较靠近绿茶。

乌龙茶名品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闽北乌龙等 闽南乌龙: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凤凰单枞,饶平色种等 台湾乌龙: “乌龙”:洞顶乌龙,台湾铁观音,白毫无龙等 “包种”:文山包种等

代表:铁观音

概况:铁观音茶叶因茶树名称而得名。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这群山环抱,峰峦起伏,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有“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之谚。土壤深厚,适宜茶树生长。 安溪铁观音的品质,远非一般乌龙茶能比拟,它的外形紧结卷曲,叶质肥厚重实。香气悠长,有如空谷幽兰,灵妙鲜爽,清高隽永,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它的滋味十分浓郁醇厚,但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饮后齿颊留香。这种香气成为“圣妙香”,滋味称为“天真味”。名茶鉴评家认为只有铁观音才有这种天真味和圣妙香,所以称为“音韵”,意思是说只有铁观音才有这种独特的“音韵”。 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为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好。秋茶次之,但秋茶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

鉴别及贮藏 铁观音品质鉴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必须通过长期实践、摸索,才能掌握其要领。安溪着名老茶师和老茶农只要稍一观形闻香即可鉴评出铁观音的优劣。技艺高者能品断该茶是产于何乡、何村、几年生的茶树,有的甚至还能品味出自哪位茶师之手。

目前铁观音品质鉴评还是以感官鉴评为主。感官鉴评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铁观音的外形和内质进行鉴评。鉴评方法分为“干看外形”和“湿评内质”两个步骤。“干看外形”包括条索、色泽两个因素,“湿评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个因素,简称为铁观音鉴评“六大因素”。其鉴评原则是一内质为主,兼顾外形。

如果按分数来衡量,具体为:

1. 看条索。先用手抓一把,掂一掂,权衡身骨轻重,再看条索形状,然后细看茶叶匀整度,最后挤压一下茶叶。深吸1-2次,嗅干茶的香气。凡外形肥壮、圆实、沉重、匀整者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2. 观色泽。铁观音色泽通常有正常色、特殊色、缺点色。通过观色泽可以看出鲜叶的老嫩、做青的好坏、发酵程度的轻重等。色泽乌油润、砂绿明显、红点鲜艳、品种特征明显、干茶香气清纯者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3. 嗅香气。香气是铁观音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嗅香气是指铁观音经沸水冲泡后,反复嗅其香气,一般用热嗅、温嗅和冷嗅相结合。嗅香气主要是嗅其香型、浓淡、持久性,及是否有异味等。凡品种香气突出,香气清高、馥郁、悠长者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4. 尝滋味。用茶汤匙取适量(4-5毫升)的茶汤(温度45-55摄氏度)入嘴,通过舌头在口腔里做吮吸打转滚动,并发出“咂咂”的声音,使口腔各部位的味蕾细胞做出综合滋味感应,品尝滋味的浓淡、爽涩、甘苦、鲜滞等。凡滋味甘鲜醇厚、醇而带爽、厚而不涩、富有“观音韵”的特征者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5. 视汤色。视茶汤的颜色深浅、浓淡、清浊及沉淀物等。凡汤色金黄、清澈、明亮者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6. 评叶底。所谓叶底,是经沸水冲泡过的茶叶,俗称“茶渣”。评叶底是铁观音鉴评的特殊步骤,因为它可全面分析铁观音的品质。通过嗅余香、看叶底、洗茶渣三个步骤,直观透彻地评出茶叶余香的浓淡、长短、后劲和鲜叶的老嫩度、匀整度、发酵程度,以及制茶中存在的优缺点。凡叶底肥厚软亮,呈“绸缎面”、“青蒂绿腹红镶边”明显者为上品,反之为次品。 铁观音贮藏:铁观音贮藏主要是根据其品质特点在贮藏中起化学变化的诸因素决定的。在铁观音贮藏中起化学变化而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氧气、光线、异味等。因此,无论采用什么场所、容器、材料贮藏,都必须具备低温、避光、干燥、密封、无异味等条件。 安溪铁观音分为毛茶贮藏和精茶贮藏两种。家庭贮藏一般为精茶贮藏。一般采用各种小包装置于冰柜、冰箱贮藏。采用铝塑复合袋进行真空包装的小包装铁观音,放在冰箱里贮藏,可达到一年不变质,从而保持住原本的新鲜度。

表演茶艺 (注:此处茶艺仅供初学者参考,在不同场合选用不同的茶叶泡茶方法和冲泡时间都大相径庭,最恰当的冲泡方法应该是经过多次实践后总结得到的,这里提供的泡茶方法和泡茶时间只可保证泡出茶叶的基本品质来) 传说中的“烹茶四宝” 潮汕炉——广东潮州、汕头出产的风炉,有陶制的、有白铁皮的。 玉书碨——扁平陶薄的烧水壶,容水量约250毫升。 孟臣罐——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容水量约50毫升。 若琛瓯——江西景德镇产的白色小瓷杯,一套四只,每只容量5毫升。 安溪乌龙茶茶道(共18道工序) 1. 山泉初沸 2. 孟臣沐淋 3. 乌龙入宫 4. 悬壶高冲 5. 春风拂面 6. 孟臣重淋 7. 若琛出浴 8. 玉液回壶 9. 关公巡城 10. 韩信点兵 11. 三龙护鼎 12. 鉴赏汤色 13. 喜嗅幽香 14. 初品奇茗 15. 再斟玉液 16. 品啜甘霖 17. 三斟石乳 18. 领悟韵味 基本理念: 纯——是茶艺之本。展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纯净。 雅——即茶艺之韵。呈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站茶艺之神韵。 礼——为茶艺之德。意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和——乃茶艺之道。创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步骤: 神入茶境——表演者在沏茶前应以清水净手,端正仪容,以平静、愉悦的心情进入茶境,备好茶具,聆听中国传统音乐来帮助自己安静心灵。 展示茶具——此处选用白瓷茶具以显美观 烹煮泉水——冲泡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摄氏度,这样最能体现铁观音的香韵 沐霖瓯杯——即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样不但能提升瓯杯温度,而且清洁卫生 观音入宫——将茶叶从茶荷拨入茶盏,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悬壶高冲——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使茶叶随着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 春风拂面——提起瓯盖,轻轻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再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干净,称“春风拂面”(自己泡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冲) 瓯里蕴香——茶叶下瓯冲泡,需等待一至两分钟,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发挥不出来,冲泡时间太久会“熟汤失味”。 三龙互鼎——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盖的边沿,食指按住瓯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为三条龙,盖瓯称为鼎,称“三龙互鼎”。 行云流水——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观音出海——“观音出海”在民间称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一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杯中,斟时应低行。 点水流香——“点水流香”在民间俗称“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把瓯底最浓的部分,要均匀地一点一点地滴到各杯中,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敬奉香茗——向友人敬茶 鉴赏汤色——品饮铁观音,首先要观其颜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细闻幽香——闻闻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花香,清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品啜甘霖——品啜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六根开窍清风生。 建议泡茶时间: 第一开:1分 第二开:20秒 第三开:45秒 第四开:1分20秒 第五开:2分20秒

制作工序 采摘——摊青——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投料(以后为精制工艺)——筛分——风选——拣剔——打堆——烘焙——摊晾——匀堆——装箱——包装

铁观音的传说

一. 相传,清乾隆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的老茶农魏荫(1702-1774),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暮必在观音像前敬奉清茶一杯,数十年不变。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他细加观察: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异于它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已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茶树经数年的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于是魏荫便适时采制果然查质特异,香韵非凡。他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嘉宾临门,才取出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的问:这是何好茶?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的经过告诉了了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岩石中发现,岩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二. 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有位仕人叫王士让,清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车,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卒任上。王士让平生喜欢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1736年)春,王士让告假回家,访亲问友,亲朋们经常聚集于南轩旁。一日,王士让见层石荒岩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在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压枝繁殖。这株茶树枝叶繁茂,圆叶红心,采制成品后,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诏赴京,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士让垂问尧阳茶史。王士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铁观音文化

虞愚 舌根公德助讴吟,碧乳浮香底处寻。 尽有茶经夸博物,何如共享铁观音。

七律 云蒸蝉翼已轻扬,飘入庄园溢馥芳。 雅座高吟逢胜友,清茶细品拦春光。 流香雀舌延诗梦,烹雪龙涎洗俗肠。 浪漫情怀常涌动,甘霖汩汩化新章。

烹来勺水浅杯斟,尽不余香舌本寻。 起碗漫夸能畅饮,可曾品过铁观音?

款款有致入仙境,纤纤玉手沏香茗。 有君寻得观音韵,色香味形有神功。

一瓯韵好赢天价,万壑雾萦炳地灵。 天价地灵双璧合,茶都山水胜丹青。

梦境成真数载亲情金不换 蓬莱话旧一杯浓意铁观音

水汲安溪香色长凝云雾质 经传陆羽风流独揽铁观音

乌龙出海观音坐镇众贾度慈航士女骈阗多气派 韩信点兵关羽巡城群儒排笔阵茶文并举更风流

生活茶艺

洗杯——白鹤沐淋。用开水洗净茶杯,并提高茶杯温度

落茶——观音入宫。投茶在安溪称为落茶,一般为7-10克

冲茶——高山流水。把开水壶提高向杯中注入开水。冲茶时最好能使茶叶随开水在杯中旋转

刮沫——春风拂面。用杯盖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闻香——荷塘闻香。闻瓯盖上的香气 品饮——品啜甘露。 (注:若要分茶,则在挂沫之后加上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两道工序)

黄茶专题

现代黄茶的制法最早出现在明代,是由炒青绿茶制作方法不当而产生的。在绿茶制作过程中,入杀青温度低或时间过长,杀青后未及时揉捻和摊晾,揉捻后未及时干燥堆积过久,都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汤黄叶,形成累死黄茶的品质,茶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这样的情况加以研究总结,就创造了黄茶的制法。 基本工序: 与绿茶类似,多一道焖黄工序。有的在杀青后揉捻前进行,有的在揉捻后进行,还有的在初烘后进行,也有的是再烘时才进行。 焖黄过程中,在湿热作用下,叶绿素被破坏,使茶叶失去绿色,形成黄茶黄汤黄叶的品质特点。同时使茶的苦涩味减弱,滋味更加甜醇,香气更加清鲜。

分类: 按原料芽叶的老嫩: 黄芽茶 用单芽或以芽一叶初展鲜叶加工而成,是黄茶中的珍品。 黄小茶 原料一般为一芽二叶的新梢。 黄大茶 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制功也相对粗老一些。一般产量较多,销路较广,是黄茶中的大宗产品。

黄茶名品: 湖南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黄芽等

代表:君山银针

概况: 君山银针是我国着名黄茶之一。君山茶,始于唐代,清代纳入贡茶。君山,为昏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的岛屿。岛上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摄氏度,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较大。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地遍布茶园。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李白)。“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是唐代两位的大诗人对洞庭君山的抒情诗篇。

君山,又名洞庭山。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于九嶷山下,他的两个爱妃,娥黄、女英奔丧,船到洞庭被风浪打翻,湖上飘来72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爱妃南望茫茫湖水,扶竹痛哭,血泪染竹成斑,后人称为湘妃竹。斑竹一支千滴泪,成了后世爱情忠贞的象征。因为她们是君妃,故把这里定名为君山。脍炙人口的柳毅传的故事也发生在君山。这里有柳毅井,井水烹茶酿酒,清香芬芳。 岳阳市古称岳州。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很少。”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全面记述了湖南产茶概况,作者在记述岳州茶时,引用《湖南省志》“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芯,岁以充贡。” 君山和君山名茶,历来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有诗云:“试把雀泉烹雀舌,烹来长似君山色。”

君山银针属芽茶,因茶树品种优良,芽头肥壮重实。君山银针因风格独特,岁产不多,质量超群,为中国名茶之佼佼者。 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整。根据芽头的肥壮程度,君山银针产品分为特号、一号、二号三个档次。

制作工序: 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复烘——摊晾——复包——足火 茶艺:(注:此处茶艺仅供初学者参考,在不同场合选用不同的茶叶泡茶方法和冲泡时间都大相径庭,最恰当的冲泡方法应该是经过多次实践后总结得到的,这里提供的泡茶方法和泡茶时间只可保证泡出茶叶的基本品质来)

赏茶:君山银针芽头茁壮挺直,大小长短均匀,白毫完整鲜亮,芽头色泽金黄,故名银针,享有“金镶玉”之美称。 烫杯:采用回旋斟水法涤烫玻璃杯,提高杯子的温度 投茶:将茶按1:50 的比例投入杯中 注水:先回旋斟水再悬壶高冲,水温为90度。 静置:欣赏君山银针的茶舞

品饮:待茶芽大部分立于杯底时即可欣赏、闻香、品饮

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黄、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往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再往杯里看时,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儿,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悬立与杯中,十分美观。

tips:这个传说也恰恰说明了唐末宋初时散茶的发展。

基本工序: 摘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绿茶专题

鲜叶经过杀青,破坏了茎叶内源酶活性,抑制了茶多酚的氧化反应和叶绿素被过多破坏,使制成的绿茶呈现出绿茶特有的绿色茶汤、清香爽口的特点。由于酶活性被破坏,茶多酚被更多保留了下来,同时维生素c也较少被破坏,因此绿茶的保健效果可以说是六大茶类中最好的。

基本工序: 摘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按照杀青方法分类 蒸青绿茶:用高温蒸汽进行杀青,具有干茶,汤色,叶底三绿的特点。但香气 较沉闷,并带有青气,涩味较重。

炒青绿茶:锅炒杀青,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醇爽口,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嫩 绿明亮。 按照干燥方法分 炒青绿茶:用锅炒方式进行干燥。制成不同形状,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 青等。

烘青绿茶:采用烘焙方式进行干燥。一般原料较老的烘青茶大部分作为制花茶 的茶坯。

晒青绿茶:用日光晒干的绿茶。数量较少,主要产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湖北、陕西等省。同时还有一部分再加工成紧压茶销往边疆地区。

绿茶名品: 杭州的西湖龙井,安徽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江苏的洞庭 碧螺春,江西的庐山云雾,河南的信阳毛尖等。

代表:龙井

概况 西湖山区种茶、产茶,至迟始于唐代。而西湖龙井山村种茶、产茶,兴于北宋。首次出现龙井提法是明代,另一说为宋代。

杭州西湖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时,被人称为“茶圣”,祀为“茶神”,誉为“茶仙”的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称,钱塘(今杭州)的天竺、灵隐二寺已产茶,但二寺种茶产茶始于何时。陆羽未曾提及。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这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的名。它位于杭州西湖西侧灵隐山麓,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建于东晋咸和初年。灵隐产茶,陆羽的《茶经》中已有记载,表明西湖灵隐最迟在唐时已经产茶了。但苏轼知杭州时,根据考证认为灵隐一带种茶,始于南朝。如今,灵隐寺已经成了杭州游览的胜地。

北宋时,龙井茶已经可与北宋贡茶“龙团”等同。南宋时,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一隅。茶叶生产有所发展。

东晋时,道教得到发展。道家崇尚“自然而无为”。以生为乐,追求的是长生不老。所以,道教特别注重具有祛病养生功能的茶。

三国时,炼丹家、葛洪的祖父葛玄,世称“太极葛仙翁”,就于光和年间(178-183)在浙江天台山修炼,并在华顶归云洞前植茗炼丹,是处终年云蒸雾腾,露气氤氲。如今,葛岭当年炼丹时的炼丹台,炼丹井,抱朴院等遗址依然可见。葛岭宝严院垂云亭一带盛产过垂云茶之处,依然辟有茶园,种有茶树。

元时,西湖龙井所产的茶开始出名。 明代,西湖龙井已负盛名。据明代万历进士屠隆《考盘余事》记载:“龙井:不过数十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在这里,首次出现了龙井的提法。

清代,西湖龙井茶茶园面积迅速扩大。清初,龙井茶多指龙井山所产的茶。后来因乾隆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巡幸茶事,观采茶、炒茶做歌,使龙井茶声名远扬。此时,龙井茶已处于夺魁地位。乾隆时,西湖龙井茶产地已遍及现今的西湖乡一带。 现今,龙井茶已成为名茶的代名词。

鉴别 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色着称。翠而绿、香而清、淡而远、醇而长是龙井茶的风味特色。有文献记载说“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进而还说“其贵如珍,不可多得。”文中对龙井的一腔真情,实是对龙井品质的真实写照。

龙井茶产地字号的划分,大约始于清末民初。当时,龙井茶经营商将不同产地的龙井茶外形和内质进行品评,归纳为不同字号的龙井茶出售,以致出现了龙井茶有“狮”、“龙”、“云”、“虎”、“梅”五个字号。又因为以上五个字号的龙井茶,产于濒临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品质更为上乘,故又有“本山龙井”之称;而与其相邻地区所产的龙井茶,则称之为“四乡龙井”。如今,已统称为西湖龙井了。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建立了西湖龙井茶标准样,将龙井茶归并为三个字号:即狮峰龙井,相当于原“狮”字号龙井和“龙”字号龙井;梅坞龙井,相当于原“云”字号龙井;西湖龙井,除狮峰龙井和梅坞龙井以外原龙井产茶区所产的龙井茶,,统称为西湖龙井。20世纪80年代以后,龙井茶又不分产和字号,对外统一称西湖龙井茶。不过,人们依然习惯于将西湖龙井按产地分为这五个字号。

“狮”号龙井:“狮”字号龙井是指狮峰山及其周围地区,包括四周的胡公庙、龙井村、棋盘、上天竺等地所产的龙井茶。特别是狮子峰所产的龙井茶,品质最佳,这是因为其地植被繁茂,云雾蒸腾,茶树终日受漫射光照射,有利于茶芽中芳香物质和氨基酸等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同时,其地土质为白砂土,土壤疏松,磷、钾、硅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有利于茶树健壮生长。天时地利,造就了狮峰龙井茶色泽绿中透黄,显嫩黄色;冲泡后香气清幽持久,滋味甘醇鲜厚,享有龙井茶之巅的美誉。

“龙”字号龙井:“龙”字号龙井是指龙井山一带所产的龙井茶,产区包括翁家山、杨梅岭、满觉弄、白鹤峰等地。其地所产的龙井,自然品质亦佳。特别是白鹤峰所产的龙井茶,品质可与狮峰山所产的龙井媲美。

“梅”字号龙井:梅字号龙井的产地是梅家坞。这里是龙井茶的主产地,产量约占全部龙井茶的三分之一。“梅”字号龙井,做工最为讲究,炒制而成的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直秀丽,色泽绿中显翠,滋味鲜醇爽口,总能受人喜欢。

“云”字号龙井:“云”字号龙井的产地,原先包括“梅”字号龙井产地梅家坞在内,还有云栖、五云山、琅珰岭西一带。而梅家坞是龙井茶的主产地,于是才从“云”字号龙井中分离出去的。所以,云字号龙井和梅字号龙井的风格,原本就是一家,两者等同,不分你我。

“虎”字号龙井:“虎”字号龙井的产地,包括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所产的龙井茶。其地所产的龙井茶,除了有龙井茶的一半特性之外,最显着的特点是:芽叶肥壮,芽锋显露。

表演茶艺(分茶冲泡) :(注:此处茶艺仅供初学者参考,在不同场合选用不同的茶叶泡茶方法和冲泡时间都大相径庭,最恰当的冲泡方法应该是经过多次实践后总结得到的,这里提供的泡茶方法和泡茶时间只可保证泡出茶叶的基本品质来) 备具——为了显示龙井的高贵,茶具以青花瓷或白瓷茶具为上 温杯——将茶具用开水烫过 置茶——将茶叶从茶荷中拨入盖碗 浸润泡——由于绿茶茶叶较嫩,水温控制在80至85度为宜。讲水倒至三分满。 冲泡——此处技巧应根据茶叶老嫩决定,如果茶叶较老可选择悬壶高冲。 分茶——将盖碗中的茶均匀倒入品杯中(如果用数个盖碗冲泡可以直接奉茶品饮)

泡茶时间控制: 第一开:1分10秒 第二开:30秒 第三开:50秒 第四开:1分30秒 第五开:2分30秒 5龙井特色(水品,礼仪等)

龙井茶与水品: 古人云:“精茗蕴香,借水而发”。好茶还需配美泉,龙井茶也是如此。这是因为龙井茶虽然色香味俱佳,但它们只有“借水而发”,才能两全其美。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地专家都对龙井水品经过测验评定,其结果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即虎跑泉水第一,井水第二,自来水最差。这正好印证了陆羽在茶经中所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结论。

这是因为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污染极少。从山岩断、植被和沙粒渗透出来的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泉水,不但谁知清纯,透明度高,无污染,含氯化物极少,而且富含各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如硒、锌、氡等。所以,历代有很多茶人认为,好的茶品,只有深入山中,用甘泉泡茶,方可品尝到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

为此,许多茶人,为呷上一杯好茶,甚至不惜劳力费财,去远道汲取美泉。时至今日,杭州市民为沏上一杯龙井加茗,情愿抹黑起来,手提容器,乘头班车深入西湖山泉,接水回家,成为一件乐事。 用杭州的虎跑泉水泡龙井茶固然很好,但是泉水不可多得。所以对多数龙井爱好者来说,只能选择其他水品了。总之,不论选用何种水冲泡龙井茶,只要是活水,并能符合以下四个要求,泡龙井茶也就可以了:一是水质要无色无味无臭,不含有肉眼可见物;二是水中不含有放射性物质和超量的重金属元素;三是有害细菌不能超过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四是水中的氯化物和铁离子不超过饮用水理化指标。用这种水沏茶,都能正常地将龙井茶的色、香、味挥发出来,并能保证饮茶者的身体健康。

如今,自来水一成为最常见的泡茶用水。但是自来水中普遍存在有消毒剂,如漂白粉等,若直接用自来水泡茶,会使龙井茶的滋味和香气逊色;特别是清晨的自来水,由于自来水在水管中经过较长时间的滞留,或多或少水中的铁离子含量增加,一旦用来冲泡龙井茶之后,会使原本清澈明亮的龙井茶汤色变暗、变褐。所以,用自来水泡龙警察,需要经过处理。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水缸养水:将自来水最好存放在陶缸内,静置一夜,待氯气挥发殆尽后,再煮沸冲泡龙井茶。净水器处理:在自来水龙头接上交换净水器,以除去自来水中的氯气,以及钙、镁等矿物质离子。但值得说明的事,净水器必须经常加以清洗,以防病菌孳生。

延长沸腾:在急需饮用而来不及处理自来水时,可适当延长煮沸时间,以驱散氯气,再冲泡龙井茶。但这种方法并不推荐常用,古人要求水嫩,要大火急沸,不可文火慢煮。

龙井茶特色礼仪:

叩桌行礼:在杭州龙井茶区,人们在饮茶时,经常能看到村们向客人奉茶、续水时,客人往往会端坐桌前,用右手中指和食指,缓慢而有节奏地叩打桌面,以示行礼之举。在龙井茶区,人们将这一动作俗称为“叩桌行礼”,或叫“屈膝下跪”、“下跪叩首”,是客人对于主任的敬茶表示谢意。

这一动作的寓意,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史载,清代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游江南,四次到过杭州龙井茶区巡幸。相传,又一次,乾隆为私查民情,乔装打扮成一个伙计模样来到龙井茶区暗访。一天,正遇雨而避让路边小店歇息。店小二因忙于杂事又不识这位“客官”身份,便冲上一壶茶,提与乾隆,要他分茶给随从饮用。而此时,乾隆又不好暴露身份,便起身为随从斟茶。此举吓坏了随从,情急之下,奴才便以双指弯曲,以示“双腿下跪”;不断叩桌,表示“连连叩首”。

以后此举传到民间,从此以后,龙井茶区民间饮茶者,便开始用双指叩桌,表示对主人亲自为大家泡茶的一种恭敬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这一动作的寓意,不但应用范围扩大,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如有的茶客,用一个食指叩桌,表示我向你叩首倘用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弯曲,连连叩首,寓意我代表大家或全家向你叩首。这种情况,多在主人向客人敬茶时运用。 捂碗谢茶:在龙井茶区,凡家中有客进门,无须客人问话,主人总会冲上一杯龙井茶,面带笑容,恭敬地送到客人手里。

至于客人饮与不饮,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一种礼遇,一种“欢迎”的意思。按照当地的习惯,当客人饮茶时,茶在杯中仅留下三分之一时,就得续水。此时,客人若不想再饮,或已经饮得差不多了,或不再饮茶想起身告辞,这时,客人总会平摊右手手掌,手心向下,手背朝上,轻轻移动手臂,用手掌在茶杯上捂一下。它的本意是:谢谢你,请不要再续水了。主人见此情景,也不言辞,已经意会,停止续水。用这种方式,既有示意,又有感意,有时甚至比用语言去挑明,显得更有人情味。

龙井的保管与贮藏 龙井茶保管和贮藏不好,会很快失去新鲜感,使茶的色香味形俱变,结果既降低了利用价值,又失去了欣赏意义,尤其是水分含量较高的龙井茶,在水的参与下由于很快陈化变质,饮之对健康不利。而保管好的龙井茶,即使存放一年以上,冲泡后,香气依存,滋味不变,颜色照旧,如新茶一般

。因此,龙井茶的保管和贮藏,大有学问可做。 众所周知,龙井茶是一种细嫩绿茶,颜色翠绿。而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比其它茶类要高得多。这种物质,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在空气中会很快氧化,从原本的无色,逐渐变成黄色,直至棕褐色。而愈高级的龙井茶,维生素c、氨基酸等易氧化物质含量越丰富,越容易变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龙井茶的陈华是在周围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光线的综合作用下,使内含的众多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无力和化学变化所造成的。

要保管好龙井茶,保持龙井茶原来的天赋“本色”,除了注意造成茶叶陈化变质的上述四个外部条件外,在茶叶存放时,还须做到“三忌”,即:

一忌茶叶含水量较多:贮藏龙井茶的贮器,以及贮器周围的环境必须是干燥的。龙井茶本身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5%以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凭经验行事。如抓起一撮龙井茶,在手掌中稍加摩擦,如即成碎片,表明这种龙井茶的实际水分含量在贮存范围之内,可以贮存保管。

二忌茶叶接触异味:龙井茶有清香之气,是人们钟情茶叶的原因之一。但龙井茶中含有的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生性活泼,广交异味,倘若四周存放有香皂、樟脑、油漆、和、中草药等有异味的物质,龙井茶叶惠很快的吸收这些异味而失去真香。所以,贮藏龙井茶,不但不能与其他物品混放,而且,还要求贮器本身也不能有异味。

三忌茶叶挤压:龙井茶的特点之一是:光扁平直,成朵不碎,有芽有叶,保持完整,这时龙井茶品质好的重要标志。如果受到挤压,很容易变成碎片,结果使高级茶被人误认为是低级龙井茶,开汤泡饮时,也因碎末多尔缺少观赏价值。因此,在贮藏龙井茶时,切忌采用挤、压等方式存放。

推荐几种贮藏方法:

罐装。罐装龙井茶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如果罐装茶叶暂时不引用,可用透明胶纸封口,以免潮湿空气渗入。这种方法一般适用在办公室或家庭临时泡茶用。

袋藏法。目前用的最多的是食品袋保存,这也是家庭贮藏龙井茶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之一。用食品袋保管龙井茶,能否起到有效的保藏作用,关键是:一要龙井茶本身干燥。二要选择好包装材料。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选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食品包装袋;其次,食品袋的材料密封度要高;另外,食品袋的质地要好,强度要高。另外,家庭用食品袋保藏龙井茶时,先要用较为柔软的白净纸张把茶叶包装好,再置入食品袋。而后,挤出空气,将食品袋封口。也可以在相反方向再淘上一只食品袋,依法封口。而后,放在阴凉干燥处,这样一般可贮藏6-12个月。

冷藏法。用冰箱冷藏龙井茶,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要防止冰箱里的鱼腥味污染龙井茶;二是龙井茶必须是干燥的。一般可以将龙井茶用袋封好后贮藏在冰箱内。如果冰箱温度控制在零摄氏度以下,一般可贮藏1.5年左右;若温度控制在摄氏零下五度以下,效果更佳。

龙井茶文化

[清]汪光被 西湖竹枝词 山为城郭水为家,风景清和蝶恋花。 昨暮老僧龙井出,竹篮分得雨前茶。

[ 清]王倩 西湖竹枝词 虎跑泉水竹风炉,龙井茶芽瓷瓦壶。 谁道雨中山果落,红菱新贩过西湖。

[清]无名氏 松庐诗 龙井茶先谷雨长,味甘还作豆花香。 平生嗜好无他物,日煮清泉一勺尝。

于冠西 茶乡即景 结队上山去,沾衣晓雾重。 春风入龙井,新绿满狮峰。 嫩芽带露摘,清香溢篓中。 一曲采茶舞,湖上太阳红。

戴盟 龙井问茶 龙井茶香碧一瓯,狮峰梅坞绿常留。 是谁采撷千峰翠,先送春光到案头。

戴盟 虎跑梦泉 采取新茶虎跑泉,深情厚意盏中传。 他年回味知多少,梦绕神萦思水源。 九溪半途凉亭茶联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日归可缓试同寂陌上花来



宗教民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便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 学思想.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传统婚俗之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

正婚礼传统婚俗之婚礼篇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描述:p_290155_4__954701097.jpg

婚礼前准备: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基本流程: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描述:p_290155_1__522712461.jpg

花轿: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

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

射地,代表天长地久:

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宗教民俗 意大利风俗礼仪大全

意大利日常生活习俗简介

现国内人们的生活已达一定水准,日常媒体西方世界的报道,也详尽且多面。因此有机会 出国 留学 ,旅游或 移民 的同胞们对外面的世界少有“刘姥姥游大观圆”之感,更谈不上什么文化震撼了。大多数在国外的同胞们,经过耳濡目染西方礼节,也多半满腔自信,在外国人面前只要行为自然得宜,还不至于失态,失礼。然而,有些已根深蒂固,成为积习的小动作和小习惯,在国内或许人人为之,或许没人介意,却会在国外引人侧目或被视为大忌,为此我们更应入乡随俗。而这些应注意的小节是[国际礼仪]书上找不到的,端看个人是否在生活中去体会观察。

吃要闭嘴,吃喝不要出声,吃面条要用叉子卷好送入口中,不可吸出声音。餐间谈话也等嘴中无食物再交谈。否则是没教养的表现。每一道菜吃完后,只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内,就表示这菜已吃毕,有剩的话服务员也会撤了。

朋友间聚会一般上餐馆一起吃饭,共同摊钱,除非对方申明请客。意大利人如请你上家里吃饭, 那是当你为上宾了,客人可带酒(一般葡萄酒),甜点或纪念品鲜花。意大利人排座位是一男一女叉开,一般还要把丈夫与妻子分开。客人带的食物酒和甜点也马上食用。礼物也当场打开。

餐桌上不要[捞过界]拿调味品,食物若非摆在面前,应请邻座代拿。我们习惯是起身夹取较远的餐点,而欧洲人则刚好相反:将远处的整盘拿到面前,再取食物放入碗盘。

亲吻是在比较亲近的朋友间的礼节, 一般两人的脸要靠两三次,还要发出亲吻的声音。在意大利两个男性好友间也行亲吻礼,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比较例外的, 其他国家只在男女或女性间才行亲吻礼。普通朋友和礼节性的交往时就行握手礼。

在人前勿用手指挖鼻孔,在国内一般人不以为意,且是下意识的动作。在欧洲却是社交场合的大忌。也注意不要在人前挖耳孔。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意大利人休闲方式

久居意大利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觉,热情浪漫的意大利人生活过得很悠闲舒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人们常会看到他们或邀朋友或携家带小驾车外出前往公园、海滨和乡下农庄等地旅游的情景。眼下五一节刚过,记者的一位年轻律师朋友朱塞佩就开始忙着邀亲朋好友,筹划今年8月选择到哪里度假。在意大利,有着与朱塞佩同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意大利人没有过五一黄金周的习惯,但若翻开日历,意大利每年法定节假日很多,包括与天主教有关的 圣诞节 、复活节及圣母升天节,还有各地护城纪念日等,意大利人每年节假日之多在欧盟成员国内名列前茅。在法定节假日,不仅意大利政府机构和办公室关门,而且就连一些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经营商店的老板们也放弃生意不做,缩短营业时间或干脆关门歇业,举家老小走出喧嚣的城市,到乡下呼吸新鲜空气。

意大利人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随着近几年旅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意大利休闲经济产业链也在不断拉长。濒临地中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加上先人们留下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给意大利人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古迹游、滨海旅游、山区旅游、冬季旅游、农业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和酒文化旅游等名目繁多的特色旅游项目不断涌现,吸引了大批观光客。据有关部门统计,意大利人每年用于休闲游方面的开支达到580亿欧元,全国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就业人数在300万左右。

在各种休闲方式中,传统的城市文化古迹游仍是意大利人的首选。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较多的国家,意大利全国拥有3200多座博物馆、10万座大小教堂和5万座历史建筑物,收藏有500多万件考古文物和200多万件艺术品。据意大利文化艺术和旅游协会公布的报告,去年意大利许多城市的游客人数增幅明显,文化古迹集中的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地游客人数增幅最大。

另外,利用周末双休日举行的“不眠之夜”活动自2003年9月开始在罗马举办以来,每次都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参与,取得了极大成功。米兰、那不勒斯和都灵等地都相继效仿。“不眠之夜”是指市内所有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古迹当晚延长开放时间,免费向游人开放,极大地活跃了人们在双休日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旅馆、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罗马去年的“不眠之夜”活动在旅馆、餐饮和其他服务业的营业额达6000万欧元,足以看出意大利人对文化艺术古迹的喜爱。

绿色休闲旅游最近几年也逐渐成为意大利人的新宠。传统的“绿色旅游”只不过是人们深入乡村,接触大自然,使身心得到放松,如今的休闲游则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意大利农业协会提供的数字显示,意大利各地拥有各种特色旅游企业1.3万多家,旅游区的管理者们为不同游客提供了不同的个性化服务。除此之外,不少意大利私人农庄和花园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也不定期开放。记者日前在罗马附近一家保存上千种花卉品种的私人植物园采访时发现,时逢双休日,有不少意大利人前来踏青游览,其中还有一些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有的则是从数百公里之外的城市专门赶来。

意大利的休闲方式寓教于乐。每年举办“文化遗产开放周”期间,政府文化遗产部举办的音乐会、研讨会等与文化和历史相关联的活动达上千项,目的是加深人们对意大利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帮助年轻人增加历史知识,培养艺术修养。有关部门还通过歌舞和影展等活动来帮助孩子们认识熟悉历史的重要性。记者还发现,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在罗马市内公园里人们经常自发组织一些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体育运动,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还踢起了足球,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身体。由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拥有5700万人口的意大利能成为世界足球强国的奥秘了。

意大利习俗

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进出电梯时,要让女士先行。

如果有人打喷嚏,旁边的人马上会说:“萨尔维!”意思是说:“祝你健康!”究其原因,据说欧洲人十分害怕感冒,在欧洲发生过重感至死的事情,所以人们特别小心,千万不要感冒。如果有一点感冒,希望马上就好。此外,当着别人打喷嚏或咳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马上对旁边的人表示“对不起”。

意大利习惯对死者进行土葬。各地都有公墓。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讲究,就像一座花园,里面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刻。

赴宴迟到是常事。意大利人时间观念不强,特别是出席宴会、招待会等活动时,经常迟到。他们晚到15或20分钟是司空见惯的事。如果迟到时间过长,他们常常会说:“交通太拥挤了,真是对不起。”

商店门口有插葡萄枝的习惯。意大利是盛产葡萄酒的国家。许多小城镇甚至乡村农户也会酿酒。过去,有些农民家里酿了许多酒,自给有余,便打算出售一些。他们将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过路人一看便知道这家有酒卖。一旦酒已售完,绿枝就被取下。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有些商店门口仍然挂起葡萄枝。

意大利菜的独到风味

有妈妈的味道 意大利菜有“妈妈的味道”,而“妈妈的味道是世界最棒的佳肴”。意大利大多数的母亲,会在周日做手擀的意大利面fettuccine及调味酱sugo,并留待冬天享用。意大利菜之所以有“妈妈的味道”,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庭院裁种的青菜、养的鸡、捕获的猎物,再加上母亲的爱,所烹煮出的人间美食。

意大利人的三餐 意大利人的早餐prima colazione 非常简单,大多以咖啡解决。正在发育的小孩,会喝些咖啡牛奶混合的caffe e latte。有些人也会在上班前到酒吧喝些泡沫式咖啡comtto,及吃点面包。而到午餐pranzo之前,他们大多空着肚子。因此,有些小孩在上学途中,会买些橄榄油、盐涂在火腿或面饼上的pizza blanca,并在休息时间享用,而大人通常有上午茶时间spuntino。

午餐大多自中午1:30或2:00开始,此时家里的母亲早已准备好意大利面、肉、鱼、纵使青菜、酒、酒水果、咖啡等,但最近有些酒吧、速食店也供应简式午餐给上班族。

接着下午17:00左右,是下午茶时间(merenda),此时比萨店前挤满年轻人,家庭主妇也会亲自做些蛋糕,泡些红茶、咖啡,轻松地享受下午茶时间。从下午20:00起是晚餐cena时间,大部分吃得较简便,以mine strone汤类,火腿、乳酪、意大利面、酒为主。

意大利美食集各家之长于一堂!一般而言,北意大利菜与法国菜相近,多用乳酪、鲜奶。南意大利则大多用番茄、橄榄油。加尔达湖是番茄栽培的北限,波河流域的帕达纳平原,则是意大利数一数二的肉牛、乳牛产地。因为临近法国、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等国,意大利菜多少受这些国家的影响。北意大利的美食culash(牛肉熬煮)就深受南斯拉夫影响。而苹果派strudel则有德国、奥地利的风味,南西西里岛的 cuscusu则属阿拉伯同味。了解意大利菜进而可了解意大利的风土、文化、历史背景。

意大利的咖啡文化

到意大利观光要小心两件事: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咖啡。在意大利,咖啡和男人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两样东西,因此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

英文名称为espresso的意大利咖啡,近年来在国内已经普遍为爱好咖啡的人所熟知,这种又浓又香,面上浮着一层金黄泡沫的纯黑咖啡,浓稠滚烫好似地狱逃上来的魔鬼,每每叫人一饮便陷入无可言喻的魅力中,难以忘怀。 意大利咖啡的特色,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不分男女几乎从早喝到晚,街上到处可见叫做bar的咖啡小店,贩卖一杯四百里拉左右,约合台币十多元的咖啡,供人站着一饮而尽。

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调至意大利咖啡的咖啡豆是世界上炒得最深的一种豆子,这是为了配合意大利式咖啡壶瞬间萃取咖啡的特殊功能。由于一杯意大利咖啡的份量只有五十cc,咖啡豆用量只要六至八公克便够了,因此这种看起来很浓的咖啡,其实一点不伤肠胃,甚至还有帮助消化呢! 意大利咖啡还有一种加了牛奶的喝法,叫做cappuccino,利用意大利咖啡壶摄氏一百三十度以上的蒸汽,先将牛奶打成泡沫,再漂浮在浓黑的咖啡上。甜美的新鲜牛奶,纯白可爱;迷人的espresso魔鬼在它的点缀之下,顿时就换化成美妙的天使了!

游威尼斯十大经典节目

1.乘坐贡多拉泛舟大运河。

2.乘电梯上圣马可钟楼欣赏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风景”的威尼斯全景。

3.逛里亚尔托集市。

4.乘船大运河,观赏“威尼斯最长的街道”两侧矗立着的各种风格的老建筑。

5.在圣马可广场品尝咖啡,听咖啡乐队的演奏。

6.参加威尼斯狂欢节。

7.步行迂回曲折的小巷。

8.夜游威尼斯。

9.情人一定要在叹息桥下拥吻。

10.在玻璃制造厂观看现场吹制玻璃。

水城交通

●步行:威尼斯非常小,靠两腿散散步就能走完。这座被一些专家称作“规划糟糕”的水城有着迷宫般复杂窄小的街道和各种广场,用地图辨认非常困难。迷路的话,不用着急,跟着人群走,到了广场或教堂就好辨认了。水上交通:有贡多拉平底船、水上公共和水上出租等几种。“贡多拉”是进入弯弯曲曲的运河最好的交通工具,也作为威尼斯的象征而吸引着大量游客,但贡多拉船夫早已练就一身炉火纯青的赚钱本领,乘坐价格令人乍舌,所以上船前一定要先讨价还价。水上公共舒适而相对便宜。风景最美最受欢迎的是1号航线,5号航线则环绕威尼斯市而行。在各大饭店可以租到的私密性高的“水上出租”,它能穿越泻湖到利多岛也能到达机场。

●飞机与火车:马可波罗机场坐落在威尼斯以北9公里的大陆城市泰塞拉,但现在不足以应付客流量。从机场经利多岛乘游艇到圣马可广场的1小时路途非常美好,更便宜的话则可以乘坐机场到威尼斯陆路交通枢纽罗马广场的汽车。特雷维索机场位于威尼斯以北30公里,许多包机在那里起降,机场有长途车到达威尼斯。火车则可以从伦敦经巴黎到威尼斯。

●水城住宿:昂贵的价格和常常人满为患是威尼斯住宿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威尼斯有200多家档次不一的旅馆,但不管档次如何都比国内同等级旅馆贵30%.找便宜的酒店就要避开圣马可区,而且越远旅馆价格就越低——火车站附近的旅馆是最便宜的。青年旅舍中最受欢迎的是朱德卡岛上的威尼斯奥斯特洛青年旅舍(朱德卡86号),可以望见圣马可。一年里许多月份都要预定房间,最拥挤的是6月——9月及2月的狂欢节。

●水城饮食:威尼斯从不以美食闻名,而且价格不便宜。市中心比国内同等饭馆贵30%.着名的甜食是tiramisu,由奶酪和鸡蛋制成的糕饼浸在咖啡白兰地混合物中制成。游客套餐相对便宜,通常是意大利面条、鸡和炸薯条。最便宜的是吃面包卷、比萨饼和三明治。威尼斯的葡萄酒很值得品尝,最着名的有瓦尔波利切拉和巴尔多利红葡萄酒以及索阿韦白葡萄酒。在威尼斯老店哈里酒吧品贝里尼鸡尾酒是最有情调的事。

●水城购物:豪华高档的商店集中在圣马可广场周围,出售珠宝、织品、花边等,价格很高。名牌服装店和鞋店聚集在默尔切列大街。里亚尔托市场有最新鲜的水果蔬菜。威尼斯最值得购买的是穆拉诺玻璃器皿和狂欢节面具,但在这里有大量的假冒仿制品。全年都可以买到面具,但以狂欢节时种类最多最漂亮。

●参考游程:1.一日往返的路线:大运河——圣马可广场及周边——里亚尔托桥2.三日往返的路线:d1坎纳雷焦区——圣乔瓦尼圣保罗广场——里亚尔托桥d2大运河——圣马可广场——艺术学院美术馆d3鱼市——圣保罗和圣十子区——圣马可区3.乘船游览大运河:乘坐1路水上公共顺大运河缓缓而行,在每一个码头都有停靠,可以坐船欣赏运河两岸的建筑。

●左岸:萨卢特教堂——达里奥府——韦尼耶。莱奥尼府——阿卡德米亚桥——雷佐尼科宅——福斯卡里宅——巴尔比府——里亚尔托桥——司库府——萨佩罗宅——图尔希仓库右岸:斯卡尔齐教堂——文德拉明。卡莱吉府——金屋——泰代斯基仓库——丹多洛府——格里马尼府——科尔内。斯皮内利府——格拉西府——巴尔巴洛府——科尔内府——皮萨尼。格里蒂府——孔塔里尼。法桑宅4.乘船环游威尼斯:52路水上公共所经的这条景色优美的路线,围绕威尼斯转一圈,全程1.5小时,包括在诺韦大街换船。

●路线:圣乔治。马焦雷教堂——朱德卡岛——扎泰雷——斯塔基磨房——马里蒂马站——坎纳雷焦运河——诺韦大街——船厂

订婚戒指

意大利人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他们的婚嫁习俗与欧洲其他国家大同小异。今天的意大利男女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多,他们可能寻找自己心爱的伴侣。青年人利用同学、同事、同乡等关系或通过亲友介绍,在旅游、滑雪、打球、观看赛马、赛车、赛船或跳舞、唱歌、观看文艺演出等活动中互相结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恋爱过程,有的还主动征求父母或亲朋好友的意见,然后才定下终身大事。男女青年从认识到结婚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相识之后经过订婚阶段,过一二年才结婚,有的结识后很快决定结婚,没有经过订婚的那段过程。订婚的礼仪并不十分复杂,男女相爱后,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后宣布订婚。男方要向女方赠送订婚戒指,并亲自戴在女方左手的无名指上。男女双方要把此消息通知亲友,宣布他们已成为未婚夫妻,并安排男女双方的父母、亲友一同进餐。亲友要向订婚双方送礼,表示祝贺。

关于妇女戴订婚、结婚戒指,有不少传说。一种传说是:戒指用金子做成,非常结实,表明婚姻牢不可破,而其浑圆无缝,又象征婚姻圆满,婚后幸福无边。另一种传说是:古时没有自由恋爱,有钱有势的人常常强迫妇女成亲,甚至出现抢亲。男子将抢来年女子戴上枷锁。经过多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或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上戒指后,表示她已归他所有。这就是戒指的来历。

婚礼种种 婚约男女永结同心之后,就要为正式婚礼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如布置新房,购买家具及各种日用品,印发请柬,联系举行婚礼的地点,准备结婚礼服,等等。一旦准备就绪,举办婚礼的时刻就会到来了。男女双方事先进行商议,择日完婚。意大利人习惯把婚期定在春、秋两季,一般以3月、4月、7月、9月、10月为多。因为春季春暖花开,气候宜人,特别是3月和4月正值复活节前后,而复活节是万物生长、充满生机的节日,所以在此期间结婚的青年男女较多。金秋佳节也是青年们举行婚礼经常选择的时节。秋高气爽,景色迷人,未婚夫妇此时喜结良缘,幸福美满。

意大利人对婚礼比较重视。婚礼分为两种,一种是民政婚礼,另一种是教堂婚礼。举行这两种不甘落后婚礼都是合法的。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进行婚姻登记,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办理。近年来,到市政府登记结婚的越来越多。

在意大利,除了上述民政婚礼和宗教婚礼仪式,甚至主张不举行正式仪式,只要到市政府婚姻登记处注册登记,就算是结婚了。他们可以到国内旅游城市或国外风景区度蜜月。有的新郎乘从一辆扎满彩绸、飘带和花束的小汽车,前往迎娶新娘,将新娘接到家里,亲友们见面后,共赴婚宴。他们省去了那些繁琐的结婚仪式,婚宴后,婚事就算办过了。在意北方马乔列湖,我们曾见到空着漂亮婚服的一对情人乘一艘小汽艇欢度他们最美好的时光。艇上还有新郎、新娘的父母及证婚人,汽艇在湖上飞驶,透过上的花束、彩带随风飘动。他们的艇上婚礼为湖光山色增添了新的情趣。

未婚同居

现在,也有一些未经订婚、结婚就同居的意大利青年男女。他们眼里,婚礼是多余的。他们认为,愿合就合,愿分就分,没有家庭责任。但大多数意大利人对婚姻仍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有些人还重视结婚纪念,每逢结婚1周年、5周年或10周年还要举办家庭小型纪念活动,如到饭馆聚餐、到郊外旅游野餐或观看文艺演出、举行舞会等。对于25年银婚和50年金婚,则更加重视,夫妇有互赠礼品的习惯,25年送银质纪念品,50年送金质纪念品。而且,夫妻之间要说一些互相赞美的话,如“深深感谢你与我共度50个春秋”等等,使对方感到心情愉快,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

涉外婚姻

由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前的往来与交流增多,意大利的涉外婚姻也增加了。在一些意大利青年和家庭中,有时产生这类问题:是否可与一名黑人姑娘结婚?要不要收养一名非洲孩子?如果子女同一名东方或非洲有色人种热恋,父母如何对待?现在有多少人能接受与异国人通婚?其结果是:大多数人认为,意大利人不应是单一人的种族,不能受种族主义的影响。在意大利,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与一名黑人小伙子通婚,这是政党的事情。近几年来,由于意大利男女青年与外国人通婚的人数增加,引起一部分人对其后果表示担心,他们害怕对意大利民族产生不利影响。但总的看来,人们并不反对同外国人结婚。经有关人员统计,如果一名意大利小伙子与一名黑人姑娘结婚,将有67%的人赞同,27%的人反对;64岁以上的女人大多数不赞成女子与外国人通婚;45岁以上的男人大多数不赞成男子与外国人结婚;但80%的青年人对与异国青年通婚持赞成态度。

晚婚晚育

在婚姻、家庭方面,意大利的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意大利青年自觉地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天经地义的。意大利却不是这样,目前29岁以上的男子仍厮守在家不愿结婚的比例已过半数。虽然他们中有少数人有工作,也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仍然吃住在家,依赖父母,不愿离家自立。他们在家不愿干家务,吃住不掏钱,自感乐在其中。大龄男青年不愿离家自立的主要原因有以以下四点:首先,房租每年涨价,青年人工资不高,拿不出很多的钱租房子,何况有一部分青年还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呢!同父母住在一起,不必交房租;其次,父母比较宽容,允许子女的男友或女友与他们合住,他们赖在父母家,既省钱又舒服,何乐而不为?第三,女友工资收入、文化水平与男子差不多,女方要求很高,不好伺候;第四,青年人图轻松自由,不愿承担家庭责任。既大龄男子不愿结婚,那么他们更不会抚养孩子了。意大利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几年呈负增长。1994年,意全国新生儿为53万多,是1861年意大利统一以来的最低点。

在意大利,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一方面,家庭子女少,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更少。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增多。从家庭结构来看,由夫妻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单亲家庭及单身家庭数目增加。1974年5月以前,在西欧国家中,意大利与西班牙、爱尔兰同属不准离婚的国家,所有居民都无权离婚。1974年5月12日,意举行全国公民投票,有2/3的公民投票赞成离婚。从此,意大利公民才取得了合法的离婚权。

意大利国旗

最初,意大利国旗的颜色同法国国旗的颜色一样,同为蓝、白、红。由三个垂直相等的长方形组成,从旗杆开始分别为绿、白、红色。这三色旗的绿色代表葱郁的山谷,白色寓含皑皑白雪之意,红色象征烈士的鲜血。

直至1796年,蓝色才被改为绿色。据记载,这三色旗是由拿破仑 波拿巴设计的。这年,拿破仑率领其意大利军团突破积雪漫盖的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北部,同奥地利军队作战,第一次使用了这三色期。

同年,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兵团也挥舞起了这颜色鲜明的三色旗。

第二年,勒佐 艾米利亚地区的百姓也高擎起这三色旗,举行爱国游行示威活动。

相继地,意大利各地百姓纷纷响应三色旗的号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斗争。

1861年,维多里奥 艾玛努埃莱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成为意大利王国首任国王,他在原三色旗的旗角上加了带有白色十字的红盾,新国旗便诞生了。

1946年6月2日,意大利共和国成立。正式规定取消带白色十字的红盾,立绿白红三色旗为共和国国旗。

1947年12月22日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12条明确规定,绿白红三色旗为国旗。

意大利无疑是世界上最具风情的国家之一,那里不仅有醉人的海水、辉煌的历史、迷人的建筑、性感的足球,更有着举世无双的美食文化。意大利的pizza、面食和咖啡早已被国人接受,而真正的意大利冰激凌实为意大利美食中的经典之经典!

冰激凌是意大利人的发明,并在16世纪由西西里岛的一位教士改良,完善了它的制作技术。意大利艺术冰激凌(gelato)的制作传统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西西里岛的冰激凌仍被认为是意大利最好的冰激凌。到过意大利的人们,品尝到意大利冰激凌文化,无不为其可口的味道以及精致的外形所惊叹。

说意大利冰激凌是真正的艺术品并不为过。从制作工艺上讲,单纯的配方是制造纯粹口感的秘密武器,不论哪一款冰激凌,它的配方中永远没有任何添加剂。在麦当劳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当咖啡也可以被星巴克流水线般制造出来的时候,每一种意大利冰激凌却始终都是专业厨师的手工制作,由此可见它的出身不凡。意大利冰激凌不会冰冻得很硬,口感细腻轻盈如丝,浪漫的感受不绝于口。意大利的冰激凌大体可分为四类:gelato——意式冰激凌

以鲜牛奶为原料,配以各种水果,是意大利冰激凌最为传统的一款。sorbetto——雪芭

纯鲜水果,不含牛奶。在国外正式的西餐中,每道菜之间都会提供柠檬雪芭,用作清除上道菜的余味及提高味觉,以品尝下一道菜。yogurt——乳酪

由新鲜酸奶制成,口感腻滑,还可帮助消化。soyagelato——大豆冰激凌

由西西里岛冰激凌大师mr.russo独创,不含胆固醇,无糖无奶。对于牛奶过敏、要保持苗条的人来说,实在是最佳之选。

另外,在冬季,浇上一杯香浓的工夫咖啡(espresso)在榛子或朗姆酒巧克力冰激凌上,演绎的是一道别致的风情。这种叫“affogato”的工夫冰激凌是罗马人传统的一种吃法。

在北京我们也可以吃到比较纯正的意大利冰激凌。除了一些意大利餐馆,在中粮广场以及燕莎商城等地方,可以发现一家叫做聚乐多的意大利冰激凌店。据店主介绍,聚乐多的创始人就是闻名遐迩的西西里岛冰激凌大师mr.russo,在去年7月被引入北京,成立了亚洲第一家分店。他们的冰激凌所有的材料均由意大利直接进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意大利冰激凌的传统魅力。

几种经典意大利面食的菜谱

描述:意大利餐.jpg

一、意大利蛤蜊面

原料:

蛤蜊300克、洋葱、大蒜、奶油、辣油、香菜末。使用面类:意大利肉酱面。

做法:

1.蛤蜊泡盐水半小时以上,使其吐沙干净。

2.洋葱、大蒜切末。

3.面条用热水泡开备用。洋葱末、蒜末入奶油锅爆香,加入蛤蜊、少许辣油,炒至蛤蜊开口,最后加入面条和调味料略炒,盛起时倒些香菜末增添香气即可。

二、串肉意大利面

原料:

牛排1块、洋葱1/2个、番茄1个、鲜香菇2个、大蒜1粒、意大利面 1/2斤(已煮熟) 、牛油3大匙、番茄酱1大匙、盐1小匙、黑胡椒粉1/4小匙。

做法:

1、鲜香菇用刀划花纹后,用1大匙牛油煎黄,撒上少许盐。

2、洋葱、番茄洗净后切块,大蒜切碎。

3、用1大匙朱油炒香(2)料,加1/2小匙盐、番茄酱、1/8小匙黑胡椒粉同炒,再放入意大利面拌匀。

4、牛排切小块,撒上1/2小匙盐及1/8小匙黑胡椒粉。

5、用1大匙牛油将牛排煎至6分熟(或放入烤箱烤熟)取出,以串肉叉串起。

6、将意大利面、串肉、鲜香菇依序盛盘。

三、意大利细面条

原料:

细面条480g,香肠65g,茄子80g,西红柿65g,柿子椒30g,豆角330g,葱头65g,色拉油适量。

做法:

1.把面条煮熟,西红柿切成块,焯好的豆角切成3cm长。

2.茄子、柿子椒,切成片,葱头切细丝,大蒜切碎,香肠切成斜块。

3.锅中放油加热,把2倒入锅中炒。

4.将1和3混和用丘比千岛酱调制。

四、西红柿酱汁意大利面

原料:

意大利面200克,大蒜1瓣,洋葱半个,西红柿2个,橄榄油2大勺,盐、胡椒适量。

做法:

1、准备原料_将洋葱切成细末。用刀将大蒜拍碎后,同样切成细末。将西红柿切成1厘米大小的西红柿丁,再将其放入过滤网中,除籽并且滤去水分。

2、在深锅里注入水。煮沸后,加入盐和几滴橄榄油,然后立刻将意大利面放入锅中,煮到软硬适中的程度。

3、准备酱汁_将橄榄油倒入平底锅,放入大蒜,文火炒出蒜香,注意切勿将蒜炒焦。然后放入洋葱,炒至微微变色,再将西红柿丁倒入锅中。

4、装盘。待西红柿炒热后,将煮好的意大利面倒入锅中,撒上盐和胡椒,搅拌均匀装盘。

五、野菇烩意大利面

原料:

意大利面100g、意大利野菇(morel)3朵、鸿喜菇1小撮、蕃茄半只、碎洋葱少许、碎大蒜少许、橄榄油适量、盐少许、胡椒少许。

做法:

1. 取一深锅煮水至滚沸,加1匙盐,放入面煮至八分熟后捞起,拌点橄榄油备用。

2. 蕃茄用热水汆烫一下,去皮,切丁备用。

3. 取一平底锅,加入适量的橄榄油炒香碎洋葱及碎大蒜,加入意大利野菇、鸿喜菇拌炒约3分钟,再加入作法2的蕃茄丁及白酒翻炒一下。

4. 续放入作法1的面于锅中拌炒,最后加入盐、胡椒调味即可装盘。



宗教民俗 各国异域饮茶习俗

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但各国饮茶的习俗却不尽相同,各有妙处。

泰国人喝冰茶 泰国人饮茶的习惯很奇特,他们常常在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此茶使人倍感凉快、舒适。

埃及人喝甜茶 埃及人喜欢饮甜茶。他们招待客人时,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入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印度人喝奶茶 印度人喝茶时要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姜和小豆蔻,沏出的茶味与众不同。他们喝茶的方式也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啜饮,可谓别具一格。

英国人喝什锦茶 英国人常在茶里掺入橘子、玫瑰等佐料。据说这样可减少容易伤胃的茶碱,更能发挥保健作用。

俄罗斯人喜欢饮红茶 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红茶,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自己的习惯调成浓淡不一的味道。

南美洲人喝马黛茶 在南美洲许多国家,人们把茶叶和当地的马黛树叶混合在一起饮用。喝茶时,先把茶叶放入筒中,冲上开水,再用一根细长的吸管插入到大茶杯里吸吮。

非洲人喝薄荷茶 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里加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和一些冰糖,此茶清香醇厚,又甜又凉。有客来访,主人连敬三杯,客人须将茶喝完才算礼貌。



宗教民俗 拜佛应知的常规礼仪

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

若受师父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笔者未出家前,曾因身体欠佳,而常至寺为庙不住数天,发现很多信徒随便于佛寺内厨房取物食用,或摘取寺内树上水果,或取食供桌上水果,或于寺庙作法会或打佛七、佛菩萨生日时,檀越(施主)所供养打斋之物品数量很多,而在当法会圆满时,剩甚多物品,就随便分取回家煮食,笔者还看到掌厨师父不知戒律,而随便分给自己弟子带回家,亦有自己取食作。

像这样种种举动,已严重犯了盗戒,盗用十方常住物(意即各地丛生所捐之物品、金钱叫常住物),百分之百经绝对下地狱受苦无量。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苦,这叫因小果大,后悔莫及!

因小果朋,可上升为天人,下地狱受苦。

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很多信徒每逢星期日常朝山入寺拜佛,甚是虔诚,但有些人,不知规矩,看到寺庙后山水果树上长满很多熟透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不自禁地自摘禁果而食,而犯了偷盗寺内物之罪,够下地狱之条件。我以前常到嘉义大仙寺静养,其寺后山很大,种了很多水果树,每逢假日,游客到后山树荫下休息,凉风送来颇为惬意,常看到多人摘水果而食,因我身为一香客,不便干涉,只叹众生贪食不厌,也是促使我写此文之动机。

本佛堂现在还无山可建修行道场,不然就得树立一标语:“请游客不得摘食本山水果,有喷农药”,想必无人敢摘食也。本佛堂现虽无山可供人摘食水果,但亦有人曾摘取水果食之:因常有善信敬备水果到佛堂礼佛后,不吭不讲的,将水果放置佛桌上不收回,等数天后,部分水果断有腐烂,部分尚完美的,堂内皈依弟子不知戒规,就自动取食,而犯戒应知未得施主允准之物,皆不得取食,信徒不取回亦不言明要供养十方僧众,此物乃为原主,不得取用,儿取用皆犯盗戒也,当坠恶道矣!

第三条: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

我曾在多家化寺静修养身,常看到多人于佛堂中吸烟、嚼槟榔、实为不敬三宝之行,并污秽了佛堂清静,佛堂乃法王宝殿出家人修行念佛之净地,污烟浊气冲天当扰乱出家人修行,罪过是无量的。应知香烟之气颇毒,可使人致癌,并于扰人之情绪,现许多办公机关皆禁止吸烟,提高办公效率,何况在庄严清静佛堂内;嚼槟榔非但不雅观,且污染环境卫生,佛寺四周有天龙八部护法,若随地吐槟榔汁,当污秽圣地而不干净,则罪不可赦也。

进入佛堂内,应赤足入,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应知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从厕所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为宜,免污及圣地,而惹罪衍,当得戒守之。一口痰一把鼻涕,下地狱火烧不息,凡佛弟子持戒清静无犯者,日久身上自可发出一种如檀香般的戒香味,醇香传百里,就如佛菩萨示现显降,芳香遍满虚空,当得众生诚心供养礼拜。佛语戒定真香,有戒有定有真香无戒无定是晋味,持戒者心性坦荡无疑,犯戒者心性不安束缚,持戒者当得众生恭敬礼拜,犯戒者当得众生不耻不敬,持戒者当可摄服众生得生佛性,犯戒者当招致众生得生毁谤。持戒清静可证果,犯戒当受地狱果报,持戒犯戒否!得由智者自定矣!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

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子曰:“君子不入中门,行不履”应知古代下品官入高官府弟,皆得从旁门入,只皇帝亲王爷,方得由中门入,而佛寺乃法王宝殿,佛祖其位尊当主过玉皇大天尊及一切大人,进入佛寺,当视为进入皇帝殿,拜见皇帝一样,得遵守寺内礼节,庄严不得随便,方免犯不敬三宝之罪。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蹓跶作观赏,东张西望

我常注意到许多信徒一进入佛堂内,不在顶礼跪拜,却在堂内走来走去,又站着堂内正中央,一直高视佛面,像在观艺术品一样,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也,这点很多人都有此通病。

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很多人在佛堂内,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将佛堂当作菜市场,扰乱清静,罪过无量。有些佛堂内地上铺有地毯,甚多人非躺即卧。尤其小孩一入宽大佛堂内当作游戏场乱蹦乱跳,跑东跑西,大人管不严,甚是罪过罪过!

第七条:于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

于佛寺四周常有众佛菩萨居之,天龙八部护法,环境清净无染,而人之唾液鼻涕甚为污秽,若于佛堂内随地吐痰及擤鼻涕,当污及圣地,造成空气污染,病菌传播,有害僧宝罪当入地狱受苦,有经为证,僧护经曰:“在佛地,涕唾污地,以是因缘,入地狱中,火烧受苦不息”,由此得知于佛寺中吐痰擤鼻涕于地狱中受火烧苦报,进佛寺参拜,此礼仪不得不慎;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生纸包之,投入垃圾筒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洗,当不患。

第八条:入佛堂拜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

凡入佛堂,应旋即拜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当得五种福德,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磐道。而绕佛方向,应由右而左绕行为吉也。拜佛后当即退出,切勿喧哗.

第九条:寺庙内用食,当提捐献

凡寺庙逢菩萨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都会备办素食筵席与众生结缘;或平时到寺庙用餐,皆得捐献功德金,因所食之物,皆为十方善众所捐献的,不应白吃的;很多人有这种贪吃的通病,以为佛寺内节庆日,办素食给人吃是应该的,而不必捐钱,如此当犯偷盗食之果报。当种下地狱之根而不知,慎之!(非出家人不得供养)。

第十条:一枝法杖倚壁,证果全失

昔印度二十五祖婆斯舍多尊者,过去世曾证得其陀含果位(谓已修得去凡入对之法)但入佛堂拜佛,大意将法杖倚壁而累世之修一刹那间化乌有,更遑论一般凡夫犯之,当堕恶道之果报是不庸之果报是不庸置疑的!故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自得福德而不犯,福报与业报就在一小动作之间,但其中之果报相差却甚巨矣!尤其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余在佛堂常见许多妇女习惯在拜佛前,将小皮包放置在佛桌上,应特别注意改正,免受业报之苦!还有入佛堂,不可穿木屐或拖鞋,免扰清静及污染拜佛寺地,来生免堕入马蹄国之的。

第十一条: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主持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礼拜。

很多人在佛堂拜佛,都喜站跪在中央礼拜,殊不知已犯礼仪,因一寺主持,需德高才优者,方能当之,佛学中位为尊。礼拜占主僧之位,为我慢失敬,其罪非轻。

第十二条: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女人到寺庙拜佛,千万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礼仪,跪拜礼佛时,相当不雅观,有碍佛堂庄严,并会引起来参拜之信徒非非之想,扰乱寺众之清修,则罪过矣!

第十三条:勿让小孩在佛堂内奔跑嘻戏

这点相当重要,若带小孩到佛寺拜拜,一定要管制的好,勿让小孩在大殿内东奔西跑,或随意动法器,因木鱼,罄之法器,乃龙天耳目,千万不可让小孩把玩敲打,则罪过很重.

第十四条:入佛寺不可大声说话

很多人一到佛寺内就好象进入公共场所游乐区一样,就大声谈天说地,走路搭肩勾背,随便摄影佛像,一点恭敬肃静心都没有,如此扰乱出家人清静修行之法,当犯罪的。

第十五条:入佛寺应念“阿弥陀佛”向师父问讯

凡入佛寺,遇师父应问讯答:“阿弥陀佛”,不可直称师父法名,凡答谢师父或向师父赔罪,皆说声“阿弥陀佛”,而不说“谢谢或对不起”的向师父告别,应说“弟子向师父告假,阿弥陀佛”,不可说再见啦!或goodbye。

第十六条:皈依弟子入佛应向师父顶礼

于行路中,与师父相遇,应停足向师父问讯后离去,不得闪避而过,我就曾遇见这种情景,真不知恭敬三宝。有一点需知的,凡受过五戒,菩萨戒之弟子,遇到出家师父,定要跪拜顶礼师父三拜,若不拜就犯戒。关于这点,我曾遇到几位受过戒之在家居士,遇到师父不知跪拜顶礼,颇有我慢之态,而向三宝顶礼,乃在消除我慢、我执、我相之心,而能养成谦虚恭敬之性,亦可消除业障。

第十七条:入师父房间之礼节

入师父房间,应叩门三声:若不应声则表示师父在内有事或休息,不得强入,可即离去。

第十八条:对师父顶礼应知

凡师父在刷牙、洗脸、理发、睡眠、吃饭、休息、打电话、写字皆不应作礼,在马路上亦不宜作礼,问讯即可,很多弟子为表示非常敬师父,而不分时、地的随便作礼,亦不甚雅观,有碍师父威仪!

第十九条:奉师父饮食之礼

奉饮食之师,应两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净,若吃过剩余不可让师父食用之,是为不净罪。

第二十条:与师父谈话之礼

与师父谈话,不得面对师父,应侧立或侧坐,亦不得高处立,或太远立,对师父谈话应清晰小声、和颜悦色,师父讲话中不得插嘴。

第二十一条:师父用物,不得用

师父之座位、床,及师父之衣、物,不得坐用。

第二十二条:随侍师父之礼

师若坐,应当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时,不得靠壁斜立,对师父不敬。

第二十三条:对师父的尊称

若有人问汝师之法号,应当说上某下某,不可直称师父之名字,否则会被人取笑你不知礼节。

第二十四条:入佛寺用餐之礼节

我们入佛寺内之食堂,或休息室内,不得争座位,亦不得高声呼叫,这种情景,每逢寺庙佛菩萨圣诞日,举行法会时很严重,亦可看出国人不守公德心的一面,因法会人很多,寺庙一天要办好几百桌筵席,吃饭时间一到,打板开饭,大众就抢坐位,好象怕坐不到位子,吃不到饭,看了令人感叹无奈。

第二十五条:在佛寺过夜应知

到寺庙住宿过夜,听到师父打板(安板)通知大众入睡里,应熄灯上床睡觉,不得再打开电灯看经书或交谈闲聊,不但扰乱出家众睡眠,又犯盗用常住物之电力,其罪亦重,因出家人一般早上都起得早诵早课,大部分都在四点以前起来,他们晚间睡眠都很短,不像在家人可睡足八小时的,入寺庙一切作息都要遵照寺内之规定,不得随便、妄大自为。若你真的不能入睡,要打电灯看也可以,但你须缴电费或自由捐献功德金给寺庙,当作电力费用,如此才不致犯了盗用常住物的戒规了,因寺内一切用水用电皆是十方物,公家要支付的,故超时间和私用电力看书,当然要捐钱缴费,才不亏常住,而受果报!

第二十六条:在佛寺内用物要节省

凡在寺庙内用水用物应昼节省开用,不得浪费,我常在寺庙内看到有人洗手后,不将水龙头关好,任其流水,亦有在寺内过夜乱开灯光,离开室内,亦不将灯关掉,缺乏公德心,尤其每到寒暑假或有学生到寺内进修用功,中社会人士爱惜参加公职考试,常借住寺庙自修,就有不爱惜灯光之现象,浪费公物是国人不良习性,若不改进,所受果报非浅矣!还有一种人,他在这寺庙捐献不少钱,就认为寺内之物皆他所有似的,一入寺内就乱用公物,从吃、住、用的都不捐献,有时还打长途电话,都不用缴钱,浪用公用十方物,其罪无边无量。应知纵使你在寺庙捐献一千万元,就连打一通电话一块钱你都要照付,捐一千万是你的功德,而打电话用的电话费是公家付的,是不相干的,公私要分明,我敢言你打寺内电话一元都不投,则你所捐的千万元功德都将化为乌有,需知“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绝非虚言,你若认为本人所言有疑,请你去请教精通戒律的法师便知其严重性的!

第二十七条:在佛寺庙内刷牙、洗脸时,不得面向佛金身或出家师父

在佛寺内早上起床刷牙、洗脸时,不得面向佛金身或出家师父,免犯不敬,亦是一种礼貌,这种现象,我在佛寺就遇过,因逢佛菩萨圣诞日,进香过夜的香客很多,而早上起来刷牙洗脸人多,洗手台人多拥挤,有的人就口咬着一支牙刷,手拿着一杯水,经过佛堂边走边洗,甚不雅观,实应改之,是为人之礼节。

第二十八条:勿将寺庙当观光地区

踏进佛寺内为礼拜佛菩萨,消除业障,需心存恭敬虔诚,方得感应,万不可在佛寺内随便大笑嘻皮笑脸,非但不能消业障,反犯了不敬三宝之罪矣!应保持威仪庄严之相,以示对诸佛菩萨之恭敬,方得感应,若欲笑之,应保持小声,并以袖口掩之。切勿将清净庄严之佛门圣地,当作观光圣地,不守纪律及形相,其因果可大矣!

第二十九条:拜佛之前,应洁净身体

我们在拜佛之前,应当先洗净身体及双手,尤其在上完小便后,应用卫生纸擦吸小便处,不让余尿污染衣服,双手要再用肥皂洗手,不得马虎,以前化陀弟子们,每大小便后洗手七次;大便后,应再用左手后二小手指(无名指小指)沾水洗净肛门,让衣服保持干净,再礼佛以表敬重,自得佛菩萨护佑。关于此事,实少人能遵行圆满,几乎都嫌罗嗦繁复,需知此是拜佛最大礼貌,试想穿一件脏衣服礼佛,能得到佛菩萨加持吗?你已不诚不净在先,又何来感应呢?为表最大敬意,此必需确定遵行为要。还有男子进行佛堂拜佛,应将裤管塞到袜子里,以免防止体上不净之毛掉在佛堂内,免污秽佛堂圣地,相当不敬的,我们出家人裤管要用松紧带绑起来,亦是防止不净之体毛掉落佛堂内的,此点希望男子特别遵守。

第三十条:礼佛之前,勿吃荤食、辛味、烟酒

在吃食方面,拜佛前,请勿吃食蒜、葱、鱼肉、酒、及嚼槟榔、吸烟草,而免口污臭,对佛菩萨祷告是相当不敬的,纵使与人说话,满嘴臭腥味亦是不礼貌行为,亦会遭人排斥,更何况是拜佛呢!

还有人拜佛时更绝妙,口中边嚼口香糖边拜佛,也有吃槟榔的,边咬边拜,令人气笑不得!造业非浅。

第三十一条: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

在佛堂内,见有人跪地礼拜佛菩萨时,勿从前面经过我们凡人是无福消受人家之礼拜的,他在拜佛,你从前面经过,不是等于在拜你吗?这点礼节,有很多人都会疏忽的,我就常看到,很多人大摇大摆地从拜佛的人前面经过,对佛亦甚不敬,就好像你正在跟朋友讲话或打招呼,有人从中间经过,你们定会感到此人很冒失无礼,是一样的道理。但拜佛的人,亦应知道礼节,拜佛应尽量靠近佛桌面前拜佛,不要离得太远,免得人家要绕一大圈从您后面而过,就像我们现在佛堂较小,有人偏站在门边拜佛,而我每次要经过,就不得从门外而绕,若有人一拜就数十分钟,那岂不叫每个人都得从门外出去,再绕道进堂,亦会影响他人礼佛,所以拜佛的人这点礼节亦了解!

第三十二条:拜佛姿势要庄严正确,不可倾斜不正

我看过很多人拜佛姿势东歪西斜的,漫不经心,两手合掌又合不拢,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拜佛心不诚,显不出庄严相,难得感应消业,一个人拜佛心诚,他的拜佛姿势定庄严又肃穆。看了自令人起恭敬之心的。合掌拜佛,定要双手十指并拢,不用力地靠着两胸部心窝(胸部中间处地方)处,十指朝天,不可倾斜指向佛,这样是不礼貌的,然后再问讯跪拜动作,定要现场示范,在此以笔难以说明的,希望学习正确姿势的人,可请于每星期三六两晚上参加本佛堂同修念佛会,自然会学得一切礼仪的,或欢迎随时莅堂请教堂内各位师父。谈到手执香拜佛:皆头不拜,只用双手抖香拜或手执香拜而已相当不雅观,若不会执香问讯,正确拜香应是头向前一拜而手拿香亦同时向前一拜,连续三拜即可,拜时要缓慢而显庄严。

第三十三条:徒弟与师不可同拜一人

弟子与师父同到师公或师伯处拜见时,作徒弟者,不得跟师同时礼拜长辈,应待师父先礼拜后,弟子方可依序礼拜,这是长幼有序之礼,应该知晓其礼,方显教养之风。

第三十四条:持佛像不得向人作礼

若自己已手持佛像时,不得向人行礼打招呼,而手捧持佛像,一定不可低过腰部,和是在腰部以上方可。

第三十五条:拜佛不一定要点香

我们到佛寺礼佛,不一定要点香拜佛方可显出诚心,佛教最大礼节是向佛五体的投地礼,是代表最崇高之敬意与礼节,在日本、西藏拜佛不点香,都五体投地地作礼而已。

第三十六条:不可用嘴巴吹三宝物经典

凡佛桌上有灰尘或香灰,一定要干净抹布擦拭干净,不可用口吹掉灰尘,尤其经典上有灰尘时,更不可用嘴吹散,要用干净布擦拭之,又经典放在桌上时,应不可放置超过桌缘,要放在佛桌内,以示敬重,尤其手不干净,更应洗手后,再捧书本。

第三十七条:佛桌上不可乱放杂物

佛桌上平时应当擦拭清洁,除放置佛像、香炉、佛灯、烛台、花瓶以外,其他物品千万不可放在佛桌上,否则就犯了不敬三宝之罪了!我看到在家居士的佛堂内,摆设杂乱,整束的香、茶杯、玩具、外道书本等物,将佛桌当作陈列桌,杂陈紊乱,不堪目睹。

还有香炉上的“香脚”,即燃烧完的香枝,插满了香炉,不拔掉,那是相当危险的,万一香炉着火,会烧到佛桌及佛像,那时业障就深大了。

第三十八条:有人诵经,请勿在旁走动,或站在中央照相

时常有人,不懂这个礼节,是相当冒失的,人在佛前诵经或读经,他就若无其事大摇大摆地从前面走过,或在旁边走动,如参观古董似的,非但扰人清静,分散诵经者精神,也阻碍龙天护法、法界有情众生听法,其业非轻也。凡我们诵经礼忏,除调伏自性、体会经义、忏悔造业,若心诚自能召法界有情、天龙八部来听经,让他们得闻佛法,心生法喜,可消业种善根,皆大欢喜,若在旁边走动,自会扰乱清静庄严圣地,其罪无边,天龙八部亦不会原谅的。我常看到道场举行盛大社《祈福消灾法会时,常有信徒充当记者似的,着照相机,如入无人之境,东旋西转地的拍照,破坏庄严,实相当不雅,如佛寺本身请人拍照摄影留念,应指定拍摄者在法会道场的两旁,左右拍照即可,这点望各佛寺应注意改进,以免庄严的道场遭受破坏,有益度众的。

第三十九条:点香勿用口吹,勿用鼻闻

点香献花供佛,为最好供养,但有人点香,因香多火势大而不能熄灭时,即用嘴巴吹灭,相当不敬的火不熄,应用扇子打灭,或分成小把,用手振动即熄也,而点香台的火种,亦不可用嘴巴吹之,仍以手或扇打熄为宜。有人点香,为试闻香味,将香拿至鼻孔一闻,再插到香炉内,这是相当不敬的,造了盗佛香罪,凡香决不可用鼻闻后再供佛,岂不成自先闻香再供佛,此点要谨慎不犯!而佛前点香,只插一枝即可,不需执着几会,有人说要三枝才可,代表去贪、嗔、痴,要戒除三毒,是平时在心上修行的功夫,不是在插三枝香就可去除的,经典上亦无此记载的,法无定法,法无执着,心诚礼拜为要,无诚好香礼拜亦枉然,有诚心无香礼拜亦可感!本人献一偈供参考!“千烧香,万烧香,心中无诚,空烧香”。故佛前献香,应尽量选真材实料的上等香,勿用化学香料的香供佛,但每次只插一枝,勿插多,一包好香虽贵,但可用很久,故本佛堂的香,皆请工厂直接生产上好上等香供应的,不向外购买,每次亦仅插一枝香供佛而已。

第四十条:佛教经典不可乱放

佛经为三宝中之法宝,经典之所在,自有龙天护法护持,见佛经如见佛,不可污损佛经,更不可将佛经放在夫妇房间内,更不可摆设于地下室或厕所旁边,应置放于书桌上或书柜上,但要高过腰部才可,而且放经典于桌上,不可超出桌缘,是为不敬。我们要用双手捧经,不可用单手,要高过腰部,手要洗干净,敬经如敬佛,不可马虎,有人拿经,不但用单手持经,还边走边甩着经典,真是罪过!还有经典平时最好用一块干净布遮盖着,免染灰尘,若经典破了,定要修补完整才可!

第四十一条:受戒弟子不得学习外道学术

凡是一个受过戒的弟子,才算正式佛教徒,而皈依三宝,只是信徒而已,而非教徒,故受戒弟子,戒律上规定:不得学习命相、风水、天文、地理、符法、问神、舞蹈、歌唱、卜封等术,违者既犯戒律,得负因果的。但我见过很多受五戒、菩萨戒的在家弟子,一受戒后,什么还是照学不误,改不了坏习性,枉费受戒,所以我有时不大鼓励人家受戒因现在众生善根者少,习性又重,受戒等于流于形式,到现在我从未见过一位受戒的在家弟子能遵守戒律的,故对在家弟子实在不宜随便授戒予他。反证他造罪更深,我所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非虚言,我相信很多法师定跟我有同感才对的!以五戒来说,以现未法时代,连出家人能守五戒清净者,也是很少的,更遑论在家众,我进这句话,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自己骗不了自己的!以在家弟子受五戒后,凡见到师父就得顶礼跪拜,但试问有几个人能确实做到呢?同时我不免奉劝在家弟子在未明了戒律以前,或未能遵五式以前,千万不可轻易受戒,而免得知戒犯戒,罪加一等,则得不偿失!

第四十二条:在寺庙浴室中不得小便、洗衣

到佛寺过夜,于浴室中洗身,不可小便或洗衣服,因浴室乃出家人洗身之净地,不可污其地,免遭苦报,护僧经曰:“比丘在净地大小便,不择处所,以是因缘,当入狱中,作肉厕井,火烧受苦不堪”,由此可知在浴室中小便,其罪非轻也!

第四十三条:入厕勿穿鞋,需换穿拖鞋

凡入厕所,应将鞋子脱下,换穿厕所内专用的木屐或拖鞋进厕,因将自己所穿的鞋入厕,鞋底会沾污垢,若再进入佛堂,会污秽圣地,不得不慎,若万一遇到厕所无预备专用木屐或拖鞋,可赤脚进厕,出厕后再洗脚亦可,若穿鞋进厕,出厕一定要洗净鞋底后,方可入佛堂礼佛。出厕后,一定要将手用肥皂洗干净,不可只用水洗手而已,若大便后,照戒律规定,应以左手二指,沾水洗肛门,方可拜佛,经上说:“入厕不净者,不得入佛堂礼佛,不应饭食,不以坐僧床,不可与众和行,因身不净,所持咒法,皆无效验”,可知若入厕后身不净,持咒拜佛皆不得应验,因你不毅然决然净在先,那得庆验呢?学佛者不可不知!

第四十四条:睡时应吉祥卧

一位学佛者睡觉时,应采吉祥卧,即身体身右侧睡,脚稍弓,左手放于腿上,右手弯曲放于头部下,吉祥卧能令身心安稳,睡不昏沉,夜无恶梦。于佛寺睡觉时,下身衣物及鞋袜,不得放得高过人头之部,因不净物,高过人头,非但不雅观,而且恐有脏物掉落床上或有碍观瞻。

第四十五条:在佛寺内过夜睡觉,不得高声谈话

在佛寺内过夜,是常有的事,但有的过惯都市夜生活,忽然间到寺庙过夜睡眠,有点不习惯,因佛寺一般约九点就安板睡觉,灯就全熄了,但有人不习惯早睡,就一大堆人在房间打开电灯,大谈阔论,扰乱出家人清净,因出家人在早上四点就要起来上早课,如此嘈杂,会妨碍出家人睡眠,造罪不轻,佛门本是修持圣地,照规定是不允许在家人过夜的,但往往师父慈悲、行方便,我们应该自爱才对,这点很多人都会犯到。若您睡不着,要打灯看书可以,但需缴电费,因寺庙安板后,所有的灯光都要熄掉,若自己打灯用功,则是私人之便,应随意缴费,免犯盗常住物之罪,这是规矩,不得随便,以为来寺庙都随心所欲滥用公物,会负因果的。

第四十六条:在佛寺内协助工作后,不可私带物品回家

很多人发善心到佛寺义务帮忙法会上的工作,如厨房洗菜、洗碗,扫地等工作,大家作的很辛苦,等法会完毕后,会剩下一些菜或干的素料,如木耳、银针、香菇、剩菜有时很多吃不完,有些师父就自作主张,不知戒规,也为酬谢大家的辛劳,就大包小包化整为零,一包包的分给帮忙的人拿回家食用,如此犯了盗十方物之大罪,还是不知。这种情形,相当严重也普遍的,每家佛寺都有这种事情发生,若不及时纠正,造罪无边的!应知信徒来佛寺帮忙工作,是在种他们的福田,功德属于自己的,而佛寺内的食品是常住的,不应分给他们,非但无功反而造罪,若饭菜食物实在很多,吃不完,可发配给大家,但要大家自己将物易钱,投入功德箱内,算是用钱向常住买这些剩下的食品,这样就不会负因果造业,两全其美。勿论你发心辛苦地来佛寺帮忙工作,纵使工作中,打破碗筷、花瓶、或打破其他佛寺物品,还是要照常赔钱,再买个新的来补换的。总而言之,来佛寺帮忙工作,是在积造你的功德,而工作中或打破物品要赔,拿常住剩物,看偿值多少,再将钱投入功德箱,如此可得圆满,功德无量!

第四十七条:勿用不净物或剩物供养师父

凡我们吃剩的饭菜,或拜过鬼神的食品水果,不可拿来供养出家人,如此会堕入脏地,不可不知。出家人是僧宝,是代表佛陀传扬佛法,延续佛教慧命、弘法利生的人天师表者,我们应常存恭敬心,供养他们一切食、衣、住、行无缺,能为我们开示佛法,引导我们信佛,得闻佛法,使我们人生活得更超越充实,解脱一切痛苦,升华生命意义,更进一步能了脱生死,故应当以洁品供养僧宝,当是功德无量也!

第四十八条:法师讲经开示,不得讲话打瞌睡

我每次参加某法师佛学讲座时,就常看到有些人,漫不经心听讲,还跟邻座讲话闲聊,扰乱法师讲法,冒渎三宝,妨碍传法,罪业深重,还有打瞌睡,甚不礼貌。殊不知,法师讲法,乃代表释迦牟尼佛在传法,相当神圣,讲法当中,亦有天龙八部护法,诸天神人,皆云集上空听法,听讲者不论讲话打瞌睡,当负因果之报,其罪百轻。

第四十九条:供养师父物品或师赠物,当双手跪求领受

凡供养师父物品或供养现金,当跪拜手捧奉,或受师赠法物结缘,亦需跪受,表示恭敬之意,多人不知此礼节,有人身材高大,站着比师父高,供物站着上供,似居高临下,较为不敬,故身材高者,平时应站立师父身后两步距离,不可与师平行站立。

第五十条:顶礼师父应面向佛位或正位

很多人在佛堂顶礼师父,无论师父站在那个方向,都朝着师父的身体跪拜,这是不合乎礼仪的,应朝着佛像方向跪拜才对,若无佛像,亦应朝着入门处所对的方向跪拜,一般可顶礼一拜即可!(因佛弟子顶礼佛陀一样而已)。



宗教民俗 傩俗崇拜篇

关公也是傩神

关公,名羽字云长,山西人士。原系一员武将,因与刘备、张飞结拜,匡扶汉室江山,战功卓绝,官封汉寿宁候、官高爵显。后历代帝王敬他“义薄云天”,累累加封,称帝、称圣,显赫无比。在四川,虽说关羽从未入川,但关公信仰,十分普遍。不但为官宦视为楷模,连民间社团、行帮乃至封建会道门亦奉若神灵。

关公作为忠义的化身,早为百姓家喻户晓。不过,关羽作为佛道二教的护法神,傩坛坛神,尚鲜为人知。

关公如何成为佛道之教的护法神和民间坛神的呢?

传说,关公麦城战死后,冤魂不散,满怀一腔冤气,提着脑袋,四处鸣冤。一天,路遇佛祖释迦牟尼(道教说遇见太上老君),关公向佛祖倾诉满腔冤屈之后,佛祖开导他:你说死得太冤,可是,你生前斩颜良、殊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道被你所杀的人还少吗?难道他们都该杀,人家都死的不冤?关公一听,顿时大彻大悟。询问佛祖,如何才能消除冤气,断除六根?佛祖劝他,赶快皈依佛门,才能心底坦荡,祛邪扶正。关公听了佛祖规劝,决心皈依佛门(道教说“从道养身”)。后被佛教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天尊关帝圣君”(道教称“伏魔大仙关帝圣君”)镇坛护法,威镇山门。现四川梁平县的明代建筑“双桂堂”,一进庙门,见到的是关公的殿堂。只见关公带领关平、周仓,扶佑佛殿神圣。其来源即出于上述典故。

由于关公一身正气,神勇无敌。在民间驱傩习俗中,奉为坛神或戏神。酉阳阳戏、梓潼阳戏、提阳戏都敬关公为主神。开戏,必设关公圣像、先祈关公后开正戏。在梓潼县还有“关公扫荡”的习俗。每年春节或关公生日,均要从庙里抬出关公像,在田野、村寨中游走(扫荡),以借关公之威,驱邪纳吉,保一方平安。届时,当地群众,在村头庄尾,设坛迎送,气氛热烈隆重,可谓一大宗教民俗景观。

江西南丰傩神与宜黄戏神

16世纪初,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作《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西川灌口神,即清源妙道真君,原指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守李冰,后衍化为李冰次子,俗称灌口二郎。由于官府的利用与宗教的渗透,灌口二郎神分化出多神,其中清源又传为隋朝嘉州太守赵昱,都是青年美男子形象。

宜黄位于江西省东部,与南丰县为邻。西川灌口神作为宜黄戏神立庙前,他作为南丰傩神早在宋代已经立庙。据南丰《金砂余氏重修族谱》记载,后梁开平二年(908),余氏为避战乱,从江西余干县迁至南丰金砂村定居,随将远祖余瑶任衡州太守时崇奉的西川灌口神迁至金砂,立庙奉祀,并承祖制,世袭“驱傩”。宋代是西川灌口二郎的神化时期,南宋大学者朱熹说:当年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现今出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时封王,后徽宗好道,改封为真君。北宋首都开封民立灌口二郎神祠,皇帝敕赐“神保观”;南宋首都杭州皇帝下旨兴建二郎庙,御书“清源崇应之观”。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南丰金砂清源庙香火兴旺,祈祷者络绎不绝。金砂村位于南丰与宜黄交界边境,宜黄乡民常来朝拜,加之金砂大傩班常为四邻乡民沿门逐疫,灌口二郎信仰遍及南、宜两县。如南丰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的上甘傩庙,以及稍后的南堡、上古等傩庙都以清源(灌口二郎)为傩神,宜、南边境的宜黄神岗,与宜黄为邻的乐安县东湖、罗山,与南丰为邻的广昌县甘竹、赤溪等村的傩舞、傩戏也以清源为傩神。但赣西、赣西北与赣东北地区的傩舞、傩戏都不以清源为傩神。

江西南丰石邮傩神庙

以傩神灌口二郎清源真君作戏神,有4方面原因:1、二郎神武艺高强,传说他下水斩蛟,为民除害。现存三本有关二郎神的元明杂剧中,他都是驱邪院主(真武大帝)的部属。汤显祖的戏神清源师庙《记》说:“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以他为戏神,能体现戏剧的逐疫功能。2、汤说灌口二郎“以游戏而得道”。傩与戏本都有游戏成分,宋代傩更具娱乐性,朱熹说:“傩虽古礼而近乎于戏”。南丰石邮傩庙就以此为门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傩与戏有不解之缘。3、二郎神是艺人崇敬的对象,《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六月二十四日灌口二郎生日时,诸色百戏艺人都要上演杂剧、舞蹈以示祝贺。这种习俗南丰上甘村一直流传,当日,傩班弟子不仅聚会吃寿面,而且村中连演十天大戏。4、二郎神宜黄弟子最为熟悉。古代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傩既有驱疫功能,又有娱人作用,傩神清源自然是宜黄戏神的最佳选择。

清源是南、宜周边地区的傩神,所以清源戏神最早也产生于这个地区。但宜黄弟子有上千人,为了生存而四处演出,一些名角因各种原因加入其他声腔戏班时,必然带去清源信仰,这也许是后来弋阳腔和昆山腔以清源为戏神的原因。清代戏剧更为繁荣,许多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进入城市,戏班弟子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找到地位更高的老郎神(唐明皇)来充当戏神,但赣东地区仍然流传清源傩神与戏神,如南丰南堡傩神殿里早几年还悬挂着清源戏神牌。

江西萍乡傩的傩面具

江西萍乡,普遍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百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现民间流传着“大安里的皇帝——轮流做”的歇后语,是指五个傩队为争最后一个铜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后由族长调解,五个傩队每年轮流供奉铜制面具而形成的。

傩面具的来源,有以下传说。

一:三位大将军杀尽邪鬼后升天,万民惧怕邪鬼再来,跪求三位将军留下。将军们立于半空,抛下牛角号一支说:“请杨吴祖师雕刻我三人像、一旦有事,吹三声仙号,我三人即刻降临”。因其在云雾中,只见三人头面,不见身子,杨吴祖师为此仅刻出了三个面像 [图1]。

二:一猎人在山上遇一野猪,被野猪引入山洞后,发现了一枚铜面具。

三:在玄武庙前的樟树洞中发现一铜面具,以后便据此制作木面具。

四:由于河里涨大水,获得了漂来一箱面具。

五:一飞鸟引人上山,见树上长出一枚面具,取下戴在脸上,便能手舞足蹈 [图2]。

六:山洪暴发,从后山冲下来三枚石头面具,三元唐、葛、周 [图3],据此而制出后来的木面具。

这些传说,神化了傩面具,增强了傩舞的神秘感。面具在傩舞中具有特殊的位置,是傩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供奉和舞耍两种面具:供奉面具较厚重,约117×60厘米,小的仅20×14厘米,不镂空。用于舞耍的较小而轻,约30×20厘米。眼、鼻、嘴镂透通气,以适合人面扣戴。傩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无一相同 [图4]。面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凶猛狰狞型,鼓眼暴睛,眉骨隆起,立刀眉,面肌紧缩,鼻羽阔张,呲牙咧嘴,令人生畏。二是和蔼端庄型,冠嵌圆镜,胡须三绺,或新月眉,或火焰眉、或蚕形眉,眼睛微闭,脸带微笑,和气可亲。三是诙谐幽默型,或抿嘴微笑,或歪嘴咪眼,或撇嘴斜眼,或嘟嘴聋眼。

萍乡的傩面具,原有4000多幅,现存700多幅,制作时间从元末、明清到民国时期都有。面具雕刻艺人被称为“处士”,专职雕刻面具,并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叶,灯芯草,稻谷、药物等,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开光”后,据艺人说,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

萍乡傩面具的雕刻,蕴含着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其中传承着历代艺人对傩的祟信和理解,将先民们对神灵的偶像崇拜,对鬼魅疫疠的痛恨,通过面具的制作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远古先民请神驱鬼的巨大震摄力。

四川羌族祭山会中的天神塔

一年一度的农历六月初六,是羌民族的祭山会。羌民以祭山还愿来表示对上天的崇高敬仰,也是祈盼天神木比塔恩赐百姓来年牛羊兴旺、五谷丰收。所以祭山会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届时,巫师释比穿戴非常讲究,要戴猴头帽,戴念珠、手执神杖,主要的法器是羊皮鼓。祭山会的祭品,一般为宰杀后的羊、狗和鸡。三年一轮的“大祭”,要以宰杀神牛(牦牛)为祭。祭山会围绕天神塔进行祭祀活动,天神塔高约3-4米,状如锥形,顶端有一块较大的白石,周围放数块小白石,以象征其民族信仰的各个神位。

祭山会首先由释比领众人围塘而转,口念封山、育山、敬山的经典。如果是三年一次的祭山会,众释比还要为古羌部族、古羌部族的迁徙、部落英雄而诵经,时间时间长达1—2天。

羌族自古信仰万物有灵,其信仰的诸神各以一块晶莹白石所替代。羌民所信仰的天神“阿巴木比塔”,俗称“天神塔”,在羌人整个心灵世界木中是一个美好而幸福的象征。任何民族都希望本族的兴旺发达,但由于过去生产力的低下,对大自然的不可控制,使人们幻想得到超自然力的帮助来实现美好意愿。这种想象中的超自然力则是主宰万物的天神。在这种对天神和万物有灵至上的信仰下,便出现了火神、天神、林神、六宿神(社稷)等诸神,使羌民对天神塔产生敬畏、膜拜和祭祀。

羌族古老神话认为,羌人是天神的外孙子民,女娲视木吉卓及其祭师阿巴木拉来自上天,他们凭借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雪隆包来到凡间。羌人祭天神就选择了离天最近,曾经降神于斯的雪山之巅作为圣山。“因高吉高,顺其类也。”班固《白虎 通》有 “天以高而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的封禅之记述。见于客观条件所限,羌民把祭塔建立在环山之中,林木丰茂的村寨半山腰平地上,更增加了它的神奇和幽深。天神塔的白石作为雪山的象征、微缩和移植,并树斗斛于腰,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神塔能传颂出心灵与天地的碰撞,能迸发出灿烂的火花,这是古老羌民族的神圣信仰。

竹崇拜

富于历史意蕴的竹,曾经作为图腾为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所崇拜。晋·常琚《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有则神话:有一女在在溪水中洗衣,忽然飘来三节大竹筒,飘到女子双脚之间推之不去。竹筒发出小孩声音。她取回家,破开竹筒得一男孩,以竹为女生。长大后成为竹王,建立了夜郎国。建立了夜郎国。

夜郎国极盛时,疆土所辖大致为今黔中、黔西南和滇东北等处。原族属不祥,今为苗、布依、彝、侗等族所聚居。影响所及,川、滇、鄂、湘、桂等地皆有竹王庙遗迹。

云南傈僳族有一支系为竹氏族,称“马打扒”。他们相信本支系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后改汉姓为祝,竹与祝同音。四川彝族也有一支系为竹氏族,史书称“马胡夷”,他们自称是竹王的后代。云南昭通地区彝族的丧葬习俗:母舅家派人去外甥家奔丧时,要带上一棵有根须的活竹。去后立于门边,用枝上的竹叶蘸酒和水,洒在地上为死者祭奠。母舅家来人则将立于门前的竹树,扛到安葬的地方,植在坟旁,象征着死者灵魂将化为长青竹。

在滇桂交界居住着一些彝族支系,每个彝寨都有一块空地。这块空地的中央,种着一丛楠竹,它的长势象征着全村族人的兴衰,这块空地彝族称为“种的场”,寓有种族繁殖地之意。每年四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竹仪式。届时,族人都来参加拜竹祈求兴旺。他们认为自己与竹有血缘关系。妇女即将分娩时,她的丈夫或兄弟砍一根约二尺长的楠竹筒。待婴儿生下时,将胎衣放入筒内,筒口塞上芭蕉叶子,送到“种的场”,系在楠竹枝上,表示婴儿是楠竹的后裔。

竹,还被古人视为镇邪之物,汉·东方朔《神异经》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为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门前爆竹,以辟山噪恶鬼。”另有传说,除夕之夜投竹于火中,以燃竹爆裂之声将名叫“年”的怪兽驱走,才渐有“过年”之习惯称谓。即今人之欢度春节。

海神褚太太

天后宫供奉的妈祖娘娘是华人世界公认的海神。但在江苏南黄海边的渔民心中,海神天后却是位土生土长的渔家妇女。是渔民四时八节供奉的海神。

海边上曾有位姓储的渔妇,随老伴儿出海打鱼数十载。春往秋来,学会观天识云,欲有刮风下雨、降霜落雪之类天气反常之象,她就呼唤一起出海的渔船,聚集靠拢泊船海中,抛下大大小小的龙爪铁锚,顶风抗浪,不需返港,不误鱼汛。渔民们十分感激,尊称她为褚太太。此事最终惹怒了巡海夜叉,扯断了龙爪锚链,顶翻渔船,褚太太落水身亡。事后,出海渔船每当遇到风险,总觉得有位白发老太太暗中平息浪涌改厄化灾,隐显于烟波之中。一次有位渔人在海滩上看到一条陷在泥沙中的敞蓬渔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盘膝背坐在黄板(船板)上。他走过去一看是褚太太。没等渔人开口,褚太太撑起龙头拐杖站起来说:“往后,下海人遇到什么苦难,只要喊我三声,就会平安消灾的。”说罢,骑上大鲨鱼乘风破浪而去。

褚太太保佑打渔人出海平安,渔船上都供奉褚太太的神偶,香火陡然兴盛起来。这件事传到京城,皇帝觉得一个渔家妇人生生死死都能厚德载民,加封褚太太为“天后娘娘”,一说叫“褚太尉”。于是,南通到处有奉旨建造的“天后宫”或“天后庙”。至今通州市李港乡有天后宫村,如东县北坎乡曾有“褚太太庙”。南黄海渔民信奉褚太太为天后,应该说此天后不是彼天后。借用西方哲人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属于“个别历史现象的局部定性”。

此后,每年正月初九的高灯会,三月二十三前后的天后娘娘会,清明时节的开网节,五月初五的海洋会,龙王会,七月十五的渔蓝会,九月初九的水神会上,禇太太都是逐除纳吉胜会神坛上的主神。

四川白马藏人的山神祭

关于四川白马藏人的山神,有两种传说。

1.平武一带传说:白马神从甘肃文县去四川峨眉游历,路过平武山区,见白马部落正遭受恶魔的风雪雷电袭击,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全族面临毁灭之灾。他施展法术与恶魔搏斗,救了白马部落。天亮之后,筋疲力尽,便化作神山,坐落在今天的白马乡,成为保护白马人的山神。白马人称他为“叶西那蒙”,汉语译为“白马老爷”。

2. 在文山一带传说:白马人受异族的侵扰,从平原迁至崇山峻岭,仍受土司的残酷迫害。有一年过元宵节,两个青年扮成美女,四个勇士头戴凶恶的兽面具,在给土司府进贡时杀死土司,白马人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在春节期间跳兽面舞蹈。

两个传说,一叙述山神的来历,一叙述兽面舞的成因。每到春节正月初四至初五祭祀山神的日子,各地白马人倾寨出动,由“白莫”(白马语,即祭师)率领,前去神山朝拜[上图]。朝拜的仪式程序和内容,各地略有不同。朝拜的队伍里,有些人反穿黑色或白色羊皮衣,头戴粗犷、笨重具有个性美的兽头面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黑熊面具,白马人称为“达纳斯杰”。“达”义为熊,“纳”义为黑,“斯杰”义为神灵,即“黑熊神”[下图]。这些黑熊神一路上担负着保护族人不受魔鬼侵扰的职责。各寨祭祀队伍汇集在神山南麓,燃起篝火,献上供品,跪拜,焚香,鸣铳。白莫诵唱歌颂山神的英勇事迹,表达白马人对他的感激心情,并请求庇护村寨四季平安,无病无灾,牛羊肥壮成群。人们在祭拜过程中跳“咒乌”以娱神灵。“咒乌”动作粗犷有力,节奏缓慢凝重。祭祀前后,寨民挽手围圈,边唱边跳起欢乐的集体舞蹈。朝拜后,白莫率领族人返回山寨。装扮“黑熊神”的族人,挥动牦牛尾,到每户家中驱赶魔鬼,并把魔鬼全赶到寨外宽阔的场地。场地早已树立起一个用茅草扎成的鬼形,称为“尼奴”。寨民相信从宅内赶出的魔鬼全附在“尼奴”身上,寨民用刀棍砍打尼奴,然后把它扔到远处的山谷里,或用火焚烧,表示消灭了一切魔鬼,在未来的一年中山寨将太平、安宁。

白马人认定自己是由西北地区迁来的氐羌族后裔,即古籍中提到的“白马羌”。白马人祭祀山神,把山神视为最高神灵;把黑熊神视为除灾驱疫的保护神,这说明,至今白马人仍保留了远古时代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民间信仰习俗。

安徽芜湖市的“泰山石敢当”

在芜湖市老城区夫子庙西的儒林街,现今55号的深宅大门的西墙上,镶嵌有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碑全高约150厘米,宽约42厘米。碑的上部约高27厘米,刻有太极八卦图。下部除边框外,中间刻有“泰山石敢当”竖行五个书法遒逸、刀刻隽永的大。此碑嵌南而面北。

“泰山石敢当”碑,为古代常见的驱邪、禳解之用物。此碑的嵌立,见证了芜湖自宋代建城以来,民间的信仰与习俗。往昔,此类碑刻全国城乡常有所见。只是有的碑上只有“石敢当”三字,有的虽具“泰山石敢当”五字,上部却无太极八卦图。而似今日儒林街上的全图全文“泰山石敢当”,则属珍贵难得了。

古人对大山与灵石的崇拜与信仰,至少在汉唐时期,已有所展拓。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敦煌写卷中,就记有《用石镇宅法》,认为在建宅时按法用石块,埋于屋基地中,可除不洁,镇宅兴家。也正是在汉唐间,这一以石镇宅的方法已有了衍进。徐珂《清稗类钞》<泰山石敢当>记有:“石敢当,立石于里巷之口,以禁压不祥者也。此三字,始见于汉史游《急就篇》”。“是石敢当云者,亦虚构二字,与石姓相配成文耳。后人乃镌诸石,为禁压之用”。该文同时还记有:宋庆历中(1044年—1046年)张纬在莆田作官,得一石铭,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记文的落款为“唐大历五年(770年)县令郑押字记”。这就把“石敢当”的镇鬼纳吉的功能,说得十分明白。

为了使“石敢当”更具威力与灵验,后世又在此三字前冠以“泰山”二字,有的还加上太极八卦图。自秦汉而后,历代一些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封禅),都在泰山举行;泰山的人神化也始于东汉。汉明帝刘庄封泰山“主治生死,百鬼主帅也”。魏晋则有泰山府君之说,道教习尊泰山为东岳大帝等。。后世因道教的宣扬,古代平常百姓之家,深信绘制有太极八卦图的物件,有驱邪避灾的法力。如此,芜湖仅存的这块全图全文的“泰山石敢当”碑,竟融汇了三种神力于一体。

今天遗留在儒林老街上的这块石碑,在古代芜湖居民的心目中具有至神至威的地位,足可满足古代儒林街上居民在宗教心里上的需求。因它的竖立,今日却显示出芜湖老城区古代民俗文化的一角。

江西萍乡的傩庙

萍乡建傩庙的历史,分别有唐、宋及元代插标为界始建之说。替傩神建庙是萍乡傩的一大特点。萍乡傩庙不但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规模大、布局严谨、功能齐全、地方特色浓厚。历来有“五里一将军(庙)、十里一傩神(庙)”的说法。有傩神的地方,必建庙,有傩舞表演队的地方,必建大庙。二十纪五十年代初全市有庙52座,至今保存二十余座。

为什么萍乡人为傩神建庙?传说古时候,从岐山飞来一幅傩面具,人们因这幅面具神显灵而造傩神庙。但庙建在荒山上,庙主嘀咕;庙好造,水难挑。傩神听了也不高兴就飞到东源小枧去了。现存建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东源乡的小枧傩庙,以其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而列入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1]。

萍乡各地建庙,一般都由大姓独立或十小姓联合建立。庙的冠名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称庙,如将军庙、傩神庙、仙帝庙等;一类称祠,如遵宣一祠、古傩祠等;一类称庵,如德化庵、福崇庵等。

萍乡的傩庙,极富江西地方特色。一般建有前堂、天心、后殿三部分,面阔三间,墙为五岳朝天式。规模大的侧在两则加建偏屋,用作厨房、储藏室和居室,并在庙前增建雨亭、空屋场、戏台、酒楼,与庙连成一体 [图2]。内殿正中设拜坛、香案、傩坛(俗称“洞”),坛上供奉傩面具。

每年农历腊月廿四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是傩庙最热闹的时候。由于傩庙、傩队属各宗族所有,跳傩前必先拜宗祠,然后到庙里由掌案人请傩神出“洞”。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有通霄达旦的傩艺、歌舞表演。

傩公傩婆的传说

在傩仪的神坛上,供奉最为普遍、并且来自神话传说的是始祖神,傩公和傩婆(或傩公、傩娘),他们是傩俗信仰中至高无上、最具威望的傩神。

相传,傩公、傩婆原系兄妹二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发大水,淹没了人间房屋、庄稼,千千万万的人畜被洪水吞噬,兄妹俩人因逃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上,才幸免于难。兄妹二人,眼见田地、房屋、人与牲畜惨遭灭顶之灾,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心中十分焦急。一再商量,为了繁衍子孙后代,重建人间的美好生活,干脆结为夫妻。可是,世上没有兄妹结为夫妻的规矩,怎么办呢?兄妹二人商量了个办法,每人抱一扇石磨,从东西两边滚下山去,如果二人滚到一起,两扇石磨相合,就结为夫妻;如果滚不到一起,说明无缘,不能成亲。于是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石磨从山上滚下,滚到山下平地时,恰好两人滚在了一起,石磨也完整相合,说明老天爷赞成他们婚事(后人释为“天作之合”),兄妹便毅然成亲。从此,二人耕地种田、纺纱织布、生儿育女,一代又一代的繁养生息,人间大地,又是一派生机。

所以,后来人们奉傩公和傩婆为人类始祖,是人类救星,为人类带来平安、五谷丰登、儿孙满堂、凡事兴旺的福星,而信奉倍至。依照当地习俗,凡婚久未育子女者,便向傩公、傩婆祈求,并许下愿信,以后身怀有孕或生了子女请端公做法事一堂,或演戏酬谢。如遇家有凶事或遇猪瘟、鸡瘟、家人多病,便祈求傩公、傩婆佑福,年终隆重祭祀。在农村,此种酬神方式,人们统称“还傩愿”(演出之戏叫“傩愿戏”)。

葫芦崇拜

我国西南、中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流传着葫芦神话,这些神话总是同洪水神话融合在一起。如佤族神话说,在洪荒年代,天水相连。大水漂来一只载有葫芦的小船。一头饥饿的黄牛将它添破,一些葫芦籽落入大海,长出平地和山岗。山岗上长出一颗葫芦,一只小鸟将它啄破,人从中走出来。拉祜族神话说:天神种一颗葫芦结了果,老鼠偷着将它咬破,走出一男一女。二人成婚,把人种传了下来。傈僳族神话:天神扔下两个葫芦,分别钻出男人西萨和女人诺萨。二人结婚生了九男九女,自相配对成婚,这才生出汉、彝、傣、藏、景颇、纳西、傈僳等人种。

上述各族神话传说,基本内容相同或相似,即洪水过后葫芦孕育出人类。有趣的是,台湾阿美族也流传洪水过后,兄妹二人繁衍人类的神话。未提兄妹二人在葫芦中躲过洪水,而是说兄妹二人乘船漂到高山,船代替了葫芦。这恰好曲折地反映了阿美人乘船渡海来到台湾岛的历史事实。

衍生人类与拯救人类的葫芦神话传说,是中国神话中影响最为深远,涉及民族最多,文化积淀历史最长,流布面积最广的一个。究其原因从人类繁衍的生命意识中考察:

1、葫芦外形与女人喂婴时膨胀的乳房相似。

2、葫芦外形与女人的生殖器(外阴)相似。

3、葫芦外型与怀崽快要临盆分娩的孕妇体型相似。

4、葫芦多籽,易于繁殖;枝蔓铺地或攀援,在所有可食植物中伸展得最长。

在原始先民的思维中,象征着子嗣繁衍、昌盛,继世绵长于千秋万世。葫芦神话传说是图腾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洪水神话的流布几乎是全球性的,它隐约、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童年的痛苦记忆。葫芦神话即有母系制社会的掠影(无父),又有氏族社会族内婚制的痕迹。

葫芦崇拜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至今流布于西南和陕西地区,彝、苗、水、仡佬等族,仍有将葫芦绘成龙头或木瓢,挂于门楣以镇慑鬼蜮的傩俗。

贵州的苗、布衣等族,流行一种祭瓢神的傩俗。瓢神是用木镂刻成的长柄虎神面具。姑娘们常祭祀它以预测自己的婚姻和未来命运,并祈求庇护。

陕西农民在社火活动中,用木刻绘成长柄面具,称为马勺面具,以此装扮各种神灵和历史人物、传说人物。一向严肃、神秘的葫芦崇拜,现已逐渐融入了游艺、娱乐等民俗活动之中。

羌族的白石崇拜

羌族自古以来信奉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但在多神信仰中独尊白石,白石成为一切信仰神的代表和象征。当你走进羌寨,可见寨子屋顶四角上,石雕上、神龛甚至田边、林里,都各处供着一块块白石。以羌人信仰习惯,若白石与山结合,此白石即为山神;与火结合,白石即为火神;把白石供在寨顶上,白石即为寨神或天神;供在神龛上,便象征宅神、家神。羌族为什么在神崇拜中独尊白石呢?对此羌人有着自己的传说与解释:传说,羌族原本是生活在陕、甘、青一代的游牧民族。秦时,迫于秦统治者的侵略与压迫,分成几支迁徙到四川等地。在迁徙途中突然被高山、河流阻挡,后又有魔兵(戈基人)追击。在他们边战边撤,处境艰难、伤亡惨重,面临全族覆灭的危险时,得到先祖天神阿爸木比塔(一说木姐珠)救助。天神阿爸木比塔从天上扔下三块大白石,落地立刻变为三座大雪山,挡住敌兵追赶,使族人处境化险为夷。还传说,羌族在与戈基人打仗时,得到天神阿爸以白石为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的帮助后,才到达了富饶美丽的“日补坝”(今四川茂县境内),得以安居乐业、繁衍子孙,延传至今。以后,羌人便把白石视为保护神,代表天神、地神、山神和寨神,供在寨顶、山上、地边、神龛上、房顶“塔子里”和神林中的山王塔上虔诚祭祀,祈望得到这些神灵的庇护。今天,白石崇拜现象在羌族居住区无处不在。白石崇拜既包含着羌人的祖先崇拜、天神崇拜,也是羌人对年景丰收、山寨兴旺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中国茶文化之倒茶的礼仪

如今饮茶文化已经融入了人们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友人来访还是合作伙伴,都少不了一壶好茶接待,来表达我们的热情。那么你知道倒茶的礼仪吗?很多人肯定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倒茶谁不会啊,其实倒茶还是有讲究的,一个人的倒茶可以看出他的素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倒茶的礼仪吧。

倒茶礼仪一: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倒茶礼仪二: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倒茶礼仪三: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倒茶礼仪四: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宗教民俗 拜礼和揖礼

先人行礼与起居方式有关。一直到宋代前,正规场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拜礼是源于正坐方式的礼仪,孑遗到今天的跪拜礼可以看出先民席地而居的起居习惯。故此,礼仪按照跪坐与站立可粗分为两大类,拜与揖。

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

“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礼相见。

而跪拜礼,因行礼姿势不同或行礼次数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统称为“拜”。《周礼·春宫·大祝》中有“九拜”(注意,这是九种拜法,并非后世误解的拜九次。):“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东汉郑玄注:“奇拜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当读为奇偶之奇(jī) ,奇拜,就行一次拜礼;褒拜,就是再拜,行两次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时用两拜,表示更加恭敬。

空首——跪拜礼中的“空首”礼:是下跪后两手拱合,男子左手压右手,举手加额,然后弯腰鞠躬,手触地或者手与心平,头顺势触在手上。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称为“空首”,也称为“拜手”,简称为“拜”。它是当时一种通常的礼节,平时行一次空首礼,也称做“拜”。孙诒让说:“凡经典男子行礼单言拜者,皆即空首,详言之则曰拜手,略言之则曰拜。”(《周礼正义》卷四九)“拜”是一次空首礼,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两次空首礼,就称为“再拜”。如《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

隆重的礼仪为稽首,顿首礼。

顿首——前面动作同空首礼,只是这种头要轻轻触地;

稽首——“稽”是留的意思。前面礼节同空首、顿首,头缓缓触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停留时间较长 。

肃拜——是相对较轻的礼节,举手加额,手向下与心平,头于半空止。一般是女子行礼,或者军旅中人)。

关于跪拜礼仪的一些误解:

很多人认为,“三跪九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节,并常藉此作为批判封建礼教的有力佐证。实际,三跪九叩并非汉民族传统礼仪内容。

“三跪九叩”的出处: 清·昭连《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清·昭连《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而华夏礼仪中讲究礼数的恰如其分,“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所以,华夏礼仪最高才四拜,那是对先师、君父、天地才有的大礼;一般来说,再拜(拜两次)即是相当尊敬的礼仪,一般只有一拜而已。《礼记·杂记下》载:有一次孔子的马厩失火烧毁,同乡来慰问,孔子答拜表示感谢,“拜之士一,大夫再。”孔子对于士这一阶层的人只拜一次,对于比士高一级的大夫,就再拜——拜两次。



宗教民俗 中国古代婚姻形式

冥婚

冥婚是为死了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那时,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冥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也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还有的少男、少女还没定婚就天折了。老人们出于疼爱、想念儿女的心情,认为生前没能为他(她)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她)们完婚,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另外,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当时有些“风水家”(古称“堪舆”)为了多挣几个钱,也多竭力怂恿搞这种冥婚。冥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决不搞这种活动。

冥婚在汉朝以前就有了。由于冥婚耗费社会上的人力、物力,毫无意义,曾予禁止。《周礼》云:“禁迁葬与嫁殇者。”但此风气,始终没有杜绝,甚至有的直接表现在统治者身上。例如: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十三岁就死了,曹操便下聘已死的甄小姐做为曹冲的妻子,把他(她)们合葬在一起。

宋代,冥婚最为盛行。据康誉之《昨梦录》记载,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说亲,然后进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后,就各替鬼魂做冥衣,举行合婚祭,将男、女并骨合葬。

《元史·列女传》载:“子弟死而无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明史列女传》亦载:杨□死而其未婚妻殉;刘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后皆迎柩合葬。

清代,这种妇女殉葬冥合的习俗,随着贞节观的加强,仍很盛行。直至晚清封建礼教受到西方精神文明的冲击才逐渐消失。

清末民初的北京仍有冥婚风俗的残余现象,还有个别家庭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谓之“搭骨尸”,男、女两家亲家,谓之“骨尸亲”。早年,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有时,人们正在安睡之际,忽被街巷里的鼓乐吵醒,原来是“搭骨尸”的。抬着一顶纸轿子,由单鼓、单号、单唢呐吹奏前引。有的则不用这种形式,仍用八抬大轿,全份金灯执事,原来只娶一张女人的照片。三十年代以后,还有仿照“文明结婚”仪式,用西乐队前导,后边四个人抬着一个出殡用的影亭,内挂“新娘”照片。

冥婚仪式,始终没有形成定例。冥婚虽然算做喜事,但不免红、白两事的礼仪混杂交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事人的主张如何。故冥婚礼仪的形式出入很大。现将一比较典型的冥婚礼仪详叙于后,以供参考。但不见得所有冥婚仪式都照此办理。

一般说来,冥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放定多是一次性的,就无所谓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通讯时,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鹅笼”、“酒海”、龙凤喜饼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饰是纸糊的冥器。

女方陪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活,送至男方后,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陈列半天,有的只是抬着环绕男方院内一周,即由鼓乐前导,送至附近广场焚化。 冥婚并不一定都举行上列仪式,但迎娶仪式是不可少的。是日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后,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人宝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有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不是冥婚的起灵仪式也是如此)。

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此穴,进行“夫妻”并骨合葬。

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

转婚

转婚是针对寡妇而言的。寡妇需要改嫁,但因宗族主义的束缚,限制她只能嫁给亡夫的伯、叔兄弟,叫做转婚。转婚分强迫婚和自由婚两种。前者,是亡夫家里的伯、叔兄弟娶不到妻子,或是中年丧偶,无法再娶,恰遇自家的兄弟去世,弟妇又要改嫁,就采取强迫手段,迫使寡妇转婚。后者,是寡妇愿意嫁给亡夫家的伯、叔兄弟或同族人。这是寡妇认为自己的儿女多,家庭负担大,如果再嫁,又难找到适当的家庭和互相了解的对象。同时,男方也认为自己找一个较好的对象很难,于是双方同意;也有的出于本族或兄弟的骨肉之情,看到亲人死去,遗下来的后代无人抚养,愿意承担这一负担,和嫂嫂结婚,这是自由结婚。生活是较美满的。

寡妇转婚是不举行婚礼的。转婚那天晚上,男文字有里办一桌便饭,请来傍亲叔侄聊聊天,就算结婚。结婚后,遗子仍属亡者之后,也有抚为已子的。

抢婚

抢婚习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的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典型的例证见《周易·屯》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是说一支似寇非寇的马队抢来不从的女子,被抢女子拼命呼喊,血泪汪汪(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但这种掠夺婚俗究竟出现于什幺时候、其形成原因是什幺,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一说,掠夺婚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此时因女子已是男子的所有物,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东莞婚歌研究》,《民俗》第一卷,第二期)。

一说,掠夺婚产生于对偶婚向个体婚演进的原始社会末期。对偶婚制实行“夫从妇居”,男子“寄人篱下”,难以树立性别权威,无法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随着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他们要求不再“嫁”出去,而将女子“娶”回来。但由“妻”方居住改变为“夫”方居住,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其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激烈的斗争,“抢劫婚”就是以暴力掠夺手段来实现的变革。

一说,掠夺婚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之时。论者同时指出导致这种婚俗的原因有二:一,男性成为主要生产劳动力后,妇女的地位下降,为了生存常有溺杀女婴的现象。由此出现的后果是男多女少,两性比例不平衡。二,女子也是家庭劳动力的一分子、氏族财产的一部分,家长或族长不愿其被分流出去。然而在父系氏族时代,发展族外婚已成为必然趋势,所以抢婚就成了缔结婚姻的方式之一(郭兴文《中国传统婚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一说,掠夺婚的出现可追溯到人类由原始杂交向血缘家族班辈婚演变的原始社会前期。当时,家族与家族之间经常为争夺某一生存条件、某一猎获物而械斗。所获俘虏,男的予以杀害,女的则可用以满足性的需要。有了这种诱惑,各家族之间经常发生以掠夺对方妇女为目的的战斗。被抢劫的妇女在对方家族长期与人同居,也会逐渐适应新的两性生活。尤其生儿育女之后,她们与新的家族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于是抢夺妇女的事件屡有发生,甚至会演成各家族之间习惯性的报复。因抢亲出现的不同家族的远缘结合,其后代远比血缘家族近亲繁殖的畸形婴儿优越。此时人们遂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认识,开始到族外寻找更为美满的婚姻,从此抢亲变成自愿的结合(郑慧生《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此外,还有学者断言中国历史上只有虚拟性的“抢婚”仪式,并无野蛮的掠夺婚俗形态的存在。如有人认为,所谓“劫夺婚”,一般是假劫真婚。《仪礼·士昏礼》规定,男方“亲迎”要用全副的黑色装备(“载鬼一车”),可能是受这种风俗的影响。魏晋以后,我国爨族仍实行劫夺婚的制度,“将嫁女三日前,(女家)执斧人山伐带叶松,于门外结屋,坐女其中。旁列米淅数十缸,集亲族执瓢、杓,列械环卫。婿及亲族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械而斗。婿直入松屋中挟妇乘马,疾驱走。父母持械,杓米淅洗婿,大呼亲友同逐女,不及,怒而归”(清人曹树翘嘉庆《滇南杂志》)。这段叙述几乎是对《周易·屯》劫夺婚的疏解,也说明在夺婚之前,男女已有婚约关系,而不是男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女子(向黎《古代“劫夺婚”》,《文史知识》1981年第4期)。

与上述观点相似,有人把《周易·屯》的爻辞看成一首浪漫的婚礼进行曲,“首先造成一种悬念:这是些什幺人?强盗吗?然后云破月来,挑明主题:原来不是盗寇,而是求婚的队列。接着便是婚礼的发展,介绍求婚的聘礼。最后进入高潮,新娘无声饮泣,泪水中似乎交融着悲与喜”(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

众说纷纭。掠夺婚的时代与成因尚无定论,进而连其是否存在过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推敲起来,朦胧难辨的原因,在于直接性证据的缺乏,因而有些论证不无凭假设加上想象之嫌。欲求得上述问题的历史真相,看来还有一段艰难的探索历程。

偷婚

在红河元阳县藤条江畔的傣族村子里,经常听人说:某某家的姑娘昨晚被某某家的儿子偷走了。不懂内幕的人听了会大吃一惊的。然而,这是傣家人别具一格的婚俗。

傣家儿女一般十二、三岁就定了亲,但由于定亲时双方都还年幼无知,长大了结为伴侣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是吵闹着退了婚。退了婚以及其它的青年男女在日常生产劳动和平时的交往中,建立了爱情关系。若他们的婚事女方父母支持,一般公开在男方家举行一次婚礼就算完婚;若遭到反对,他们就采用“偷”的方式结为伴侣。凡属偷婚者必须举行两次婚礼才算完婚。

第一次婚礼不请媒人,结婚良日是双方相约到村边寨头悄悄商定的。结婚的前几天,男的悄悄把婚事及偷婚的日子告诉父母,以后父母就急忙悄悄为儿子准备好举行婚礼仪式的必需品,在夜间悄悄举行。结婚当晚,新娘悄悄把婚事及新郎来“偷”的地点告诉自己本村最好的伙伴,并请他们陪同新娘等待新郎来“偷亲”。新郎把新娘“偷”到后,结婚仪式就开始了。先是由母亲领儿子、儿媳到正房的供桌下跪着磕两个头。意思是告诉本家老祖宗,从此他们俩是夫妻了。然后,由亲戚中年风最大的老人,双手分别拿一团糯米饭,左右交叉两次,左手拿的递给新郎,右手拿的递给新娘。意思是祝愿他俩婚后粮食满仓;接着,这位老人左手拿起一个鸡头,右手拿一双鸡脚,左右交叉两下,把鸡头递给新郎,鸡脚递给新娘,意思是愿他俩象一只鸡身上的头和脚一样生长在一起,永远不分离;这位老人又拿起两个染得鲜红的鸡蛋,左右交叉两下,左手拿的递给新郎,右手拿的递给新娘,表示祝愿他们生活美满幸福。仪式到此完毕。新娘被陪送人领回新房。第一资婚礼结束。

新娘在新房里过三夜(由好友陪同,新娘新郎不得同居)后,第四天好友陪同新娘回娘家。到此时,即使是不同意其婚事的父母也不会更多地责备女儿。新娘回到家五、六天时光,男方父母请两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去跟女方父母商定第二次婚礼日期。

第二次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结婚的当天中午,媒人领着新郎、伴郎和新郎的姐妹背着米酒、蔬菜,赶着一头大猪或挑着鸡,向新娘家走去。新娘的堂姐表妹们知新郎就要到,调皮地把大门关上,新郎到了门口毕恭毕敬地喊道:“心底象天空一样宽的阿姐阿妹,是不能割离的爱使我不道德悄悄偷走你们的姐姐,请原谅我。赶快开门。”与此同时,一群活泼的姑娘从平房上欢笑着向新郎和陪伴们泼来清凉的泉水。新郎喊三声后,若仍不见门开,就得从门缝里放进几角钱,姐妹们才把门打开。

新郎进家后,首先把两包用香蕉叶包着的东西,双手捧献给岳父岳母。这两包东西是两只熟鸡,鸡的肚子里分别放进两个鸡蛋,再用糯米饭把鸡包个严实,这是新郎用来恳求岳父岳母宽恕,谅解的。意思是:那不能分割的爱使我们不道德地偷偷结合,如今生米已煮成熟饭,恳求父母宽恕,并祝愿你们的女儿象母鸡到时候能生蛋一样,到时候生个胖小子。然后,媒人向岳父岳母展示新郎挑来的东西。

最后,新郎新娘在一片祝福的声浪中依依不舍地走出家门。从此,这对相亲相爱的情人就生活劳动在一起了。

傣家为何有这别具一格,不同一般的婚俗呢?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富贵人家聪慧、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勤劳勇敢的穷小伙子,他们真心相爱。这对有情人的婚事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反对,他们给女儿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小伙子,但女儿坚决拒绝,哭闹着要跟穷小伙子结为夫妻。其父母毫不理睬女儿的这一套,为女儿准备嫁妆,跟那富贵人家商定接亲日期。

姑娘悄悄把一切告诉了她的情人。他听了气得脸色发紫:“阿姐(傣家青年男女不论年岁大小都互相敬称阿哥阿姐),我们逃走吧!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姑娘说:“阿哥,逃走总不是办法,这样吧,你去打扫一下你的房间,把村里的亲戚悄悄请来,作为我们结婚的证人,到夜深人静进你来这儿接我,我们就举行婚礼。”勇敢的小伙子照办了。

夜深人静,他悄悄来把心爱的人“偷”到家里。快速地举行了结婚仪式。第二天,姑娘的父母发现女儿不在,找到这里时,姑娘已在新房里过了一夜,生米已煮成熟饭,他们不得不同意了。过了三天,新郎请两个能说会道的媒人随同,带着礼物来拜认岳父岳母,并跪在二老面前磕响头恕罪。新郎的举动终于感动了岳父岳母,他们大发慈悲, 为女儿举行隆重的婚礼。

打这以后,傣家青年男女,凡自由恋爱的婚事遭到女方父辈反对的,都用“偷”的办法与自己理想的恋人结为伴侣。

阿注婚

阿注婚,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一种婚姻制度。

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一种婚姻制度。居住在盐源县左所、前所、右所、沿海、瓜别,以及木里县的屋足、项脚、博凹、博科、列瓦等地的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纳日”,他称“幺些”、“摩梭”。部分地区,特别是泸沽湖畔的部分纳西族人还残存具有原始社会时期对偶婚特点的走婚形式,建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彼此不称夫妻,而叫“阿注”,意为“朋友”。这种婚俗称为阿注婚姻。特点是: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又非同一母系血统的后代,双方愿意,男方即可请舅舅出面,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中,就算明确了阿注关系。有“阿注”关系的男、女各居母家,男子只夜晚到女“阿注”家住宿,次日清晨则返回母家参加生产劳动,与母家成员一起生活。

“阿注”配偶仅是婚姻生活的关系,没有组成单独的经济单位,因此关系很不稳定,结合很容易,离异也经常发生。男女建立“阿注”关系的时间,长的几年几二年,短的只有一两年,或者更短些,甚至是临时、偶然的结合。青年时期大多结交短期阿注。随着年龄的增长,阿注关系逐步稳定下来,多数有长期的、固定的阿注,同时还结交临时阿注,也有少数人一生只有一个长期阿注的。阿注同居或异居所生的子女属女方,由女方负责教育,男方没有抚养的责任。建立阿注关系一般不受等级的限制,建立起来简便,解除也容易,只要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或女方闭门不纳,或男方不再登门,即可随时解除关系。与这种阿注婚姻相适应的是他们特有的母系家庭,家长多由年长或精明能干的妇女担任,是生产、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男子常作为女家长的助手,协助她处理各种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行了社会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除以走访式为主的阿注婚外,出现阿注同居的形式,还有少数人举行结婚仪式,建立正式夫妻关系,形成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

赘婿婚

旧时婚姻形式的一种。即女子不出嫁,而招男子入女家为婿。也称作“入赘”、“招女婿”、“招养老女婿”等。是从妻居服役婚的遗留与发展。行赘婿婚之家,大多是因家中有女无男,招婿是为生孙以承继家业。也有因钟受女儿不愿其出嫁,或招女婿奉养自己,依靠其管理产业者。从男方说,一种是家贫无力为子娶妻,借此为子成家,一种是贪图女方富豪,将子入赘于女家。赘婿历史甚古,史称周初之太公望为齐之逐夫,《史记》谓淳于髡为齐之赘婿。秦国商君当政时,贫困之家,男子成年则出赘,令增加赋税收入。秦始皇时,贱视赘婿 ,在政策上予以歧视,曾令赘婿及囚徒一起赴边屯戌,汉武帝时沿用其制。唐宋时,蔑视赘婿,称为“疣赘”,与儒学思想认为赘婿不能承继本姓为嗣有关。元代法律将赘婿分四种情况。各代政策不一:有的改从妻姓,有的不改姓,有的子女从妻姓;有的可以单独继承妻家财产,有的与女家嗣子均分,有的不承认有继承权。赘婿与其父家,有的视为不再有家族关系,无继承权,有的仍承认有继承权。元、明时,除终身居妻家,赡养妻之父母的“养老女婿”外,也有规定一定年限携妻归男家或与妻家分居的。中国的少数民族如唐代之室韦,近现代南方之壮、瑶、拉祜、傣、彝、纳西、布朗、侗、水、景颇等少数民族,都曾实行赘婿婚,甘肃陇南康县山区至今还普遍存在赘婚习俗。《汉书.贾谊传》:“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王先谦补注引钱大昕曰:“卖子与人作奴,名曰赘子......立有年限取赎者,去奴婢仅一间耳......其赘而不赎,主家以女匹之,则谓之赘婿,故当时贱之。”《旧唐书.室书传》:“婚嫁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归。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宋范政明《岳阳风土记》:“湖湘之民,生男往往作赘,生女及招赘舍居。然男子为其妇家承门户,不惮劳苦,无复怨悔。”《稗史汇编》:“冯布小时有才干,赘于孙氏,其外父(妻父)有烦恼事辄曰:‘俾布代之。’”

交换婚

一种相互交换的婚姻关系。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外婚制,即部落中两个半偶族(moiety)的男女之间互相通婚。实行这种婚制的甲乙两家的父母以其子、女相互交换为婿、媳。进入父系制以后,则表现为双方的男子均以自己的姐妹或亲族中的女子和对方相互交换为妻。由于双方均以一个女子为代价进行交换,故无需另外补偿。交换婚常与双方的交错从表婚联系在一起,一个男子必须与姑舅表姐妹之一为婚,表兄弟双方如各有姐妹,就成为事实上的交换婚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妇女处于从属的地位,并成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这时以对等方式交换妇女的交换婚,在经济上的意义更加明显。统治阶级的交换婚,还具有从政治上到经济上巩固其统治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凉山族'" 族奴隶社会中的阿陆、马等诺合家支(见族家支制度'" 凉山族家支制度)长期实行统治阶级内部的交换婚,以巩固其统治。交换婚习俗也流行于世界其它一些国家,较为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卡列拉人,印度阿萨姆邦的普龙人与缅甸的克钦人等也盛行这种婚俗。

荒婚

“荒婚”是指已订婚的女子在未婚夫或其父母病重垂危之际,提早嫁至男家。其情况有3种:(1)未婚夫病危,男家抱着“冲喜”的一线希望,愿用喜神威力驱走鬼怪病魔,以应“一喜压千灾”之说。(2)男方父母病危,男家提出迎娶,想用“冲喜”来挽救公婆性命。(3)男方父母病危,男方提出迎娶,让男方父母在去世前了却为儿子成亲的心愿。

望门婚

“望门婚”是指女子未过门而丈夫已夭亡的婚姻形式。根据封建伦理道德,“女子要从一而终”,定了婚就是夫家的人,虽然未婚夫去世,但不得另嫁他人,而要嫁过门去为亡夫终身守寡。还有一种更荒唐的婚姻,叫做“结阴亲”,是封建迷信色彩更加浓厚的一种婚姻形式。

结阴亲

“结阴亲”有两种情况,一是少男少女均已死去,由双方父母商定,让鬼男鬼女结成鬼夫妻。另一情况是其中一方已死去,就物色一个未成婚的异性做为死者配偶。举行结婚仪式后,活着的人虽可再成婚,但被认为是二婚,而且要承认死者为原配,在节俗之日为之祭奠。

养夫婚

招养夫婚是指已婚女子因本夫患病无力维持家庭生计,另招一夫负责抚养原夫及全家妻子儿女。

招养夫之俗起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有些学者认为,起自于唐代的「接脚夫」。据袁采“世范”所记,唐代称所招之夫为「接脚夫」或「接脚婿」。宋代沿其俗。“吏学指南·亲姻篇”解释说:「接脚夫,谓以异性继寡妇者。」可见当时招夫只限于寡妇,不允许丈夫还在的女子再招丈夫。而且这种「接脚夫自有田产物力」,接脚夫与寡妇仅是一种同居关系,寡妇与招夫的财产不能混而为一,寡妇一旦死亡,遗下的财产按「户绝」财产处理。

丈夫尚在,妻子另招养夫,是从明朝以后开始的。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近世,而且还有「招夫养子」、「坐产招夫」、「招夫养老」等等。

招养夫婚由于是由两夫共一妻组成共同体,因此,是一种一妻多夫婚姻的变异形式。这种婚俗在法律上无明文规定,只是在民间流行和得到认同。这种婚俗又被称为「搭伙」或「拉帮套」。从「拉帮套」这一说法来看,很明显是出于帮助解决家庭生活困难地目的。所谓「搭伙」,是表示两夫一妻共同生活,其中以本夫为主,招夫为次。

招养夫婚的成立,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招夫来家居住必须征得原夫同意,并收取一定费用,作为养病开支;

2、招夫期限内所生子女都归后夫;

3、招夫期限内,妻子不能与前夫同居。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